1993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品艺录

  笑从幽默诙谐中来
——看影片《三毛从军记》
杨国栋
粗劣的打情骂俏能引人发笑,庸俗的噱头乖唳能引人发笑,制造种种误会巧合也能引人发笑。但这“笑”的格调不高不说,也于笑声中难嚼出什么味儿,更谈不上蕴涵深邃了。然而,另有一种笑却不但逗你笑得开心,而且让你在笑的言举中品咂出几分底蕴,这便是幽默、风趣与诙谐。新近看了上影厂拍成的《三毛从军记》便有这种感慨。
三毛是和老鬼、石锁等人一道从军的。号召民众从军的蒋委员长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在那种非常的岁月里,牺牲无数无名抗日英雄来效忠国民党蒋介石,这话题看起来严肃深刻,但实际上真正的抗日战士行动起来了,蒋汪又沆瀣一气,害怕民众。于是严肃的话题在笑声中化作了戏谑,这就很有些反讽的意味。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毛从军便注入了命定式的苦痛与悲凉。这不,他用计击退日寇,成了抗日英雄,反而调到师部整天给师长太太洗裤头倒便盆,以及煮饭扫地带孩子。表层地看,观众是在笑话三毛从事这些琐碎马弁兵佣之活的无所适从,实际上编导的用意却是在讽刺国民党军官对所谓功臣的戏弄。这深刻的一笔,很能使观众在对三毛言行举止的捧腹中生出许多深沉的思索。
片中的笑声常常是从三毛、老鬼、石锁等人夸张的变形的种种动作中表演出来的。这显然是编导借鉴了舞台哑剧的表演艺术使然。编导借助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功力,以丰富的想象加幽默的风格,在给观众制造笑料的同时蕴含思考。
笑与哭往往是对立的。但在《三毛从军记》中,我们却发现编导将它统一了起来。你看那位“抗日”师长,面对急件不理却搂着舞女疯跳,贻误战机后他怪罪三毛这个“小把戏”,于是迫着三毛喝辣酒。待到被撤职后他才恍悟自己也是任上面宰割的“小把戏”,最后对准自己开枪自杀以谢国人。而师长太太在他的灵柩前悲悲切切,从背后看像在哭,其实却是在修妆。看到这一幕,观众哑然失笑,却又为一层一层的“小把戏”之人物命运所悲切,不禁哭从心上起。在这时,笑与哭从对立走向了统一,其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在片尾,面对抗战胜利,蒋介石和外国友人碰杯,达官显贵歌舞,参战归来的三毛与老鬼却流落街头。战争胜利了他们本该笑才对,现在生活无着落哭还来不及,这辛辣的一笔既揭示了三毛们的悲剧命运,也鞭挞了蒋介石国民党的腐朽残酷。于是,在这哭与笑的柔和声中,影片完整地艺术地深刻地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思想的开掘。


第8版(副刊)
专栏:长短录

  东方神韵耳目一新
沈默
近年来各式电视晚会颇多。看得多便不以为奇,无形之中,口味也渐渐变得苛刻了许多。日前从电视上看过1993年北京国际电视周的开幕式晚会《东方神韵》,倒是感觉有一股耳目一新、不同以往的新鲜气息。
首先,《东方神韵》确有东方味道、民族特色。别的且不论,单就几段舞蹈场面,就足以让人荡气回肠,经久难忘。尤其是《蜡染女》、《黄土黄》和《一个扭秧歌的人》,或款款深情沁人心脾;或大气磅礴动人魂魄。既有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忠厚乐观精神,也有炎黄子孙敢爱敢恨、万难无悔的性情与心胸。几段舞蹈阴柔与阳刚之美并举,浪漫与现代精神兼蓄。这几年来,此类舞蹈作品,早已难得看见了,尤其是电视上看舞蹈,多是为歌曲“镶花边”的伴舞。
其二是专题创作,保持艺术的严肃性。电视晚会数量多的另一面,是创作质量舞台形象的参差不齐。有些晚会其实是借一个题目,拉一帮演员;搞拼盘、炒冷饭;或者找几个所谓国际名流、港台演员把场面一撑。一眼望过去好像挺热闹,看过之后才发现晚会题目形同虚设,无所谓真正的艺术创作。《东方神韵》在这方面的确显得出落于一般。特别在《TV风采》一段中,看得出来歌曲和舞台处理都是精心设计和创作的,并不敷衍了事。
其三是兼收并蓄、博采广取。《东方神韵》在艺术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性,有目共睹。音乐、舞蹈、戏曲;通俗、民族、美声;传统、现代、未来,几乎应有尽有,加上那只古朴浑厚的大钟;看得出来编导在这方面是认真费了一番心思的。一台晚会要想面面俱到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近几年搞晚会,“丰富多采”一类的语言虽然总是在说,但是单调乏味的形式却是时有所见。依笔者看法,这好像不光是个认识水平问题,其中更有艺术创作和审美判断的功力问题。
但愿我们的电视文艺晚会越搞越“精”,而不光是越搞越多,更不是越搞越滥。


第8版(副刊)
专栏:

  电视剧《潮起潮落》开镜
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海军政治部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潮起潮落》近日在湛江海军某基地开机。
《潮起潮落》集情节剧与抒情剧的特色于一身,寓平民生活与史诗品格于一体,通过一对恋人生生死死苦恋半个世纪、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的动人故事为主线索,为人们描述了三个人民海军军官及其家庭之间在当代历史风云变幻中的命运沉浮,坎坷磨难。人民海军从诞生到成长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建国前后我国的历次重大历史事件,在剧中均有正面或侧面的表现。该剧编剧周振天(统稿)、崔京生,总导演金韬,主要演员有李幼斌、赵奎娥等。(临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全国卡通幽默小品比赛将举办
北京电视台将于今年十一月初举办“九三德洋杯全国卡通幽默小品比赛”活动。这是一次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活动,旨在丰富首都荧屏,发现一批想象力丰富的创作人才。这次比赛以幽默为主要样式,设动画小品、漫画小品和电脑动画小品等比赛项目。(京文)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八闽山海夕阳红
——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观后
卢祖品
参加在福州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戏剧节的16个剧目,除了话剧、歌剧、京剧,还有地方戏曲越剧、沪剧、闽剧、粤剧、川剧、锡剧、桂剧和评剧等等,将八闽山海,点缀得格外生动。
前来观摩的嘉宾都是戏剧行家,当中不少历届“梅花奖”得主。问起他们对本届戏剧节印象,都说不错不错,好戏连台,整体水平高出上两届。
笔者从头至尾观看了全部演出,获益良多:或者是剧情本身丰富深邃的涵量,或者是演员的出色表演令人激赏。获奖的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基本上体现了当前中国戏剧的高水平。
大型歌剧《张骞》是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的力作,雄浑激越,赞美的虽是凿空西域、开拓丝路的第一人张骞,实则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浩大气魄和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编剧陈宜、姚宝瑄呕心沥血,反复推敲,塑造了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历史人物形象。作曲家张玉龙汲取西洋歌剧与中国民乐之长,自成一家,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歌剧作了成功、有益的尝试。
总政话剧团演出的话剧《李大钊》获得成功。李大钊的生平事业是众所周知的,出场的角色多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名声显赫的大人物,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内,鲜明地表现出特定的“这一个”而非那一个。
越剧《西厢记》是本届戏剧节的压轴戏,轰动榕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本身就名震遐迩。1984年邓颖超同志题赠“不骄不满,才能进步;精益求精,后来居上。”她们不负邓妈妈期望,对《西厢记》原先的某些场面加花点彩,割弃“光明的尾巴”,强调结尾的悲剧性,大大扩展了思想内涵。就其艺术的完美性和人物性格的美感力量,行家认为,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西方一流歌剧的水平。
其他许多剧目,诸如越剧《玉蜻蜓》,闽剧《拜石记》,漫瀚剧《契丹女》和粤剧《顺治和董鄂妃》等,都是近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长演不衰。沪剧《风雨同龄人》,描写了一代新人的命运,加上主角马莉莉唱得声情并茂,丝丝入扣,观众无不热泪盈眶。
目前,市场经济对戏剧事业的负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文化拜金主义短期行为比比皆是。戏剧不景气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来剧本难产,好剧本少;二是剧团缺乏活力。两者又都离不开钱。没有稳定的较好的经济效益,剧作家难以安心创作,演员不能全身心投入。金钱无疑是一种挑战,事业更是一种挑战。在挑战面前,我们大部分戏剧工作者作了明智的选择。
陈宜告诉记者,《张骞》写作、修改15年,他们剧团演出的其他剧目也大多如此。“十五年磨一剑”。歌剧排演需要大量经费,上级拨款不少,但仍不够开销。大暑天排练,演员每人只能发一根冰棍。主要演员每月收入也不过百把二百。但他们却创作演出了全国一流水平的歌剧。
承办一次经济投入很高收入很低的高雅文化活动,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思想仍囿于商业文化的圈子,是下不了这种决心的。福州市党政领导强调说:“我们常说要弘扬祖国民族文化。话剧、歌剧和传统戏曲是高品位的文化品种、民族文化的精粹,弘扬就得从此着手。因此,我们欢迎娱乐型的流行歌星,也欢迎高雅的戏曲演员光临榕城,一样的规格,一样的待遇。”


第8版(副刊)
专栏:

大连京剧团青年老旦演员史云兰在第三届中国戏剧节演出新编历史京剧《掘地见母》荣获优秀演员奖。图为史云兰在《掘地见母》剧中扮演主人公姜后剧照。(袁静明供稿)


第8版(副刊)
专栏:

反映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消费者利益的30集电视系列剧《请拨315》,近日由北影厂电视剧部拍毕,图为该剧主要演员侯耀华、张国立、耐安、赵曦等在一起合影。
(田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