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改革开放研究征文·

  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
曹伯纯
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年开始实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大连市的外向型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整个辽东半岛以及广大东北腹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大连这样的沿海开放城市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确定新的战略目标,提高开放层次,尽快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使具有优越地域和经济优势的沿海开放城市,继续发挥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作用。
与国际经济接轨,是一个有着丰富理论和实际内容的开放目标。它不仅是指继续扩大传统的商品贸易,单方面地引进技术和资金,而且是指通过体制、市场以及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与国际经济的统一和融合,参与国际上不断深化的现代分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体制接轨是实现经济发展国际化的基本前提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国际间的交往和合作中,以市场为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共同开发了相对自由的国际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间直接流动,生产经营主体可以自由地进入与退出,在一个比较公平的环境中,在真实的价格信号的引导下,遵照国际惯例展开竞争。这就保证了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各个国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更加合理地分工和协作,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竞争中发展自己。我们要加入国际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国际化,首先要在体制上与国际经济接轨。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指引我们迈出了体制接轨的关键一步。当前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脑筋,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步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框架。我们要在保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加快建立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和一些专业部门的管理体制,健全科学的宏观调控体制与方法;抓紧制定一些符合国际惯例的地方性涉外法规,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法规体系。为加快体制接轨的步伐,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大胆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全面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质量、成本、劳动工资管理标准,实行国际通行的会计、税收、统计制度,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接轨。
市场接轨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基本条件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活动,发达的国际贸易,企业生产经营的国际化,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以及当代金融活动的发展和扩大,都要在统一的国际市场上展开。因此,与国际经济接轨,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沿海地区的市场国际化,是沿海地区经济国际化的基本条件。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策。这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执行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加强宏观调控,减少行政干预,更多地利用关税、汇率、信贷等经济手段管理对外经济贸易。
二是价格。世界统一市场的实质是能够提供一个正确而迅速地反映国际资源配置情况的价格。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两种价格基本上直接挂钩,主要由国际市场的自发调节决定。商品生产者可以根据市场提供的正确价格信号,组织国际化的生产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市场要接轨,价格必须接轨。如果两个市场的价格差别很大,商品生产者不能在真实的国际价格引导下组织发展生产,就谈不上市场接轨。
就一个地区而言,我们要在价格问题上做更多的努力。一方面,要把尽快实现国内国际两种价格的接轨作为价格改革的重要目标,加大价格改革的力度,理顺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的步伐,转换经营机制,加速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使大连产品的成本和质量接近、赶上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价格也逐步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创汇农业方面,要在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合理调整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创汇农业效益。
生产要素配置接轨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实质内容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动力,也是它的基本内容。这包含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以及技术和信息等,这些生产要素的配置与使用,可以从一个国家和地区流向另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宏观意义上讲,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实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资源互补,为它们在更加基本、更加深入的环节和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社会再生产过程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微观经济角度分析,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使不同国家的商品生产者可以运用自己所持有的要素联合创造、经营国际经济合作项目,生产力的发展由此而突破国界的限制,走向国际化。与国际经济接轨,必须参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以求在一个更广阔的领域里实现资源互补,参加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实现生产要素配置接轨,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引进来,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吸引世界各国的生产要素进入大连市场。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下放投资管理权限,吸引更多的在国外有一定影响的财团、企业和跨国公司到大连投资。加快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从硬件建设入手,下决心建设几个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档次的国际性生产要素市场。目前,可以在连续多年举办地区性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固定的进出口商品和生产资料展销中心,逐步发展有一定影响的国际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要在已经建立的两个外资银行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国外银行到大连建立分行或分支机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扩大国际金融及外汇业务。积极发展股份制企业,创造条件向国外发行股票。同时着手建立与国际市场相贯通的技术、信息、房地产和产权市场,吸引多种国际生产要素到大连市场上来。
二是打出去,把具有我们独特优势的生产要素推向国际市场。要充分发挥大连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各类人才比较齐全,交通运输便利等方面的优势,制定包括设立对外投资开发基金,优先提供低息贷款,发展对外投资保险业务,放宽对外投资审核限制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到境外投资,兴办各类企业。要特别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适应现代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利用自己的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与国际跨国公司或集团合作,参加国际综合产品的合作与分工,扩大国际综合产品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在国际生产体系中占据应有的位置。要从扩大跨国经营的范围和规模入手,打破行业、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限制,采取参股、控股、合资、联营等多种形式,组建具有问鼎国际市场经济实力的大型跨国集团,以积累经验,引导更多的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
(作者为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发展市场经济要求改进领导工作
楼国华
从根本上改革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变革经济基础,而且也要求相应变革上层建筑领域的各个方面。领导工作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重要方面,自然也必须作重大改进,否则,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一句空话。我认为,改进领导工作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全方位开拓领导思路。领导思路就是领导对所负责范围的工作目标与实现措施的预置,领导思路中体现改革的分量大小,决定一个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大小。要形成开放性的领导思路,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突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考虑问题时往往墨守成规的多,反映到工作思路上来的主要是习惯于等着上面给自己配置资金、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而不是去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经济。因此,只有在领导思想中加大市场观念,才能在考虑发展经济工作的思路时自觉地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使经济发展建立在强大的市场依托之上。二是形成工作思路必须具有超前性,真正从市场发展趋势的角度来预置工作思路。三是形成领导思路要全面,特别是在注重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其次,领导行为要实现职能转换。领导行为是领导过程中如何把集体形成的领导意志转化为工作对象意志的中介,领导行为的作用力如何,对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多年来,在领导行为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得过多过细,使领导活动处在日常事务中,腾不出时间来考虑大事,从而无法对工作实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对规范政府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企业强烈要求减少行政干预,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因此实现政府的职能转换是领导行为改革的主要环节。要实现领导行为的职能转换,一是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为间接管理为主,少管或不管企业的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要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三是要抓服务,并通过为企业排忧解难来推动企业走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摆脱以往那些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大量事务,把自己置身于更高层次去考虑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要切实转变领导作风。领导作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只反映了领导者个人的素质,但却对整个领导工作是否有效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扎实的工作作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市场机制完善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形成扎实的工作作风,一是要做到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去了解基层在干什么、群众在想什么。二是要走出去,走出县门、省门、国门去搞调查研究。因为市场经济不再像计划经济那样各地可以自成体系,而是必须遵循全国以至全世界都统一的规则,所以各级领导应适当地去外地考察,以开阔自己的眼界,使本地区的经济运行与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接轨。


第5版(理论)
专栏:

  宋代哲学开元明清学术的先河
张岱年
中国古代哲学,发轫于殷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名、阴阳等诸家并起,展开了思想争鸣,达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秦始皇焚书坑儒,文化发展受到一次严重挫折,但是秦朝不久遂即灭亡,汉代继起,学术逐渐复苏。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进入经学时代,墨、名等家断绝了,惟道家系隐士之学,仍在民间传衍不绝。魏晋之世,道家之言复盛;佛教传入中国,渐渐流行起来。至隋唐时代,佛教高度兴盛,唐代采取了三教并尊的政策,国家政令仍以儒学为依据。但佛学之盛,远逾儒学。于是韩愈起而排佛,同时的柳宗元则试图“统合儒释”。但韩柳都未能提出完整的理论体系。
到了宋代,经过学者思想家的努力,出现了儒学的复兴,达到了学术思想的又一次繁荣。北宋政权对于学术思想的控制比较宽松,范仲淹、欧阳修、胡瑗等振起了学术新风。至北宋中期,王安石的新学,张载的关学,程颢、程颐的洛学,邵雍的象数之学,苏轼的蜀学,同时并兴,各自提出比较完整的学说体系。王安石颁布《三经新义》,依据古代经典作为变法的凭藉,新学本来倾向于唯物主义,但王安石晚年却皈依于佛教。张载、二程早年都曾出入于老释,既能入而又能出,依据先秦儒家的经典,回答了佛老所提出的问题,对于佛老学说进行了理论的批判,从而达到了理论思维的新的高度。张程关洛之学使儒学恢复了思想上的最高权威。苏轼、苏辙兄弟与张程不同,公开主张三教合流,以儒为宗而不排佛老,他们在文学艺术上达到空前的高度水平。
经过靖康之乱,宋室南迁,程学独盛,朱陆并峙。陈亮、叶适则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对于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按照今日的观点可称之为实学。至于宋元之际,虽然宋室不振以至灭亡,但是仍出现了文天祥、黄震以及“三教外人”邓牧等卓越的思想家,为宋代学术发放出最后的光辉。
汉唐事功较盛,宋代由于过度的重文轻武,以致武力不竞,但宋代的文化学术确实超迈前代。应该承认,宋代哲学是先秦哲学以后的又一次高峰,而且开元明清学术的先河,以后元明清学术实乃宋代学术的继续发展。清代的汉学家虽然反对宋学,其实仍是宋学一方面的发展。直至近代,西学东渐,才达到另一新的阶段。
(本文是作者为《中国宋代哲学》一书写的序言的一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5版(理论)
专栏:

  发挥劳服企业在发展第三产业中的作用
王文龙
从1979年在全国创办劳动服务公司开始,截至1992年,劳动服务公司共办起20万个企业,年生产经营收入1086亿元,年创利税88亿元,从业人员达870万人,其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数量、年生产经营总收入、从业人员均占70%以上,已成为我国城镇发展第三产业很有前途的重要力量。
我国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形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同时,压力也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大。
说其形势好,一是劳服企业经过13年的艰苦创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第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人才;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为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创造了条件,这对从创办第一天起就没有纳入计划管理,完全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劳服企业是有利的。
压力大表现在,一是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劳服企业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同时又承担着繁重的安置就业的社会任务,其经济技术实力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劣势,其经营机制及发展环境又不如乡镇企业好。二是安置任务日益繁重。“八五”期间,有3600万城镇待业人员和2000多万富余职工,需要劳服企业通过扩大就业服务范围,承担更多的安置任务。 面对新的形势,劳服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应遵循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合理规划、重点突出、分类指导、全面发展的原则。同时,还要坚持国家政策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生产和生活服务相结合、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相结合和提高经济效益与扩大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针。
一般说来,劳服企业具有网点多、普及面广、核算单位小、经营灵活等特点,因此,应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具体地说,就是要巩固发展商业、饮食服务业、托幼、洗理、修理、搬运、社会咨询、劳务、家庭服务及各类技术服务行业,并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发展领域,发展旅游、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物资、对外贸易等行业。
为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劳服企业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继续推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并通过逐步推行股份合作制,开展经济联合,发展集团化公司,提高竞争能力,增强发展实力。
在劳服企业内部,要实行新的用人和分配制度,推动合同化管理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尽可能多地承担安置待业人员和企业富余职工的任务,促使劳服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协调进行,为我国城镇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为国家劳动部劳动力管理和就业司公司处处长)


第5版(理论)
专栏: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笔会征文获奖文章作者名单
从去年4月开始,本报理论版开辟《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笔会专栏,并举行了征文活动,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收到大量稿件。在此,我们特向读者致谢。同时,也感谢东风汽车公司对征文活动的支持。
经征文活动评委会的认真评选,评出荣誉奖和一、二、三等奖文章共26篇。现将获奖文章的作者公布如下。
荣誉奖:
荣毅仁费孝通
一等奖:
冷溶沈荣法何竹康马跃
二等奖:
康钟石兆彬吴树青杜世成
朱训吴元梁詹武张留征
孔祥有
三等奖:
赵林山奚志伟谢名家曹伯纯王道玉和志强翟泰丰黄兴国张谦
陈增光顾浩胡彪施永康
人民日报理论部


第5版(理论)
专栏:

  资产评估是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的重要一环
付言明付建军
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增强其活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和微观基础。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就需要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使企业产权清晰化。为此,需要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同时还要对现有企业的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这种评估作为一种基础性工作,是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资产评估通常有三种方法:原值评估、净值评估和重置评估。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被国家拿走,企业资产净值与原值相差很大,有的国有企业甚至出现资产净值接近于零的状况。如果用原值评估,企业间不同的实际情况将无法反映出来。因为有的企业经几十年运转,现值比原值小得多;而有的企业近几年投入较多,伴随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现值已大大高于原值。因此,按原值与净值评估资产,均与客观实际有较大的出入。
资产评估一般应按重置价格计算。但要准确计算资产的重置价格,必须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只有在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企业整体买卖市场和企业产权市场比较完善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企业资产评估的客观尺度,重置价格的计算才能比较准确。因此,从理论上说,在具备健全的市场体系的条件下,应把企业资产放到市场中让市场评估。但目前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完全这样做。从当前的实际出发,我们还只能本着对资产存量评估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在实际资产评估中还只能以资产原值或净值为基础,加减一些因素评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估中不仅要对企业有形资产进行评估,还应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无形资产一般指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工业外观设计、信誉等。对知识产权的作价比较困难,不好确定一个量的比例。总的说,对知识产权的评估,要看其带来的效益大小。当前在实际评估中,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金额在全部股份中占的比例一般不宜过大。
总之,要区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要根据产权市场的发育程度,逐步提高资产评估的准确性,由实物评估到价值评估,由帐面评估到市场评估。
现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评估和股权划分工作还刚刚起步,为了更准确地评估企业资产,更合理地划分股权,防止化大公为小公与化公为私,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以保证现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更加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聊城市房地产管理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