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访世界大理石之都卡拉拉
史克栋
中国有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00多年来,位于意大利西北部里古利亚海滨的卡拉拉人却是“连山带水一起吃”。大山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大理石矿藏,大海为他们将大理石销往世界各地提供了四通八达的海上通道。有史料记载,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把大理石作为名贵的建筑装饰材料,将各种殿堂、庙宇、教堂装饰得绚丽多彩、富丽堂皇。意大利文物宝库中的大理石艺术雕塑更是多姿多采,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些大理石原料几乎都来自被称为世界大理石之都的卡拉拉。
一到卡拉拉,映入眼帘的除了大理石就是大理石。道路两旁大理石加工厂鳞次栉比,满载大理石的汽车川流不息,车站和码头的货场上几十吨重的大理石堆积在那里,整装待发。难怪人们称这里是“石头世界”。
据统计,世界平均年产大理石2400万吨左右,仅意大利就生产750万吨左右。1992年,意大利出口大理石330万吨,收入约16亿美元。其中40%为卡拉拉的大理石。卡拉拉大理石企业共有1200个,从业人员9000多人,世界上1/4的大理石加工设备能力集中在这里。
卡拉拉的大理石白色品种最为珍贵。由于其质硬且又有韧性,特别适合于艺术雕像。16世纪意大利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就亲自到这里来选择优质大理石,进行艺术创作,梵蒂冈圣彼得教堂里珍藏的杰作“母爱”,就是他用卡拉拉大理石雕刻而成的。
在采石场博物馆里,意大利朋友向我介绍说,最初,开采大理石主要是靠铁锤和钎,在石头上打好孔后,将锥形木塞嵌入,然后每天浇水使木材膨胀,用这种方法将巨石劈开。到18世纪才开始使用炸药。
到19世纪末叶,大理石开采史上经历了一场真正的革命。研制出一种新的开采工具:螺旋形铁索切割机。它是用三股钢丝拧成直径5毫米的一根钢丝,通过滑轮将钢丝固定在预先打好的切割孔里,由一发动机驱动,在钢丝转动之时,渗入氧化硅沙粒,通过沙粒的摩擦,切割大理石,摩擦下的石粉由不断注入的水冲掉。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切割大块的石料。
据了解,直到60年代以前,石料运输主要还是靠滚木顺坡下滑,60年代,开始修建了盘山公路,现在重型卡车可以直接开到石场拉料。
布拉大理石加工机械设备公司中国项目经理内罗先生陪同记者参观了米开朗琪罗大理石加工厂。这个工厂使用的就是布拉公司生产的大理石加工设备。他介绍说,布拉公司从1978年与中国建立联系以来,已经向中国出口大理石加工设备300多套。现在中国全部使用他们公司生产的设备开设的工厂就有30多家,他都记不清去过中国多少次了。
该厂为当年米开朗琪罗曾亲自来此选料而感到自豪,故起名米开朗琪罗大理石加工厂。全厂仅有职工20余人,一年却可以加工大理石15000吨左右,其中60%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加工车间里看不见工人,全部是自动化机械,5架巨型框锯在“自觉地”工作。这种框锯每架由80条金钢钻齿锯条组成,可根据客户需要调整厚度,一次可将重约40吨的块料同时锯成80块大板料,最薄的一厘米。
自动磨床全部由电脑控制,是布拉公司的新产品,共有12个磨头,前5个是钻石磨头,每个磨头上有8块马蹄型的磨片,上面镶有7个钻石头。一天可磨光500平方米的大理石板。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只有6万多人口的卡拉拉,以其优质的大理石而名扬天下。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卡拉拉大理石生产从开采到加工已形成了一条龙生产规模,花色品种日益繁多,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出,去打扮美化人们的生活。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俄罗斯民间工艺奇葩
——下塔基尔漆盘
尹树广
我初次欣赏到下塔基尔漆盘是在6年前莫斯科著名的艺术品集市阿尔巴特街上。一个个从未见过的色彩鲜艳的漆盘画吸引了我的目光。
托起来觉得沉甸甸的;用手指轻弹几下,耳畔顿时回荡起清脆的金属之声。小摊的女主人叫塔妮娅,看我喜欢,像博物馆的解说员似的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有关盘子的历史来。
下塔基尔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境内,是座风景秀丽的小城。18世纪中叶,乌拉尔山区发现了大量铁矿,冶金业迅速发展起来。人们也用铁来制作托盘,但没几天它便锈迹斑斑了。
铁盘逐渐发展成一种工艺品是在18世纪末。“卑贱者最聪明”。首先发明防腐防锈的透明乳漆的是一位名叫胡多雅罗夫的农奴。这种乳漆能将漆盘的光洁度维持百年之久,上了乳漆的铁盘既不怕高温,又不怕潮湿,连酸碱对它也无可奈何。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它的成分至今还是个谜。
世代农奴出身的胡多雅罗夫全家最后蒙农奴主“开恩”,成为自由人。其后,他自己开办了一间作坊,专门制作漆盘画。他的作品被运往莫斯科、彼得堡等地,很快就成为王公贵族别墅府第的装饰品。他的孙子保尔、伊萨克和斯捷潘皆秉承祖业,使下塔基尔漆盘画的名声在19世纪30—40年代达到高峰,成为俄罗斯民间工艺品的“绝活儿”之一。
漆盘画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首先在普通铁盘上着底色;接下来是油漆,由熟练工人在底色上描绘出花瓣、树叶等装饰物;经过上述两道工序盘子这才转到师傅的手上,他负责点缀上花蕊、叶脉,甚至包括肉眼难察的草尖露珠,并对整个构图的明暗对比作进一步的修饰等,最后便是把祖传秘方——乳漆均匀涂抹在画面上。
随着下塔基尔漆盘画的声名鹊起,愿意收藏它的人亦与日俱增。它的图案也日趋多样化,其主要题材有花鸟、山水、世情和宗教等。后来又演绎出类似中国古典连环画那样的系列故事作品。
自19世纪中叶开始,漆盘画的艺术创作逐渐衰微。到1956年,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品重新焕发生机。下塔基尔珐琅制品厂开设了一间漆盘画作坊,专门从事漆盘画的恢复、开发工作。如今它已成为俄罗斯人的馈赠佳品,也博得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喜爱。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好一方热土
王德军
提起冈比亚也许知者寥寥,但说起黑人作家哈利的名著《根》,想必能提醒人们:这一部充满血腥的黑奴贩卖史就发生在西非这个狭长的弹丸之国。
冈比亚因冈比亚河而得名,其国界的形成有一段无可稽考的历史:当年英国殖民者开着军舰沿冈比亚河溯流而上,左右开炮,炮弹所及便是今天冈比亚河南北两岸各三十二公里的国土。炮艇开至河上游时,由于水浅无法前行,便留给当时曾是法国殖民地的塞内加尔国一个小小的河尾巴。打开冈比亚地图,也许会由不得你怀疑“舰炮圈地”的说法哩!
班珠尔市是冈比亚的首府,一座濒临大西洋、风光绮丽、宗教色彩浓厚的港口城市。我忘不了夜幕降临时初识冈比亚的情景:从繁华的布鲁塞尔一头扎入视野开阔,建筑低矮,人车拥挤的班珠尔,耳鼓里瞬间充满了黑人浑厚低沉而又雄性十足的喊叫声。车灯亮处黑影匆匆、尘土飞扬,间或至开阔处,公路两侧竟有没人高的苇草耸立。
清真寺传出婉转悠长的诵经声,更添一分神秘。
班珠尔地处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按理该炎热难耐,但因西濒大西洋,实际上气候凉爽宜人,干雨季明显,海天常蓝,草木常绿。年内各月平均气温一月最低——二十摄氏度;十月、十一月最高——三十二摄氏度。无怪乎在此的一些西方人乐而忘返,甚至回国后一再重返冈比亚。冈比亚风光也着实迷人:绵长的西非海滩向以黄沙细软、海碧天蓝而蜚声于世,再加上大西洋之滨,风徐浪小,更成了人们理想的度假胜地。尤其是每年十月开始,成群结队的西欧、北欧游客为了避寒像候鸟般迁栖于此,有的甚至举家驾艇而来,于是本来就充满椰风海韵的黄金海岸又增添了欧洲情调。
冈比亚有广袤的河区滩涂、天然的热带园林和充满原始野味的自然保护区。鸟禽资源尤其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翠鸟集中地。高速公路两侧常见色彩斑斓、惹人爱怜的鸟群伫立浅水中觅食。不少鸟类摄影爱好者不远万里从欧美扛着笨重的摄像机飞来猎奇。笔者曾两度驾车纵穿荒芜空旷的内陆:枯草连绵,一片金黄,树如虬龙,奇形怪状,飞车过处,形如圆囤、有门无窗的茅草屋组成的村落和独坐歇息的黑人老者,让我猛然想起了氏族公社。受惊的猴子、野兔倏然遁入树林草丛,傲慢的牛群毫不理会车鸣人催,踱步于路中央,黑人朋友告诉我,乘船或驾车顺河东行领略非洲大陆的原始本色,体味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是当地旅游的重要节目。
冈比亚人体魄强壮,且还是天生的舞蹈家。上至老妪下至蹒跚儿童,无不“闻鼓起舞”。非洲舞动作刚劲,尤以臀部功夫见长,音乐节奏激烈明快,鼓点频催、哨声尖利,舞尽兴时,确让人感受到黑人情感奔放,憎爱分明的特点。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圣诞——新年的彻夜狂欢。班珠尔整个沸腾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身裹树叶草皮、头戴狰狞面具、手持自制纸船的黑人在表演。我曾应邀参加总统也光临舞蹈的露天千人舞会,听着惊天动地的劲曲欢歌,看着黑压压一片急步狂舞的人群,我禁不住在心头赞叹:好一方热土!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流行欧美的啤酒菜肴
用啤酒来烹制美味佳肴在欧美很流行。尤其是北欧国家,不仅在一般家庭中可以品尝到味道鲜美的啤酒菜肴,在大餐馆的传统菜谱中,也能见到专门用啤酒来烹制的高档肴馔。
啤酒菜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从《英国烹饪史》中可以发现,11世纪初,在英格兰人的餐桌上就不时可以看到一款名叫“塞浦路斯鲑鱼”的菜品了,它就是用当时著名的淡啤酒烹调出来的。
中世纪晚期(即15世纪前后)烤肉在英国成了大众化的食品,在烤制时,肉不仅要连续涂上油和肉汁,而且要撒上香料,并慢慢浇上煮沸的汤料。汤料的使用很讲究,烤鹿肉要用红酒,烤羊肉要用薄荷叶,烤家兔则必须用啤酒浇淋。
18世纪,英国一艘海船上的厨师因淡水缺乏,出于无奈,只得用啤酒代水作了一道烧牛肉的菜肴。谁知这啤酒烧牛肉口味之鲜美,香气之浓郁,委实令人垂涎三尺。于是,啤酒烧牛肉便成名馔佳肴,风靡英伦,传遍欧洲。近两个世纪以来,欧美许多国家的厨师,更成功地烹调出了很多啤酒名菜,如意大利的“啤酒牛肉扒”、比利时的“啤酒烩牛肉”、德国的“啤酒烧鲤鱼”,爱沙尼亚的“牛奶啤酒汤”、英国的“啤酒油炸馅饼”、意大利的“啤酒焖鸡”、加拿大的“啤酒肉饼”等。
(颜坤琰)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动脑,也动手
千红
到美国不久我就发现,同中国留学生相比,美国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得多,而且这种能力是从孩提时代就培养起来的。
我刚到美国时,住在一个美国朋友家中。他的3个上小学的孩子各有一套本事:10岁的盖斯周末帮父亲割草,浇水,打扫庭院;12岁的玛吉可以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香喷喷的点心;而桌上那些用五颜六色的绒线编织的茶杯垫和墙上拙朴的装饰画,是8岁的小妹妹林茜的作品。万圣节就要到了,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在神秘地忙些什么。有一天他们终于忍不住了,拉着我到地下室去参观他们的杰作。原来在万圣节的前夜,盖斯要装扮成一位外星人,玛吉扮作女巫,林茜要变成一个美人鱼。所有的道具都是他们用旧纸盒拆装,绘制而成的,没有伸手向父母要一分钱,也没有请大人们帮忙。
在美国大学生的录取过程中,成绩固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学生所具有的专长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往往对学校的取舍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还必须交得起学费。由于学费高昂,绝非一般收入的美国家庭所能承受,而学校提供的全额奖学金毕竟名额有限,因而大多数学生都要自食其力。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房和自助餐厅中随时可见打工学生的身影。研究生们则可以通过带本科生的实验课,给学生答疑,批改作业等,获得免学费的待遇并有少量生活费。但是要谋到这一类助教、助研的位置,往往也要通过激烈的竞争。还有不少学生在校外做半日工和小时工。由于工作的来之不易,美国学生无论做什么,总是全力以赴,毫不懈怠。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劳动并不低人一等,学生的家长也常以子女的自立为荣。系里一位教授在聊天时告诉我,她上大学的女儿在餐馆中找到了一份周末跑堂的工作,小费相当不错,看得出,她很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
勤于动手、善于动手的意义还不仅在于提供了上学的经济来源。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便通过工作的渠道与一些公司、企业建立了联系,取得了对方对其实际水平的了解并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日后就业打下了基础。在美国找工作,经历有时比学历更为重要。在经历方面白纸一张的硕士、博士是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的。动手做事的好处甚至还不仅于此。它在无形之中使学生培养起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的勇气与能力,学会怎样与周围的人们同舟共济,和谐相处,务实精神和对生活的自信心也就随之逐渐树立起来。这些都不啻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而且是单凭啃书本所难以获得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非洲舞蹈动作刚劲,风格粗犷,节奏鲜明。每逢节庆,男女老幼在露天闻鼓起舞,震天动地,是非洲人性格热情奔放的写照。图为冈比亚人头顶面具,载歌载舞的情景。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周末一笑

原载墨西哥《至上报》
原载阿根廷《号角报》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黑猩猩自疗谐趣录
王若愚
科学家发现,许多动物都是自己给自己当医生。当它们生病时,这些动物就会吃一些含有天然药物的植物。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理查德·朗阿姆在坦桑尼亚观察到:黑猩猩有时会去某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们在那儿找到了一种向日葵科植物,而且它们只是选择这些植物的嫩叶,而后把这些东西整个儿吞下肚。但它们却从不把它当正餐。
经研究后发现,这种植物中含有一种红色油状物质——它能够杀死肠道内的寄生虫和病毒。朗阿姆说,本地居民也用这种植物驱虫。最近科学家用这种向日葵的红色油状物质做试验,发现这种东西还能杀死肺部、乳房肿瘤的癌细胞。
日本昆都大学的曼夫尔·霍夫曼也去坦桑尼亚研究了黑猩猩。
他说,那些生了病的黑猩猩往往去找一种叫费尔尼亚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吞下去,大约一天之后,黑猩猩就可以恢复健康了。其实坦桑尼亚人也用这种植物治疗胃部不适。
远古时代的人类就是通过观察动物而学会了利用这些天然药物。美国加州大学的埃罗伊·罗德里格斯说,他今天使用的药物有25%来自野生植物。罗德里格斯认为,科学家通过研究动物的自疗现象,可以发现重要的药用野生植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