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爱依然还是最美丽的!
周导
已经很久没有这份激动了,已经很少看到这种场面了!
2月14日下午的上海商城剧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这里主办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由我国年轻的旅美钢琴家孔祥东和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生周挺为他们的恩师、正处于垂危之际的范大雷教授演奏,以表达他们对老师的无限深情……
他们的老师范大雷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教师,也是我国最年轻的钢琴教授,才47岁。他20多年前就患着双侧多囊肾和多囊肝,后来病情又滑到了尿毒症的边缘,就是拖着这样的病体,他一边做着血液透析,一边坚持教学,先后培养出孔祥东、周挺等优秀的学生。
为了孔祥东,他在亲属为他办好了赴美的全部手续后,毅然留下了。他说,他正教着的学生孔祥东很有前途,他不能离开。
他的学生没有忘记老师!
出国已经五年的孔祥东得知老师危在旦夕的消息,毅然推掉了早已排定的演出,飞回上海,赶到老师的病床前。
孔祥东拉着恩师的手:“老师,这一关你一定要过,我这么远赶来,就是要帮你过这一关。”奄奄一息的范大雷,此时已讲不出话来,他望着孔祥东,眼泪唰唰地流下来。
孔祥东晚上陪夜,白天骑着自行车到处奔走,找治疗偏方,找新鲜血浆。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些记者被孔祥东深深感动了,于是向他建议:搞一场音乐会让全社会都来了解范大雷。
在短了不能再短的三天时间里,他们做完了本应至少半个月才能完成的筹备工作,上海主要的新闻媒介都出动了,1000张票一抢而光……
一夜之间,上海都知道了范大雷!
音乐会座无虚席,连过道旁也破例站满了无票的听众。观众们被倾注着对老师无以回报的爱的琴声所深深打动,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已成为国际一流水准钢琴家的孔祥东说:“这场音乐会是我一生中最投入的音乐会,我倾注了全部的感情。”
电台调整了正常的节目播出,临时直播了这场催人泪下的音乐会。
此时正躺在中山医院的病床上、五位医生、护士团团围定的范大雷眼睛半睁半闭,听得很仔细,他甚至听出周挺的演奏速度慢了,他还断断续续地告诉在一旁的电台记者:“孔祥东、周挺是好学生,教一个好学生真不容易啊!”
而孔祥东在音乐会上则无比激动地说:“没有范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在出国五年的学习生活中,我觉得像范老师这样优秀的老师在国外几乎难以找到!”
在这场用心去演奏、用心去倾听的音乐会结束时,孔祥东加演了一首《生日歌》,观众们也用真情和着节奏,通过电波,向第二天便是47岁生日的范大雷老师祝寿,祈盼用爱帮助他穿过死神的阻挡……
而范大雷似乎已经从心爱学生的琴声中获得了满足,他在15日也就是音乐会的第二天凌晨0点27分离开了人世。
善良的人们在孔祥东和周挺用心编织的那个巨大的花圈面前、在范大雷老师留下的那笔丰厚的爱的遗产面前,无不感到心灵的震颤!不论在何时,不论在何地——
爱,依然还是最美丽的!


第8版(副刊)
专栏:品艺录

  《女大十八变》变出啥?
  夏淳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牡丹江市话剧团乡土风情喜剧《女大十八变》,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这台戏有鲜明的人物,男女主角喜鹊、得福和几个配角都非常有戏。典型的性格和准确的人物关系,把我们带到特定的戏剧氛围中去。生动形象的人物语言也颇能突出舞台形象的性格特点,特别是俚言俗语的运用,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味。全剧描述的是两个农村青年的爱情波折,但却能反映出近十几年来东北农村的巨大变化,有时代感。该戏在写实风格中,融进了一些象征手法,譬如对大道具碾盘的运用就十分出色。
就全国来说,当前的话剧仍不很景气,但东北地区的戏剧却出现了好的势头。除《女大十八变》,鸡西市的《北京往北是北大荒》、黑龙江评剧院的《大山里》和《金兀术》都很成功。这几台戏的作者都有较丰厚的现代生活积累。任何时候,艺术家都不应该远离生活,不与人民共呼吸,是不会产生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来的。
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不蕴含着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但这种主观色彩应适可而止,要以不远离生活本质为前提。同时,在表现生活时,艺术家的主体意识要隐含在作品的深层。任主体意识无限发展,太浓或太直太露,既违背生活规律又失去欣赏者的参与意识。具体一点来说,剧作家和导演应该和观众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共同开掘对生活真谛的认识。黑龙江省这几台戏的成功,就给我们提供了比较有力的证明。
现实主义要不断地发展,既不默守成规,又不哗众取宠,而要寻求稳健的发展。如戏剧前辈曹禺说的“龙马风神、骆驼坦步”,这两句话对我们戏剧事业是有指导意义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再跃“龙”门
  修齐
武侠故事片《新龙门客栈》最近在全国放映,观众反映十分强烈。这部影片不仅在中国大陆卖出500多部拷贝,在港台地区和韩国、东南亚等国都卖了个满堂红。此片的编剧晓禾就是轰动一时的话剧《天下第一楼》的作者何冀平。
四年前,正当话剧《天下第一楼》享誉京华、名噪南北的时候,一场版权的官司缠绕着何冀平。经过近一年的折腾,这位才华初露的青年女作家黯然辞去了北京人艺编剧的职务,南迁到香港定居去了。一个生长在北京,以北京风土人情、民俗俚语为创作本源的作家,在香港将怎样生活?怎样写作?人们为何冀平叹息,也叹息北京失去了一个有才华的作家。
三年后,人们欣喜地在这样一部纯香港化的电影中,看到了何冀平在银幕上的创作。她笔下的委婉清丽融会于激烈的动作、血腥的冲突之中,不得不又一次使人对这位恬静清秀的女作家刮目相看!
今年一月,何冀平应北京人艺的邀请来京出席大宝奖颁奖典礼,她风采依然,只是增添了几分成功女士的英姿。
何冀平迁居香港,终于与久居海外的父母、丈夫团聚,享天伦之乐。但她的心依然专注在事业上,香港话剧的规模很小,剧团演出少,观众少,影响小。何冀平把目光转向电影电视。拿出当年中央戏剧学院高材生的劲头,反复观摩影视经典制作,认真钻研有关资料,不放过每一个实习的机会。
去年《天下第一楼》在香港艺术节演出,香港的著名导演徐克观看了这部话剧后立即找到何冀平,初结识便把计划拍摄已久的《新龙门客栈》的电影故事编剧工作交给何冀平。何冀平一直希望与最强的导演徐克合作,这次如愿以偿。何冀平用两个星期就完成了第一稿。徐克很满意,但林青霞要参加演出,于是请何冀平在一个星期内,将剧本中的一个男角色换成女的。何冀平又按期圆满地完成了第二稿,徐克马上开始拍摄工作。3个月后,影片全部制作完成。
何冀平在香港3年时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才华在影视界站住了脚。今年,她的一部新作将在年中开镜,全年的创作任务已经排满。朋友们问她:你最喜欢写什么呢?她由衷地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写话剧!
我们知道,何冀平仍是北京人艺的特聘作家。我们期望今后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看到这位如今横跨大陆、香港、台湾,驰骋话剧、电影、电视的作家,创写新的篇章。(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假如边播边拍……
  江辉跃
近来播出的一些电视剧未能引起预期的轰动,笔者以为值得反省的,是我们传统封闭的制剧模式。
长期以来,不论是单本剧,还是洋洋几十集的连续剧,都是从编剧到拍摄一气呵成。“生米”做成“熟饭”,是生是焦,观众和剧作者都只得吃下去。
据说海外却不同。他们制作连续剧多采用开放式的现编现拍现播的作法。制作者根据观众的反应,随时调整剧情的曲直长短,因而有较高的收视率。
说到底,我们缺的并非“腕儿”,而是市场观念。“边播边拍”,实质上反映了海外人强烈的市场观念。发展市场经济,要求我们的精神产品也要适销对路。
当然,不是一切电视剧都应该边播边拍,娱乐片和追求品位的艺术片应循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子。


第8版(副刊)
专栏:

  朱福侠北京“叫关”
“老不识甘露,小不唱叫关”,这句京剧老话,道出了《罗成叫关》中小生唱段技巧之高难。叶派传人朱福侠偏偏在北京吉祥戏院“叫”了这一“关”,并赢得了戏迷们的满堂喝彩。
但见台上潇洒“罗成”,扎白靠,戴倒缨盈,英武刚劲。《杀四门》一场,杀一门打一荡子,耍一花枪,身段矫健优美。《叫关》和《淤泥河》中,马鞭、花枪、甩发同时舞动,边舞边唱,井然不乱。对“高拨子”等唱腔围绕人物性格和情感加以调整,一句“黑夜里只杀得马乏人困”,唱得裂石穿云,字字如钉,扣人心弦。
自幼学艺,先学花旦,后改小生,几十年如一日与江边(吊嗓子)、排练场、剧场痴痴相伴。已过半百之年的朱福侠,舞台上依然一派少年英气。他曾得厉颜芝、厉慧斌等名师传授,后拜京剧艺术家、叶派创始人叶盛兰为师,承继叶派传统,又广泛吸取黄梅戏、京韵大鼓、言派老生等的唱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可谓允文允武,唱做俱佳。
此次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朱福侠先生晋京举办个人专场演出。除《罗成》外,首都观众还欣赏到《雅观楼》、《周仁上路》、《回忆十八》等精美之作。(李勤)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男六女演活一台戏
  《男户长李三贵》轻松欢愉
农民李三贵进城无照行医赔了本,怀着莫名的痛苦回到小水泉村,不料却阴差阳错当上了“男户长”,从此便掉进了女人堆。三贵凭着真诚和情义,慢慢地赢得了女人们的信任和理解,中心户的工作有了根本的改观。这时,村长却发了善心,不让李三贵再当男户长……
郑泉宝在这部6集电视剧中实现了自己艺术创作的初衷:对农民的理解。
李三贵由刘佩奇饰演,温玉娟、高倩、张瞳、童正维在剧中都有上佳的表演。
该片是由中国人口音像出版社、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联合录制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京京剧团赴台演出
应“台湾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邀请,北京京剧团组成强大阵容,以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谭元寿、马长礼、叶少兰、张学津为领衔主演的一行68人,将于近日赴台。
这是大陆京剧界赴台湾进行访问演出的第一个京剧团体。它的成行,对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动两岸京剧艺术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