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屡建战绩功不可没
——沉痛悼念老战友詹才芳同志
李中权
我尊敬的老战友詹才芳同志和我们永别了,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长征时,我们在红军大学,后在延安抗大一起学习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都在一起担负主要领导职务,长达15年生死与共,团结共事,先后参加多次大的战役,完成无数次的战斗任务。
1944年10月末詹才芳同志奉组织的命令,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从晋察冀来到“敌后之敌后”的冀热辽地区的冀东。他带来大批红军骨干。我和詹重逢于冀热辽的抗战最前线,十分兴奋。我向他介绍了这里敌我斗争情况和遍及冀热辽区的游击战争局面。他很高兴地说:一定要把战斗的红旗牢牢地插在这里。自从冀热辽军区的建立,这里已成为全国抗战的19个解放区之一,敌我斗争、“扫荡”与反扫荡日趋白热化。我们曾在1945年春夏两季,两次主动出击,并获得不少胜利。特别是在8至10月的3个月奋战中,我冀东方面收复32座城镇,消灭敌伪军3万余人,缴械2万余件,詹才芳的功绩,冀东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1945年11月中央宣布成立冀东军区,詹任军区司令员,李楚离同志任区党委书记兼政治委员,我任政治部主任。在一年多的奋战中,才芳同志与冀东的战友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曾率三个野战旅两次参加保卫承德战役,继之,又在冀东粉碎了国民党军十多万人的多路进攻。从1946年9月至1947年6月,我冀东军民,共歼敌2.5万,配合了我军华北战场和东北战场的作战,收复了敌占我冀东的所有城镇。詹才芳同志又一次为冀东人民立下战功。
才芳同志与我率领的东北野战军九纵队于1947年8月至1948年2月参加了东北的秋冬两季攻势作战,大力配合了东北主力的作战,我纵先后歼灭国民党军49军和92军的主力部队,并攻克朝阳、北镇、沟邦子、辽中、台安等城镇,共歼敌2万余。在1948年春夏两季大练兵后,部队战斗力大为提高。9月的辽沈战役开始后,九纵奉令渗透敌锦北阵地,直逼锦州市,封锁敌锦州机场,共歼敌8000余。10月14日攻锦州,我九纵是首先攻入城内的纵队之一,并俘虏了范汉杰、芦浚泉等高级将领,共歼敌2万余;继而又奉令参加了辽西会战,活捉71军向风武中将军长,并长途远奔攻占了营口市,歼灭敌52军1万余。九纵在辽沈战役中受到东总及军委的嘉奖表扬。
辽沈战役刚结束,我九纵队同各兄弟纵队百万大军从长城各口开赴平津前线。我九纵为攻天津之南突击集团,经29小时激战,突破津南敌之坚强设防,在巷战中突入市中心耀华中学,与东西突击集团会合,俘虏北宁路司令兼天津市长中将军衔杜建时及白英杰等将领,共歼敌2.6万缴械甚多,东总部首长甚表满意。詹才芳为华北人民特别是天津、冀东人民再立战功。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军主力已消灭殆尽,我军已形成全面战略进攻态势。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九纵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六军,詹任军长,我任政委。1949年4月,我们奉令南下解放中南、华南,途经华北、中原,再经武汉渡江和3个月急行军,8月我159师进驻岳阳,138师警备长沙,军部率136师137师南下参加衡(阳)宝(庆)战役,然后渡湘江消灭固守之敌,解放了衡阳市,参加了对白崇禧主力的歼灭战斗,均圆满完成任务。随即奉令在湘南剿匪,又协助湘西剿匪,军部驻衡阳,担任支援向西南大进军任务。我军南下,战果累累。詹才芳同志更是功不可没。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当代军中花木兰
——怀念特等女战斗英雄郭俊卿同志
张明郝建秀赵兴元
人生短暂,伟业长存。曾经为新中国的奠基冲锋陷阵,50年代就曾名扬四海的特等女战斗英雄——郭俊卿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这个女扮男装走进革命队伍的“当代军中花木兰”、著名小说和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的主人公“高山”的生活原型,虽然仅仅走过了53年的生命里程,但那是光辉灿烂、无私无畏、感人至深的一生。今天,我们深深地怀念她,不仅仅是追思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励人们在新的征途中继承、发扬光荣传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英勇无畏的英雄战士
郭俊卿同志是怀着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走进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行列里来的,是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英雄战士。
1931年,她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生活历尽艰辛磨难。她7岁那年,山洪吞没了家里仅有的两间草房和3亩河滩地,全家只好逃到内蒙古巴林草原东部的一个叫草帽山的地方,靠给地主当佃户度日。1944年冬,地主逼她父亲上山打柴,结果从山上摔了下来。地主看她父亲再无力做事,当天便把她们全家撵出了门。她父亲因此又恨又急,三天后便气绝身亡。14岁的郭俊卿从此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为了养活母亲和弟弟,她剃光了头,扮成男孩外出打工,到处流浪,吃尽了苦头。
抗战胜利那年,15岁的郭俊卿随着欢庆的人群走上街头,当她看到一队队开过来的苏联红军中有好些女兵时,突然萌生了这样一种强烈的愿望:“咱也要当兵,拿起枪为爹爹报仇!”
她改名郭富,又虚报了两岁年龄,女扮男装当了兵。县城解放之后,郭俊卿被编入县支队当通信员。从此,她由一个贫苦的孩子,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掀开了生命里程中崭新的一页,并在革命的队伍里不断成长进步。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她懂得革命战士肩负的责任,明白了扛枪打仗究竟为什么。正是由此而产生的坚强信念和巨大精神力量,使她能够克服一般女孩子不可想像的困难,像男同志一样,甚至比男同志更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
194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西北风夹着大雪,领导让她和另外一个同志到60里外的白音木图传送命令,时间和任务都十分紧迫。郭俊卿受领任务后,立即飞身上马,借着雪光奔向目的地,及时送达了命令。回来的路上,郭俊卿骑的马死了,她背着马鞍徒步回到了驻地。为此,领导给她记了一次功。此后,她多次一人在敌人封锁线上传递情报、送达命令,每一次都出色完成了任务。1946年6月,16岁的郭俊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翌年,郭俊卿被调到某团步兵三连四班当班长。这时,国民党军队向驻冀热辽地区的我东北解放军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平泉战斗中,郭俊卿带领突击队冒着炮火冲锋陷阵。在副班长牺牲的情况下,郭俊卿强忍悲痛,带领全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激战中,郭俊卿端着刺刀与敌人肉搏。她那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令战友们感叹不已。评功会上,郭俊卿又荣立了战功,她所指挥的四班被授予“战斗模范班”的称号。
辽沈战役开始时,郭俊卿所在部队担负着牵制锦西敌人的任务。刚刚提升为机炮连副指导员的郭俊卿带着队伍,牵马驮炮,火速赶到阻击地域。面对六七倍于己的敌人,郭俊卿和她的战士个个斗志昂扬。敌人的飞机大炮反复轰炸,一批又一批地扑过来,每次她都身先士卒带领战士冲入敌阵与其决斗。惊心动魄的恶战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烈士的鲜血铺成了胜利的道路,锦州10多万守敌全部被歼。东北野战军给参加阻击战的全体指战员发来了嘉奖电,这光荣和胜利之中,也有郭俊卿这个女扮男装的英雄战士的一份功劳。
情暖战友的贴心人
艰难困苦的战斗环境和人民军队里情同手足的内部关系,锻炼和考验了郭俊卿勇敢顽强的战斗意志,也培养了她互助友爱和患难与共的崇高美德。每逢部队行军中,她都帮助战友扛枪、背背包、抬担架、挑油桶和行军锅。她有一个好嗓子,会唱好多歌,无论行军和休息,她常以动人的歌喉鼓舞士气,活跃大家的情绪。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敌人突然袭击部队驻地。当时郭俊卿正在师里支部书记训练班学习,听到枪声,她立即和学员们一起赶到火线,冒着敌人的炮火,跑在最前面,不停地抬担架、救伤员。南下途中,她虽然已经是连级干部了,但仍然和战士一样徒步行军,常常抢扛战士的背包。她看到广播员太累了,就接过喇叭,喊口号鼓舞士气。每到宿营地,她不顾自己满脚板的血泡,抢先给战友烧水烫脚,用马尾给战士们串泡。深夜,她还悄悄起来给大家盖被子。所有这些,都被战士们传为佳话。
郭俊卿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对待革命同志比亲兄弟还亲。她当班长时,班里有一个大家都认为“难伺候”的兵。白天老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晚上尿炕,被子又臭又脏。他自己挺难受,又很痛苦,和他睡在一起的战士也常讥讽他。郭俊卿却不嫌弃他,一面帮他洗晒被褥,一面找老乡寻药方帮他治病,还经常和他谈心,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不要紧张,病慢慢会治好的。这个战士被深深地感动了,他说:“班长,你真心真意对我好,我不能对不起你!”后来这个战士说了实话,原来他是害怕部队的艰苦生活,加上想家,所以故意尿炕。郭俊卿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就耐心地给他讲革命道理,一起回忆苦难的家史,终于使这个战士提高了觉悟,安心部队工作。后来,他作战勇敢,表现突出,在解放锦州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郭俊卿满腔热情地关心别人,得到了战友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1950年5月,郭俊卿病倒了,战友们热情地为她请来了医生,但令大家惊奇的是郭俊卿不让医生看病。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被送到医院检查治疗,这时才暴露了她的真实性别。女扮男装干革命的郭俊卿如实向组织汇报了自己的经历。简直像一条爆炸性新闻,一时间部队议论纷纷。有人说,郭俊卿女扮男装从军,是巾帼英雄;有人说,她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却向党隐瞒了真情,这是对党不忠,要严肃处理;还有人说,郭俊卿战斗勇敢,又立过功,但隐瞒性别,应予处分或让其转业。事情传到了军里,军领导明确表示:郭俊卿是女中豪杰,当代“花木兰”,是我们军队的骄傲!
从此以后,郭俊卿同其他女战士一样穿上裙服,更加潇洒和英姿勃发,但不幸的是,她在长期的艰苦环境中得下的妇女病越来越重,医生不得不给她作了切除子宫的手术。
本色依旧的普通一兵
新中国诞生之后,千千万万人知道了“当代军中花木兰”郭俊卿的动人故事。1950年,她作为第四野战军的战斗英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人民共和国授予她至高无尚的荣誉。她的胸前,挂满了金灿灿的奖章。接着,郭俊卿作为中国优秀青年代表随同中国访苏青年代表团,又光荣地访问了苏联。在巨大的荣誉面前,郭俊卿头脑是清醒的。她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功劳属于人民。她始终保持了普通一兵的本色。
根据组织的安排,郭俊卿转业到了地方工作。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目,她又改名“郭富”,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她像革命战争时期一样拚命工作,早出晚归,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青岛被服厂当厂长时,和工人一起踩缝纫机,还把调整工资级别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而她当时的生活并不富裕,每月也只有50多元的工资,负担着母亲和领养的一个孩子生活。
“文化大革命”中,她被调到山东曹县民政局工作。造反派给她捏造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三天两头地批斗她,揪头发,坐“喷气式”,受尽侮辱。后来她被勒令回到老家。她的老母亲回家不久就因心脏病去世,郭俊卿也因血压升高,常常犯病。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她仍然无怨无悔,对党的信念和人民的热爱不改初衷,这不能不使人更加钦佩。
后来,组织上重新安排了郭俊卿的工作。她仍然一如既往,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同志,总像火一样的热情。在曹县民政局工作期间,当遇到有困难的人,都满腔热情的予以帮助解决,她对生活有困难的同志,常常这个5元,那个10元,用自己不多的收入无私地帮助他人。一位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残疾军人,因为生活贫困,多次来民政局要求解决困难。郭俊卿常常把他请到家里,关照他的吃喝,临走,还要送上一点东西。另一位残废军人生活困难,郭俊卿把家中的衣服收罗几件给他带走。一些被认为是最难做工作的人,只要郭俊卿一去,几句话一讲,就被说服了。可见,她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郭俊卿同志一生清贫。她无论到哪里工作,都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她在曹县当民政局副局长时,只有两间旧房,一只破皮箱。“文革”中停止工作的一段时间,一月只发30多元的生活费。落实政策后,她也不去补领。她说:“够花了。”她领养的一个女儿已经到17岁,还报不上户口,在家呆了一年多。有人提出可以招工,女儿也闹着要去,她就是不松口:“我从来没有找人开过后门!”这位全国著名的女战斗英雄直到离休,每月的工资也只不过是90.6元。
郭俊卿同志不幸于1983年在常州逝世。这就是我们所熟悉和钦佩的郭俊卿同志。她所做的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平凡,但平凡之中方显英雄本色。她为后人树立了一种崇高而又朴实无华的风范,如同一面旗帜向后人昭示着革命精神永存。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康大姐回娘家
陈爱生万智敏
从万安县城顺江而下10公里,有一座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的村庄,名叫罗塘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康克清的故乡。1911年9月7日,康克清便出生在罗塘湾一户穷苦的渔民家里。40天后,便被送给人家做童养媳。养父罗奇圭,敦厚、聪明、豁达。他在曾天宇、刘光万、刘冰清的领导下,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就加入了共产党组织。受其养父的熏陶和影响,康克清年幼就投入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13岁便是妇协会的宣传委员,14岁就加入了共青团。1928年9月24日,她跟随陈毅上了井冈山。从此以后,她一直跟随毛泽东、朱德转战南北,欲血奋斗。直到解放后的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她才带着眷眷之情第一次回娘家省亲。
在短短的几天里,康克清给故乡人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群星般的感人事迹至今还在故乡人民中间传颂着。这里撷取几颗,以示故乡人民对她的深切怀念。
“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啊!”
1951年3月初的一天,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从南昌打来电话,通知万安县委书记刘彦:
康克清同志明天回万安省亲,做好安全工作。
刘彦书记放下电话,喜上眉梢,万分高兴。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况康克清是万安人、朱总司令的夫人、全国妇女联合会少儿部部长,德高望重,声誉极高。他立即进行了接待和安全工作的部署:一边派出几个人带着十几匹战马到高陂去迎接(那时万泰公路还未通车),一边邀请了一批知名人士备了好几桌酒席为康克清接风洗尘。去接的同志等了一天,还未见到康克清的人影。原来,康克清只是坐了一艘火轮汽船,带了一男一女两个随员不张声势地来到万安县城。那年,她四十来岁,身体结实,精神饱满,端庄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意。当她知道县里的精心安排后,连连说道:“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接着,她又心平气和地对县领导说:“我回到这里,就是回到了娘家。你们不要惊动百姓,不要多花钱,不要浪费。现在刚解放,国家很穷,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艰苦奋斗的传统我们可不能丢啊!”县委领导说:“康部长,您是有功之臣,几十年才回一趟,不容易啊,这是故乡人民的心意!”康克清和蔼地笑了笑,高兴地端起茶杯,“好,我就喝杯茶。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嘛!’”不久,她听完县领导的汇报后,就带人回罗塘去了。
“人民的公仆要和人民在一起!”
康克清对组织上说:“我是回娘家,不要惊动百姓。”但是,她回故乡的消息,却似三月春风一下子就呼啦啦地吹进了千家万户。大村小村,男女老幼,都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看望康克清。这下可为难了负责保卫工作的公安人员。为了保护她的安全,县公安局侦察股股长张殿君在康克清下榻的老屋安排了几个人,谢绝非亲非故的人拜访。康克清的老屋,是一幢四扇六间砖木结构的瓦屋,面积只有75平方米,墙壁脱落,破旧不堪。康克清在屋内和亲人畅叙离别之情。后来她得知张股长的安排后,温和地对他说:“我们党能够打败蒋介石取得胜利,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现在,我们当上了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不和人民在一起,怎么行呢?人民的公仆要和人民在一起嘛!”接着,她兴致勃勃地向人们介绍起1928年9月陈毅率领红军来罗塘的情景……
“红军来到罗塘,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不进老百姓的家,宿营在外面。陈毅就召集我们开会,讲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向敌人作斗争,为红军筹粮菜。我们就组织起男男女女几千人,把丢到塘里的枪枝、梭标都捞起来了。后来,国民党81团来了,陈毅见敌人比我们强大,就立即撤回井冈山。我就是那次跟陈毅上井冈山的……”
抚今追昔,康克清滔滔不绝,越讲越激动,“那时,红军能建立根据地,打败敌人,靠的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生活的源泉啊!”大家听了,一阵温暖,深受教育和鼓舞。康克清接着吩咐说:“乡亲们要来见的,都可以来,不要阻拦。”于是,看望的人就更多了,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康克清亲自为他们敬烟倒茶,和他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听党的话,重建家园。处处平易近人,和颜悦色。年长的人都夸道:“桂秀还是桂秀(康克清小时的名字),和以前一样,热情爽快,没有一点官架子!”
“革命胜利了,我们不要忘记他们!”
省亲的时间只有那么几天,是多么地短暂,然而,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康克清还抽空看望农民和烈属,走家串户,问寒问暖。在走访中,还时而向陪同的人介绍以往的事情。她说:“大革命时期,万安就搞得轰轰烈烈,走在其它县市的前面。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万安暴动,全国闻名。毛主席在井冈山派人来和我们联系,可是蒋介石却惊恐万状,派重兵来镇压,企图一举扑灭这燃烧的革命火种。于是,遂川、泰和、万安三县的匪兵和国民党杨如轩的81团、79团联合来围剿我们,烧了很多房子,杀了很多人。”在村背村的石灰桥上,康克清触景生情,神色暗淡。她凄凉地说道:“就在这桥上,国民党杀了我们100多人,那时,桥下的水都是红的。刘冰清夫妇俩都是在这儿惨遭毒手的。当时他老婆身怀孕儿,敌人杀害后,婴儿还在母胎里跳动,惨不忍睹啊!……”她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了,泪水夺眶而出,滚滚而下。她默默地站在桥上,默默地站在桥上。陪同的人,个个心潮起伏,感叹不已,和她一起肃穆而立,默默地志哀。伫立了许久,一位干部才劝她说:“康部长,我们到刘光万家里去看看吧!”康克清点了点头,拖着沉重的脚步,缓缓地离开了石灰桥。
刘光万,是罗塘双龙村人,距大禾场康克清的家只有2公里。他是刘冰清烈士的堂侄,是堂叔冰清带他出去的,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他们都是万安革命的早期领导人。万安暴动时,刘光万是第四路的总指挥,英勇善战。暴动胜利后,他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是江西省第一个县苏维埃主席。国民党围剿时,他带人上了井冈山。1929年12月,他以红四军交通队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古田会议。1931年11月,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康克清就是在曾天宇及他的领导下,参加革命活动、踏上革命征途的。她们一行来到双龙村,一位村干部反映说:“刘光万、刘冰清的房子都被国民党烧了,他们的亲人也都被国民党杀掉了。”康克清听后,心情悲痛,沉默不语。是啊,为了革命胜利成功,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有多少革命战友英勇牺牲、慷慨就义,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啊!
村前,有位老婆婆衣着褴褛、银发散乱,拄着一根棍子,背着一捆柴茅在踽踽而行。康克清赶紧迎上去,帮她放下柴茅,向她问寒问暖。当她知道老婆婆的两个儿子都为革命牺牲而今孤独一人时,嘴巴嗫嚅了半天才说出来:“他们是功臣,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革命胜利了,我们可不能忘记他们。罗塘是革命的策源地,有许多烈属,孤儿寡母,我们要办敬老院、儿童福利院,让他们享受到党的温暖。这样,先烈在九泉之下也会安息长眠的!”语重心长,感人肺腑。陪同的人都颔首点头,暗暗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建好家园,照顾好革命烈属。康克清接着吩咐秘书拿出100元钱,塞到老婆婆手里,亲切地说:“大娘,您收下,就当是您女儿孝敬您的。”老婆婆捧着钱,泪水顺着苍白的脸潸然而下。她连连说道:“好人,您是好人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