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不被流行色淹没
肖复兴
我打开刘建春拿来的一沓厚厚书稿,分为“山风流”与“人风流”两辑。显然,一部分寄情于山水,一部分钟情于人心。咫尺篇幅,皆有感有触有情有义而发。勤奋,无疑是文学成功的秘诀之一。
山水虽美,文章难作。游记般浮光掠影、点到为止,也许并不难,但要写出自己眼中和心底的那一派旁人未及看到、体味出的风景韵味和情致来,却谈何容易。想起古人苏轼的《前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或今人朱自清的《温州的踪迹》、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常使我望山川而执笔踌躇。而刘建春敢于知难而进,三山五岳、西南风情、西子湖光、北国壮观、三亚夜色……一一撞在他的笔尖,揽入他的怀中,让他激情难遏,卒成篇章。如《包公祠雪情》写得不错,这文章也不好作,因那里早已游人若织,文章若织,写出新情新意难。刘建春则别出机杼,以雪抒情,将包公古祠映衬得诗意盎然。“这满天白雪,好像也在为包公的清廉作着注释。”将这情这景用雪交融得恰到好处。而篇尾年轻人在“祠内的空坝上,立起了一座酷似包公的白雪雕像”,则使得这篇本难作的文章一下子有了神韵,使得历史与现实在一片皑皑雪花中交融淋漓尽致。这样的文章,集中还有,但也有个别篇章缺少这种情致与笔调。泛泛触景生发,将匆匆一瞥而未及细细咀嚼的感触一挥而就。我真诚希望作者注意这一点,宁可精而不滥。特色,不仅是山水的特色,而是作者的特色,如果没有便容易被流行色淹没。
在第二部分“人风流”中,《露珠》、《雨中过嘉陵索道》等篇写出了人与情,写出了自己独特而敏锐的感受。如果说山水尚好描摹,那么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则不是萍水相逢三言两语能够解决问题的了。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要打开它、读懂它,确实是每位作者的本事。它要求我们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功力辅佐并就,它要求我们的心与笔齐头并进。这是一条艰苦的长路。历来散文中有记人、叙事、写景、言情、议论等多种。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难度,依我所见写人更难。但我们想想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叶圣陶的《春联儿》、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巴金的《怀念肖珊》、艾青的《忆白石老人》、孙犁的《亡人逸事》一大串名篇,写人的散文又是多么魅力长存,诱惑力长存啊!因此,欲使笔墨浸透人物之中,多几把板斧,多几种写法,实在是应该鼓励,也实在是值得继续摸索下去的。
我国是一个散文的国度,自先秦诸子百家散文传统绵延至今。虽然近些年,由于小说、报告文学、诗曾强悍相当时候,散文被零落一旁,但散文本来就是宠辱不惊的一种文法,它本就该不燥不火,恬淡自然。它从来难得大红大紫,便也生命力最旺盛,这实在类如我们民族百姓最为坚韧性的性格。细想起来,近代自五四时期、现代于六十年代,我国散文都曾有过辉煌发展的生命期;那么当代今日则是散文再度辉煌的时期。我相信,散文的这一次发展,不仅证实着散文这一独特文法的生命力,而且会涌出一批崭新的作家与作品。


第8版(副刊)
专栏:

  在“月亮神”的故乡
唐宋元
我印象中的月亮,总是和“冷”字相连。幼时所学入门诗便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后又读“三五兔辉成,浮阴冷复轻”;《春江花月夜》也言月光“空里流霜不觉飞”。近接友人信,说你这个印象要改了。“而今月亮与温暖、温情、温馨相连,不信你到我们月亮神的故乡来看看!”
飞机降落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月城西昌,天气不佳。友人引我宿下,临别时我叹:“今夜见不到月城的月亮了!”友人却狡黠地一笑:“说不准哩!”
我怯冷,西昌昼夜温差又大,对着床上薄被,不禁发愁:如何对付今夜的寒气?怎料那薄被上身,虽轻若无物,却温暖随至。我竟做了一夜好梦:暮春之夜,熏风习习,月城月满,竟洒下桃花般的彤辉——冷在何处?霜亦不飞,这是我平生头次见到的或感到的奇异月光!醒来,尚记得梦中还吟了诗句,取笔记下:“诗仙醉卧桃花月,如被轻光暖匠心……”
次日友人问:“看到月亮了吗?”
“没有。但我梦到月亮了。”
友人又是狡黠一笑,说带我去参观一个省“星火计划”项目。汽车沿着波光闪烁的邛海驰骋一阵,从缸窑村分道至大营。透过一片铜枯铁瘦的葡萄棵,但见前边热气腾腾,人影闪跃于白雾之中,手中操持着自家的活计,有如腾云驾雾。结实的胸脯、宽阔的脊梁、粗壮的胳膊,穿梭于朦胧的蒸气之中,使人恍若置身于“土耳其浴室”一般。一问,才知他们在作羊毛净化脱脂处理。这个场面,真可谓“云蒸霞蔚舞轻影,热涌风吹现长虹”。我急着知道这个“星火”项目的具体内容,友人笑颜避问,顾左右而言他。
参观中印象最深的,是在“梳毛生产线”前。机器唱着抒情诗一般的歌,传送带递过来一片片规则的白云——经过处置和梳理的羊毛,就犹如北方巧媳妇揉成的发酵面团,此刻变得格外轻柔疏松,不是云彩,胜似云彩;薄的如丝絮可与春风杨柳共舞,厚的如素衾堪与北国雪原争色。你可以说它是海绵,你可以说它是云彩,若不知就里,却很难说它是由腥膻的羊毛加工而成!
年轻的厂长来到“白云”面前,高原的紫外线使他的小圆脸膛褐红有光。他向我介绍道:“‘知青大返城’过去后,全国各地都还有知识青年留在原地。我们就是留在原地的一批人。动乱年月,我们只能在这里种洋芋。那时‘革命’要紧,拳头大的洋芋种下地,只收起一串小疙瘩。我们戏称为‘珍珠牌’。真是不堪回首哇!在致富的路上,我们搞的尝试也不少。两年前,我们才引进了这条生产线,意在对凉山遍地的宝贝进行深加工。起初效果并不理想,进行了必要的技术改造,才梳出了质量一流的毛絮。不久前,我们的产品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一鸣惊人,完全可以打进国际市场……”
“你们的产品究竟是什么?”看了半天,我仍不明白,便问。
“现在看的是半成品,我们看下一道工序吧……”年轻的厂长示意我们。
友人调侃起我来:“老土了吧?你昨天晚上盖的是什么?梦见的又是什么?”
“盖的是被子,梦的是月亮。”
看来我真的是“老土”了——不知道“月亮神”如今已是他们精致产品的美称!随着一声轻铃,我看见一批人说笑着走出车间。他们是当年的知识青年,留在了凉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们的青春曾长满了野草,如今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们为人间捧出了一轮温暖的月亮,同时也建树了人生的价值。
驱车回城,暮色中,我站在街头一尊艺术雕塑前沉思:那弯弯的月亮像弯弯的小船,一位彝家姑娘坐在小船般的月亮上,弹起月琴,吟唱着新的生活和新的传说……
(作者单位:四川文艺出版社)


第8版(副刊)
专栏:

  宝钢
丁振元
云之上,天之外
女娲补剩的五色石
点缀在
残缺已久的
大海之滨
我走向这五色火焰
他眩目的光泽
灼痛了我的眼睛
我不能走近
只远远地
远远地
纹丝不动
望着他
庄重地矗立
但觉得
我的热血
已与它迸射的光芒交汇相映


第8版(副刊)
专栏:

  古道警车
高鉴
西出娘子关,便是三晋阳泉地界。
在黄褐色的山峦沟壑之间,蓝白相间的警车风驰电掣,裹一身寒气,破千里雾障。我生平第一次坐警车,不由得生出一股跃马横刀的豪气。同行的公安局长告诉我:阳泉扼太行要冲,直逼中原,早在春秋时便有兵家在此修建了平坦城。
据我所知,三晋地界还有非常古老的民间戏剧文化传统,古戏台乐亭星罗棋布。此番阳泉之行,就很想下到乡间寻访古戏台子,却苦于它们分布散漫,难以觅迹。于是友人把我介绍给郊区公安局长史福田,他的管区600余平方公里,只要随他出巡,便可遍访这里的沟沟坎坎。
车到韩庄。我有些担心,这辆威风凛凛的桑塔纳警车会不会吓退村中长者。但我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猜想多么可笑。史局长躬身钻出车门,从旁闪出一黧黑瘦小的七旬老汉高声叫道:“福田来啦!去家坐。”一把拉住老史的大手,走了。
韩庄是个山村,迈腿便得爬山。山道上,大块磨圆的石阶,河卵石般滑溜。老汉与史局长像是放学排队回家的小学生,手拉着手,边走边聊。老史对村里情况很熟悉,知道老汉新近养了两头奶牛,便问奶出得好不好?老汉说牛不赖,奶多,泉水似的,就为寻不着订户犯愁。老史当下大包大揽,说我帮你找订户。老汉大喜过望:“君子无戏言,三日后派儿子找你要订户。”老史回答:“行!”
警车重新上路。老史说,阳泉郊区45万人口,才有百来警员。有的乡镇派出所只能配置一名警察,一乡万多人,办案、治安,孤家寡人行吗?难的是现在社会风气有毛病。过去人们见小偷就打,现在有人见死不救,不配合。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做工作,赢得群众信赖。眼下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劳动生财致富。有条件,咱就帮他,帮到根儿上,他就把你当贴心人了。改革开放后,农村拉开贫富差距,矛盾自然就多,打架的,砸玻璃窗的,往烟筒里倒粪的,用火药炸后墙的,都有。我们去化解矛盾,组织联防,大大改善了治安环境。你保护了他们,他们自然离不开你。
史局长爱好文体活动,他便借此加强警民关系。首先抓篮球队,亲自跑到黑龙江招了几个善打篮球的警官。郊区分局的球队,在阳泉很有名气,一些报刊作了报道,远村近邻便争先恐后地找上门来约定赛事。场上是对手,场下一个锅里勺碰勺。
离别阳泉的前一天,正值郊区分局警员培训所的新楼落成典礼。原估计有200来宾,开会时,四乡八村赶来400多人。那场面,至今仍叫我心绪难平,无法忘怀。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水兵
丁晓平
就是一个和水打交道的人
像海水那样蓝
像礁那样扎实
血液流淌成国旗的颜色
这样的人自然是中国水兵
他把故事挂在经纬线上
天就是他的宽脊梁
海就是他的大胸怀
走在海上如华表般巍峨
那动作那派头极潇洒
如中国堂堂正正的方块字
写在海上就是一座丰碑
他种的庄稼就是台风和海浪
他用中国那把锃亮的镰刀和斧头
收获
播种一海的风平浪静
他偏爱蓝色和红色
像海水那样蓝
像国旗那样红


第8版(副刊)
专栏:

追风揽月(书法)张才


第8版(副刊)
专栏:

疏枝淡墨传暗香(中国画)王冠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