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防治棉铃虫专用药剂问世
专家建议尽快大面积推广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最近研制成功了防治棉铃虫的专用药剂“顺丰1号”、“顺丰2号”。
据了解,去年我国棉铃虫大发生之后,广大棉农深受无对症药剂及假冒伪劣农药之苦。对此,中国农科院组织专门力量,发挥植保专业优势进行科技攻关,终于研制成功了专治棉铃虫的特效药剂。
他们还采用了该院气象所齐民生物技术部的农药高渗技术,获得满意的防治效果。大范围试验表明,“顺丰1号”、“顺丰2号”对棉铃虫击倒力强,药效持久,对各龄幼虫防效突出,并有一定杀卵作用,且比目前棉田主要杀虫剂成本低20%以上。
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将该药大面积示范推广,以控制棉铃虫的危害。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棉花抗性害虫的克星“北农931”研制成功
本报讯记者李宏伟报道:一种用于防治抗性棉铃虫的新药——“北农931”,日前由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省宜兴市生物化工厂联合研制成功,并已投入生产。
最近,首批“北农931”乳油已由农业部植保总站安排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几十个县市棉区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北农931”不但药效高,而且易生物降解,残毒低,具有触杀胃毒作用,经连续诱发抗性试验至18代仍未见抗性水平增长,被广大棉区的棉农誉为“抗性棉铃虫的克星”。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东北师大附中爱国主义教育十年不辍
据新华社长春7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陈美凤、中国教育报记者常征)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10年不辍。全校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先后有15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2500多名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优秀学生干部。
东北师大附中是吉林省首批重点学校之一。1984年该校在进行综合改革试点时,就把爱国主义教育列入改革方案。各年级都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取得良好效果。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不断求实创新,是东北师大附中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显著特点。每年重要的纪念日,学校都组织学生开展革命历史歌曲演唱会、“爱我中华”演讲比赛及各类主题班、团、队会。东北师大附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变为实际行动。广大学生从身边做起,爱集体、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成立
本报北京七月六日讯记者毕全忠报道:经民政部门批准,中国建筑学会所属的建筑历史理论学术委员会改建成建筑史学分会,今天上午举行了成立大会,并召开了第一次年会。
担任该分会会长的是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著名文物考古学家单士元任名誉会长。会议公布的六十三名理事和学术委员都是国内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史学分会下设建筑考古学、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及外国建筑史、民族建筑、民居、园林、文物建筑保护七个专业委员会,并将开展广泛的学术活动。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创刊
本报讯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国家教委主管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近日在北京创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分别为该刊题了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一份政策性、指导性、理论性、服务性兼备的综合性月刊,是国家教委指导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将在指导和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晓伟)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简讯

  简讯
△华中理工大学日前表彰了73名主动应聘到条件特别艰苦的国家重点保证单位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并给他们每人分别颁发1500元或500元奖金。这些毕业生已于6月底陆续奔赴工作岗位。
(陈天照)
△’93全国教师书画展将于9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组委会已开始向全国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征集作品。这一活动是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蔡文)
△山东省德州地区组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19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协同攻关,提高人工防冰雹技术水平,4年来,仅防雹一项增加收益1亿多元。(陈慧芳)
△由国家科委和厦门市政府共同创办的中国科技开发院,经过近半年的紧张筹备,日前在厦门科技馆正式挂牌。至今,开发院已从北京、重庆等地聘来20位高科技开发型人才。
(郅振璞)
△经国家教委批准,宝鸡文理学院于近日在西北地区第三大工业城市陕西宝鸡市成立,该学院设有文、理、工、管、经济、艺术等多类学科,突出文理并重的特色,具有培养研究生和接收留学生的资格。
(卢新智关存丽)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机制灵活效益显著
齐鲁大地民办科技群星灿烂
本报济南7月6日电记者张宪春报道:年消耗3000多万吨粮食淀粉的我国纺织业,所用浆料将被一种非金属矿产制成的纱浆粉所取代。由山东安丘几位农民创办的纺织助剂研究所开发的这一科研成果,不仅荣获了世界发明专利,而且展现出山东民办科技实体的风采。
盯住市场搞开发,围绕转化做文章,这是山东省民办科技实体崛起的奥妙所在。他们不是把科研成果当作晋升职称的资本或显示水平的“样品”,而是市场需要什么就先开发什么,哪项成果效益高就择优转化。如以一项专利技术起家的烟台粉末技术开发公司,创办4年便开发出20多种粉末成套设备,年创税利200多万元,产品供不应求,还结束了我国这种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贡献收入相挂钩,以实际贡献论英雄,是山东民办科技实体充满活力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宿明明,毕业后分到首都一家科研所,才华难以施展。后来他停薪留职回山东老家,办起潍坊3V诊断技术研究所,短短两年就开发出系列诊断试剂这种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全国2000多家医院的抢手货,年经营额达400万元,他自己的收入也相当可观。
做大蛋糕壮实力,国际市场也敢闯。山东民办科技实体一改昔日“一块牌子两间房,三个‘神仙’里外忙”的小作坊形象。追求规模经营,正成为他们努力的目标。拥有4个高新技术研究所的泉城电脑公司,创业8年,积累资产1000多万元,开发的高效抗癌药“重组白细胞介素—2”,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才能研制。由农民育种专家李登海领办的莱州玉米研究所,已培育出16个玉米优良品种,在国内累计推广1.5亿亩,增产粮食75亿公斤,其中掖单12号玉米良种还打入日本、美国等国际市场。
明星效应带来群星灿烂。据统计,集科工贸为一体、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民办科技实体,目前在山东已涌现出287家,其中18家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全省民办科技实体去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3.4亿元,实现利税2.9亿元,已成为科技战线一支举足轻重的生力军。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采取八项措施增加投入
 上海交大教学科研争创一流
本报上海7月6日电记者萧关根报道:上海交通大学采取8项措施增强教学科研一线的投入,力争达到一流大学的水平,已初见成效。
为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努力把上海交大办成第一流大学”的指示,学校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靠国家拨款、企业投入、校友赠款等多渠道集资办法,并采取八项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
八项措施是:一、每年拨款400万元,保证重点学科建设,扶植有基础、有希望的学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目前,海洋工程、光纤通讯、机器人、复合材料、振动冲击噪声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高科技网点。二、每年用100万元支持基础性和应用基础研究,保证占教师总数10%左右的科研编制队伍稳定在基础性学科上。三、与电力部联合办学,已争取到电力部办学经费近亿元,在此基础上,每年还给设备投资400万元。四、设立特殊津贴,每年50万元左右,鼓励为学校多作贡献。津贴发放面占教师总数15%,最高的是学部委员,每月1000元。五、每年花30万元用于课程建设。六、每年投入12—15万元用于教材建设。已有43本教材荣获国家、部委奖励。七、每年拿出40万元作青年科技基金,资助青年教师从事基础性课题研究。八、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按业绩给报酬,拉开分配差距,激励先进。
在日前公布的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中,上海有5项获一等奖,其中上海交大占3项。学校与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所共同研制的“胜利2号极浅海步行坐底钻井平台”,被列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九三大学生暑假见闻”征文启事
主题:市场经济与人生追求
暑假即将到来,大学生们又将有更多的机会广泛地观察社会、探究人生。人民日报曾举办过两次大学生假期见闻征文活动,受到同学们热烈响应。今年,建校将满100周年的武汉大学与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决定联合举办“’93大学生暑假见闻”征文活动,主题是“市场经济与人生追求”,以反映同学们的假期见闻与感受。
在暑假中,同学们深入实践就会感受到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具体问题表现出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进而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什么叫高尚?什么叫幸福?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可取?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不可取?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应当确定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这次征文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让同学们来探讨与交流。征文结束时,我们将评出优秀征文,给以奖励。具体要求是:
一、应征作者应是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出国留学生、在华外国留学生;二、文体为记叙文,即记述见闻与感受,内容要具体、真实,议论力求言之有物,简要深入;三、文章内容应是今年暑假中的见闻与感受,每篇限1500字以内;四、收稿时间为8月1日起10月15日止,来稿请寄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邮政编码:100733。
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武汉大学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希望工程管理五项新措施出台
本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为加强希望工程的管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又提出五项新措施。
这五项新措施是:
一、建立全国联网的“希望工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希望工程基金管理规则》,健全和完善各项财务制度;三、建立和完善希望工程的社会监督体系,今后每年的12月24日为“全国希望工程社会监督活动日”;四、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五、坚决打击假冒侵权行为,依法维护希望工程的声誉。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古都沉埋千余年偶现风华又遇难
三燕龙城遗址遭基建破坏
本报讯记者李泓冰报道:历史考古界寻找多年的三燕都城——龙城宫殿址刚刚被发现,便遭到破坏。在辽宁省朝阳市营州路住宅小区施工中发生的这一公然违背《文物保护法》的事件,引起考古界人士强烈关注。
今年4月27日,朝阳市房产经营公司在营州路3号楼施工的民工,挖出了三燕时期的铜釜一件,宫殿建筑用砖数块。民工即将铜釜的部件卖给废品收购站。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工作站的同志4月28日闻讯赶来,追回铜釜,并敦请省文物专家于29日冒雨考察了文物出土地点,专家认为出土的铜釜和砖系皇家用品,是寻找三燕都城——龙城宫殿址的重要线索。
公元3—5世纪鲜卑族曾在龙城建都。当年的龙城是东北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寻找三燕都城龙城,是中、日、朝三国考古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5月4日,辽宁省文化厅正式向朝阳市政府提出,停止施工,出土文物地点亟需抢救发掘。然而,5月6日,施工单位竟将除出土铜釜和砖之外的桩孔用钢筋水泥灌死,致使原订的发掘计划无法实施。在几次磋商都无结果的情况下,5月25日,市房产经营公司的周经理授意强行施工,并向出土铜釜和砖的两个桩孔中灌钢筋水泥。在文物部门的同志出面制止时,施工单位负责人说:“你们管不着我们!”
6月7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徐苹芳等著名文物专家赴现场考察,证明这里即是三燕都城宫殿遗址,认为是一次重大考古发现。专家指出,施工单位强行施工、拖欠文物发掘经费,影响了发掘工作的正常进行,是违反《文物保护法》的,市政府限定的半个月发掘时间更是过于紧张。然而,施工单位对此置若罔闻,6月20日,全面施工重又开始。为此,专家们呼吁,为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应对有关责任者调查处理,不能让历史文化名城毁在当代!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追赶太阳
——记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
本报记者贺广华刘伟
屹立在地球之巅的西藏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人们还记得,90亚运圣火采自西藏高原那炽烈的阳光,点燃圣火的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少女达娃央宗。
可是,为此付出汗水辛勤研制太阳灶点火器的科技人员却鲜为人知。而他们10多年来的默默奉献,不仅照亮了一次辉煌的体育盛会,也照亮了西藏光明灿烂的未来。
    投身“阳光事业”
《西藏国土资源》一书指出:西藏常规能源极其贫乏,迄今尚未发现大的煤矿和油田。千百年来,西藏高原人民靠点酥油灯照明,生活燃料用的是干牛粪、干草皮和木材,久而久之,大片的草原退化、树林日渐稀疏。但太阳却格外偏爱这片高原,西藏大部分地区年日照都在3000小时以上,辐射强度仅次于撒哈拉沙漠。
高原的阳光,有挡不住的诱惑。一群“不安分”的科技人员,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和在内地的舒适环境,毅然奔赴西藏,选择了造福西藏人民的“阳光事业”。
于是,在80年代初,西藏自治区科委大院多了一块牌子:太阳能研究所(现改为“西藏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
没有技术资料,缺乏仪器设备,这些困难难不倒他们。要命的是人们对太阳的迷信和对太阳能的误解,而当时他们只有陈正荣、张捷等7个人!
1984年夏,太阳所千里迢迢把一批太阳灶送到某县农牧民家时,奉太阳为神明的农牧民竟视为不祥之物而拒绝使用:“怎么能让‘尼玛’(太阳)做饭烧水呢?得罪了神灵要受惩罚的。”
类似这样的情形太多了。那时候,价值300元一台的太阳灶优惠到50元也无人问津。就是在拉萨城里,也只有部分机关干部愿意试试。
太阳所的科技人员下决心要推广太阳能,这不仅是在西藏简单可行的能源利用方式,而且对西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也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比阳光更炽热
副所长张捷坐着一辆“老解放”去遥远的阿里搞项目调查。阿里,人称世界屋脊的屋脊,高海拔,罕有人烟,去那里一般都得数台车辆结伴而行以便相互照应。白天赶路,夜晚在车厢座位上打个盹,冻得直哆嗦;车子陷进沼泽里,费了3天功夫,捡来大堆石头外加一件军大衣才算幸运地弄了出来。跑阿里的司机们最怕最难熬的是寂寞,可张捷说:“我干的这行当本就是寂寞之事,但也是西藏农牧民最需要的事。”
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气候寒冷,冬季绝对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人们为了生存,烧掉了一片长达80多公里的红柳林。可是,树烧光了日子更不好过,阿里人痛定思痛,下决心搞太阳能。地委、行署下令规定凡新建居民住宅除库房外,一律建成太阳房;同时筹集资金建光电站。而今,令太阳所科技人员欣慰的是,阿里已建成7万多平方米的太阳能取暖房,建成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光电站……
如今,太阳所先后取得了4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太阳灶等一批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该所因此被评为“七五”全国星火科技先进集体。
对于这些成绩的取得,太阳所人付出的又岂止是奔波的劳苦与大量的休息时间!太阳所由最初7人创业,现在已增加到30人,绝大多数是从内地自愿进藏的科技人员。他们长期以来被夫妻分居、父母儿女天各一方等家庭困难所困扰。马爱国的爱人在南京市工作,当地分房政策以男方为主,他每回探亲无处安居,“那日子过得像逃难似的。”小马这样对记者说。徐灿国1988年结婚,妻子在四川,至今仍不敢要孩子。而他们以及蒋仁岳等人都已过了援藏八年的期限,却依然身在高原。张捷如今已届不惑之年,仍孑然一身;身患多种疾病,依旧“浪迹”高原;她家多次联系让她调回内地,也都被她婉言拒绝。他们都是这样一种人,生命的目的,并非为了存在,而是燃烧发光。
    燃烧的生命绚丽的火花
太阳所科技人员在西藏的所作所为,用信佛者的话说是“无量功德”,用环保专家的话说是“造福后人的善举”,能源专家则评价是“因地制宜的绝活”。在阿里地区,那些世居神山圣湖间的牧民起初对光电十分隔膜。太阳能中心光电室的蒙建民不动声色地做了个试验,让围观的牧民用身子挡住光电板,灯泡就不亮了,而人一离开,灯泡顿时亮了起来。这下可引起了“轰动效应”,牧民们在惊讶之余,走出一位勇敢的中年男子,执意花半个牦牛的价钱买下了这个“稀罕”。
一天,太阳所倾巢出动,带着一台采光面积为两平方米的太阳灶,来到堆龙德庆县江嘎村,似乎像郊游那么悠闲地烧水做饭,村里人好奇地围观。不一会儿,一壶水烧开了;再过一会儿,几盘菜炒熟了。村里人觉得不可思议:居然还有不烧柴不烧牛粪就能做饭的。这可省了不少柴火钱呐!
这一招见效了。很快,江嘎村民便迷上了这玩意儿。27户人家,每户一个太阳灶,全部由太阳所免费提供。太阳所的年轻小伙子蒋仁岳乘机给村民们算了一笔帐:每户每月过去平均要烧6袋牛粪、每袋6元,一年要花432元;而用太阳灶,除少数阴雨天还要烧点牛粪外,基本可以应付日常生活,既干净卫生,又省钱省力。
太阳所还给江嘎村送去了由硅片组成的太阳能电池板。它在阳光下晒一天,储存起来的能量可供一两个晚上收看电视之用;安个灯泡用于照明,比酥油火亮堂多了。从此,太阳所的科技人员成了江嘎村民最尊贵的客人,群众打心底说:“太阳灶亚古都(好)!”
琼结县有个寺庙,喇嘛们看到当地群众使用太阳灶后,非常羡慕,恳求当地乡政府照顾了一台,放在殿前与佛像作伴。
1991年,尼木县实行封山育林后,柴火价格猛涨到500元一车,锅底烧的比锅里煮的还要贵。一时间,当地群众纷纷自发雇车上拉萨购买太阳灶。
如今,太阳能产品成了行销西藏各地的热门货。截至今年4月,西藏累计推广太阳灶近2万台,建成太阳能采暖房12万平方米,修建各类太阳能温室80万平方米,推广太阳能电池灯2300套,建成10千峰瓦太阳能电站一座,推广卫星地面接收站光电电源系统50余套,上述设施每年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在3万吨以上,年综合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
而一项面向21世纪的宏大的“西藏阳光计划”正在实施中,其诱人前景激励着太阳能中心的科技人员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去追赶太阳。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金奖产生效益
——记农民发明家李建华
本报记者蒋涵箴
6月,川西坝子烈日当空,热浪滚滚,记者到崇庆县建新防水粉末厂采访,刚坐定,身上的热气很快消失了,10分钟后更觉凉爽爽的,却不见屋内有空调与电扇。来访者个个都说凉快,坐在旁边的中年胖汉子不禁乐了。他让我们摸摸墙,“这墙像冰镇过的!”原来,该厂的建筑都用胖汉发明的隔热镇水粉抹过,室内温度比外面至少低5摄氏度到7摄氏度。
这位胖汉就是该厂的厂长,曾荣获过12枚国际金奖、银奖的农民发明家李建华。他研制的集隔热、防水、保温、绝缘、阻燃于一体的神珠牌隔热镇水粉是屋面防水领域的重大突破。在去年11月举行的第41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他发明的隔热镇水粉和高弹双层防水隔热液双双获金奖。今年5月,在美国匹兹堡市举行的第9届发明与新产品展览会上,他又夺得了3枚金奖。外国商人当场向他订货,一下成交200多万美元。
在工厂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黑板上写着某月某日货发德国、某月某日发菲律宾,某月某日发印度尼西亚……产品供不应求,不必主人多费口舌,去年创产值1.08亿元,今年还要翻一番。
这位农民发明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起先是一个铸造厂厂长。可是他明白,靠着小学文化底子想要干大事业是不行的。他一方面在工作之余刻苦攻读,取得函授中专结业证书,一方面从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吸取养料。知识的增多和视野的扩大,使他充满了居安思危、超越自己的激情。当他得知我国建筑工程渗漏水现象相当严重,每年用于这方面的维修费高达10亿元时,便萌发了研制一种以天然矿石为主料的粉末状防水材料的想法。两年之后,他的奇想得以实现。
自1990年以来,李建华获得了一系列金奖,但他没有陶醉在荣誉之中。他在想,守着一大堆金奖而不去发掘它的含金量,不在金奖中寻求金奖的效益,金奖就会失去它本身的价值。1991年,他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条隔热镇水粉工业化万吨生产线,以后又研制了高弹双层防水隔热液生产线,并引入电视监控、微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使科研和生产有机地结合,同时通过他的销售网络,稳固地占领了市场。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把一批像李建华那样集科研、生产、经营、管理于一身的新型农民企业家造就出来了。李建华这位新型的农民没有满足,没有停步,现在他既卖产品,推广技术,又供应生产流水线设备,使企业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而这一切又为他进一步搞好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人才来厂貌变
无锡市南方食品机械厂依靠来厂大学生和科技人员,积极开发先进食品机械设备,年年都有新产品投放市场。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