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日本“泡沫经济”始末及启示
东石
“泡沫经济”最早发生在英国,一般是指在中央银行贴现率较低情况下,大量剩余资金流向股票和土地等,从而引起资产过度膨胀。80年代后期,日本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以股价和地价为代表的资产急剧膨胀,使日本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到了1990年,“泡沫”开始破灭,资产骤然收缩,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后果,与“泡沫经济”时期相比形成强烈反差。

日本“泡沫经济”始于80年代中期。引发“泡沫经济”的主要风源是:
(1)1985年日本的对外纯资产超过英国,次年又跃居世界最大债权国的宝座。经常收支顺差急剧扩大,1986年最高时达941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4%。在此基础上,1985年秋天根据西方7国广场协议,日元对美元的比价大幅度升值。由此资金出现“过剩”。
(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城市,特别是东京等大城市及附近地区密集,引起城市地价上涨,股价收益率提高。日本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大中企业和一些个人投资者乘机竞相将资金投向土地和股票,或购买高尔夫球会员证等。1985年到1990年,对不动产投资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最高时达31.6%,贷款总额超过47万亿日元,其中,借入资金44万亿日元。不动产投资成为金融业和非金融业贷款的重要对象。与此同时,发行股票和债券成风,而且多数采取转换公司债和附新认股权公司债形式。这两种债券随机性很强,随股市的变化而涨落。
(3)为了缓和日元大幅度升值对出口产业造成的不良影响,日本银行在日元升值后一反过去的高利率政策,于1987年2月将贴现率下调到2.5%的历史最低点。低贴现率,使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降,企业负担减轻,储蓄率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资金转向投资收益丰厚的股票和不动产。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影响,“泡沫经济”愈演愈烈,并于1989年达到顶峰。1985年至1989年,日本的土地资产总额由1000万亿日元跃为2300万亿日元,4年间增加1.3倍。其规模相当于美国的2倍—4倍,而美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数十倍。日经平均股价1989年底达38915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股票市价总额亦由同期的241万亿日元猛增到630万亿日元,增加2.6倍。在“泡沫经济”的刺激下,不少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一下成为“暴发户”。

从1990年起,随着股价和地价先后暴跌,“泡沫经济”宣告破灭。“泡沫经济”的崩溃给日本经济带来严重后遗症:
(1)资产急剧减少。1991年末股票市价总额降为290万亿日元,土地资产总额降到1700万亿日元,分别减少340万亿和600万亿日元。这意味着日本损失了两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2)金融、不动产市场陷入困境。“泡沫经济”破灭后,金融和不动产业首当其冲。据大藏省调查,1992年9月末,21家金融机构贷款中,因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利息和无法收回的“不良债权”总额达12.3万亿日元,其中,无法收回的达4万亿日元。但民间估计无法收回的“不良债权”有数十万亿日元。1992年8月,东京证券市场股价跌至14309日元,比最高点时下跌63%,创战后跌幅最高纪录。日交易量由高峰时的15亿股降到2亿股。同年9月货币供应量出现负增长。土地交易戛然停止,地价连续下跌,而且越是大城市下降幅度越大。以1992年为例,全国平均下降5.6%,而东京等3大城市圈则下降12.5%。在东京有些地方甚至超过50%。
(3)对实体经济产生广泛的消极影响。1992年第二季度,全行业出现减产、减收,企业收益连续3年减少,都是战后以来少有的。1/4的中小企业有赤字。个人投资者破产和企业破产负债金额均创历史最高纪录。目前,尽管库存调整取得进展,但生产恢复的速度依然缓慢。由于“逆资产效果”的影响,个人消费不振更是严重。一段时间内,不仅奢侈品无人问津,而且连服装、鞋的销售也不畅。
(4)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1991年春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已持续两年,超过战后历次危机的平均水平。其原因虽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但根源在于“泡沫经济”。因为它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加大了经济调整的难度。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虽然是在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但它给人们留下的一些启示仍是值得重视的:
(1)对市场经济不仅要加强宏观管理,而且要不断分析判断市场动向,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正确的对策。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被认为是战后日本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营方面最大的一次失败。
(2)在“泡沫经济”鼎盛时期,日股票和地价总额达到空前规模,是不正常的,而且后果严重。土地的资产价值同其利用价值应予限制和引导,使之相适应。同时,由于“泡沫经济”主要发生在大城市,较少波及地方和农村,因此,对大城市土地买卖和股票动向尤其要重视。
(3)强化金融的调控作用,在防止房地产热、股票热方面至关重要。应通过调整中央银行贴现率,控制货币供应量,限制不动产贷款增长等,实现更直接、更有效的调控。


第7版(国际)
专栏:

  纳米比亚总统为“中国大酒家”开业剪彩
中国和纳米比亚第一家合资兴建的企业“中国大酒家”六月二日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开业。
纳米比亚总统努乔马出席了开业仪式并剪彩。他在仪式上高度赞扬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遵守纪律,并表示,希望纳中两国的友好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7版(国际)
专栏:

  云南省少数民族服饰表演团在菲首演
应菲律宾文化部邀请前来访问演出的中国云南省“东方彩霞”少数民族服饰表演团三日晚在首都马尼拉举行了首场演出,受到两千多名观众的热烈欢迎。


第7版(国际)
专栏:

  九岁华裔女孩获全美英文单词拼写比赛第四名
年仅九岁华裔小姑娘桂郁玫四日在华盛顿第六十六届全美英文单词拼写比赛中,战胜来自美国各地二百多名竞争对手,夺得第四名。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美电信业巨头结盟
英国电信公司和美国MCI电信公司二日宣布将结成联盟,以应付全球电信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作为世界第四大长途电信公司的英国电信公司将出资四十三亿美元购买美国第二大电话公司MCI电信公司百分之二十的股份。此外,这两大电信业巨头还将出资一亿美元兴建一合资企业。


第7版(国际)
专栏:

  保外债总额达一百二十五亿美元
保加利亚国民议会议员、前对外经济关系部长帕帕里佐夫二日在《实业家报》上透露,保加利亚目前的外债总额为一百二十五亿美元,人均一千四百七十美元。


第7版(国际)
专栏:

  苏丹农作物增产
据喀土穆《国家成就报》三日报道,苏丹从一九八九年开始推行的“拯救经济”计划,今年国内的主要粮食作物高粱的产量已达五百五十万吨,是一九八九年以前的二点四倍。


第7版(国际)
专栏:

  全世界九亿人口受沙漠化威胁
战胜沙漠化政府间谈判委员会首次会议执行秘书代阿洛三日在内罗毕说,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九亿人口正受到沙漠化和旱灾的威胁。 
  (据新华社)


第7版(国际)
专栏:

肯尼亚十四瀑布因尼耶里河上游工业废水下泻,严重影响了瀑布下游的生态环境。新华社记者姚宗仪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经合组织第32届部长级理事会发表公报
强调协调一致发展经济
支持中国等国加入多边贸易体系
据新华社巴黎6月3日电(记者徐振强)经过两天讨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第32届部长级理事会3日晚在巴黎总部闭幕。
该组织24个成员国的政府有关成员和欧共体委员会代表参加会议。与会者对经合组织成员国“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不断加剧”的状况“极其担忧”,认为“必须恢复高速持久的增长”以“改善就业前景”。
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公报说,经合组织24国的失业总人数今年底将达3600万,如不采取措施,明年将进一步上升,“这一局面将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公报说,成员国决心在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上采取“协调一致的战略”。这一战略包括:执行既挖掘现有潜力又不影响物价稳定和紧缩预算的金融政策;进行结构性改革,尤其要调整劳动政策;继续进行贸易开放的努力,遵守多边贸易规定,使关贸总协定谈判在今年年底前“取得全面、均衡、实质性的结果”。
本届理事会还强调要加强同亚洲经济活跃国家和地区以及中、东欧其它非成员国的合作,并表示支持中国等非成员国加入多边贸易体系。公报指出,与会者认为,中国等其它非经合组织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支持它们更大程度地加入多边贸易体系”。公报还说,经合组织应当努力增进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了解和支持。


第7版(国际)
专栏:

  为控制二氧化碳等排放量
 二十一国批准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据新华社日内瓦6月3日电(记者周少平)联合国有关官员3日在日内瓦宣布,到目前为止,已有21个国家正式批准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预期两年内,批准该公约的国家总数将增加到50个。
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由联合国所属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起草。在去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有162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但公约须经50个国家正式批准后才能生效,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制定这一公约,旨在控制各国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据有关专家估计,在今后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5摄氏度至4.5摄氏度,将对农业、水资源和人类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粮食计划署批准宁夏援助项目
据新华社罗马6月3日电(记者黄昌瑞)世界粮食计划署粮援政策与计划委员会3日批准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鼓阳和隆德3个县扶贫和环境改善项目,将于5年内向这些地区无偿提供80528吨小麦,价值为1317万美元。
这个项目主要帮助上述3个县改造和修建灌溉系统,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平整土地,营造果园和牧场,修建饮用水系统,改善乡村道路设施和技术培训等。项目完成后,将使上述3个县的约3.4万户贫困户(约17.5万人)收入增加,实现自给自足。


第7版(国际)
专栏:

  德国垃圾废物治理成绩显著
黄静
德国的环保工业发达,拥有巨大的环保市场,用于防止水污染的费用已达3150亿马克。此外,还为欧洲共同体市场提供耗资巨大的环保和服务。
由于立法以及市民和公共组织的努力,德国在垃圾废物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巴伐利亚地区为例:1991年以来,尽管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但垃圾量却逐年减少;日常废物利用程度计划在1993年达到30%,但实际上垃圾的再利用率可能达40%以上;自1990年以来,经过各种处理后的垃圾废物不断减少,1990年为500万吨,而1992年只剩400万吨;在过去两年里垃圾焚烧能力增加了70万吨,达270万吨。今后两年将增加57万吨,总焚烧量可达330万吨。
近年来,德国特别注意被污染地区的重建问题,其措施主要有:对高度危险物品通常采取紧急措施处理,废料、剩余产品以及灰水泥制品均应运往指定的废料堆放处;对高度污染物质在简单堆放之前进行提纯;施工工地建筑物拆迁废品运往特殊废料堆放场;对被污染的土地和建筑材料进行挖掘和净化,将危险的污染地区变为可以利用的土地;在垃圾再生和土地重建过程中,重视污水处理。
德国在污水处理方面成绩很大,例如,巴伐利亚地区目前已有90%的污水经过污水处理站的处理、净化。相比之下,目前法国只有50%的污水得到净化,意大利只占15%。德国耗资最大(3亿马克)的基姆湖污水循环系统是欧洲最大的环保工程之一,污水处理过程在一条长59公里的密封管道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