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充满希望的事业
  ——中科院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人才分流面面观
  谢联辉黄葆
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高层次科研人员集聚的中国科学院,在深化改革中如何解决人才分流问题?他们的探索,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过去留下的太多太多
中科院是我国科技事业的一个方面军,这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就着手组建的队伍,形成了以基础科学为主,包括应用技术科学的综合性科研中心。这里人才济济,仅占全国专业人员总数0.25%的中科院内,研究员比例高出全国平均值10.4倍,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比例高出32倍,博士生导师的比例高出60倍,学部委员的比例高出60倍。从1990年全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来看,国内发表论文最多的前10名科研机构中,有中科院8家;国际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前10名科研机构,被中科院全部囊括;论文被引用篇数最多的前10名科研机构,中科院占9个。从反映基础研究实力的5次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分布情况看,中科院占授奖总数的43.75%,其中一等奖约占60%。
然而,在过去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社会环境、经济支持环境、体制政策环境的变化,多次强烈地反映到自然科学领域,对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出现过多次反复。曾经围绕中科院的工作重点究竟是“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还是“进行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或是“发展新兴技术”、“积累科学资料”等,这中间进行过不止一次的更改;特别是“文革”期间,在那种“读书无用”、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的错误思潮冲击下,中科院几乎被肢解。直到动乱结束,中科院才走上稳定发展阶段。
确切地说,过去几十年给这支队伍留下的,既是宝贵的财富,也有很多的创伤。而这些“创伤”造成的隐患,又将在进入2000年之前集中暴露出来。
今天必须面对的事实
这是已经铸成的事实——“八五”、“九五”期间,中科院正、副研究员中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占现有在职人员总数的90%。到本世纪末,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年轻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接替面临退休的近2万名高级科研人员的工作,将直接关系到中科院的兴衰。
为了缓解这个严峻局势,他们首先挖掘自己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潜力。十多年来,中科院先后招收博士生近4000人,已授博士学位1200多人,占全国的19.7%;招收硕士生近2万人,已授硕士学位1万多人,占全国的5.9%;有400多位博士后进站工作,目前在站的近200人。
为了留住人才,他们实行并不断完善“年轻科技人员新的管理制度”。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规定院部可以直接点名选拔,在全院80%高研还未享受这种津贴的情况下,已有100多位年轻同志获得这种殊荣;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方面,院部保留“特批”权,已有123位青年科学家不受任职年限和指标限制,晋升为高级职务,其中研究员最小的只有28岁,副研究员最小的只有25岁;在学科带头人选拔方面,正在落实每个研究所的“研究室和课题组长中必须有一位40岁以下的年轻同志”的规定。现已有5位年轻专家走上所一级领导岗位、67位任研究室负责人、246位任课题组长;设立青年科学基金和奖学金,白春孔、张泽等一批年轻学科带头人在院长基金、所长基金重点支持下,迅速成长起来,有500多位研究生得到院长奖学金,有120多位青年学者得到院留学基金出国深造,形成了向年轻学者倾斜的新格局;在住房分配上,规定在新竣工住宅中拿出10%解决优秀青年人才住房问题……
尽管这些措施的实行已显示效果,但仍然不足以克服中科院面临的重重困难。在今后的10年中,如果按常规办法,很难培养出足够的可以接替90%退休正副研究员岗位的科研将帅之才。再加上“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理发刀的”等社会分配上的不公,比全国城镇人口平均住房面积还要少的居住环境,以及科研仪器、设备得不到必要的更新、订购国内外文献书刊资金紧缺……这一系列急待改善而又一时难以妥善解决的生活待遇和科研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这支科研国家队,造成年轻科技队伍不稳。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产权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不允许这支科技国家队解体。许多实践和调查表明,这支忠实于祖国科技事业的队伍,在开放、改革过程中,将进一步发掘自身的巨大“潜能”,通过奋争冲出困境。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关键时刻,中科院推出了旨在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的综合配套改革。他们的改革方案,得到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理解和热情支持。
不可能有别的选择
从前几年的改革尝试中,中科院深深感受到年轻科研人员中有一种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有一种急待开发的创造力。在上海14个所中,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占这些所总论文数的46.4%;在武汉分院“七五”承担的256项重大科研项目中,研究生参与了64项,占25%;在自动化所培养的42位博士生中,有35位参加了国家“七五”攻关、“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马志明、盛承发、郭雷、丁伟岳、卢柯、陈肇雄、李静海等一批拔尖人才,已经脱颖而出;46位优秀青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在中国科学院,越来越多的年轻科研人员甘愿把人生与科学融为一体。这就是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和希望。
同时,在实践中他们也体会到,如果把眼光只局限在院墙内,那么,到本世纪末,中科院是不可能从现在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中,培育和选拔出能接替90%退离一线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团此,他们主动敞开大门,在全国范围、在开放环境中选才育才,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条件和宽松的学术环境。
中科院在国家经济还不富裕、财政支持有限的情况下,挖掘自身潜力,进行结构调整,提出了在保持国家对中国科学院科学事业费基数不变、全院编制总数不变的条件下实施人才分流的框架。
抓住高级科研人员“新老更替”机遇,完善“新人新制度”的运行机制是关键的一着。在进人上,采用公开招聘,做到起点高,严格把关;在用人上,采用公开竞争,择优上岗,给他们压担子;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把研究员、副研究员各分为三级,助研分四级,研究实习员分两级,实行同一职务不同级别,给予不同津贴,职务升降同年度考核挂钩,建立连续持久的激励机制;在工资上,实行定编定员,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钱,减人不减钱,节余归单位自主管理使用,使个人收入同承担的任务、劳动成果挂钩;在居住条件上,优秀年轻人优先解决住房。
根据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实际和世界科技竞争的需要,中科院积极调整人才结构,稳住从事基础研究的精干核心力量,调动大部分人力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预计用三五年时间把从事基础研究的固定编制人员,稳定在占现有科研人员的10%(即4000人左右),而流动的基础研究人员则可超过一倍;把从事大科学研究的工程技术和研究队伍,稳定在现有科研人员的5%(即2000人);把从事资源、环境、生态的研究队伍,稳定在现有科研人员的15%(即6000人)。不包括基础客座流动人员在内,以上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固定研究人员总和维持在30%的水平。其余70%从事应用研究、推广研究的科技人员,在加强与基础性研究衔接的同时,转变机制,面向市场,以多种形式、多种层次为经济建设服务。研究与开发工作按各自规律以两种不同机制运行,两制之间实现人员、信息、成果的交流以及资金的良性循环。
中科院综合配套改革是个宏大的方案,实施难度大,涉及面广。在这完成向新体制过度的关键时刻,他们需要社会上的援助,需要科技界、教育界和金融、财贸、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在一个符合经济和科学规律、适应国情和下世纪发展需要的新型科学院建设过程中,需要各个方面向他们伸出热情的手,他们也将为社会做出越来越多的回报。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朱丽兰在全国科技工作会上总结十四年经验时指出
  市场机制在科技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本报北京5月13日讯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我国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已经打破,市场机制在科技运行和科技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大为改观。这是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朱丽兰,在昨天开幕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
朱丽兰代表国家科委所作的工作报告,回顾和总结了我国14年科技工作的历史。她认为,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确立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思想,彻底革除原有体制下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弊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解放科技生产力。目前,我国80%以上的科技力量已经投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1992年,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已同2.2万个国有企业建立对口联系,向企业转让8700多项科技成果,合作开发近5000个项目。每年走向农村服务的科技人员达几十万人。不少科研院所走向改革的前列,在创办科技企业或整体向科技企业转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在改革中,全国科技开发型科研院所减拨事业费基本到位。去年该类科研院所总收入达102亿元,其中纵向(来自国家)课题收入仅占22%。通过改革,全国科研院所的固定资产总值达397亿元,比1985年增加了84.4%。
这14年是科技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14年。在一些重要的科研领域和工农业技术领域,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科技自身的实力大大增强。到1992年底,全国科技人员数量已达1763万人,比1978年增长1.5倍。科技工作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完整体系,几乎覆盖了当今世界所有领域。科技成果数量逐年增加,1992年重大科技成果达33384项,比1985年增长了57.8%;1992年授权专利3.1万件,比1986年增长了39.3倍。在重大科技成果中,相当于国际水平的成果所占比例,由“六五”期间的5.3%上升到10%以上。
朱丽兰对我国科技工作取得的经验作了如下概括:在14年的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大胆试验,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一整套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推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协调发展;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联合作战,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形成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大格局;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把中国的科技发展置于国际大系统中,紧密结合国内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朱丽兰强调,这些宝贵经验,是全国科技界以及各行各业十几年辛勤实践的结晶,我们一定要在90年代继续坚持下去,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教委公布今年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据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记者尹鸿祝)国家教委决定从今年起,在每年高考招生报名以前,向社会公布当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以保证高等学历教育必要的规格标准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今年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单已通过5月13日的《中国教育报》向社会公布。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进行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
本报北京五月十三日讯 记者艾笑报道:国务委员彭珮云今天在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联共同召开的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会议上说,我国精神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精神病患病率与世界各国一样也呈上升趋势,目前已达总人口的千分之十一左右。解决精神卫生问题,仅靠精神病院收容和单纯药物治疗不是好办法,应当针对心理和社会因素采取多方面配合措施。
据悉,这个会是为落实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提出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任务而专门召开的。
彭珮云还指出,精神病不但给病人及其亲属带来极大痛苦和沉重负担,也使政府和社会感到困扰和不安。精神卫生问题是各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
建国以来,已发展到上万人的我国精神病防治专业队伍,在探索精神病康复新方法、新方式和新的工作体制上成效卓著,受到患者及亲属的欢迎,并赢得国际的赞扬。
彭珮云宣布,我国将从各省选择三十二个市、三十二个县进行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采取符合科学、体现人道与文明的先进作法,走开放式、综合性的防治康复之路。这次大规模试点,涉及七十多万精神病人,覆盖七千多万人口。
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等出席了会议。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陆路水师齐头并进
  东亚赛事渐入佳境
本报上海5月13日电记者郭伟成、汪大昭报道:第一届东亚运动会比赛进入第4天,重头戏田径赛场狼烟顿起,郊外淀山湖水师各路摆开战场。形成陆路水师齐头并进的局面。
东亚运动会体操比赛今天决出10个单项冠军,经仲裁委员会商议,决定修正分数,颁出12枚金牌。他们的获得者分别是:男子自由体操,中国李小双;鞍马,朝鲜裴吉洙;吊环,中国李敬;跳马,韩国吕洪哲和中国台北张峰治并列;双杠,中国李小双;单杠,朝鲜赵勋。女子跳马,日本小崛由贵;高低杠,中国罗莉和朝鲜金光淑并列;平衡木,中国李莉;自由体操,中国张文宁。
今天,中国选手钱红以1分00秒36的成绩在女子100米蝶泳比赛中夺冠。在女子100米蛙泳中,中国选手黄晓敏以1分09秒89夺得金牌。中国队选手王怡武以2分19秒86的成绩夺得男子200米蛙泳冠军。今天,中国选手充分发挥了整体优势,以3分26秒56的成绩夺得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冠军。韩国选手方胜勋以3分57秒28的成绩夺得男子400米自由泳冠军。
几天来一直引人注目的举重台上,今天开局就刮“韩国风”。韩国选手廉东与金龙星分别夺得91公斤级金、银牌,另一名韩国选手黄熙栋则在99公斤级中称霸。中国选手刘宁以355公斤的总成绩在99公斤级排名第二。
郊区淀山湖上,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及单人双桨进行了预赛。双人双桨比赛日本选手暂时领先,单人双桨预赛香港选手暂居优势。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赛场点评

  两金夺来太轻松冷眼评说羽毛球
羽毛球男女团体比赛对于中国队来说,赢来轻松得有些平淡。何以这次东亚运双双悬金并不令人有太多振奋?
一是英国伯明翰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于两周后开赛,拖住了世界顶尖好手,上海观众无缘得见东亚最高水平的羽坛角逐。中国队的几位大腕明星虽未露面,但好歹还派出了吴宇红、万政文、胡宁、刘笛等一批国手,老对手韩国却尽遣稚嫩的“生面孔”上场。韩国女队平均年龄只有十八点六岁,相比之下,中国女队则年长三岁,中、韩男队的年龄差也在两岁半左右。日本队虽说派出了国内高手,但毕竟还不足以在国外争峰。而中国台北男队令韩国人铩羽,固然看出海峡对岸同胞的长足进步,但这当中也不排除韩国队本来就无心争顶。所以才会出现决赛当中,男队五比0大胜台北,女队四比一轻取韩国的局面。
二是中国队虽胜,却胜得轻松但不算精彩,偶或丢掉几局,却看出一些令人担忧的东西。比如,女团决赛中,中国队王晨苦战韩国的金志贤,这是两个队第一单打的较量,打了一个半小时,王晨败北。并非技不如人,王晨第一局是压着对手打,一路领先。第二局比分胶着,自己先乱了阵脚,技术走样,回球屡屡失误。第三局则是被对手压着打了。与其说王晨输给金志贤,还不如说是输给了自己。
东亚运小胜,还没有到我们为中国羽毛球舒展愁眉的时候,关键要看两周后的伯明翰。东亚运开赛几天,中国几乎“席卷”金牌,但该冷静下来的怕不只是羽毛球。 本报记者李泓冰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五大流派争芳斗艳
  ——浅谈世界乒坛各类打法新发展
本报记者 刘小明
世乒赛战幕一揭开,各种打法的选手纷纷亮相献技。通过两天多的相互较量,使人感觉到当今世界乒坛越来越朝百花齐放方向发展,各种打法都有自己一席之地,各种打法之间相互融合,保持着各自特点。
目前大致可分成以下五大流派。
亚洲直拍快攻打法采用这种打法的男女选手人数比过去有所减少,但仍不乏高水平运动员。如韩国队4名主力金泽洙、刘南奎、姜熙灿、李哲承全是这种打法,并掌握了正手弧圈球技术,能拉能扣,中台有一定相持能力,反手也不弱。中国小将刘国梁的直拍技术又有新发展,除发球好外,反手能够突然地使用背面横打,往往令对手猝不及防。
中国式横拍弧圈快攻打法以马文革、王涛、邓亚萍为代表。他们虽使用横拍,但打起来更像中国直拍打法。他们掌握了弧圈球技术,中远台能对拉,更多地采用抢攻在前,中近台速战速决的技术。
欧洲新派弧圈快攻打法这种打法与中国式横拍弧圈快攻打法接近,法国的加蒂安、德国的罗斯科普夫等欧洲新一代好手多是这种打法。其特点是站位像中国选手一样近台,正反手击球又快又狠,以打得凶见长。
欧洲全面型弧圈打法以瓦尔德内尔、佩尔森、格鲁巴为代表。他们技术全面,攻防兼备,正手反手及近台远台都没有明显漏洞。从速度上看,他们比约尼尔等老一代欧洲名将快,但不如加蒂安等人那么快和凶。
削球防守反攻型打法许多人都想不到,男选手中有段时间快要绝迹的削球打法,在本届比赛中竟“死灰复燃”。甲级男队4张比赛球台,有时候张张台上有削球手。日本队两位主力涩谷浩和增田、中国队王浩、朝鲜队李根相、英格兰队陈新华、希德等,都是削中反攻打法。他们与以往削球打法最大的不同是攻击能力明显增强,有时正手与对方对拉弧圈球。
总的看来,在当今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各种流派打法必须自我完善和更新,在保持特点的同时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男女乒乓队进八强已成定局
本报哥德堡5月13日电记者刘小明报道:第42届世乒赛团体赛今天继续鏖战。中国男队以3∶1胜英格兰队和日本队,其中马文革输给库克一盘。中国女队以3∶0胜罗马尼亚队,其中乔红输给巴蒂斯库一局。截至北京时间下午12时,中国男女队均取得全胜的成绩,进入前8名已基本定局。
这两天当中国队队员在场上激战时,场外观战的中国人当中出现两种有趣的、截然不同的心态。许多中国记者和大部分圈外人士看球时都巴不得中国选手快点赢下来,紧张得捏着一把汗。而队里领导和教练们看球时神态自若,见到大部分比赛自己队员轻松取胜时,也没有表现出高兴的神情。
根据世乒赛现在的比赛办法,团体赛第一阶段甲级队小组赛时,输一场甚至输两场也无碍出线。第二阶段淘汰赛则不同,输一场就没戏唱了。因此,这两天的比赛对强队来说,实际上只是热身和查找问题,真正的战斗从5月16日1/4决赛时才开始。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何振梁谈萨马兰奇访问北京四个印象
据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记者李贺普、高殿民)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奥申委常务副主席何振梁今天对记者说,萨马兰奇主席这次对北京的访问是成功的,他亲眼看到了北京申办奥运会十分努力、十分认真,又很有成效。
何振梁介绍了萨马兰奇等访问北京在四个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看到了北京申办奥运会得到了中央政府、北京市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二、看到了中国的组织能力,从上海举行的东亚运动会开幕式成功,到他们这次访问北京的日程安排,每项活动完全按照日程安排进行,井井有条。三、看到了北京的体育设施也很好,北京已经有了70%多的奥运会体育设施。四、看到了中国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体育运动发展很快,他们对此感到惊讶。
何振梁说,萨马兰奇表示他对江泽民的会见感到十分满意,这对他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政策,了解中国的发展很有帮助。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
  ——记首届东亚运动会广播电视转播
本报记者 郭伟成
东亚运动会组委会广播电视委员会在广播电影电视部的支持下,组织了空前的协同作战,1000人参加了转播队伍。中央电视台等14家新闻单位调集了编导、技术、后勤保障人员,还特地从德国购进4台设备先进的转播车,在6个场馆实现了光纤传输,技术手段与转播质量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东亚各国看过实况转播后,对中国一流的电视转播技术给予极高评价。台湾的同行认为转播中镜头到位、角度极佳,转播水准超过了许多国际比赛。开、闭幕式电视转播总导演刘文国说,开幕式转播是一场重点战役,组成一个立体型、多角度、多层次的布局,现场受到局限的场景,调动电视手段给予了有效的弥补。
刘文国总导演表示,将在此基础上,把闭幕式场面转播得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届东亚运动会奖牌榜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计
中国36 30 7 73
日本10 12 25 47
韩国 8 9 16 33
朝鲜 5 6 9 20
中国台北4 3 3 10
香港 0 0 2 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今日王惠珍
两年的学府熏陶使王惠珍成熟了许多。13日下午,女子100米决赛后,被数十名记者前呼后拥的王惠珍仪态大方,谈吐从容,俊俏的面孔上已全无北京亚运会时的腼腆。
这位台湾政治大学二年级学生,三言两语,就把自己夺魁的前因后果交待得一清二楚。她说,今天跑得顺,一是因为没有压力,她今年的主攻目标在7月份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二是针对自己的弱点改进了起跑方法,增强了实力。“无压力,添实力,再加上尽了力,结果跑出了自己的第三个好成绩。”
抚摸胸前的金牌,王惠珍不再像两年前那样喜不自禁。她当众宣布,自己的目标是打破纪政23年前创造的亚洲纪录,不过,她还没忘记再补充一句,我是学国际贸易的,体育并不是我的专业。
大概是王惠珍的“公关姐”形象拉近了她与采访者的距离,几位记者随意中竟连连提出不礼貌的问题。可王惠珍却始终面带微笑,一一作答:我今年23岁,体育生涯已有6年;我的家庭很简单,4口人,爸爸、妈妈。哦,另一个不是对象,我还没有男朋友,顾不上。我手上的戒指?这是自己买的,50块。
本报记者缪鲁(附图片)
中国台北女将王惠珍在100米决赛中一马当先,夺得金牌。本报记者李舸摄(北大方正传版照片)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队获田径比赛6金7银2铜
本报上海5月13日电记者刘士安报道:东亚运动会田径比赛今天展开,中国队获6金7银2铜,共15枚奖牌。
在男女100米决赛中,韩国的陈善国以10秒23的成绩夺冠,中国台北队王惠珍夺得女子100米金牌,成绩是11秒38。
中国选手闵春凤在女子铁饼决赛中以63.12米的成绩夺得金牌。中国队另外5块金牌项目是女子1500米、跳远、万米跑和男子撑杆跳高、标枪,获得者分别是曲云霞、杨军、钟焕娣、葛云和张连标。
日本选手佐保希摘走男子万米跑的金牌,男子1500米的冠军是韩国选手金顺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