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姑娘
陈祖芬
我生出来的时候,很瘦,妈妈不敢碰我的手指头。要是一碰就断了呢?
我一直生病。这天医生又来了,说不用给这孩子看病了,救不活了。
我是喝药长大的。一两岁时要喝水就喊“药,药”。妈妈喜欢看电影,她抱我去电影院就怕电影中有人喝水。人家喝水我也要喝,我就指着银幕喊:“药!药!”
上小学后,常常生病。我一人躺在床上,看石灰剥落的天花板。我从那斑斑驳驳中,看到童话中的宫殿、王子、公主,看到窈窕的身材、撑开的大裙,看到王子和公主的美丽的故事。每次生病,都有王子公主陪我。
假期里,爸爸天天早上教我和两个弟弟背古诗。我家住在三楼。夏天打开门,坐在楼道口很凉快。我和弟弟都坐在那里,拉开嗓子读诗。任何人只要一进我们这幢楼,就会听见我们三个六岁上下的孩子,用老辈人的拿腔拿调背祖先的祖先的诗文。
白天功课多,玩的时间少。我和弟弟相约,等爸爸妈妈睡着了,我们再爬起来玩,把白天拉长。爸爸妈妈是中学教师,没钱给我们买玩具。我们的玩具是自己攒的,譬如各种纸盒,最多的是装一块上海药皂的纸盒。夏天的夜晚,有月光,有星光。我们趴在地上,用纸盒搭汽车。其实不是汽车,是连接起来的一幢幢奇特的房子,不过可以开动。我们用想象把这串房子开得呼呼的。
我有一个伟大的心愿。我要把全世界的童话书买来。我的世界就是上海,就是上海市我家附近的一个小书亭。我每考一个5分,妈妈给我5角钱。我每次考试后可以拿到一点钱,全部用来买书,从来没有在买书之外花过一分钱。我到底把这个小书亭里的童话书全部收集来了。后来,不知怎的一本一本都跑了。我一个也不记得是谁借了我的书。
我把生活也当作童话来读。十来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突然对我说,她是老虎变的。我转身就逃,逃进另一间屋,顶上门。那样子,大概像卡通片《鼹鼠的故事》里的鼹鼠,两只胳臂向前,两条小腿跑得飞快。
弟弟笑我,他们不相信妈妈是老虎变的。
我攒很多透明糖果纸。先用水浸透,然后贴在卫生间的瓷砖墙上,抚平。干了就揭下,平整而美丽。有一天我又是一人在家生病,坐在沙发上看书。忽然听到卫生间里有一个老婆婆在弹手指甲,剥剥的。我缩在沙发里大气不敢出。妈妈快回家吧!妈妈下班回来了,我说妈妈卫生间里有一个老婆婆在弹手指甲!妈妈说什么呀,你自己贴一墙糖纸,一张张干了,剥剥剥的都翘起来了。
快小学毕业了,老师让我们做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我想,我十一岁了,上了中学就是大人了,我大起来要当女拖拉机手。老师说,苏联有很多很多拖拉机,苏联是最了不起的地方。
后来又后来,我都长到十六岁了。妈妈常常用英语逗我: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姑娘,她的名字叫陈祖芬。十六年前,我从一只垃圾箱边走过,听到里边哇哇地哭,我就把她抱了回来,她就是你。你不是我生的,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
我急得哇哇乱叫,不让妈妈说下去。我一定要是妈妈生的,不是垃圾箱里捡来的。
可是妈妈每过一段又要用英语逗我: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姑娘……
——为“’93郑州国际童话节”所作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富裕与文明
大木
孔老夫子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耻”。《增广贤文》上也有言:“礼义生于富足,盗贼出于贫穷”。在老祖宗眼里,人富足了,生活好了,就会注重道德,讲究文明,至少可以减少犯罪。
这话当然大有道理。人生活富裕了,不再担心肚皮挨饿上寒冷,当然用不着去偷去抢,去因一点小利而坏了自己的名节。
但是,这话又是偏颇的。不可作此断言:人只要富足了,文明程度自然就能提高,道德水平自然就能上去。
古代的事例,像邓通铸钱、石崇斗富等等,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的丑恶行为不说,单说今天,富了以后所产生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就让世人震惊。比如,有人花三十万元买一只叭儿狗,花四十万元买一条红龙鱼,为的不过是“摆阔”;有人“温饱思淫欲”,山珍海味吃腻了,锦衣美服穿厌了,便娶妾纳小嫖娼以求发泄;有些暴发户赌博,下注时嫌点数麻烦,竟发明了用尺子量钞票高度的新计算法;有些人刚刚迈开人生的步子,就开始为到“阴间”作准备,花几万、几十万元修造椅子坟之类的玩意儿。据说两位“企业家”斗富,先是烧爆竹,后来感到不过瘾,干脆大把大把地烧钞票。前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一篇题为《拜金主义要不得》的述评,其中就披露了多宗挥金如土、挥霍无度的事例,着实令人瞠目。
从这种种现象中,人们很难看出有一丝一毫文明的影子。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庸俗丑陋,愚昧无知。由此可知,富裕与文明并不能画等号。在引导人们致富的同时,还必须教育人们不断走向文明。我们要建设的,是富强、文明、民主的美好社会,而不是人欲横流、丑恶充斥的“经济虫群落”。
邓小平同志曾尖锐地指出,如果只注意经济,不抓精神文明,“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30、131页]这话的分量很重,足以令人警醒。我想,党中央提出“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其意义和针对性当在于此。这应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长期坚持、毫不动摇的方针。


第8版(副刊)
专栏: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

  巴山小放牛
严洪波
生长在大巴山的孩子,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任。放牛,便是由他们一手独揽的工作。
时令进入冬天,该收获的早收回了家,山间变成了自由的王国。大片大片的青草早已枯萎,唯有背阴处的灌木林中的溪沟边,偶或有一些躲进霜雪的嫩绿的草叶,就是牛们难得的佳肴。
大雪封山,家家户户的牛栏里,牛乏味地嚼着干枯的稻草,一口一口艰难地下咽,身架慢慢地瘦得像风车。大人们见着心如刀剜,孩子们则在心里盼着老天放晴。好不容易盼到太阳出山,积雪融化,孩子们便互相邀约,明天赶牛进山去。
天口还没有全开,村子里就响起了杂乱的牛铃声、啪啪的牛鞭声、沉重的牛蹄声、稚嫩的吆喝声。片刻,山谷中传出来牛们昂昂的欢叫。
撵牛上山,早已大汗淋漓,跑回家胡乱吃些东西,匆匆地背上书包,要赶在第一声上课铃响之前,坐在教室的石凳上。
边听课,边要为牛生出许多幻想。总是幻想着自家的牛今天该有一个好运气,该会碰到一顿美餐,把肚皮撑得圆滚滚的;幻想中也难免生出担心,最担心是牯牛斗架。母牛发情,两头公牛争风吃醋,必以兵戎相见。公牛长着一对尖硬的弯弯牛角,眼睛圆瞪,露出凶气,互相对峙,谁也不让谁。两牛相斗,必有一伤,轻则头破血流,皮开肉绽,重则摔下崖去,不死也落个半残。
牛是巴山人的命根子,丢不起。孩子们自是明理,便想出许多法子来尽力避免,但倒霉事总不知在哪一天会降临头上……
仿佛有根无形的缰绳,一头牵着课程,一头牵着牛鼻。时间慢慢地捱到夕阳西去,老师一声令下:“下课!”孩子们一阵风地奔回家,丢下书包,顺手拿上三五根生红薯或者白萝卜,连啃带跑,上山吆牛归圈。
一般地,牛都有一条比较固定的放牧路线,估计此刻在什么地方,心里都有数。找着牛心上便一块石头落了地,胆大的骑上牛背,潇洒地甩一甩牛鞭,大声唱着巴山流行的《放牛歌》,径直返回家去。
清早起来去放牛(哦)
一槽(那个)山旮放出头(哦)
牛儿吃得饱(喂)又饱(哦)
哥子(那个)心里好快活(喂)
牛也有迷路的时候,或者万一被刺藤网住,动弹不得,你得翻整座整座的山,在乱石丛、在密林中睁大眼睛苦苦寻找。脸被划破,汗滴渗进去隐隐作痛,脚底堆起了血泡,也全然不知晓,整个身心都投入在一头牛的身上。
天很快黑了脸,村里人闻知某家的细娃和牛还没归屋,都自发地围到失主家。女人们拿出许多好话来宽慰母亲的心,男人们则提着马灯,举着火把,唤上家犬,东一头西一头分路上山寻找。
要紧的是先找着孩子。牛丢后,孩子往往不敢回家,躲在森林里痛哭。待到乡亲们找着他时,他早已头枕枯落的树叶,面朝漫天的星辰呼呼睡去了。
孩子既已找着,那人便要朝远方“嘿——嘿——”地大吼几声。夜里的乡野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听见信号,其他人转而继续找寻牛的下落。
牛找着已是天明,喧腾了一夜的山村,如同什么也未发生。
(作者单位:四川省宣汉县委)


第8版(副刊)
专栏:

  绿叶对根说(外一首)
木斧
我是裸露在地上的一片云
你是我深藏在土内的火
你的乳汁灌溉了我的生命
我用生命写出了绿色的诗
你的活力是我的脉络
我的脉络是你的投影
我是你的掌上明珠
你是我梦魂萦绕的根
碑林
一片黑黕黕的森林
蓬头垢发
铺天盖地而来
读石有声
绕梁九千九百九十九
余音铮铮
你这石的森林呵
沉默不再
听风声雨声盘旋


第8版(副刊)
专栏:

藏娃(油画)何孔德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艳齐诗集《人生的蜜月》近日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
该诗集重情韵意境,在语言和艺术风格上有所探索。(文)
▲《当代中国画技法·赏析》丛书最近已由接力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共收入11位在革新中国画语言及绘画意象上的中青年画家的最新文论、技法剖析和国画精品。(雪)
▲由徐向前元帅生前题写书名的纪实故事《小八路日记》一书,已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书中故事是作者赵勇田从保存下来的抗战时期的几十本日记里选出来的,也有的是作者从记忆中重写或加以补充的。(郭永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