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
——“企业改革与企业文化”研讨会纪要
邓小平同志去年视察南方之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洪波涌起。在经济改革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改革和文化建设、市场经济与文艺创作的关系等成为企业界、文化界人士关心的话题。3月中旬,人民日报文艺部和广东省文学创作出版基金会就此邀请部分企业家和文化界人士,在广州凯旋华美达宾馆和肇庆市蓝带作家山庄召开研讨会。与会的企业家和作家们畅所欲言,引出了“南方的话题”——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
企业文化的意义及内涵
为开好这次研讨会,主办单位先拟了几个思考题: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表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与文化的互补效应以及如何看待作为特殊文化形象的企业文学等。
企业文化对企业建设的促进作用,伴随着经济发展改革的深入日益为有远见的企业家们所重视。如何认识和界定企业文化,怎样从实践的运作上去发展企业文化,作家和企业家见仁见智,议论风生。
肇庆市蓝带集团公司总经理刘允忠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准则、道德规范、生活信念和发展目标等等的总汇。它体现了企业的物质生产、制度规则和精神追求的特点。他以蓝带集团为例,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比如“蓝带”的“追求卓越、同心奋拓”就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由此开展的物质生产和文化建设都是追求卓越,开创一流。
大连水泥厂厂长、党委书记汪集刚认为,企业文化应纳入到企业管理科学,是企业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企业内部必须具备的一种独特的指导思想、经营宗旨、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其作用是凝聚人,发挥企业的潜能。
广东鹤山毛纺织总厂经理李澄海认为,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话题,企业文化既体现了一种观念、制度和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运作过程,它的范围很广,企业的管理制度,职员的思想素质以及产品的宣传手段等。企业走向市场,企业文化要走在前面。
海南中国兴南集团公司副总裁、党委书记刘瑞之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中形成的精神支柱。他说,企业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企业精神密切相关。他认为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润滑剂,企业文化着眼于创造和发展,也要形成管理的科学化。
从企业改革的实践中思考的企业家们着眼于企业文化的可操作性,那么作家和专家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以写工业题材著称的小说家蒋子龙近年来广交企业家朋友,他认为企业文化是经济改革走向深入的热门话题。现在南北经济交流,南方的资金流向北方,随之而来是文化交流。他认为目前我国进入到经济发展选择文化的阶段,经济起飞要借助文化,用文化塑造企业形象。企业经济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文化形象,企业家能否达到很高的档次,也取决于企业家的文化素质。企业产品覆盖到一定的程度是文化的覆盖。企业文化在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之后能够形成代表民族的文化形象。他认为企业家要有创造,应多一点文化的创意。现在中国缺少代表中国文化的名牌产品。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难生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他认为企业文化直接表现为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五六十年代我国就存在早期的文化形态,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改革开放后,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开始走向新的形态,企业文化的贡献,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他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五个方面:企业精神、经营文化、管理文化、交际文化、环境文化等。
报告文学作家李延国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人的管理,注重的是培养高层次文化的人。企业的主体是人,企业文化的主体也是人。企业要创名牌,名牌是物化了的文化,企业文化应体现出企业的个性和作风。企业要发展,企业家要有现代意识、文化意识,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他从企业文化对经济有较强的依赖性,企业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企业文化的兼容性等谈到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向。
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小说家刘斯奋说,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实质是人的问题。广东的经济发展,从外在的原因研究的较多,而从人的精神内质方面谈的较少,广东历来是各方人士荟萃之地,这对广东的发展十分重要,文艺要宣传这种精神。
文化发展与企业活力
企业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文化发展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启动,推动了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扬帆破浪,为与会者讨论的又一话题。
企业文化的内涵具有两层意义:一是它的理论层面,即它所涵盖的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管理制度、职工的素质等等;另一个是它的操作实践层面,即它所展示的文化活动,包括文化形式的宣传,产品的广告行为等运作方式。与会者从近年来我国企业文化活动的实践上探讨了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的意义。
广州市委副书记邬梦兆从广州的企业文化现状,谈到企业文化对市场经济、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说,广州的企业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展开的,从1986年起步,逐渐形成为几个特点:一取得了共识,二扩大了参与面,三抓住了重点,四加强了领导,五收到了实效。他认为广州钢铁公司、广州美特容器有限公司、广州港芳村港务公司、中国大酒店等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抓得较好,培养和造就了人才,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发展。近年来,广州举办了4次大型文化战略研讨会,为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欧阳翎说,企业的文化活动不是赞助文艺单位点什么,而是把企业纳入到文化轨道。广东的企业家这些年同文学界联合举办了一些活动收到很好效益,扩大了知名度,企业通过文化活动寻找发展机会,如《广州文艺》与深圳中达公司联合办刊。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熊诚、辽宁《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林建法近年来同企业家有许多交往,他们认为,文化素质高的企业家和档次高的企业十分看重企业的文化形象,以文化带动企业经济启动。熊诚还谈到,广东省有一些企业家近几年都增强了文化意识,把文化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动力。
刘允忠以蓝带集团发展企业文化为例,说到企业与文化相结合、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条路子。他认为企业文化对内是培养和造就企业的集团精神,凝聚力,有利于企业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外则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打企业的知名度。蓝带集团先后同广东省文学院合作出版《蓝带》丛书,合办蓝带作家山庄,举办“蓝带艺术节”,设立“蓝带”奖学基金等。
谈到企业文化同企业的生产经营结合,南方制药厂肖锋认为,面向社会、走向社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是企业文化进入高层次,提高档次的重点。他说,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文化建设,特别要注重“外向型”文化宣传。南方制药厂先后举办了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在宣传企业产品的同时,提高企业知名度,反过来又促进了职工荣誉感和凝聚力。他认为企业文化活动要纳入正规,要有组织落实。南方制药厂领导很重视,配备了专门的企业文化工作人员。
不少的企业家谈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正像广东强力集团党委副书记乐万权说的,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的发展应当同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相结合。他具体谈到“强力精神”是“百折不挠、勇于创新”,认为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产品都会受到检验,无论多么曲折,竞争多么复杂,但企业精神是支柱,企业家上下求索,创名牌,把企业的文化素质投注到产品质量上,创新求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首要。强力集团创造的天然芒果汁和水蜜桃汁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是企业精神支撑下奋力拚搏的成功。
汪集刚则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忽视企业中人的情感沟通。文化有硬件比如制度、规章;也有软件,职工的思想情感的联系。他以大连水泥厂注重企业与职工情感交流为例,谈到在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时,具有传统的文化特色的东西也不能偏废,像大连水泥厂这样有80多年历史的老厂,老工人多,要注意各种文化思想和传统精神的互补。
作为农民创办的企业集团、深圳宝安万丰集团陆蒙生认为,企业文化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内涵,比如万丰在总经理潘强恩的倡导下注意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万丰模式,体现传统的儒文化重仁义和现代精神,包括特区精神的开拓意识相结合,成为农村改革开放走“共有制”道路的实践,他认为企业的活力取决文化精神的合力。
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进一步发展?怎样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历史大势?商品大潮冲击下文化市场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也成为会议讨论的议题。
广东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周毅认为,企业文化要有高品味和多层次,应当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而不应成为负担。同时发展企业文化要有新的思维。他谈到企业同文化(文艺)的合作要寻找最佳结合点,互助互补。
深圳蛇口安达实业股份公司副总经理王克朴认为,企业文化与文化企业应是不同的概念,目前外部环境逼迫企业要注重企业文化。他认为,在经济繁荣、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中,文化处于再度复兴的局面: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提高,文化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文化开始进入市场,文化逐渐形成一种产业。对此,海南的刘瑞之也有同感。他认为文化的投入与产生,应当引起重视,文化企业的形成也是企业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能促进文化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辐射。他以中兴集团公司为例,总公司成立了蓝星文化发展公司,将文化当做一种产业对待,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最近他们举办蓝星笔会邀请作家谈文学,反映很好。
王克朴还认为,作为一种产业,文化需要大量投资。单纯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并非长久之计;单凭散兵游勇式的“文人下海”,难以聚集财力,也于事无补;靠企业赞助,杯水车薪,难以为继。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投资的形式,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企业。他说,安达公司也在制定有关规定,寻找合作项目,让“文化企业”得到发展。
谈到市场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商品意识对文化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与会者又将话题深入到日益活跃的企业文学创作问题。作为企业文化的一支,描写企业奋斗历程,讴歌企业家创业精神,及至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等的文学作品,方兴未艾,在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中有相当大的比例。对此,作家和企业家们各抒己见。
蒋子龙曾把当今文学划分为“伤文学、商文学和史文学”几大类,写自我、写商战、写历史虽难以概括当今文学潮流,但企业题材的报告文学蜂起,蔚成大观,不能不引起文学家们提出企业文学的话题。
但是如何称谓反映企业改革开放面貌的报告文学?李延国认为,企业文学的说法不足以概括这类文学样式,它是写企业又不限于写企业。它表现企业家们作为普通人的历史、奋斗历程、情感精神,以至痛苦的悲壮的希冀和追求,从一个人和一个企业来反映一代历史生活。题材只是个外在的形式,根本在于写出人类的情感历程。因此,企业文学的说法不确切,但描写改革开放时代企业面貌的文学应该大力提倡。
熊诚也认为,企业文学的提法还可商量,但这类文学现象应当引起重视。不能因为这类作品太粗糙,而否定那些作者用尽心血,为我们时代记载了富有历史价值一页的文学作品。作家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就是要作为参与者,同时代的改革者息息相通,全身心地投入,把文化人的优势贡献出来。
广东省原作家协会主席、作家陈残云认为,文学应该热情地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作家只有深入下去才会有所收获。他自己近年来到珠江三角洲、宝安等地参观、代职,体会到经济繁荣后更呼唤文艺的发展。
刘斯奋谈到现在群众欣赏水平发生了变化,作品的审美标准要跟上时代步伐,但是弘扬进取精神,反映群众的创造性,不应脱离群众和时代。
与会者还谈到,反映企业的报告文学应注意两点:一是力戒广告文学的冲击,把文学当做企业广告,为个人树碑立传,有损于文学的声誉;二是作者的贵族化情结,不是以参与者身份从伟大改革进程中表现风起云涌的历史,仅仅浮光掠影地浅尝辄止,表现出所谓文化人和局外人的肤浅。
为期三天的会议,论题广泛,各抒己见,如同会议主持人所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南方北方、文化人与企业家交流,探讨对话,开了一个好头。“南方的话题”,还可以各种方式继续下去。
参加会议的还有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蔡运桂、肇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俊琯以及企业家张绪森、张自涉、梁锦成等。
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邵华泽为会议专致贺信。
本报记者王必胜整理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爱我中华》的意义
李辛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爱我中华》丛书引起多方面的关注。中宣部、国家教委等6个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国近代史知识竞赛活动,已把这套书选定为奖品之一。
一本书的价值在于一个好的选题,那么这套书的特色和意义何在?
其一,它是一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套书包括《中华国宝》、《中华国魂》、《中华国威》、《中华国恨》和《中华国策》,共5卷20本。在各卷中,有的介绍了我国堪称国宝的诸多物品,有的描绘了我国历代各类杰出人物的感人故事,有的记述了我国威震世界的重大事件,有的控诉了外国列强侵略凌辱中国的滔天罪行,有的用大量事实说明了我国实行的几项重大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这些内容,品位高档,选得精当,有说服力,有感染力。该书确实是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并且是颇见特色的一种。
其二,表现在对外的宣传功能上。侨居于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乃至各国人民,若想知道中国有什么好东西值得一看,若想知道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些了不起的人物,若想知道中国古今曾发生过哪些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若想知道中国人民过去的苦难,若想知道中国目前和将来所奉行的至关重要的基本国策等等,只要读读这套书,就可以了解个大概,或者说就知道了最应该知道的最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随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日益提高,世界上想了解中国的华人及国际友人愈来愈多。他们若结识了这套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跨进了古老中国和当代中国的大门。
另外,《爱我中华》丛书为如何编写爱国主义教育读物开辟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新路。当今青少年是很不喜欢对他们进行说教式的思想教育的,而他们对各类知识的渴求却远胜于过去的青少年。《爱我中华》丛书正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不知不觉的教育。可以预言,广大青少年若读了这套书,在获得大量各类知识的同时,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我很希望在《爱我中华》丛书的带动下,能出版更多更好的集思想性、资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青少年读物,让青少年看了不感到深奥,让成年人看了也不感到肤浅。能做到这一点自然是不容易的,是要下番功夫的。我认为《爱我中华》丛书已基本上做到了。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瞭望台

  诗的选择与实现
——1992年诗歌谈片
张同吾
假如我们能够认同诗的功能是多样的,衡量诗的审美尺度也是多样的,我们就有可能用流动与发展的美学眼光观察当前的诗歌创作现象,并做出接近实际的较有学术品位的评价。
尽管诗人们对诗持有各相差异的美学观念,但他们却在不同程度上嫌弃对外部世界现实的表象的摹拟和直露的抒情方式,或者在不断寻觅观察生活捕捉灵魂的新颖视角,或者在更广阔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里去开拓新的美学天地。越来越明显的趋向,是在意象营造中融入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格意义。李瑛的组诗《红土地之恋》(《星星》5月号)便是对生命力与性格美的庄严赞歌,他以大胆神奇的联想、山连海涌的气势和五彩缤纷的意象,构成了一个伟大民族精神复活的艺术写照。蔡其矫的组诗《流浪艺人》(《诗林》3期)表面是描绘舞女、歌女、号手和鼓手的动人风采,然而他却听出生命的节律,感受到美的升华,银亮鸣啭的歌音幻化为“一朵白莲在晴日的水中开放”,“那心是光中之光,如早霞辉煌/是阴影中阴影在子夜星云”。他给我们的启示是诗的启示:时间无限认识无限,以爱泉浇灌生命之树,它将长青诗也长青。
在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艺术风格的诗作中,人格模式的重塑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张扬,逐渐成为诗人的理性自觉与情感自觉,但在创作中却不再是题旨的诠释,而是精神内涵在意象中的溶解。朱增泉的《我思念天下士兵》和《告别圣诞》(《诗神》4月号)的母题是以人的名义企盼和平,当战争舞台转化为生活舞台之后,只有经历战争的幸存者们才在穿越死亡的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支撑起生存的勇气。诗人走进了哲学的宏奥。昌耀的组诗《俯首苍茫》(《诗神》1月号)表现出对苍白人生的鄙夷和对悲壮之风的仰慕,如果说“不冷的冬令不也堪称冬作之赝品”,那么情感充沛的男子总是向往雪霁的夜分。诗人在超越尘俗的快感中捕捉灵魂自由的流光,同时又在尘世纷纭的人生百态里窥探到人性的局限。张志民的组诗《活着的姿态》(《绿叶》3期)把我们领入“生态学”的世界,以强烈的批判意识描绘了各种奴颜媚骨,又热情赞扬了人的高风亮节。雷抒雁、韩作荣等人的诗作对人的文化性格的审视和对人格模式的思考,已形成诗绪路向的普遍性。
诗的意绪化特征,使题材失去了严格的界定意义,诗人的使命是不断开掘情感世界和不断开拓美学疆域。当前诗的疲软与平庸,主要表现为缺乏锐利的思想拓进和崭新的当代意识。另一方面又可喜地看到,诗人们在努力挣脱困惑投入诗的实现,给表现时代风貌的作品融入了较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不再是对题旨生硬的诠释。叶延滨的长诗《现代九歌》(《五月》2期)是献给现代工业开创的新世界和这个世界的开创者们的颂歌,在工业文明催动历史前进的步履中,紧紧把握住时代特征:“时间和距离在工业的手掌里/变成了一块飞速转动的魔方”、“秩序和位置不断地重新组合/理论和实践又一次错位”,同时他又在严肃的理性与滚沸的热情中,从人的主体性拓展来印证现代文明。李松涛的长诗《拒绝末日》(《中国作家》3期)出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透视人类文化的残缺,以滔滔不绝的热情和冷峻如铁的理性,敲响了保持生态平衡的警世钟。
令人遗憾的是,从诗坛现状来看,切入现实生活表现时代风情的佳作和力作甚微,这是同我们这个生机勃发的时代不相匹配的。当然不必讳言,市场的喧沸干扰心灵的净化,商品的诱惑也易于导向艺术的媚俗,但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趋向正如大潮澎湃摧枯拉朽,又如微风细雨浸润人的灵魂,从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从价值取向到审美观念,都处于急剧嬗变之中。波迭浪涌的历史长河,五彩缤纷的时代画卷,都为诗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正在呼唤与期盼着诗人们以巨大的热忱和崭新的美学追求去进行情感酿积和艺术实现。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由周鸿声和杨永福主编的大专教材《企业文化教材》已经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密切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现状,并具有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密性。(企艺)
△青年学者刘士林的《中国诗哲论》已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探索了自庄子至鲁迅中国历代诗哲的精神存在结构,借以揭示了中国文化作为诗性文化的本质,具有较高的思想史意义。(德文)
△张讴诗集《感情的时间》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诗集收入作者国外留学期间的诗歌100余首,真实地表现了留学生对异域生活的感受与理解。(辛中)
△李鸣生的长篇报告文学《飞向太空港》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惊心动魄的当代航天画卷。(力文)
△张雨贵的长篇报告文学《金鱼之歌》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以拥军爱民为题材,塑造了刘金鱼这位集农民企业家和拥军模范于一身的新型人物形象。(富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