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环球科技

  “伽利略”将上太空
  史克栋
建于1174年的比萨斜塔以其倾而不倒闻名于世。公元1590年,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在这里进行的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同时落地的试验,更使其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比萨斜塔近年来倾斜度增大。为加固斜塔,自1990年以来斜塔禁止向游人开放。
今年4月8日,古城比萨春光明媚。像平日一样,远来的游人开始拥向斜塔所在的比萨奇迹广场,尽管还不能登塔远眺,但人们站在广场上,仰视这座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斜塔,仍是感慨万千。谁都未想到今天在这里他们还有幸看到百年不遇的特殊节目,400多年前伽利略做的试验将在这里重现。
早上9点,已经关闭3年的比萨斜塔迎来了两名非同寻常的客人,他们身着16世纪的服饰,缓缓地攀登了294个台阶,来到了斜塔最顶端的平台上。年纪较轻的叫朱塞佩·卡塔斯蒂尼,是比萨大学数学系空间机械研究生,他身着红绒衣料制做的古代服装,头戴博士帽,扮演着科学家伽利略的角色;年长一些的是马里奥·莫莱蒂,是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充当着维琴佐·雷涅里——伽利略的忠实弟子。猛看上去,历史仿佛倒退了4个世纪,一下子回到了伽利略的时代。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模拟,而是一次既具有历史意义又有科学意义的活动。他们专门制作了一个装有自动开关的木箱子,里边装有分别用乌木、塑料、铝制作的质量不等的球,大小似台球。像当年伽利略做试验一样,一启动开关,几个球从55米高处同时下落,数秒钟后同时落地。实践再次证明,不同质量的球体,会以同样的速度下降,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又一次遭到了否定。这是在这里举行的国际爱因斯坦相对论讨论会的一项活动,与会者和游人一起目睹了这一壮观的场面。
这次试验是在为一次庞大的科研项目做准备,2002年,伽利略的试验将在欧洲宇航局和美国航空航天局联合发射的斯太普卫星上进行,耗资1.4万亿里拉(约合9亿美元),将采用更加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使试验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条件下进行。
这次试验的全部过程已用先进的电子仪器录制下来,各种数据将被认真研究,然后将与9年后在空间进行的实验的数据进行对比。
伽利略万万不会想到,他在比萨斜塔上做的落体实验会在400多年之后到太空去进行。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电脑之王——IBM的兴衰
  张振亚
“哪个国家能掌握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这三门最重要的技术,哪个国家就必然会驾驭21世纪最强大的工业潮流”。英国著名评论家尼古拉斯·瓦勒里7年前如是说。
美国的IBM,即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是世界第一家搞电脑而获巨大成功的企业。从1952年制造出701型电子计算机开始,这家公司就不断创新,推出一代又一代新产品。1964年,它制造的360型系列主机计算机被大公司、科研机构广泛采用。在以后20年中,IBM凭借它控制了主机计算机市场的70%以上,其产品规格又是按自己的标准设计,别的制造商的部件无法与之兼容,因此所有使用IBM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大公司都继续依靠IBM,而不愿转向新的、不熟悉的供应商。这就形成IBM对主机计算机市场的垄断,成为世界计算机之王。
IBM也是资产相当雄厚的公司巨头。1952年其营业收入为4.12亿美元,1971年就增加到83亿美元,1980年猛升到260亿美元,1984年更达到460亿美元。它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的股票总值1987年达到1060亿美元,比其他世界级的大公司都高。工人只要进入这个公司便可享受高工资,接受多方面培训,而不必担心被解雇;公司股东的红利从不减少;公司每年都要把巨额资金投入研究和开发……的确,在1985年之前,这家公司在公众心目中被看作是管理得最完善、并具有最佳经理人选的企业。
可是,这个有近80年历史的大公司,最近出乎意料地厄运临身了。总经理约翰·阿克斯去年12月宣布:由于亏损严重,公司1992年裁员4万人,今年仍将裁掉2.5万人;为了这两次裁员,IBM去年第4季度已背了60亿美元债务。1月19日,阿克斯又宣布去年IBM的亏损高达49.7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西方国家公司亏损最高纪录。在1991年亏损28亿美元之后,这一更重的打击无异是雪上加霜。由于业务恶化,IBM的股票价格急剧下跌,每股售价已从1987年的175美元跌到今年1月的不足50美元。
毛病出在哪里?说来奇怪,使IBM陷入困境的恰好是把它推上计算机之王宝座的同一因素:计算机工艺技术革新的突飞猛进。IBM的计算机业务范围广阔,包括昂贵的主机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软件、附加设备等等。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依赖于主机计算机的销售。但是主机计算机却越来越受到迅猛发展的个人计算机的排挤。芯片功能的日新月异,大大改进了个人计算机的功能。市场上推出了一种超级功能的个人计算机,即所谓的工作站,可经过相互联网,完成大部分主机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的功能,而价格则低廉得多。因此,1991年至1992年经济衰退笼罩美国时,主机计算机的销路便为个人计算机取代而一蹶不振。IBM公司和其他一些制造大型电脑的公司都严重亏损。由于IBM是大售主,所以受的打击也特别重。
自然,IBM也并未放松对个人计算机的重视。相反,它于1981年就积极投入了对个人计算机的研制,不过,在参预过程中,IBM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当时,在微型处理芯片和软件上它都处于领先地位,可是为了方便,它却选择了个人计算机的重要部件和软件都从外部购进的方针,从英特尔公司买进芯片,从当时还不为人所知的微软件公司购进操作系统软件。由于英特尔公司和微软件公司的产品是向一切厂家开门,因此,任何人都可从上述两家公司买进所需的芯片和软件。最初是十几家,然后是成百上千的个人计算机厂商纷纷投入这场角逐。它们所用的软件和硬件相同,无兼容问题,加上价格便宜,这就不但使IBM无法控制市场,甚至连保持自己的个人计算机市场份额都成了问题。1984年,当美国经济繁荣、电脑市场供不应求时,IBM公司上下都曾乐观地估计,到1990年公司收入可突破1000亿美元,到1994年甚至增加到1850亿美元。可是后来发生的市场恶化,把一切美梦全都淹没了。
世界电子计算机市场正在迅速扩大,目前,年交易量已超过30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市场的优胜者,不是像IBM这样机构臃肿、业务全面的大公司,而是专业化程度高、行动敏捷、能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中小企业。
IBM机构臃肿,缺乏高效率,也表现在对技术革新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尽管公司10年来为此投下了550亿美元的巨款,但是在向电脑市场推出新产品方面却屡屡落在其竞争对手之后。
整顿和改善IBM的管理和机构确实刻不容缓。实际上,阿克斯总经理从1985年上台起便多次进行内部大调整。在1987年后的5年中,他砍掉了40%的多余生产设备能力;管理权力大规模下放;技术发展以及市场推销的方向从重视硬件转向软件和服务;IBM决不裁员的清规也被废除,被解雇的职工5年中达到近4.5万人。但上述革新和整顿仍不足以扭转公司的颓势。1991年底,IBM又作了大调整,公司被分割为13个相互独立的自治部门。但由于部门之间在财政和技术上仍然互相牵扯,因此,把IBM这个“大而全”的电脑巨头分为若干专业化程度高的独立电脑公司,目前条件尚未成熟。可是电脑界的行家们却认为,从目前形势看,IBM的出路恰恰在于放弃“大而全”的架势,不使自己成为20世纪电脑世界的恐龙而被最后淘汰。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海外京剧迷
  ——记纽约一个京剧票房
  方汉奇
访美期间,我曾参观了华人票房“业余国剧研究社”。
第一天观看的是他们的清唱和排练活动,地点在纽约市中国城内的三江会馆。票友们自来自去,川流不息。琴师和文武场面在大厅当中坐定,愿意吊嗓子的票友只要上去招呼一声,就可以随着伴奏唱起来。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法国小姐,名叫伊莎贝尔,中国名字叫尹瑞蓓。她一上场先唱了一段《霸王别姬》的西皮二六,紧接着又来了一段南梆子,唱得珠圆玉润,很有点梅派的韵味。我上去和她打了个招呼,不料回答的却是一口流利的京腔。据她说,她是1979年开始学京戏的,曾在北京的中国戏剧学院进修一年,前不久刚在法国巴黎大学的东方音乐系取得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论中国的京剧艺术》,因男友在美国,才到美国来。其他票友大多来自台湾。其中高尚先生,老家在辽宁,从小在北京长大,1948年去台湾,50年代末移居美国。他是唱裘派花脸的,现在是这个票房的负责人,人称高社长。场面中也有一些临时请来的乐器好手,担任司鼓的姚老先生今年81岁,曾经给台湾的第一名旦顾正秋打过鼓。另一位操琴的孔进老先生,则曾经是麒麟童的琴师。这些专业琴师是要付报酬的。晚饭后开始排戏,为第二天的公演做准备。剧目一个是《铡美案》中包公坐堂一折,另一个是《盘丝洞》中开打的那一段。前一出主要由票友们扮演,后一出因为票友们缺少武功根底,只能邀请现在美国的一些专业演员来扮演。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齐淑芳,她是当年“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的扮演者。20年前,她那段“八年前”的唱段曾脍炙人口。
第二天参加的是演出活动,地点在纽约市北郊的维莎学院,购票入场。礼堂有1000多个座位,居然上了七八成座。小一半是华人,多一半是外国人,美国的、意大利的、德国的、法国的都有。为了让这些老外们看懂听懂,事先印发给每位观众一份英文节目单,此外,还把唱词译成英文用幻灯机打在舞台一侧的屏幕上。演员全部彩扮,行头鲜艳夺目。场面穿的是一式的蓝色长袍。扮演包公的高尚先生,嗓音宽厚宏亮,一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就赢得了满堂彩。扮演太后的老旦拜慈霭,嗓音高亢遒劲,也赢得不少掌声。看来包括老外在内的观众不仅看懂了剧情,也能欣赏京剧的唱腔艺术。以下的盘丝洞因为是武打戏,就更受老外们的欢迎,每次亮相,都有不少掌声。为主角们配戏的众小妖,是临时找来的清一色的美国小伙子,他们练过几天中国武术,跟斗翻得不错,就是鼻子太高,和身上的那套中式戏装难以调和,看去令人忍俊不禁。
演出结束后,利用卸装后的休息时间,我访问了高尚先生。据他说,这家票房成立于1958年2月8日,是全美第二家最早成立的票房(第一家是1957年在纽约成立的国剧雅集)。其宗旨是“宣扬中华国粹艺术,提供华侨社会康乐活动,以共同的爱好,作情感的交流;用研习的精神,为观摩性表演。”每个票友每年要交100美元会费和60美元琴师费。除每周一次的固定练唱活动外,票房每年春秋两季还要举行几次公演。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演出了160多个场次。演出地以纽约为主,也曾到各州及华盛顿演出,都受到欢迎。演出的剧目累计已达116种。为弥补角色不足,他们也约请在美的专业演员助阵。如1987年的一次演出,就曾经请来自上海的著名京剧演员童芷苓当顾问,请她的女儿,在美国改行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的童小苓扮演《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和尤三姐中的三姐。
纽约几日,使我深深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没想到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竟会有那么多不同国籍、不同文化渊源、不同年龄的人为之倾倒。京剧发源于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的中原地区,是中国的国粹和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在海峡两岸,在全世界华人聚居的地区,都拥有众多的观众。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也许需要不断改革,但它无疑是有强劲的生命力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一角

  古城新颜
  张国成张国清
阳春3月,应奈良县政府的邀请,我们和17个国家驻日本的记者访问了正在紧张施工中的“京阪奈文化科学都市”。
这个新型都市包括了京都府的6个地区、大阪府的3个地区和奈良县的4个地区,建成后总面积约为3029公顷。仅奈良地区就有3个重要的建设区,一个是平城宫遗迹复原工程,计划到下世纪初将8世纪的平城宫复原,使这里成为日本考古和文化遗迹研究中心;第二个是建在奈良高山地区的“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其主要目的是对在职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再教育,用日本和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他们进行知识更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上,这所大学也将进行全新的探索;最后一个是名为“京阪奈广场”的综合性建筑群,将来是这座新都市的文化、学术、科研交流场所。
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的奈良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古城。从公元4世纪开始的日本古坟时代、弥生时代、飞鸟时代直至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白凤时代,奈良都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人们把奈良看作是日本政治、文化的发祥地。当人们流连于平城京遗迹,不难想象1300年前这座有10万人口的城市是多么鼎盛繁华。漫步在春日大社、法隆寺,这里的千年古杉又会告诉你佛教西来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更不用说那五重塔风动的梵铃、与人同行的鹿群、古朴的民居……一切都在向人们宣示着这座古城所特有的文化氛围。
奈良在历史上还是日本吸取世界先进文明的窗口。8世纪左右,中国盛唐文化在这里与日本的固有文化合流,造就了日本的新文化。日本新文化从这里传播到日本各地。这种合流的代表性建筑便是奈良著名的唐招提寺。这座寺庙的创始人就是在中日两国家喻户晓的中国扬州的鉴真和尚。
人们怀古,是为了找寻并体会一个民族发展的轨迹。奈良人并不满足于祖先留下的遗产,他们面向21世纪,要在这块闪烁着古文明光辉的土地上留下今人的足迹。
早在1978年,一些专家和学者就开始酝酿在以奈良县为主的京都、大阪、奈良交界地区建立一座现代化的文化学术科研城市。经过约10年的研讨、论证、调查、规划,1987年3月,日本政府正式批准了“京阪奈文化科学都市”的建设计划。1991年6月,这个宏伟的现代化计划开始付诸实施。
站在已落成的科研大厦楼顶停机坪上,可以俯瞰“京阪奈广场”的全貌。近处已建成的一组白色建筑物是现代化的会议厅、科技交流馆和饭店。所有的建筑物风格新颖,功能、设备都是当今世界一流水平。饭店前那座日晷型纪念碑(见题图)体现了设计者的思想——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远处是机械轰鸣的工地,被削去半边的丘陵,已被填平的农田,还在不断延伸的公路……建设者指指点点,如数家珍般地述说着这里的未来。那一座座高出地面的土台都是将来建筑物的所在地。记者想数一数有多少,竟数不胜数。
建设负责人告诉记者,京阪奈新都市的方针是建成一部分,使用一部分。全部建成要到下个世纪初。到那时,又一座新型城市将出现在日本列岛的版图上。据考证,现今世界上的城市都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其规律是先有“市”,后有“城”。如今,这个规律不适用了。人们可根据需要,先造“城”,后有“市”。这样的城市,日本已有著名的筑波市。有人说,下世纪日本的科学城将是东有筑波,西有“京阪奈”。还有人说,“京阪奈”将超过筑波,成为日本的“文化首都”。不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新兴的“京阪奈”已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奈良人也很自豪,他们说,“京阪奈”完工后,古老的奈良面貌将为之一新。人们在这里既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以感受现代人类的文明。(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布料上的史诗
  刘正学
今年三月,在新德里少年宫六个大厅里展出了一幅一米宽、一千二百米长的以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为题材的画卷。这幅画在普通白细布上的画卷气势宏伟,有三千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一千多个珍禽走兽。它不仅色彩鲜艳,线条粗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而且构图新颖、设计巧妙,具有生活艺术装饰的价值,因而被称为“布料上的史诗”。
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是一位名叫圣托克玛·杜得埃的八十一岁老妪,是古吉特拉邦人,年轻时就守寡。她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养育了三个儿子。那时,一到晚上,在昏暗的小油灯下,她一面哼着古老的民歌,一面绣花,还教儿子在墙上画画。后来,她的一个儿子成了画家,在古吉特拉邦艺术学院当教师。一九七七年夏天,她陪着当画家的儿子去孟买办画展,在那里她看到许多印度名画家的作品,不禁萌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回到家里,在儿子的指点下,她开始用各种天然植物颜料在白布上做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画出童年时熟知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特别是印度人民最喜爱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由于圣托克玛·杜得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她的画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前几年,她画的一幅长五十四英尺的《罗摩衍那》片断,被印度航空公司买去收藏。一些西欧国家的艺术收藏家也特地来买她的画。最近四年,她倾注了全部心血画完了史诗《摩诃婆罗多》十八篇长卷的前三篇,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特别为她举办了这次个人画展,让印度人民一睹这一艺术杰作的风采。
民间艺术家圣托克玛·杜得埃虽然年过八旬,但身体很好。她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将尽力画完史诗《摩诃婆罗多》剩下十五篇的传说故事。”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周末一笑

写生王耿绘
说明:(左)这个人来自欧洲,以狩猎娱乐,他是个好猎手。
(右)这个人来自查霍洛查霍(泛指黑人村落),捕猎为食,他就是个偷猎者。温宪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