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3-05-17

1993-05-17新闻联播 文字版

王震给马健翎的一封信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王震给马健翎的一封信<br/> 卓然同志并转健翎同志:<br/> 我很久想给你写信,因为《血泪仇》和《穷人恨》的演出,前后我看过五六次。观众都为剧情激动着,对于人民的敌人高度的仇恨,对于深受重重压迫的人民高度的同情。你把中国社会两个天地描绘如此深刻,在舞台上形现出来,这该是多么清楚,使人透彻看到反动统治阶级匪帮,残酷、野蛮、黑暗、罪恶等等。同时,你又表现了被压迫阶级,当还是自在阶级的那种诚朴、受欺、忍痛的情感和生命力,即中国民族苦难农民的性格;你写到中国伟大的共产党在那时际,在蒋匪统治区的影响,表现的合宜;随后写到边区被解放了的人们自为阶级的欣欣向荣,自觉友爱的意识。剧中给予我们当打碎反动统治阶级之后,要镇服和改造旧统治阶级渣滓艰苦的斗争。因此多次看它,使我对前天今天明天如何服务人民,都有启示意义。至于对俘虏兵激发阶级觉悟的效果,是特别大的。我们千万的观众们,希望你这位作家,有表现今天大革命运动中的伟大的党和毛主席领导的群众自觉的伟大英勇斗争的新剧本上演。<br/> 此致<br/> 敬礼!<br/> 王震<br/> 11月13日(附图片)

一人垒一级台阶

第8版(副刊)<br/>专栏: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br/><br/>  一人垒一级台阶<br/> 程步涛<br/> 这些年,常有各地一些单位在京召开各种类型的新闻发布会、恳谈会,借重京畿之地的济济人才,为自己地区的经济发展谋计问策。各地在京开办的办事处遍布京城,甚至一些企业也在京设立起办事处来,再偏远的地方,数分钟之内,便可接到首都的各种信息。国家振兴,民心沸腾,南北东西一派春潮。这自然是叫人极为高兴的事情。但是,每在看完报端这类消息之后,总有几许期待涌上心来,这就是,我的家乡何时也来北京这般风光一下?<br/> 我的家乡霍邱是个革命老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暴动,那里就飘扬过鲜红的旗帜。家乡北临淮河,东西各有一面湖泊偎依。解放初期,霍邱曾有一段旧城墙,上学时,常站在城墙上越过苍茫湖水西望,那一派迷蒙的山脊,便是大别山的余脉了。<br/> 家乡很穷,几十年来,似乎就一直没有喘过气来。前年那场洪水,霍邱成了分洪之地,蓄洪量占整个洪水的1/3。就是江淮流域连续暴雨的那几日的一个深夜,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县委书记打来电话,说城西湖要蓄洪,20余万群众要立即搬迁以便分水,他要赶回县里去,不能来家中告别了。我们曾说好,他毕业时要小聚一下的。如今,毕业典礼都不能参加,要匆匆赶回那汪洋之中,心里虽有所憾,但也为家乡有这样的公仆而欣慰。因为这样的书记,站在汪洋之中,对灾区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片蓝天。我只说了一句保重,便放下了电话。<br/> 洪水过后,我越发关心家乡的消息,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在报纸电视里寻觅。我知道了洪水已经退去,家乡人民在重建家园。便想,这恢复工作就够忙上一两年了,遂对来不来北京开发布会、恳谈会什么的,也就不再多想了。<br/> 1992年的冬天似乎来得早一点。刚进11月,萧瑟西风便把满树黄叶席卷一净。家乡县委、县政府一干人马在已担任行署副专员的原书记和县长的率领下,在缸瓦市一家招待所召开“振兴霍邱经济座谈会”,在京霍邱籍人氏,上至离休的老将军、老教授,下至在驻京各机关团体工作的年轻人,近百人众,聚在一起,谈得热烈,说得动情,家乡所勾画的发展蓝图,尽入游子心中眼底。提供信息的,出谋划策的,批评建议的,谈兴浓酣,过午许久,仍截不断话题。<br/> 县长极年轻,临别,我们曾单独小坐。我问,怎么没请新闻单位?他沉思片刻,曰:县里的目的已经达到,还是先做起来好。我说,你的任期快满了吧?他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说,我至少在霍邱再干一个任期。他还说,只要每个人都认真地垒好自己应垒的一级台阶,不愁攀不到山巅。说这话时,他眼里闪着极明亮的一团火。<br/> 我的心一下像被点燃。数年前,一位解放初便在这个县任县委书记、80年代初离休后的老同志,对他的继任者们大谈该县发展经济的各种有利条件,而年轻的继任者们,在深受鼓舞的同时,则更为贫困的现状和起步的诸多困难发愁。当时,我曾极冲动地问那老书记,这么多便利条件,为什么当时没发展起来?这提问使那老书记极为尴尬。每想起这事来,便为自己没有充分考虑历史原因过于唐突而歉疚。但我又想,如果我们所有的公仆,都能像霍邱县的现任县长这般想,这般做,每人都垒上他应垒的一级台阶,我们的民族该站在什么高度上瞭望世界呢?<br/> 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至今仍让我们仰望让我们自豪的文明。再过几千年后,我们的后人该怎样看我们呢?他们也会因为我们的创造而感到光荣么?回单位的路上,我在这样想。我又回答自己,会的,只要我们垒起我们这一代人应垒的一级级台阶。<br/> 远远的,我似乎看到那幅蓝图在矗立为一片现实。<br/> (作者单位:解放军文艺社)

王震将军火线评戏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王震将军火线评戏<br/> 艾克恩<br/> 王震将军一向重视文艺工作。他在南泥湾就讲过:“我们和文化界是一家人,我们枪杆所射不到的地方,文化界同志的笔尖可以刺到。”“文化人及艺术工作者与军队的关系,只是分工的不同,但都是为了一个革命的目的”。<br/> 我们延安几个艺术团体随军演出时,王震同志总是率领部队一起观看。不管荒山野台,风吹雨淋,还是汽灯时亮时灭,敌机低空盘旋,他们都静静地为剧情所吸引,所感动。特别是西北文工团演出的《白毛女》、《红布条》,民众剧团演出的《血泪仇》、《穷人恨》,联政宣传队演出的《刘胡兰》、《刘四虎》,均以鲜明的阶级爱憎、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活泼的艺术形式,博得广大官兵阵阵喝彩。他们看过演出后,还常常召开座谈会、诉苦会、誓师会,以此作为新式整军与战前动员的生动教材。<br/> 时隔45年,王震同志还在首都文坛的一次会上讲道:“毛主席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之后,革命文艺开始大普及。”“马健翎的《血泪仇》、《穷人恨》是新秦腔,剧情十分感人,我曾看过多遍。欢迎国民党被俘官兵参加我军时,曾给他们演过这些剧目,连这些被俘官兵都看得泣不成声,边看边高呼:拥护毛主席!拥护共产党!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看完《血泪仇》后,我还特意给作者写信表示祝贺。”<br/> 这封“祝贺”信写于1948年11月13日西北战场,是请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长李卓然同志转交剧作家马健翎的。前几年,为了撰写《延安文艺史》,收集延安文艺史料,我专程去西安,十分惊喜地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即民众剧团改建)看到了这封原信的手迹。<br/> 王震同志的信,热情扑面,爱憎分明,既赞赏人民的觉醒,又痛恨旧势力的残忍;既肯定演出的成功,又期待新作的问世。<br/> 1987年5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5周年的大会上,我有幸将这幅珍贵手迹(复印件)面呈王震同志。他惊喜地细看一遍,然后颇高兴地讲:“这,是我写的——你从哪里找到的——能不能也给我复印一份。”接着,他颇有兴致地谈到马健翎的戏剧成就和剧团的社会影响。他说,马健翎在延安写了很多好戏,几乎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马健翎所在的民众剧团,在团长柯仲平的带领下,成年走乡串户,送戏上门,跑遍了边区的山山水水,影响很大。现在回想起来也叫人敬佩,值得宣传宣传。

瞬间与永恒

第8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瞬间与永恒<br/> 陈炳骞<br/> 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然而却已经死去;有的人死去了,然而却活着。这里揭示的是深层意义上的生存价值。<br/> 时下,人们追求长寿。老寿星增多,无疑是一个国家政通人和、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体现,当然是好事。然而,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必然的。唯生命所创造的价值永恒。如此说来,单是漫长地活着就有意义么?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英烈重臣虽生命短暂而流芳百世,光彩夺目,正是因为他们人格不朽,精神灿烂,业绩辉煌,光照人间!<br/> 依我看,与其永恒的平庸,不如瞬间的辉煌。与其庸庸碌碌无作无为地活上一百岁,不如光彩辉煌地活上五六十岁。有志者珍惜生命的每一瞬间。无限个辉煌的瞬间,却又织成辉煌的永恒,弹奏出永恒的辉煌的生命乐章。<br/> 这里,使我想起了一支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确,志士是不老的。心理衰老和年龄衰老完全是两回事。只要雄心在,志气存,积极进取,磊落坦荡,“鬓微霜,又何妨?”反之,虽血气方刚,风华正茂,却已沉湎于营造安乐窝,优哉游哉,浑浑噩噩,那又何异于躯体犹在,灵魂却早已离去了呢?<br/> 司马迁在汉武帝鼻子底下修史,竟敢把天子先祖之宿敌、三十来岁的小伙子项羽列入正宗皇帝才够资格的“本记”,真是胆大妄为。司马迁懂得“生存价值论”。项羽不是烈烈轰轰过吗?即使生离死别,还演出了一出悲壮的撼人心魄的“霸王别姬”,展示出英雄本色。辉煌的《项羽本记》让司马迁和项羽共同永恒地辉煌于世。<br/> 瞬间的辉煌千百倍于永恒的平庸。<br/> 想来想去,有人何以易于接受永恒的平庸呢?不过是平庸可以保人安全、宁静舒适罢了。而辉煌的每一个瞬间都是要创造的,要付出代价的。平庸者,视“无为”为保险;辉煌者,以奋斗为乐事。“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何等惬意何等自豪啊。他们懂得,活着而无所作为是可悲的,活着而只求安逸是可恶的,活着而没有目标是可怕的。<br/>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到底什么是生存价值?是高官显爵还是挥金如土?我以为,生存价值的要义是奉献,是由于自己的存在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真正懂得生存价值并为其实现而奋斗的人,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活得辉煌的人。愿人们精彩地辉煌地长命百岁!

未断的归路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未断的归路<br/> 梅绍静<br/> 那条路上的百合花<br/> 会不会艳进一个身影<br/> 那路上的门要待你手指枯干<br/> 去敲响它本来就是黄土下的洞<br/> 共过枕的人仍将持帚洒扫<br/> 她的笑容永远都是黎明<br/> 像牵牛花藏满了甘露<br/> 而且你要看见黄土中的眼睛<br/> 白发上也有喧闹的树冠<br/> 纠结的土中的那树冠就叫<br/> ——结发的安宁<br/> 现在只有日月和你一起<br/> 推开那条路的尽头还有春风<br/> 但是往上走你拔了麦子<br/> 往下走你又摘了百合<br/> 你在这搭安家还不是走西口?<br/> 谁给谁唱甚么“青石板栽葱”?<br/> 白羊肚留不下多少前尘<br/> 但是它仍会结一阵纯真的狂风<br/> 有我坐在这搭你的身边<br/> 就会有唢呐为喜庆吹动<br/> 那个良宵谷穗穗打了我头<br/> 我是女子我穿的是山丹丹红<br/> 当所有的草都变白<br/> 黑头发也变白你会看见<br/> 我仍穿着这红站在熄了的日头之中<br/> “看鸟窝安在咱的柴禾上啦”<br/> 就那样子捏得我的手痛<br/> 所以我懂黄土埋人埋的都是爱<br/> 背过脸去哭的柴门真温柔

艺文短波

第8版(副刊)<br/>专栏:艺文短波<br/><br/>  艺文短波<br/> △由首都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展示自我风采”诗文大赛,意在向全世界一展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灵世界风景线,评奖后将有2000篇以上作品结集出版。(易宣)<br/> △周慧、周献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母亲行动——中国女界抗战奇观》最近由华艺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著名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为题材,再现了1938年诞生在汉口而后贯穿整个抗战期间,中国爱国妇女界及进步人士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拯救民族下一代的悲壮斗争。(敏)<br/> △吴海民的散文特写集《中国的100个角落》,日前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书中辑录的100篇作品,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热点及各种社会现象。

虎刺梅(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虎刺梅(中国画)李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