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艺术——
人类精神之光
——首届“奋发文明进步电影奖”评奖记怀
郑洞天
这样一批残疾人题材的电影从一个侧面记述着我们民族走向更加高尚更加文明的心理历程
这是一次灵魂净化的体验。
无论是谁,如果一连几天认识了那么多由于生理的残缺而显得不幸,却又活得如此尊严的人们,都会被深深震撼的。
人生艰难。这话我们常挂在嘴边,而生存本身的艰难,健康人大多未尝能经历,甚至很难想象得出来。《无臂女人》向我们介绍了一位生来没有双臂的农妇任吉美,她居然用自己灵巧的双脚把一个五口之家操持得利利索索、和和美美;《我的追求》中,为了学成一个称职的日语教师的残疾姑娘王素玲,每天摇着轮椅,往返从北京城到门头沟40多里的路程;只有一条腿的游泳运动员金魁,凭着义无反顾的人生信念,从小城走向了奥林匹克的领奖台(《同在蓝天下》);从未用眼睛看到世界的叶明明,却用炽烈的生命热情带给别人一个明媚的世界(《明姑娘》)……这些父兄姊妹光彩照人地站在银幕上,不仅作为艺术形象感动了我们,而且从更深的层次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而《别哭,妈妈》里的孩子彤彤和《聋儿康复纪实》中的医生、老师,他们对待残疾的亲人或非亲非故的患儿们的爱心,则代表着我们社会的人际关系中最美好的理想。是这种理想的光辉,使《死神与少女》中那位不久人世的老人跟被病魔夺去双腿的少女共同战胜了心理的死神;正像《走向春天》的解说词所说的那样,这种充满真情的关心和扶助,架起了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
然而,这些优秀作品给予我更深的触动,似乎超越了残疾人题材的本身。它们表达了艺术最具价值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并非是为身负创伤的人们描绘一个虚幻而粉饰的天国。呼唤的不仅仅是怜悯和同情的《启明星》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自尊、自强和自我价值,跟他对别人的尊重、爱护和理解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样一批影片从一个侧面记述着我们民族走向更加高尚更加文明的心路历程。
十几部故事片,几十本纪录、科教短片,在整个新时期的电影序列里不过只占着小数点以下的百分比,但恰如《启明星》的片名所象征的,它们是这条银河中一束特殊的光辉。在影片创作者名录里,我们看到了谢晋、刘子枫、航鹰、董克娜、张郁强、林洪桐、史铁生、张瑜、沈杰……这些熟悉的名字,艺术家们的才华和他们作为社会人的文化良知,在作品里互为依存。一首激越的《心灵随想曲》,出自六十高龄、身为二等甲级残疾的新闻摄影师沈杰之手,应该说更发自他那永不停息的拚搏之心,祖国奥运残疾健儿矫健的英姿,也正是他本人形象的写照;亲手抚养着两个弱智儿子的谢晋,在《启明星》创作中所倾注的真情使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也为他那始终浸透着忧患意识的作品系列写下了最好的注脚:艺术总是关注着生命的艰难的,而艺术家就是那种心甘情愿去体验和承受这艰难的人。当艺术真正传达了人类生活中的良知和理想的时候,它也同时映照着创作者自身的人格魅力。
电影史册上曾经留下过不少以残疾人为题材的杰出作品。应当看到,我们在这方面的创作水准和表现热忱还跟生活本身很不相称。一方面,这个缺憾反映了电影创作者胸怀和视野的局限;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有待提高,也制约着这个领域的精神产品的诞生。近年来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同类题材电影,大多改编自残疾作家或社会活动家的自传或原著,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深刻的人生体验,成为影片人文精神厚重的基因。海伦·凯勒集聋、盲、哑于一身,但读了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谁能不惊叹她对于这个从未亲身感受过的世界的熟悉和挚爱?我真诚地希望,我们也会有把我们的“海伦·凯勒”请上银幕的一天……


第8版(副刊)
专栏:

  国色天香
——看李静莉饰演王皇后
叶楠
电视连续剧《唐明皇》较完整地展现了李隆基主要的政治的和与政治不可分割的个人的生活,也展现了他一生中与之生活过的主要的女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李静莉饰演的王皇后。她是李隆基的第一个妃子,也是他一生中册封的唯一的皇后,就是这个王皇后,由于年长色衰,失宠,被黜为庶人,不久,不明不白地忧郁地离开了人世。
饰演这个人物,要保持尊贵的皇后的仪态,动作性不能太强,要多以静,多以神,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波澜。李静莉以既典雅又令人感到可亲的举止,严谨地把握这个皇后的身份和性格。当她伴随着明皇,并肩来到大殿会见群臣的时候,那种高贵的仪态,美而不艳的容颜,飘洒而端庄的步履,会使你情不自禁地惊叹:“果真是个盛唐皇后!”在李隆基号令皇亲国戚重臣将金玉饰器捐给家国那场戏里,进一步体现王皇后的高贵的仪容和品德。她庄严地从发髻上摘下凤簪的瞬间,那肃穆的神情,揭示了她内心的神圣感。当她与惠妃的尚在襁褓中的小王子亲昵的时候,你又会看到她作为女人自然流露出的温馨的母爱。她以她的表演雕塑了一个有立体感的形象。
最精彩的,莫过于王皇后哀求明皇留宿和在冷宫悒郁而死的那两场戏了。
李隆基在遇到杨贵妃以前,他对配偶的感情,一直在不断转移着,登基前后,王皇后已得不到皇上留宿寝宫的恩泽了。她委婉留皇上垂幸,李不顾而欲离去,作为皇后,又不便启齿,一腔哀怨、苍凉、乞求、焦灼和存留着的一线希望等极复杂的感情,尽在无言的眉宇间流露出来,令人心碎。薄情的皇上勉强留宿后宫,卸装之时,她一面窥视皇上的动静,一面询问,还记不记得新婚燕尔时节的情景,李隆基极为冷淡。她又请求李隆基为她卸簪,李不应,她顿时潸然泪下,不能自制,然而,已经是落花苦恋匆匆逝去的流水了,她得到的回报是冷漠……李静莉在这里含蓄的表演,把浓浓的宫愁宫怨全宣泄出来了,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王皇后内心的巨大痛楚。
由于她的求子心切,使用巫术事发,李隆基震怒,将王皇后贬为庶人,“别院安置”。当她听到告密陷害她的就是身边的宫女,而那个告密的宫女又畏罪投井自杀的时候,人间的险恶,像雷爆一样击中了她善良脆弱的心,她缓缓扶着房柱滑倒在地。玉陨香消,哀婉动人,成功地为这个人物描了最后的一笔。
李静莉出身艺苑世家,在童稚之年,习艺于京剧学校,有深厚坚实的舞台艺术表演功底。她是开创我国电视屏幕艺术的演员之一,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他是谁》中的医生李霞,就是她扮演的。从那个时候起,她已经在几十部电影、电视剧里扮演过各种类型人物。她曾在《洛神赋》中饰甄后,《深宫奇冤》中饰李后,在《努尔哈赤》中饰大福晋,加上此次《唐明皇》中饰王皇后,已经扮演过曹魏、唐、宋、清四朝皇后了。她在《唐明皇》中的表演,是在前几次表演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作了一次成功的飞跃,犹如雍容华贵的牡丹,在电视屏幕上溢漫国色天香。(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品艺录

  现代意识与《电视茶馆》
王纪言刘春
南京电视台的系列文艺节目《电视茶馆》进行了大胆创新。它将电视短剧、电视座谈及现场主持等多种形式杂糅到一起,创造出开放的意义结构,探索出一种崭新的调动观众参与意识的艺术形式。
《电视茶馆》的每一集都由两大版块(小品和讨论)、两个叙事空间(表演空间与收视空间)、三种人物角色(引戏人、演员、看戏人)构成,戏连戏,戏套戏,有一种立体交叉,拓展外延的审美效果。
《电视茶馆》具有开放的意义结构:其小品内在意义的丰厚引发了观众多维度多侧面的读解活动。比如《圣诞晚餐》,可以看作一个社交笑话、一个文化倾斜与文化回归的民族寓言、一个东西方文化互渗对流的社会现象。除此之外,编导在外在结构上大胆借鉴了现代电影、话剧的某些探索手法,力图打破传统的封闭结构。如《杯水风波》一集,编导突然中止了剧情的发展,让观众作出评议,并设计结局。它一方面使观众保持了有距离的审美眼光,从而突破假定性的情境,保持审美主体的自觉;另一方面以自身的残缺去吸引观众的参与、填补,发挥其读解的创造自由。
《电视茶馆》具有双层对位的叙事形式:首先,它把收视活动纳入叙事,整个节目采用双重叙事空间:一个是小品故事的表演空间,即舞台化空间;一个是小品故事的收看空间,即看台化空间。这二重空间就使得整个节目以传播与交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茶馆作为看台化空间的随意、自由的氛围更体现出电视传播的特点。其次是叙事内核的双层对位。节目中的“观众”多是职业演员,其担当的角色经过精心设计,与小品的人物正好相应。比如《丁丙乙甲》是“作家”看作家的故事,《安身之地》的舞台与看台都以两个资历相近地位悬殊的老人为主角,这种人物的对位使“观众”的收视活动也有了戏剧化效果,从而拓展了意义空间。不仅如此,编导还在细节上追求对位效果。比如《圣诞晚餐》中,小品中的“老外”视中国臭豆腐为佳肴,而“观众”中的一个中国青年正津津有味把白醋当洋酒来品尝,二者一去一反,相得益彰。
编导把文艺作品与信息传播相融合,把真实叙事与虚拟叙事相结合等策略,体现了三个现代电视意识,即强调参与、沟通的现代传播意识,强调主体自觉的现代审美意识,强调打破节目界限,大胆创新的现代形式意识。无疑,《电视茶馆》还仅仅是基于本体意识的一次探索,还存在一些稚拙之处。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部《黄埔情》牵动众人心
1991年4月,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荣誉会长邓文仪先生来到北京,欣闻大陆黄埔后裔在筹拍一部名为《黄埔情》的电视剧。这位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曾任该校政治部主任的黄埔元老,在接受江泽民总书记接见的下午,便会见了《黄埔情》的编导秦剑,他听完剧情介绍欣然提笔为该剧题写了片名。
《黄埔情》是国内第一部较大规模反映黄埔军人生活的电视连续剧。该剧由四部单独的故事构成,它力图通过四位黄埔军人近半个世纪的坎坷经历,展示出国共合作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意义,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中,透出的是祖国统一的时代呼声。
《黄埔情》虽由大陆38位黄埔后裔自筹资金酝酿而起,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该剧第一部的内容主要在四川拍摄,开机时,四川省委领导到会祝贺,剧中战争场面所需兵员和物资均由成都军区提供。散居全国各地的黄埔军人闻讯,也纷纷解囊,即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该剧第一部的内容,就是由黄埔军人和社会人士五元、十元凑起的6.5万元拍摄而成。
《黄埔情》第二部讲述大陆方面委托台湾黄埔军人在台寻亲的故事,需去台湾拍摄外景,所幸,台湾“中国两岸影艺协会”会长邱复生先生已向剧组发出邀请,若无意外,《黄埔情》第二部将在台湾拍摄。(西央)(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青少年题材小品大奖赛征文活动举行
由北京电视台青少年部和新剧本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青少年题材小品大奖赛征文活动”将于五月三十日开始举行,持续到年底。
这两家主办单位前两年曾举办过第一届青少年题材小品征文活动,获得成功。这次征文活动面向全国,凡是直接反映青少年题材的作品和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其他题材的作品,皆可参评。最后由专家组成评委会,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作品由北京电视台组织专场晚会、录制并播放。
  (文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