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笔谈(31)

  论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列文章之五
琼文
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并据此调整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它不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争取到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从本世纪初至60年代末,可以说是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是面对战争,就是处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但进入70年代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即从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趋向缓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来,邓小平同志凭借其非凡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在深刻分析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一个是发展。这两个问题是“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它们已成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是对70年代后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第一,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人民憎恨战争,热爱和平。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多次掀起声势浩大的争取和平运动,坚决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强烈要求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迅速发展壮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团结合作,已经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核武器的积聚一方面加强了战争的毁灭性,另一方面又成为遏制核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因此,争取比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虽然局部冲突和地区战争仍将存在,但从整体上看,和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第二,发展问题即经济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强烈要求。国际间竞争的重点也已转向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上来。但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无一例外地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包括许多全球性的重大难题。因此,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把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摆在首位,在致力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外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合作,力求把本国的发展同世界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这就决定了发展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主要潮流。第三,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密切联系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相对而言,两大主题中发展问题即南北问题是核心,因为人类不可能在饥饿、萧条和贫富悬殊的国际环境中维护真正的世界和平。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南方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和相互经济政治关系的恶化,必然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的增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形势的这种发展没有改变而是更加强化了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1978年我们党制定了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方针,同时也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国内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中国人民非常珍惜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我们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永远不称霸,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我国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实事求是和伸张正义的原则立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异同,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反映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我们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特别是邻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绝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同样,也绝不允许别国将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此外,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同各国政党的关系,并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增进同各国政党的相互了解,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我们主张并积极倡导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是:各国人民都有权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独立自主地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国与国之间应当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任何国家不得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改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代之以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无疑,这样的国际新秩序必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十几年来,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确指导下,我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同周边国家都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与加强,而且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得到了改善和发展。实践表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仅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客观历史条件下,坚定不移地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一条强国之路。因此,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这是一个大政策”。这个政策本世纪不能变,就是到了下个世纪中叶也不会变。要变只会变得更加开放。
对外开放之所以成为我国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是因为:第一,它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我们也想对外开放,但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后来“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在几乎完全封闭的情况下搞建设,结果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环境,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国外资金。因此,只要不甘于落后,就必须抓住当今有利的国际环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第二,它是当今客观现实的要求。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几乎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世界范围的经济网络之中。各国经济的发展,已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等国际经济条件。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能成功的。因此,这种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决定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想发展只能走对外开放的道路。第三,它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雄心壮志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同志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我们不仅要有到本世纪末使我国的工农业年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水平上翻两番的第一个雄心壮志,而且还必须有第二个雄心壮志,那就是在下一个世纪再花上50年的时间,使我们的国家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基础相当薄弱的社会主义国家,资金严重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实现这两个雄心壮志。否则,我们的战略目标就要落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我们的立足点必须始终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相反,实行对外开放,能更好更快地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第四,对外开放是对内开放的必然延伸。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二者有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对外开放是对内开放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对内开放意味着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这种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全面对外开放,最终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还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就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作了全面阐述。(1)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即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向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开放。(2)对外开放是多种形式的开放,主要包括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合理利用外资和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3)对外开放是逐步展开的多层次的区域开放。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办经济特区的设想,1984年又提出把海南岛办成更大的经济特区。办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也是利用外资、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的崭新试验。因而它是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层次。1984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形成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强化经济特区向内地的辐射,带动腹地的对外开放和开发。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决定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带辟为经济开放区,并于1988年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与原先开放的天津、秦皇岛、大连、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湾开放区,以此作为特区、开放城市的腹地和依托,形成对外开放的第三个层次。1990年中央根据小平同志的意见又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精神指导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沿边、沿江、沿路(欧亚大陆桥)进一步对外开放。至此,包括不同开放层次和区域、具有不同开放功能、由沿海逐步向内地梯度推进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绝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对外开放说到底是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一贯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对外开放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方向就有了根本保证,社会主义这个占绝对优势的主体就不会受到冲击和伤害。对外开放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这不可怕,开放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我们能借此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即使进来一些“苍蝇”、“蚊子”也影响不了我们。当前,我国正面临大发展的极好机遇,我们一定要有时代的紧迫感,抓住机遇;历史的责任感,珍惜机遇;以科学的态度,用好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沿边和内陆省份对外开放步伐,在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人才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市场经济运行的好经验、好方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配套改革;要加大外贸体制改革的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外贸体制,加快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使对外开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中共海南省委供稿)


第5版(理论)
专栏:

  强化管理:企业走向世界的基础
杨本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瞄准国内外一流目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连年上升。自1986年到1992年,我们厂质量、品种、效益连续七年居全国同行业之冠,由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厂发展成为国家骨干企业。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牢固树立了这样一种企业精神:人要有志气,队伍要有士气,产品要有名气。为塑造这种精神,我们着力在培育企业的激励机制方面下功夫。
第一,目标激励,坚持“唯旗是夺”。多年来,上海一家生产活塞的厂是同行业的“老大哥”,我们常想,人家能当第一,我们为什么不能?一次,我们到日本考察,看到日本工人的效率是我们的16倍,这更使我们受到震惊。外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为此,我们制订了赶超一流水平的“三步曲”目标:“六五”追上海;“七五”冠全国;“八五”打进世界先进行列。按照这个要求,制订出年度工作方针和目标,层层分解、层层承包落实,要求每个岗位、每个职工都“跳起来摘桃子”,结果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二步赶超目标。
第二,荣誉激励,坚持以人为本。我们把争创一流企业的大目标同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紧密结合,在全厂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教育职工树立“行行出状元、人人夺状元”的思想。对职工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从而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第三,利益激励,坚持按劳分配。自1986年起,我们就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采取了以计件工资为主体的“一酬多挂”分配形式,将固定工资、浮动工资、奖金捆在一起使用,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在分配上实行倾斜,尤其是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按贡献大小每月给予津贴费。对合理化建议成果的奖励每年都在万元以上。
第四,行为激励,坚持领导作表率。我们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唱”功好,更要“做”功硬。要求干部强化自我约束,凡要求职工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做到,并制订了规范干部行为的守则。坚持干部下车间参加劳动,边劳动,边了解情况,随时解决实际问题。搬掉“铁交椅”,推行厂内退休制度,对一部分经民主评议不称职的干部,先后办了厂内退休,其中有一般干部、中层干部,也有厂级干部。干部要甘愿“吃亏”,自觉奉献,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实施“科技孵化”战略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实现追踪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保持企业的发展后劲,我们实施了利用高新技术改革企业的“科技孵化”战略,下大力气、花大本钱搞技术改造。目前,全厂60%的装备具有国际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跨时代的提高。在这方面,我们突出抓了三个环节:首先是抓信息。厂里建立了信息中心,同21家科研院校挂钩,组建了“渤海活塞联合开发信息网”;通过同进出口公司建立关系、多次组织出国团组考察以及外商来厂之机组织技术交流。第二是引进高新技术。以借贷、自筹资金的方式在全国同行业首先引进能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设备,迅速实现了生产手段的升级换代。第三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引进先进样机、消化新技术、新工艺的基础上,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使1/4的老设备实现了微机控制。我们还把本厂获国家专利的新技术与国外引进技术进行嫁接,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种专用加工设备,从而为企业追踪世界一流水平打下了坚实的技术装备基础。
提高产品和开发档次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自己的地位,就要有质量高、叫得响、打得赢的产品。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瞄准国际同行,敢于与强手对比,向强手挑战;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产品档次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以增强与强手竞争的实力。
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坚持新产品开发与生产并重的原则,调集精兵强将建立产品开发、模具试验、工艺开发、工装制造、生产准备一条龙的分厂,形成独立的新产品试制体系,既避免了生产任务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又能使科技成果迅速转为生产力。二是产品开发坚持“三干三不干”,即无市场的产品不干,无前途的产品不干,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不干;干高附加值产品,干高质量产品,干高难度产品。如大型船用组合活塞,是集当代高新技术为一体的产品,过去我国长期依赖进口。我们实行专业攻关与群众性攻关相结合,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研制生产出的活塞与世界名牌活塞同机试验,达到同步水平。三是强化质量保证手段。我们制订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标准,新产品全部按内控标准和国际标准生产。近几年,还先后从一些发达国家引进20台套高精尖检测设备,建立了国内具有权威性的活塞计量检测中心,能够快速准确地测试、分析目前国际上各种复杂活塞的全部项目,2分钟就能检验过去需要4个小时的项目,变“死后验尸”式的检验手段为事前把关。四是改进设计手段。我们投资开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提高设计工效10倍,提高图纸绘制速度30倍,使开发周期由6个月缩短到2个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成为抢手货,而且在国际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先后向捷克、美国、英国等出口,年出口创汇额达500万美元,开始实现企业走向世界的目标。
(作者为山东活塞厂厂长)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京粤专家学者研讨: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与爱国主义、民族凝聚力
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与爱国主义、民族凝聚力”为主题的研讨会不久前在北京召开,北京、广东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上,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发起人之一郑群同志说,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历久常新、世世代代都可以搞下去的大课题。以中华民族的感情作为纽带,便能更广泛地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与会专家学者就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与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系,对当前民族文化素质的基本认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途径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学者指出,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与土壤,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越高,爱国主义就愈能得到充分发扬,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越强。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与长远的战略任务。不少学者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许多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现象,如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拜金主义、贪污腐化、行贿受贿、假公济私,行骗抢劫、嫖娼吸毒等等。如果我们不及时抓紧和致力于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那么,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就得不到保障。
专家们认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全党、全社会、全民族在认识上要取得共识,方方面面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真抓实干。这个题目做好了,将会极大地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
这次研讨会是由光明日报理论部、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召开的。
(炳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