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大力发展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沈茂成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兽类近500种、鸟类1189种、爬行类320多种、两栖类210多种,占世界种类总数的10%以上。全世界共有鹤类15种,我国就有9种,许多国家都不产的灵长类动物,我国有19种之多。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珍稀动物,如闻名于世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羊、华南虎、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等达100多种。我国珍禽异兽绚丽多彩,千姿百态,为国际社会所羡慕。
野生动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发展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科学地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和对外合作与交流,丰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保护野生动物是保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大举措,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经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努力,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我国已经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420个,总面积达440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1个,有8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6个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际重要水禽湿地。与此同时,我们还在一些重点地区建立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中心、救护基地等保护工程,保护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第二,随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保护野生动物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1988年以来,国家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后,又相继制定实施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特许猎捕证管理办法》、《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收费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和行政规章,各地也结合本地的资源情况陆续制定了地方性保护野生动物配套法规和措施,使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第三,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科研、教育机构。经过多年的努力,林业部和各省(区、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设置了管理野生动物的专门机构或专职干部。国务院还在林业部设立了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并在广州、北京、天津、沈阳、南京、上海、成都、福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办事处或检查站,管理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进出口。全国和各省、区、市都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已达3万多人。
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事业,尚处于初创时期。目前,人们对发展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在许多地方尚未引起领导的重视。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蚕食、占用保护区林地,破坏保护区资源等情况仍然不断发生,有的相当严重,威胁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把吃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这种愚昧落后、不文明的行为,视为阔气、时髦、高级享受,不惜高价以求。许多酒店、餐馆,甚至高级宾馆,为了招揽顾客,竞相经营“野味”,导致市场“野味”走俏,价格暴涨,一些地方非法猎捕、经营、贩运、倒卖、走私野生动物,严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这是当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林业部门是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的主管部门,对保护发展野生动物资源担负着重要责任。当前,一是要大力加强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二是要进一步健全法制,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当前,要认真按照国务院18号文件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查处非法猎捕、经营、贩运、倒卖、走私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案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三是要以实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为龙头,继续抓好保护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工程的建设。同时要继续有计划地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带建立自然保护区,力争到本世纪末,使我国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到500个、面积5000万公顷,达到国土总面积的5%。四是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用途广、发展潜力大的自然资源,我们不是纯粹的保护主义者,要努力使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存,为人类服务。我们要积极兴办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森林旅游业、狩猎业等,广开生产门路,拓宽“以野生动物资源养野生动物资源”的路子,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更快发展。
(作者为林业部副部长)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实现“一村一品” 振兴农村经济
孙振华
近几年来,湖南省益阳县注重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一、“一村一品”经济模式的形成及效果。
“一村一品”,是指一个村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多数农户或多数劳力从事某一品种、某一行业的商品性生产,且该品种、该行业的产值、收入占这个村社会总产值的相当比重。目前,益阳县544个村中已形成“一村一品”格局的达223个,占村总数的41%。
我认为“一村一品”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走势。“一村一品”的出现,使剩余劳力找到了“用武之地”,农民群众找到了增收途径。现在该县“一村一品”村从事专业生产的有6万多户,劳力达13万多人,分别占这些村总户数、总劳力的95%和84%;年人均专业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人均专业产值2500多元),还有20个村超过了2000元。
几年来,益阳县“一村一品”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过去益阳县农村产业结构是传统的粮猪型,现已初步形成了种、养、加、农、工、商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存的新型农村产业结构。二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去年“一村一品”经济共实现总产值3.4亿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2%,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9%。三是促进了共同富裕。去年“一村一品”村高出全县人均纯收入20%,最多的达3000元。
二、发展“一村一品”经济的主要经验。
(一)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农民探索致富之路的积极性。起初,多数农民存在担心和顾虑,怕多收不能多得,怕致富冒尖后交纳过头税;担心政策多变,怕再来一次“割资本主义尾巴”。针对这些问题,县委、县政府抽调专门力量,深入乡村调查研究。解剖了19个专业村组,走访了170多个专业户、重点户,将率先通过“一村一品”致富的50个典型村组和农户的情况,编印成书,并拍成录像片,在全县农村中广泛宣传,还组织这些典型到全县30多个乡镇巡回演讲,让广大农民感到,要致富有门路,致了富很光彩,从而消除思想顾虑。
(二)让利于民,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切实优化服务手段。
益阳县采取“三从优”政策。即信贷从优,每年拿出1000万元贷款作为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专项资金。办照从优,不设卡,不拖延。税赋从优,对新发展的专业户,一年内税费全免。
这个县还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在信息方面,该县组织供销、商业、外贸等部门在外地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开设窗口,收集市场信息,尽快地反馈给全县农民。如外贸部门了解到港澳市场良种瘦肉型猪销路好,便在岳家桥、邓石桥等10多个村建立外贸猪出口基地,使这些村成为出口生猪生产专业村。在经营导向方面,县里根据市场变化,先后淘汰了100多个效益不好的产品,开发了200多个发展前景广阔的产品。近几年,该县出口产品中有60%来自“一村一品”。
(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现在已形成“一村一品”格局的223个村中,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有102个,依靠传统技术优势发展起来的有89个,依靠地理优势发展起来的有32个。
(四)充分发挥能人示范作用和“班子”的带头作用。“一村一品”经济起步早、发展快的,首先都是由当地的能人带动起来的,这种村大约占80%以上。这些能人或有传统加工技术,或懂经营、会管理、见识广、信息灵,而且大都是村领导“班子”里的。
(五)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一村一品”模式。首先,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快的特点,及时在产品上推陈出新。其次,他们根据商品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实行生产与经营逐步分离。约有1/3的人采购原料,1/3的人搞生产加工,还有1/3的人搞推销。合理的产供销分工大大提高了产品商品率,一般都达到95%以上。三是利用市场的辐射功能,通过一村带数村、一业带一片,不断拓展规模,逐步形成工业小区、商业小区,从而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作者为中共湖南益阳地委书记)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发展市场农业应实现四个转变
张文武
农业,作为社会稳定、民心稳定的主导产业,如何尽快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由传统的吃饭农业走向市场农业?当前重点应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
一、转变思想观念。近一两年来,我们常听到一些农村党政干部说“农业不好领导了”,“农民不大听话了”,“你让他种茄子,人家种辣椒”之类的议论。这说明,农民不围绕计划农业的指挥棒转,什么赚钱、什么得益种什么,给计划农业带来冲击。因为农民已经看到,要从富裕奔小康,市场农业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一条最根本的出路。
但是,要发展市场农业,光有群众自发的积极性是不行的,各级领导必须思想上与农民合拍,行动上才能与农民同路。为此,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农村各级党政干部要重点转好两个思想弯子。一是转好由政府行为办农业变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农业的弯子。二是转好政府由领导型变服务型发展农业的弯子。坚决、逐步、稳妥地实行“政农分开”。发展市场农业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技术、种子、化肥、农业、科技、人才等难题,绝大部分应由兴办社会化服务实体和通过市场手段解决。
二、转变管理职能。目前各级农业管理机构,绝大多数是靠国家财政养活的管理体制。这些部门吃的是国家财政的“大锅饭”,尽管每年上级给他们订了很多考核工作好坏的指标,但干好干坏从根本上动摇不了这些部门生存的基础。如果政府改变管理方式,除农业的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如农委具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行使政府权力,搞好农业发展规划、重大决策等管理职能外,其他部门如畜牧、农机、林、果、科技推广等办、局改为经济上自负盈亏、经济指标对口负责的实体,把单一的行政关系变为经济关系,在只管“三个一”(即下一级一把手的任免管理权,一个年度双文明建设指标,一个固定资产增值指标)的前提下,把现行的行政、办、局推向市场,让其变为根据市场农业需要向农业提供服务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样可能会大大增强农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三、转变工作重点。发展市场农业,农业工作的重点应从过去侧重于对生产的组织管理,转到服务这个重点上来。从目前情况看,应重点搞好四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法律、决策服务。科学地规范市场农业的行为和实施正确的决策,是政府引导发展市场农业的一个工作重点。因此,发展市场农业,政府应为农民提供一系列法律服务。同时,要科学地搞好市场农业的决策,如农田水利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这些决策的科学与否与促进市场农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二是科技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市场农业发展步伐的关键环节。这个问题搞好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很快提高,市场农业发展的步伐就会快些。三是信息服务。建立围绕提高农业对市场信号敏感度的社会化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及时搞好农产品需求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四是流通服务。搞流通服务最根本的任务是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应该看到农业发展的趋势是以销定产,绝对不是过去计划农业的以产定销。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把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作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工作重点,这样才能引导农民围绕市场种田、盯着市场需求赚钱,走发展市场农业之路。
四、转变农业资源配置方式。过去,我们搞高度集中的计划农业,一切资源包括土地资源,都是以无偿的办法进行配置的。这种配置办法既有很大的片面性,也不符合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要求。搞市场经济,发展市场农业,就应该使资源配置商品化、市场化。把无偿配置资源变为有偿化、市场化配置。如土地、矿山、水源、森林,都应建立有偿使用制度,把一些无偿的资源配置,不必要的计划配置统统推向市场,逐步实现商品化配置。这样的资源配置方式才能与发展市场农业的经济运作相结合,使资源配置在计划(指宏观)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中实现科学化、合理化、商品化。
(作者为山东威海市委研究室副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