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勿使巴风成绝响
——库区文物考古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
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上起四川江津,下至湖北宜昌,涉及22个市县,淹没陆地面积约为632平方公里。这个区域大部分是长江干、支流两岸较为平缓的适于农耕的宽阔台地,自古以来即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因而那里地上、地下的遗迹、遗物极为丰富。如何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做好淹没区的文物考古工作,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我想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四川地区,西汉时巴郡户数仅次于蜀郡,东汉时巴郡超过了蜀郡,巴郡人口密集区在长江沿岸,因此属于巴郡的今奉节以西沿江诸县皆多两汉三国墓群。清理这批墓群,除了注意一般汉墓具有的问题外,还应注意巴人后裔问题。三国时期这里地方豪族势力还很强大,世代居此的地方豪族有可能与原土著巴人有关。东汉张陵在巴郡设治传教,汉末张修在巴组织起义,因此还可注意有关天师道教的遗迹遗物。
二、这区域自古以来即是产盐要地,如云安盐场、忠县盐井。仅置盐官在这区域除云安外,还有巫山,即后来巫溪县的大宁盐场。此外,志书记载云阳、巫山、合川三县都出铁,奉节产锡,石柱产铅,不知此五地有无矿冶遗迹?
三、建置在古代城市旧址上的现存城镇,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地上面积最大的遗迹。此区域有很多城镇的城墙、城门、街道、衙署和学宫,大体上还保存着兴建时期的位置与布局。如云阳云安镇城、巫山县大昌镇城、巫溪县城、涪陵县城、秭归县新滩镇、云阳县城、忠州县城等,除了在上述城镇内外搬迁古建筑外,还可做较细的全城镇实测图和摄像,这些记录一方面可准确著录被搬迁古建筑的原来位置;更重要的是为研究三峡地区唐宋兴建的县、镇城的规划和经明清到近代县、镇城的发展过程,保留下将被淹没的第一手资料。
四、三峡地区山险流急,志书记其士人尚气倜傥,庶民多奉巫鬼。习俗与荆、蜀有别。此地也许还保有某些古代巴人余风。因此在做好古代文物工作的同时,最好附带征集近现代民俗文物,民俗文物往往与当地的古代文物有联系。文献记载自唐宋以来这区域有不少著名的手工艺品,如涪陵、忠县、开县、云阳的?绢,重庆、合川、奉节、开州、云阳的葛布,重庆、忠县的簟席,涪陵竹扇,万县蠲纸,忠县、涪陵文铁刀等。以上这些传统手工艺绝大多数都延续到近代,近代工匠使用的工具和制品也都是亟应收集的重要项目。
五、建议参加普查淹没区所存文物的同志们,最好再翻检一遍有关府、州、县志(多找几种不同编纂年代的),及泛记四川的地理书如《蜀中广记》、《益都谈资》之类,以免漏掉不应漏掉的遗迹、遗物。为了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负责,在三峡地区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抢救地下珍宝——急!急!急!
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景略
长江三峡水库的建设,给文物考古工作者提出一项严肃而又艰巨的任务。
长江三峡水库的文物调查开始于1958年10月,1959年对其中的大溪、?井沟、扬家湾等几处遗址进行试掘,发现这一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保存有相当丰富的古遗址和古墓葬。1985年至1992年国家文物局为配合三峡水库建设,再次组织湖北、四川两省对水库建设及淹没区进行调查,并发掘中堡岛、朝天咀等处遗址。在这一地区内先后发现了古遗址、古墓葬近500处。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能再产生的。因此,对将被淹没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必须采取发掘的保护方法,加以抢救。
三峡地区古遗址、古墓葬分布范围及面积相当大,这些地下埋藏大部分仅做过地面调查,只有极小部分进行过试掘,尚有相当一部分遗址和墓葬不被了解或了解得很少。发掘保护好这些古遗址、古墓葬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要了解一个遗址的文化面貌和特点,做好一个遗址的发掘,需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一个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一年内发掘的面积只能达到几百平方米。根据重点发掘重点保护的方针和其他原因,我们计划把遗址发掘压缩到总面积的10%,墓葬发掘面积压缩到30%。即使如此,把全国的文物考古力量动员起来,也需要20—30年的时间。这还是着眼于已发现的古遗址、古墓葬,并且要在各种条件都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完成。
因此,发掘保护古遗址古墓葬的当务之急是:1.抓紧时间,立即开展。三峡工程建设虽然需要十几年,但在9年之内就要截流发电,那时水位可达156米。而古遗址古墓葬分布在这个水位下的约占75%,因此实际上有3/4的工作要在9年内完成。2.统一规划,分工合作。这次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工作涉及到的范围、数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的广、多、深,仅四川、湖北两省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要有一个全局的观点,要动员有关的考古力量来参与。3.要保证经费尽快落实到位,这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条件。多年来,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经费一直没有落实,文物部门与建设部门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计算经费,有关文件有明确的规定。时不我待,希望建设部门给予充分重视。4.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保护三峡地区的文物,是我们的责任,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责任,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期望,开展对外合作,对于促进我国的文物保护和提高我国考古研究水平都是极其有利的。(附图片)
云阳张飞庙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编后
三峡工程是一个有气魄的大手笔。它所涉及到的领域和部门非常广泛,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与抢救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笔。这一笔如何写好?文物考古方面的几位老专家提出了恳切的意见和建议。当然,要圆满完成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还有相当艰巨和复杂的工作要做,难度很大,任务很重。需要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同志们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也需要社会上和海内外同胞的广泛了解和支持。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一定会有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增光添彩。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抢救工作要做全、做深、做透
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罗哲文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已经拉开了序幕,如果我们做不好文物的抢救工作,那将是一件对不起祖先、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情。
我曾经多次去过三峡,也专门对长江三峡的文物古迹做过考察,尤其是作为一个巴蜀儿女,对祖先留下的三峡文物有着深厚的感情,特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对长江三峡文物的重要价值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长江三峡与黄河河套、中原大地,荆楚潇湘以及吴越齐鲁等地一样,同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从古老的大溪文化到周秦汉唐以至宋元明清历代的文物古迹非常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区特点。特别是关系到川鄂地区古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遗存以及他们与中原地区、长江下游文化的联系更为重要。因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二、由于水库淹没的地区大,淹没的文物数量多,不管是考古发掘、古建测绘,还是搬迁保存、原地设防等,工作量都很大,技术要求又高,因此必须把工作做在前头。三、长江三峡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它们不像其他配合基建工程那样可以先做重要的,或做一部分都可以,以后还可以补做。而三峡则不然,一放水就完了,很难或无法再进行了。因此重要的考古发掘、古建搬迁、石刻复制等都必须做全、做深、做透。四、由于水库淹没区大,抢救出来的文物很多,如果没有很好的保存地方,很快就会损毁或散失了。为此,应建立一批博物馆和文物保藏所,把它们分别整理展览出来,发挥它们的作用,并把它们世世代代永远保存下去。五、三峡地区抢救保护的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也很高,因此有必要将这一成果整理出版,以供各方面研究和传之后世。六、要抢救保护这样一大批行将“没顶”的珍贵文物,没有经费和技术力量不行。经费应按国家文物法的规定和国际上的惯例安排。技术力量建议国家文物考古部门要大力支援,并从全国文博系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有关部门中抽调、借用、聘请有经验的人员、专家学者、教授教师共同参加,以保证工程与科研的质量。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三峡地底文化遗存如能及时发掘保护
——巴文化解谜在即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忠培
三峡地区基本上还是考古学的处女地,同时,记载它的文献又很少,因之,人们对它的历史的了解,还处在朦胧状态。但从考古调查及文献所了解的粗浅知识,和其邻近地区较系统的考古工作及重要考古发现来看,可推知它的地下遗存,具有鲜明的个性,有难以由其他地区替代的、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一,巫山以西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古遗存的文化面貌,基本上区别于周邻地区,基本上是独立地走过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和文明起源、形成及发展的路程。其二,三峡地区是巴人的主要活动区,也是楚人的重要活动地区。这两个民族,先秦时期在我国历史舞台上均起过重要的作用。同时,巴人是现代土家族的祖先。然而,至今除已发掘很少的巴人墓及一点点文献记载外,关于巴人的历史,所知甚微。同时,楚人的起源及其文明的形成,也仍是个谜。其三,三峡地区于秦汉时期被纳入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版图,此后,人们在此留下了鲜明的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痕迹,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国时期。
如果三峡工程能够兼顾地底文化遗存,并对它进行科学的发掘与研究,那将在已知的中国历史的基础上,增添令人鼓舞、骄傲的史篇。
近来,国人掀起了一股“告别三峡”的旅游热。从中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热爱由以往历史造就的三峡的人文及自然景观。这说明包括地下及地上文物和自然环境组成的景观,已成了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我个人认为,兼顾了人文及自然景观的保护的三峡工程的建成,在开发三峡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发扬三峡固有的激发人民热爱祖国的力量。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古建搬迁应重环境再现
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傅连兴
三峡淹没区地上文物的保护措施可分为两大类:①原地保护;②易地保护。在这两大类保护措施中,根据文物类型、质地、构造、所处环境等,又采用不同的保护手段。
一般来说,文物不是处于无法原地保护的情况下,是不提倡、不允许易地保护的。这不仅由于文物易地时,在拆卸、运输、重新组装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有形(可见的)或无形(不可见的)损坏,同时也因为大多数文物离开了它固有的位置,离开它的历史环境,其文物价值往往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某些特殊文物,如: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忠县洪水题刻等有关水文记载的石刻,一经易地则将失去它们的文物价值,所以是不宜易地保护的。总之对三峡地区的地上文物,只要可能,应尽力争取原地保护。而所说原地保护,也绝不是说不进行任何工作。如被誉为长江明珠的忠县石宝寨、奉节白帝城,大体都将采用围坝原地保护的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凡采用类似保护措施的文物,都必须查清地质及岩体的构造情况。
尽管易地保护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但在偌大的淹没区域中,需采用易地保护的地上文物还是具有相当数量的。这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分类解决。其中文物建筑的易地保护绝不能简单地视为建筑搬家,而环境景观的体现是极为重要的。如:大昌镇民居一类的群体迁移,侧重易地后的环境及整体效果(街景起伏错落等)。对其中所掺杂的非传统建筑的剔除须采取慎重态度,既不能随意剔除,也不要做假,理想的办法是在需单体易地的民居中,选择与这一群体类似的建筑代替。对两岸著名风景名胜建筑的易地保护则应着重考虑环境景观的体现。其中云阳张飞庙,可以作为这一类型的代表。张飞庙之所以在三峡风景区中占有显著地位,驰名遐迩,除去它自身的艺术形象及它所反映的文化、历史、民俗内涵以外,主要是这座寺庙选址的成功:背依郁郁葱葱的巍峨大山,前临湍深流急的长江之水。这座寺庙是与它所在的环境融为一体的,所以它的易地保护主要在于新址的选择,在于环境气氛的体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