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新潮启示录

  走出地平线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出访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在美国总统安排的即将会面的经济界人士名单中本没有哈默。但这大洋彼岸的“大亨”竟然也进了白宫。小平同志欣然同他见面,并邀请他到中国投资。
之后,便有了平朔安太堡煤矿。
哈默不顾年事已高,七次飞抵中国,投资7.5亿美元,将美国的先进设备、技术及高效能的管理机制引进东方这片古老的大地。
与哈默的合作,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
有了空气、阳光和生存的土壤,才有了市场经济拓荒者的足迹。
于是,中国敢于突破“禁区”的经济界人士呼吁:中国,需要自己的“哈默”!
段永基和四通大运作
段永基睡着了。
属于这位段老板的时间只有10分钟。10分钟后,他要去参加一个商务谈判。一倒进沙发,立刻响起鼾声。过午的阳光,透过北京海南饭店四通总部总裁办公室那宽大的玻璃窗,把少有的宁静和安详投在了他那张似乎不知疲倦的蓄满书生气的脸上。8分钟后,他便醒来了,朝早已等在门外的助手们摆摆手,快步向楼下走去……
属下们都说段总是个“超人”。跟着他干太累,很紧张。诸如:他每天夜里只睡几个小时,而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除非是在飞机上,一下飞机,便有无数条工作指令通过设在汽车里的大哥大发往四面八方;公司干部会议必须在下班后开,大家都得撇下家小,随他一起熬夜;没有会议的夜晚总该安定一些吧?那也休想!他要给公司内方方面面打电话,越是公司的高级干部,接到电话的时间就越晚,有时会搞得你彻夜难眠!夜里12点后他才能静下心读书,掌握国际最新思维动态。白天困倦了怎么办?有人开玩笑说,乘十五层电梯,段总裁可以打一个小盹儿。他真有这个机能。段永基的超人之处还在于:在诸多复杂的因素中,他可以迅速判断把握各种参数的适度,从而提炼出最佳值来。难怪公司职员称他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586(速度快,超前)。
段永基是在四通发展历程中最困难的1989年夏初出任总裁的。
他出任总裁的第二年,提出四通要搞第二次创业,要变贸易型为产业型,以国际化带动产业化,将四通办成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于是,一个拥有6亿元产值的十几家生产性合资公司诞生了。
面对风云多变的国际市场,他从容运作着。1992年,日本松下电器(株)公司要在中国寻求伙伴合资上大项目,整体投资3亿美元。日方派出30人的高级代表团来中国考察预选的6个国家级大企业。段永基捕捉到这个信息后,马上动身飞往日本,亲自游说松下的决策者,要求考察团能来四通看看。“闪电战”十分奏效。结果,四通作为第七家跻身考察对象行列。此时,日方考察团已在上海、深圳、西安、沈阳、青岛、大连考察了近一个月。他们一到四通,扑面而来的有一种全新的氛围:十分规范的接待程序,准确,分秒不差;领导素质、员工面貌、管理机制均与其它企业不同。
考察团动心了。松下社长说:“松下选择合作对象的条件有三条:第一是技术开发能力;第二是参与市场的能力;第三是领导者的素质。核心是第三条。从这个原则说四通是称职的伙伴。”
不久,段永基再飞日本,参加合同草签仪式。按计划,中方还需董事长沈国钧及两位副总裁随后赶到日本参加会议。谁料,国内签证受阻。离开会只有24小时了,那三人还未动身呢。日方首脑急了,找到段永基说:“是不是马上改变计划?”段永基稳若泰山:“请相信四通人的工作效率。”
此间,正在为办理签证而奔忙的四通的三位高层领导,拿到签证后直扑机场,到东京又乘9小时大巴连夜赶往大阪。距开会还有3分钟,他们迈着轻盈的步子走进了会议室。“噢,真是奇迹!”日方一片惊叹声:“你们的公司与我们一样的高效率!”
段永基常说:“像四通这样的民办实业,要高速发展,一靠高效能机制,二靠有真本事的人才。”
北京。1992年1月。豪华舒适的21世纪饭店。四通集团的一个特殊会议正在这里举行。会议代表均是四通各地分支机构的头面人物。与会者在飘荡着世界名曲的音乐茶座品尝香浓可口的咖啡,打保龄球,游泳,尽情享受人生的快乐。会议看似轻松,实则有泰山压顶!段老板一出现便露出“庐山真面目”:每个人都要在此签定目标责任书!每年要以35%的增长率完成向集团总部的“纳贡”。会议虽只开了三天,却为四通新的跨步,积蓄了最强劲的力量。
邓观瑶,原美国驻香港一家公司的副总裁。段永基不惜重金将他“挖”到四通,任命他为香港环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初时,许多人不理解。谁知,就是这个邓观瑶,沟通了四通与世界一些大公司的联系,为四通开拓出了另一个技术产品市场,即令世人瞩目的美国航空航天市场。邓先生加入四通刚15个月,环通公司产品每月销售额高达120万美元!
这些,只是段永基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大运作过程中的几个小插曲。如今,四通已在香港、美国、澳大利亚拥有自己的开发基地,1992年销售额突破30个亿!美国《幸福》杂志将其列入未来15年领导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十大上升企业之一。
在勾勒四通的未来时,闪灼在段永基眼镜后边的那双深沉的眼睛更加明亮了,他带着憧憬,洋溢着诗情地向我们描述说:“我们要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际一流跨国公司。”
充满魅力的段永基,动人心魄的四通!
“潇洒总裁”彭伟民和“时代模式”
彭伟民不像其他中关村的“大亨”们那么难找,几乎没费什么劲儿,便在西三环北路花园街68号那幢乳白色小楼里“逮”住了他。彭老板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保养得好,一颗装满智慧的硕大脑袋,满面红光,金边眼镜后面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下子就能捉住你,使你无法逃遁。
“我的工作比较轻松,什么日理万机,废寝忘食,我都没有这种感觉。秋天爬山登高,闲时看看纪实文学、中国历史,打打桥牌,练练气功,可以说生活潇洒得很。”
这话着实令人吃惊!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又是一个民办实业,怎么会是这样一种活法儿?而捧在我们手里的一张报表上的数字却沉沉地落入眼底:1985年,时代公司成立之初,全年收入仅4万多元,7年内增长1500倍,1992年京区达到8000万元,京外分公司2000万元。
这是令西方大亨们眼热的速度!
“能给我们讲讲您个人的经历和时代公司发迹的诀窍吗?”
“当然可以。我今年47岁,幼时在长春念书,1965年考入清华,后到河北新河县插队,1980年考入北京工学院读研究生。1985年下‘海’办公司,初时两手空空,区区七八人,搞些咨询,承办一些国际展览会。但路子到底怎么走呢?卖技术?做贸易?一时众说纷纭。我提出:根本的出路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要广泛收集技术和商业信息,选择市场最需要的高新技术产品,加以开发。
“1987年,时代公司追踪国际最新动态,研究开发自己的拳头产品,在国内检测仪器领域开辟新天地。
“目标有了,我确定了先进口关键部件、逐步开发、最终实现国产化的思路。不到半年,时代就推出了第一代HL—D型里氏硬度测试仪,性能比国外的优越,价格却便宜一半。
“产品一问世,我立即拍板招聘上百个推销人员,素质要好,水平要高,建立一支‘行销工程师’队伍。有人想不通:‘公司这么小,招那么多人怎么养着?’我坚持抓住这个要害不放,1988年初在报上登出了招聘启事,黑压压的人群挤满了报名的学校操场。最后选了四十几个年轻人,80%都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北京培训后,撒到全国,上门推销。每人每年出差200天,跑150到200家企业。我又定下指标,年内争取卖出500台。大伙又惊了,简直是天方夜谭!国外一家公司五年在中国才卖出200台!结果,这一年卖出近400台,销售收入从1987年的100万元猛增到3000万元!”
彭伟民微笑着,语调平平,毫无夸耀之意,但我们已感受到,他指挥企业运用的不是“技能”,而是“智能”。
“你是怎么摆脱‘累’的缠绕潇洒起来的呢?”
彭总哈哈一笑:“我的日常工作其实用八个字便可概括:点头、摇头、削平‘山头’。”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总裁是造势的,不是做事的。你必须要求自己成为企业管理的‘思想家’、‘艺术家’。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形成企业整体的哲学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用企业文化约束职工的行为。”
这个观点的确很新鲜。看得出来,彭伟民是在努力摒弃民办企业的随意性。把公司职工的个人情感、利益、追求都融进时代事业中。实践中,他给公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提出的“技、工、贸、展”四位一体的开发路线,“科技立司、产业立司、出口立司”的三立原则,“自我设计、协同工作,创造卓越”的管理宗旨,受到了公司员工的衷心认同。彭伟民认为,现代管理日益呈现“软”趋势,那么“文化制胜”则是这种模式的核心。从“硬”管理向“软”管理的转变,是当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大变革,也是人们评价企业家标准的变革。彭伟民的征服力,恰在于他思想的深刻与超越。
在时代公司采访,我们感到时代的许多做法同其他企业不同:他们否定以往分配理论中暗含对苦劳、辛劳、疲劳的承认,提出按绩分配的理论,拉大分配差距,增强企业的稳定性;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创造了“人才凝聚力”的新定义,即一定要保持企业内部两头人才(能人、庸人)的流动,形成对现有骨干,未来人才的吸引力;他们在强调主人翁意识的同时,提倡增强员工的“打工意识”。彭伟民还要求自己和中层领导在获取权利的同时注意增强悟性与魅力。
“我的哲学观点是适中有立,以不变应万变,凡事都要防患于未然。”他侃侃而谈:“举一个例子,随着一些民办公司的发展壮大,企业出现一批能人,如销售明星、技术明星、管理明星,他们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同时也由于个别人居功自傲,出现另立山头的隐患。我便在宴请中层干部的一次聚会上一针见血指出,在我的企业保护明星、鼓励明星、大力扶持明星的出现,同时也要防止‘明星现象’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结果,时代明星大显身手,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强,现在我们已把每年评比企业明星作为制度坚持下来了……”
作为一个企业家,彭伟民最自豪的不是财产与资本,而是有这样一支队伍,在执行每一项决策时,他们不是迫于权力和压力,而是发自内心道德责任和义务达到行动的高度自觉与统一。
“看一个企业不仅要看它的成就和利润,还要看它在企业文化上的建树。没有哲学信仰的企业不会是长久和发达的企业。”
彭伟民依然微笑着,依然是从容不迫的神态,给人一种运筹帷幄的力度。他的那些话,看似平淡,实则真够你玩味几天的。
人与价值,一个世界性的命题。
陈庆振和他的科海“四步跳”
造访陈庆振真难。电话打到公司,不在。打到家里,还不在。直到深夜才呼到他。
约好第二天在公司见面。果然是“老大哥”风范。
他面容清瘦,宽厚儒雅的学者风度,怎么也同“大老板”衔接不起来。但他全身透出一股精干之气,谈吐精辟过人。
“有人这样评价你:没有陈庆振,就没有科海。还有人说,陈庆振在中关村吹响了创办科技实业的第一声号角。是这样吗?”我们在沙发里刚坐定,便开门见山地提问。
“那不一定。不能过分强调某个人的作用。”
然后是沉默。房间里很静。空气似乎凝固了。我们感到,他是在记忆的河流中搜索着逝去的时光……
“敢为人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个声音在耳畔回荡着。
52岁的陈庆振,南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工作。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目睹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被束之高阁。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被荒废了!他为此痛心疾首,困惑不已。这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困惑!出路在哪里?在市场!科研成果一旦进入市场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具有强烈超前意识的陈庆振心里开始躁动。
1983年,他断然辞去研究所工作,在一片改革的呼声里下“海”创业,借海淀区三间平房立足,以10万元资金起家,创办了中关村一条街上的第一家民办科技企业。
“陈总,请先谈一下科海的四步跳吧。”因事先早有耳闻,提问便单刀直入。
他变换了一下坐着的姿势,用舒缓的语调开始给我们讲述——
第一步跳是当“科技红娘”,拿着中科院的科研成果,不分白天黑夜到处跑,人累瘦了,但效果不佳。实践中发现,搭完桥,谈恋爱的多,结婚生孩子的少,双方闹意见的多。
阵痛之后,怦然心动:为什么不将研究所里的种子变成苗苗,将蛋孵成鸡?
于是便有了第二步跳:把成果拿来先做二次开发,将中试风险留给自己,成功了再推向企业。果然大见成效。
有一种研究超导用的电弧炉,费了很多精力“孵化”,但终因市场容量有限只卖出12台。眼睛不盯住市场,注定要摔跤!
于是,又有了振雄风的第三步: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科、工、贸一体化,彻底打破开发与生产、销售与服务脱节的传统体制。
“那么,第四步跳呢?”
“第四步跳是以科技直接进入企业,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高新技术。经过科海这个‘孵化器’孵化的CMCM工测控制管理系统、伺服系统、大型火焰切割系统等就为国营大中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更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的,科海成功了,科海的成就的确令人振奋!这个只有600人的公司在短短几年内累计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2亿元!在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的情况下,共开发、研制、孵化新技术、新成果250项,1992年产值高达3个亿!
“亿万富翁”陈庆振却对踏破门坎儿的来访者们说:“我的目标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为了走出一条路。”
“一幅画面一直牢牢镌刻在我的脑海中,”他身体微微前倾,脸上浮现出愤然之色:“那一年,我出访东南亚,在商店,一位女服务员把我当成日本人,态度极为热情,可是当我告诉她我是中国人后,她脸上的表情骤然变冷了。我永远记得这一幕!光个人富了不行,整个国家富强,才有每个中国人的尊严。”
陈庆振就是这样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难怪他的公司多次挺身而出,向身边的“难兄难弟”频频伸出援助之手:信通公司经济破产,债务沉重,开发项目中止;陈庆振责无旁贷拿出百万资金为其“输血”。海淀区一家2000人的建筑公司长期亏损,成为政府的一大负担;科海将其揽在怀里,起死回生。现在,他又向一位刚刚经历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撞击的科技实业家伸出了援助之手……
好一个敢为人先的陈庆振,时势造就的当代中国独具风采的实业家!
要坚持走下去,的确需要勇气。现在,汹涌而起的市场经济大潮,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去迎接新的竞争和挑战!
前方依然布满荆棘,但也一定铺展着鲜花。有勇气去播种春天,还愁没有明媚的春光么?
中国“哈默”,大胆前行
1992年12月11日,一个难忘的日子。象征着国家权力和威严的人民大会堂热烈拥抱了这些敢为人先下海搏浪的勇敢者。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朱镕基、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走进他们中间,与他们合影留念。这是中共十四大之后,新的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出来接见……
这是共和国对这些企业家的最高的奖赏;是党和人民对他们事业的最有力的支持。
由科技日报和中创总公司于1988年倡议的全国科技实业家评奖活动,历时六年,把这样一批批科技创业的先驱者、成功者推出社会的地平线。如今已享誉四海。上述几位只是他们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
中国的“哈默”们在经营策略上的出奇制胜,在管理软件上的别具特色,在企业文化上的匠心独运,充分展示了鲜明个性和蓬勃的创造力。伴随着那脚步声的轰响,他们的身影像地平线上凸起的脊梁,越来越鲜明地填充着人们的视野。
航道已经开通,中国新兴的船队正快速驶向更辽远的国际深海……
科技实业兴邦,已不再是跨世纪的梦想!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精短散文

  二月春风绿柳城
林思翔
早春二月,我们上路去柳城,汽车在蜿蜒的闽东山区公路上爬行,一路喘着粗气。翻过一座山,亮出一道弯,绕过一道弯,又是一座山。在“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交替中螺旋上升。终于,我们来到了以植柳著名的柳城。
下得车来,春风拂面,甜润清新的早春空气,使人倍添精神。“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尤深。街中心那棵象征柳城的古老柳树,被春风剪得丝丝条条,如藤漫垂,活似少女的披肩秀发,蓬蓬松松,清清爽爽。微风吹送,轻挪款摆,显得那样的文雅、端庄与妩媚。如细看柳枝,那芽苞点点,如蟹眼惺忪,似米粒吐白,真如古人所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柳城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垂柳依依。
柳城是福建最小县治柘荣县的城关。过去曾流传:“小小柘荣县,两间剪刀店。衙门打屁股,全城听得见。”柳城虽小,然剪刀素有“福建张小泉”之称。这锋利的剪刀,加上遍地的柳树,柳城的春天被剪得处处飘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柳城的特色和特产也就声名远播。
每当柳绿季节,柳城人还喜欢坐在窗下,面对垂柳,用柳城的剪刀剪纸,少女更是不可缺少的女红活。剪的窗花有鞋样、稻穗、肥猪,以此寄托深情,寄托希望,盼望有个和睦的家庭,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袁秀莹,14岁开始剪纸,已经剪了50多个春秋了。她剪法娴熟,技艺精湛,构图粗犷严谨,栩栩如生。她剪的百蝶图,百种形态,只只可爱,成为福建省绝技人才之一。
柳城剪刀年年剪,可柳城的街长时间里依然是站在街尾可望街头,柳城的房屋依然举手可摸楼顶。幸好14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山坳,才吹出了一条柳西大路,从此柳城才有了一条像样的街道。电影院、邮电大楼、柳城宾馆,高楼林立,一家挨一家。柳影绿荫之中,活泼泼地矗起了蓝色、茶色、米黄色的现代色彩。
弯曲的小路被剪成了笔直的大道,闽浙公路的柳城路段,成了一条4华里长的新街,两旁楼房亭亭,广告挨肩,绿树丛丛,路灯弯拱。与之相平行的一条十字大街也已展现雏型。县领导告诉我们,在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的鼓舞下,全县人民正在加快实施“小康工程”,要提前三年实现户户生活上小康。
二月的春风是如此强劲。它给小城带来大变化,它给小县造就大气派,小正在变大。在回来的路上,我回眸四顾,在那绽开了新绿的垂柳簇拥下,柳城犹如一位年青小伙子,显得那样的英俊和潇洒!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地区行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