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座谈会举行
江泽民对著作出版十分关注,李鹏致函祝贺
乔石朱镕基刘华清等出席,胡锦涛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讲话
本报北京7月13日讯新华社记者邹爱国、本报记者杨振武报道: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薄一波同志新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座谈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对薄一波同志这部著作的出版十分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致函表示祝贺,贺信说:薄一波同志根据自己亲身的经历,实事求是地回顾了我党建国后十七年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这对于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无疑是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以史为鉴,我们可以从本书中学习和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所得到的宝贵经验和沉痛教训,帮助我们能更好地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丁关根和杨尚昆、宋平、薄一波、宋任穷、刘澜涛、余秋里等老同志,出席了今天的会议。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
薄一波新近完成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记述了1957年至1966年上半年党中央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决策与事件。这十年,是我们党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经历的一个艰难曲折的时期。作为这一历史过程见证人和若干重大决策参与者,作者采用把个人的回忆和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对这一时期的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经济建设,生产关系的变革,党的建设等多侧面,作了实事求是的阐述和分析;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如实地指出了工作中的失误;尤其对一些重大失误是怎样发生的,党和人民为纠正这些失误又作了哪些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工作,以及未能从根本上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失误、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原因,作了认真的探讨和令人信服的评说,把一些重要的历史经验经过深刻分析留给了后人。
座谈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主持。他说,薄一波同志的新著是一部知人论世、史论结合的宏著。这部著作对于我们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讲话中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热烈祝贺薄一波新著的出版。(全文另发)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胡绳发表长篇讲话。(讲话将刊于7月16日本报理论版)胡绳称赞薄一波新著是一部饶有兴趣值得一读的好书,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著作。他说,我们读一波同志的这部书会感到,他毫无顾虑地面对一切事实,从事实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分析。书中的叙述和分析,既是周密的而不是粗枝大叶的,又是提纲挈领的而不是繁琐的。书中评论许多重大决策和事件的是非、得失、成败是有分析的,是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出发,并不是简单地根据现在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上已经达到的水平,对过去说三道四;同时又是按客观历史本身的逻辑,说出现在人应该如何接受那一时期的许多经验教训。我感到,读这本书可以对三四十年前的过去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了解,而且通过对过去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对现在我们党所执行的并将继续贯彻执行的路线方针的认识。
宋平同志在讲话中认为,薄一波的这本书是研究党史国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著作。他说,建国后十七年这段历史虽然不长,但其经验教训对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正如一波同志在书中所说,“研究历史,是为了吸取经验、教训,开辟未来的事业,使之少犯错误,少付代价。”当前,我们国家形势很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发展好的形势,解决前进中发生的问题,关键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把我们的党建设好。一波同志在书中讲到,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上遇到严重困难,但那时社会却比较安定,比较团结,党风和社会风气都比较好。什么原因?就是党有威信,有战斗力和凝聚力,所以号令一出,雷厉风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渡难关。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改革开放,同样要靠一个坚强的、有战斗力的党。
大家发言之后,丁关根请薄老讲话,薄一波说,大家对这本书讲了许多赞扬和鼓励的话,我表示由衷的感谢,但实在不敢当。因为对建国以来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进行研究,这本书还只是做了一种初步尝试。书中讲到的,只是反映了直到现在我所能了解的情况和认识。我热切期待着同志们的指正。
丁关根最后说,一波同志的新著给我们的是对历史邃密的思考、对未来殷切的寄望。我们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及十四大以来中央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的精神。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深化改革,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还有: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郑必坚、中组部部长吕枫、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薛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马洪、原中宣部副部长龚育之。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三日
胡锦涛
同志们:
今天,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在这里召开《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座谈会,我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热烈祝贺薄老这部新著的出版,并表示崇高的敬意!
薄老是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国后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特别是经济战线的重要领导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建国后头十七年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进行回顾和研究,不仅把许多珍贵的史料收集和整理出来了,而且把一些重要的历史经验经过深刻分析留给后人,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他以年逾八旬的高龄,坚持笔耕数年,完成了这一党史著述中独具特色的力作,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毅力、高度事业心和崇高革命精神,是感人至深的。
我记得这部书的上卷,是在党的七十周年生日前夕出版的。它一问世,就受到了老、中、青三代读者的热忱欢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我曾仔细地拜读过上卷的全部篇章,深感题材重大,史料翔实,立论新颖,价值和分量是很重的。现在这部书的下卷又已问世,我相信它在读者中会继续受到广泛欢迎和高度重视。薄老在上卷中主要是回顾和阐述五十年代初、中期,我们党如何成功地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在下卷中则主要是回顾和阐述我们党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经历的艰难曲折过程,正因为这段探索有成功也有挫折,其经验教训也就更为宝贵和发人深省。总之,薄老这部长达八十万字的宏篇巨著,无论是在对材料的科学分析和对问题的见解上,还是在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和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上,对史学界和理论界的同志研究这段历史都会很有启示和参鉴作用,对全党同志和广大读者学习这段历史也都会很有帮助。其教益与功德,当存人们心中。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研究历史。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研究历史经验和把握现实条件中探索与开辟走向成功、走向未来的正确道路,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经过延安整风和高级干部的党史学习,认真总结几次“左”右倾错误的教训,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空前统一和团结起来,坚持走毛泽东同志领导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从而夺取了全国革命的辉煌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以后,我们的事业取得了无可否认的成就,但由于缺乏经验等多种原因,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失误,不但未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而且导致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对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全党同志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邓小平同志领导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夺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薄老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的出版,对于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理解这“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渊源,无疑是极有裨益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旧经济体制交替的关键时期,总的形势是好的,经济发展保持强劲的势头,各项事业生机勃勃,但前进中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有的还相当突出。我们能否正确地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学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游泳并胜利地到达彼岸,关键在于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这件关系我们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中级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必须带头学习好领会好,并且用毕生的精力去躬行实践。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薄老这部新著的出版,必将有助于全党同志“以史为鉴”,更好地领会和掌握小平同志的这一理论,并提高用这一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的坚定性自觉性,更好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把我国经济建设搞上去,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
最后,衷心祝愿薄老健康长寿!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际奥委会考察报告认为
北京申办奥运工作是现实和扎实的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今天收到的国际奥委会考察报告认为,北京申办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工作是现实和扎扎实实的。
由考察团11名委员亲笔签名的考察报告是由国际奥委会于7月9日从瑞士洛桑寄出,今天早晨送到新华社的办公室里。
考察报告说,北京奥申委是由一批非常有经验的人士组成的,他们对考察团的访问作出了非常好的组织工作,反映了他们有效率和精心的准备。如果北京申办成功,将由这些人士组成组委会。
考察报告认为,他们在访问期间亲眼看到了群众对北京申办工作的有力的支持,并说:“李鹏总理重申了政府对北京申办工作在道义和财政上的支持。”
考察报告说,北京申办工作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北京具有在一家饭店里接待奥林匹克大家庭全体成员的优越能力,居住条件的数量和质量都很好。在谈到北京对参赛人员的整个住宿安排时,考察团认为这对奥林匹克大家庭来说是“非常好的”。
考察报告说,在新闻、通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方面,北京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虽然目前数量上还不够,但是由于中国的技术进步很快,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这种状况在2000年前不彻底解决。
考察报告对北京奥申委关于奥运会期间对药物检查、马匹检查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医疗的安排完全肯定,认为所有的计划都“很好”。考察报告也谈到了北京的不足之处,一是北京的环境污染,二是语言沟通问题,三是有些场馆的设施需要改进,但是考察报告也指出北京奥申委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办法。
国际奥委会在致国际大新闻单位的信中说:这个报告仅仅是个“技术报告”,对六个申办城市的现有技术条件进行评估,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将会通过审阅各申办城市的申办报告和对这些城市的考察访问,并根据目前的政治、经济和其他因素作出自己的判断,选择最佳城市。


第1版(要闻)
专栏:

  三委局通报前五月全国工业经济效益情况
企业经营改善经济效益提高
当前工业经济运行速度过高,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持适度增长
据新华社北京七月十三日电(记者张锦胜)今天发布的统计公报指出,今年前五个月全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十三点八九,其中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效益影响已达四点九六个,占百分之三十五点七。这表明,促使工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除了企业改善经营状况外,社会需求增长快、工业产品涨价及靠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带来效益的因素不容忽视。
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通报的情况说,今年一至五月,全国三十五点七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九十六点四二,比一至四月提高二点七六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利润率、人均劳动生产率和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继续有所改善。
统计表明,由于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促进了工业企业改善经营状况,使盈利额大幅度提高。一至五月共完成产品销售收入一万一千零三十八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九点七,实现利税总额一千二百九十六亿元,增长百分之四十九点七,利税增长远远高于生产的增长。五月末亏损企业亏损面为百分之十八点二,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百分之八点八,上升势头相对减缓。
据分析,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主要受重工业企业和东部地区的带动。统计还表明,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较高。
三委局联合通报指出,当前工业经济运行速度过高,经济关系紧张已十分突出。因此,要保持工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从宏观上要加强调控,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改善经济环境。从微观看,企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在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挖掘潜力、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切不能盲目追求、攀比生产速度。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驻外使节发表重要讲话
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坚持两手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保证
李鹏写信要求外交工作要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7月12日会见了我国驻外使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国内形势时,他说,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深化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强调指出,坚持两手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保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充分肯定了这几年的外交工作。他要求外交干部在新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正确地执行政策,勇于开拓,敢于创新,鼓励大家做出更大的成绩。
外交部于7月7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了第八次驻外使节会议。李鹏总理专门给会议写了信,要求外交工作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乔石委员长、李瑞环主席分别在会前、会后会见了与会使节。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同志在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报告。
江泽民同志会见驻外使节时,在座的还有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丁关根、李岚清、钱其琛、温家宝、迟浩田、王兆国等同志。
(附图片)
江泽民在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王新庆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萨马兰奇致函江泽民
感谢对奥林匹克博物馆揭幕和国际奥委会全会的祝贺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于7月5日从洛桑致函国家主席江泽民,感谢他对奥林匹克博物馆揭幕和国际奥委会第一百次全会的祝贺。
萨马兰奇在信中说:“非常感谢您热情洋溢的贺信,这使我回想起上次访华时我们相见的许多美好记忆。
“奥林匹克博物馆揭幕仪式和国际奥委会第一百次全会是盛大而成功的。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您会有机会来瑞士并参观此博物馆,这将使奥林匹克运动增光,并为对2000年奥运会有着浓郁兴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添荣誉。我谨请您放心,负责北京申办工作的人们,特别是我的朋友、也是本会副主席的何振梁先生,正在为此而竭尽全力的努力工作。
“我谨对您所表达的赞许之词再次表示最诚挚的感激之情,因为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工作者与国际奥委会之间业已存在的联系。”
今年6月20日,江泽民主席曾分别致函国际奥委会各位委员,热情祝贺国际奥委会召开第一百次全体委员会议和新奥林匹克博物馆开馆,并重申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将不遗余力地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美国客人
说我们最大愿望是把自己这块土地管理好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三日电(记者张益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奥本哈默公司董事会主席斯蒂芬·罗伯特时说,“我们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这块土地管理好”。
乔石说,当然,中国对国际事务有着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在向客人介绍中国国内情况时,乔石说,中国过去十五年里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作为一个拥有十一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他说,中国正在着手解决目前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了如加强宏观调控等经济手段,同时也愿意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
乔石说,中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一定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谈到中美关系时,乔石说,中国重视两国关系,并希望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他说,中美之间需要增进了解,有了更多的相互了解就会增加彼此的信任。
罗伯特对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他表示,他的公司愿意加强同中国方面的合作,以支持中国的改革事业。
罗伯特一行应天津市政府邀请于十二日来华访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石化工业十年硕果辉煌
江泽民李鹏等题词祝贺
本报北京7月13日讯新华社记者张超文、本报记者王彦田报道:经过十年的努力建设,我国石化工业硕果辉煌。在纪念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祝贺。
江泽民的题词是:“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把石化工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李鹏的题词是:“爱我中华,振兴石化。”同时为石化总公司题词的还有荣毅仁、田纪云、李岚清、李铁映、邹家华、姜春云、杨尚昆、宋平、宋任穷、任建新、倪志福、陈慕华、王丙乾、宋健、陈俊生、余秋里、张劲夫、张爱萍、康世恩、彭冲、严济慈等。
中国石化总公司是1983年7月12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特大型经济实体。石化总公司成立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顺利进行了以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主的内部改革,开展了以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和走向国际市场为内容的对外合作,建成了一大批以炼油、乙烯、化纤、化肥项目为代表的重大建设项目,为我国成为石化大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过去的十年是我国石油化工发展最快的十年。到1992年底,石化总公司炼油能力达到1.42亿吨,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95万吨,使我国分别位居世界第4和第8位,每年可以向市场提供各种石化产品1500多种、总量超过1亿吨。
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1992年底资产总值达到1220亿元,十年增加近3倍。销售收入达到1052亿元,十年翻了两番。十年累计上交财政1270亿元,相当于1992年底拥有固定资产原值的1.6倍,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的稳定来源。
7月12日晚,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总公司成立十周年招待会。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和宋平、王丙乾、王光英、程思远、陈俊生、余秋里、张劲夫、康世恩、彭冲、谷牧、严济慈等各方面负责同志和中外来宾600多人出席了招待会。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南京大菜篮
南京八卦洲乡拥有耕地4万多亩,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为了成为南京的大菜篮,该乡认真做好“服务城市,富裕农村”这篇大文章,保证每年交售24万公斤新鲜蔬菜。左上图:组织农民到种菜大户参观。右图:事业心强的农技干部担任“菜博士”。左下图:今年的毛豆又获高产。程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