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内陆地区要围绕发展市场经济换脑筋
胡彪
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来说,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思想换脑筋,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非常紧迫,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世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日益加深,经济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一体化,现代市场经济成为普遍接受的形式,我国要走向世界,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在运行机制上必须与世界接轨。否则,就很难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内陆地区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作为市场主体的工商企业基础差、底子薄、生机与活力不够。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依赖思想严重,习惯于在政府的“襁褓”中生存,不敢进入市场大胆闯。另一方面,市场体系发育还比较缓慢,尽管商品市场有了较大发展,但要素市场还远未发育,更没有形成与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要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要与世界经济接轨、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难度很大,迫切需要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思想换脑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换脑筋,换什么?从当前内陆地区的情况看,重点是要打破僵化的本本意识、封闭的山沟意识和狭隘的诸侯意识。
本本意识在内陆地区的表现,主要是把本本当教条,遇事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一味唯上唯书,凡事都要先翻本本。本本上有就放心、认可,本本上没有,或讲的不是一模一样,就怀疑抵触,甚至反对。党的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本上没有,有的同志由此产生了“四怕”:一怕“失色”。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搞市场经济是动摇我们的国体,改变社会主义本色。二怕“失控”。认为计划能够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市场则将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担心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微观太活了,国家宏观会控制不住。三怕“失业”。固守社会主义就是人人有饭吃,大家有事做的陈旧观念,担心发展市场经济竞争太激烈,会导致企业破产、职工失业。四怕“失利”。将市场经济理解为私有化,担心国家和个人利益受损失。
山沟意识在内陆地区的表现,主要是求稳怕乱,自我封闭,小富则安,热衷于贡献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大年年迈,缺乏创业精神和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意识。在经济发展上,把地理条件方面的山区特点及其对改革开放的制约绝对化,强调内陆地区既不沿边又不沿海,没有经济起飞的条件。具体而言,一是农本思想,认为“无商不奸”,种田保险,“锄头落土不误人”。二是平均主义和嫉妒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既怕别人在经济上先富,又怕别人在政治上冒尖;不是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别人,而是想方设法,企图将对方拉下马来。三是依赖心理。指望国家救济,他人帮助,宁愿坐着受穷,也不肯出去谋生。一些企业和单位长期靠财政拨款、银行贷款过日子,就是不敢向改革开放找出路。
诸侯意识在内陆地区的表现,主要是画地为牢,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缺乏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在利益分配上,重个人、轻国家和集体,甚至不惜设关堵卡。在对外开放上,害怕肥水流入外人田,手续繁杂,收费很多,既不许别人流进来,又不让自己走出去。中央三令五申要搞全国一盘棋,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和交流,一些地方仍然按兵不动,我行我素。
本本意识、山沟意识和诸侯意识都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不予以破除,就不能促进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
内陆地区解放思想换脑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方面,要组织干部群众全面学习、深刻领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首先,要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开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先河,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胜利。目前,要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解放思想的大讨论,进一步强化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只有强化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破除落后僵化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其次,要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全方位的大开放。近年来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大开放带来大发展,小开放只能迈小步,闭关自守就是死路一条。内陆地区要实现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必须打开山门,扩大开放。一方面要向国内外开放,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开放要扩及各个领域,不仅要在工业领域和农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而且要在第三产业实行对外开放。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内陆地区投资办厂,推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
再次,要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多功能的大市场。建立统一的多功能的大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了这样的大市场,商品生产者才能按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组织生产,参与竞争,进而推动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近年来,我省怀化地区多方筹资5.6亿元用于商品市场及相关的交通、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怀化市为中心,新晃和靖州两县为窗口、316个集贸市场和数千个商业网点为主体的大中小结合、批零结合、专业与综合结合、内地与边界结合的城乡市场网络。他们还将根据山区资源多、农副产品丰富的特点,争取在三至五年内新建粮油、木材、药材、水果、服装及土特山货等27个专业批发市场和85个城乡交易市场。同时,还要突出抓好要素市场建设,特别是完善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通过建立多功能的大市场,促进大流通,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秘书长)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讨论综述
武京闽曹蕾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理论界一致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围绕市场经济问题,理论界展开了热烈讨论。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报将陆续发表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综述,供参考。
——编者
自小平同志1992年春南巡谈话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出现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讨论热潮。现将近一年来有关市场经济问题的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不能设想没有市场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不能设想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同一个概念。
第二种观点认为,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经济,二者同步平行发展,同生同灭,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自我实现形式。简单商品生产有相应的简单市场,发达的商品生产有相应的发达市场,高度发达的现代商品生产有相应的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相应地,就有简单市场经济、发达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
第三种观点认为商品经济不完全等于市场经济。有两种具体的看法:
1.主要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的角度看。认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市场的作用只局限在较小范围内,还不能成为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因此不能说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只有在商品和生产要素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市场在全社会范围内起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够形成市场经济。
2.主要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的角度看。认为,在传统体制下也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有市场,但那时的市场不能对资源配置起调节作用。只有市场能直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持这种意见的同志不赞成说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经济。那样的话,我国目前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还很低,还没有实现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就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
第四种观点认为,虽然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对一种以价值交换为本质、以资本价值增殖为追求目的的经济运动的概括,但是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商品经济层次高于市场经济,它是与产品经济属于同一层次的,对不同社会经济运动的特点从本质上进行概括的一种经济制度;而市场经济则与计划经济一样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它活动于经济制度之中,是经济制度加以利用、进行具体经济活动的手段和机制。所以说,商品经济包容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只是商品经济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五种观点认为,在商品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存在着局部范围内的市场经济。从历史上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时代,自然经济居于统治地位,市场在有局限性的商品经济范围内起资源配置的作用,是局部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也不是完全没有市场经济。只是那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很充分,市场经济很不发达,在局部范围内起着资源配置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历史上的首创,应该如何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在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认识,众说纷纭。
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在我国改革中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的性质必定是社会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不可能存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并不意味着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中面临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
第二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市场经济。私营经济不仅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支非常活跃的力量,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第三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或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着眼点是改革公有制,特别是要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素质。总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在公有制内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离开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或含有经济制度方面的内容。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具体形态。
第五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法更科学,在理论上更彻底,因为: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意味着我国的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第二,市场经济更多注重资源配置的方式,能够更贴近经济体制本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必然促使一切生产要素进入市场。
另外,有的学者还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中加入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面的内容。(未完待续)


第5版(理论)
专栏:

  探索新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
李宝库戴均良
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都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否给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就必须建立新的服务机制。
   农民需要哪些服务
农民需要社会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经营服务,一类是社会生活服务,前者居主导地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许多问题非农民一家一户之力所能解决,需要社会的帮助。而且,商品经济发育的程度越高,生产者对市场和公共服务的依赖性越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之后,随着商品经济成份比重的增加,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更为突出和迫切。
农民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主要是生产过程和流通领域的服务,包括经营品种选定、生产资料购置、生产技术指导、机械化耕作应用、产品运输销售及市场信息交流等。还有资金融通,一是用于农业生产的投资,二是用于多种经营的启动资金。很多人都想早点富起来,想发展商品生产,但常常因为没有启动资金,而望“工”、望“商”兴叹,渴望有人提供融资服务。
社会生活服务客观上也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福利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健、老年人福利、贫困扶持开发等基本生活的安排要求;二是文化娱乐,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戏剧歌舞等精神生活的需要。经济越发达,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服务的需求就越多,层次也越高。
    谁来提供服务
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必须依靠现有服务组织,而不可能全部重建新的组织机构。县乡两级政府对兴办农村社会化服务责无旁贷,这也是政府职能的要求。县乡两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是实施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实际上也一直承担着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主要任务。
过去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农村管理体制虽然机构林立、冗员较多,但也积累了从事农村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和人力资源,一旦经过改革和改造,建立新的服务机制,就可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至少是初期阶段的主力军。从各地农村机构设置的现状看,可以给农民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还比较多,不足之处是这些机构的职能作用发挥得不理想。
目前县级服务机构一般有二三十家,乡镇的所站一般也有十几家,多的二十几家。这些组织拥有兴办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优势,有机构、人员、设施,还有技术和资金,服务所需的基本硬件条件比较齐全。
但是,仅靠现有的服务组织还不够,因为农民所需的有些服务项目,并没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如市场信息服务,一般地方就没有专职机构。另外,还有服务断层现象。现有的服务机构一般是县市较全,乡镇次之,村级最弱。而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农村商品生产的覆盖范围较小,直接依靠的服务也主要在乡村两级。这就需要新建一些“拾遗补缺”的服务机构,特别要发挥农民的自我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群众性的自助互助服务组织,如村多种经营合作社、村社会服务中心等,给农民提供一些最基本、最直接的生产生活服务。
还有一类很有潜力的服务组织,即各种社会团体。目前这类组织在农村还不发达,比较常见的有科协、计生协等。但这类服务组织很有发展前途,既可组成一些行业协会,也可建立综合性服务团体。
    怎样建立新的服务机制
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建立新的服务机制。过去几十年间,县乡村各级组织都曾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过一定的服务。之所以时至今天要呼吁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因为过去的服务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而提供的服务又是残缺不全的。今天,农民需要的是社会化的系列服务,要求服务项目齐全完善,服务过程连贯畅通,服务对象全面广泛,服务主体由多家经营等。
现有服务机构绝大多数属“官办”,有的是纯行政机关,有的是准行政机关,有的虽属事业单位,但工作手段和工作作风也早已行政化。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县乡机构管理体制,建立新的服务机制,把服务组织推向服务业市场,逼迫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自己。具体的办法,一是下放权力,县级该下放给乡镇管的各种所站,坚决下放给乡镇管。二是服务机构尽可能逐步与财政脱钩,将其“断奶”,逼其到服务市场中去找饭吃。三是某些政府所属局、委、办可转换属性,由行政机关变成服务公司,如山东昌邑县就将水产、物资、农机等政府局变成经营性服务公司,效果很好。四是部分确实不能走企业化道路的服务组织,要实行经营型和半经营型管理体制,扩大面向社会的服务范围,减少靠国家财政拨款“养家糊口”的比重。
这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服务事业的发展,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原有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刺激新的服务组织产生的发展,促进受市场规律支配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如何保持服务体系的活力
保持服务体系活力的决定因素在市场,即把服务业推向市场,在市场中寻找发展的路子。首先,服务必须走产业化——实体化的道路,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机遇,兴办一批服务实体,并以此为依托,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其次,还必须探索有效的服务形式。农民需要的服务内容是多方面的,各种不同项目的服务要求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所谓有效的服务形式,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能达到服务的目的,满足农民某一方面的需要。第三,增强服务体系自我发展的能力。保持服务体系活力,必须要有相应的活动经费。为此,服务组织要以有偿服务为主,通过服务创收提高服务能力,形成服务的良性循环。这样也有利于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民政部办公厅)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浙江专业市场现象剖析》评介
咸峻
由孙家贤任主编,马守良、金连庆任副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浙江专业市场现象剖析》(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联系浙江省的实际,对专业市场发育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我认为,该书对市场发育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以活生生的事实为基础,在理论上回答了市场究竟是不是比“计划”有效率。二是回答了作为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一种(类)或几种(类)有连带性的商品为主要交易对象的专业市场,为什么比综合商场和一般的集贸市场有较高的运行效率。三是回答了为什么在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基本相近的情况下市场发育也会发生明显的地区差异。笔者认为,该书的特点是:第一,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分析。第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该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对专业市场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运用规范分析方法研究专业市场发育的目标模式,回答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理论分析着重于实际应用。作者在剖析专业市场的各种现象之后,力图指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发育之路。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外青年比较》简介
潘岳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外青年比较》一书,运用跨国度、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外青年的素质、价值观、教育、劳动就业、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性、婚姻和家庭,以及中外青年的组织、运动、政策和中外青年的未来,作了相当广泛的分析。它把中国的青年和青年问题,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之中,使读者的视野投向了全球,启迪人们从世界的范围观察中国的青年现象。这不仅为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中国青年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为开放的中国青年进入世界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于中国的青年研究,更开拓了一个向纵深发展的新领域。


第5版(理论)
专栏:

  一本很有新意的列宁认识论专著
张翼星
许志功同志撰写的《列宁认识论思想通论》(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读来很受启发。第一,它从“近代哲学的逻辑走向”和十九、二十“两个世纪相交的时代课题”等角度,深入地探讨了列宁哲学的思想实质,为我们研究列宁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第二,它用主要篇幅阐述了列宁认识论的理论系统,较好地体现了列宁认识论的有机整体。第三,它阐述了列宁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大量令人信服的材料揭示了列宁认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第5版(理论)
专栏:

  《人生的挑战》出版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生的挑战——改革开放中的人生思考》一书(林君雄主编),是由十五位各有专门研究的作者合力撰写的著作。该书笔端触及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观念世界的方方面面——得失观、女人观、择业观、人才观、性格观、创业观、择偶观、消费观、生活方式观、人生价值观、友谊观、科技意识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书中,作者们撷取了大量这十几年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生动地描画了以上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同时又以现代化理论为参照,对这种变化的意义、前景作了论述,读起来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中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