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我喜欢的书

  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远道集》
谢丁
《远道集》是孙犁先生继《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天泽集》之后的又一部结集,书中收有先生在1982年至1983年间所作的部分小说、散文、文艺理论和杂文书信等。在这本稍不足10万字的“小书”中,先生忆母爱的温暖,讲青春的余梦,谈小说的名目,评作家的妙语,论编辑的甘苦……在“芸斋琐谈”小辑中,谈历史、谈青年、谈忘、谈迂、谈书、谈师、谈友、谈稿费,真可谓指东道西,记南叙北,谈天说地。此书和先生以往的作品一样,风格清新,文字朴实,聪慧风秀,意趣横生。捧读此书,使老者可感到有如同一个知心朋友娓娓而谈,少者似在倾听一位不倦之师的谆谆教诲……
翻开《远道集》,虽然并不雕琢、也难以找出那些警世名言,但只要留心捧读,就会发现在那平凡朴实的字句之中,随时都会现出为人作文的真谛,到处都可发掘人生智慧的甘泉。当生活不遂心如意烦躁苦闷的时候,我常会翻书看看先生寻求“生活乐趣”的方式;在书山遇难学海受阻而灰心气馁的时候,我就会翻书听听先生“克服心浮气躁,一步步地向前走”的教诲。在自己的诗文见报征文获奖而载荣饮誉的时候,我还会想到先生那淡泊平静之语:“不要光看现在的这个”,“要更加扎扎实实地写东西”……


第8版(副刊)
专栏:

  装修与陈设
郑曙旸
装修与陈设是家庭居室装饰设计的两种手法。
装修,是为室内的地面、顶棚、四壁、门窗穿上漂亮的外套。柔软的地毯,富于弹性的木地板,洁净如玉的瓷砖……五花八门的装修材料,以不同的尺度比例,不同的色调图案的搭配组合。反映着居室主人的审美意趣和室内氛围。
陈设,则是以居室家具为主体的摆放布置。以一组家具为中心,配合谐调的装饰织物,就形成或统一或对比的室内色彩主调。壁面挂画、台面摆件往往是居室陈设的点睛之笔,在这上面多动动脑筋,使空间构图或对称或均衡,会有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装修与陈设有如红花与绿叶,在居室装饰设计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然而,实际操作时,往往需要根据实际,灵活掌握,有所侧重。
以装修为主,往往需要一次性投资,且数额较大、需要相当的经济力量。目前我们新建的居室面积一般在10—15平方米之间,层高在2.60米左右。简单地刷刷墙面、贴贴壁纸、铺铺地板、装装瓷砖,倒也显得素净整齐。然而不少家庭恨不得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墙画、吊顶、挂镜线、木护墙、大镜面、吊灯、壁灯、吸顶灯、暗槽灯同处一室应有尽有,完全按照处理公共商业空间的手法装修居室,把个好端端的屋子打扮得花里胡哨,分割得七零八落。如果添置的家具再不配套,往往又会把装修遮挡掉一大半,所以在居室空间本不很大的情况下,装修一定要适度。
以陈设为主,就经济实惠得多。由于陈设的手法多种多样,挑选的余地很大,所以花钱并不很多。一块漂亮的花布,一幅精美的图画,几个色彩鲜艳的靠垫,几盆泛着新绿的盆栽,甚至在家具摆放的形式上变变花样,只要使用功能合理,干净整齐,都可以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然而方便易行的手法往往更需要精心推敲的设计构思,这就要求住户的审美意识具有一定的水准,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总之,装修与陈设是各具特色相辅相成。一个家庭在搬进新居或旧房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量力而行地选定合适的装修陈设手法,合理安排细心筹划,以最小的经济投入,取得最大的实用和审美的效益。(附图片)
陈设
装修


第8版(副刊)
专栏:

  “两会”抒怀(二首)
关山月

 开放乾坤大,潮平又顺风。(注一)
 时机莫坐失,两会护航通。

 改天换地建中华,自主有权暖万家。
 两会同商兴国事,难忘国耻殖民痂。(注二)
注一:引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人诗意。
注二:李鹏总理在报告中谈到香港回归祖国问题时,会场鼓掌最热烈,次数最多。
1993年3月15日于北京(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笔落狮城觅文苑
程惠勤
我始终不能忘怀的是飞临新加坡上空时由机窗望出去的晨曦,那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富诗意的一次降落。袅袅的雾气是被机翼拨散开来的,忽浓忽淡的岛屿轮廓在海天一色的环拥中现出非凡的美丽。当晨光渐红渐暖起来时,飞机似已快贴着深橄榄色的海面了,我居然能清晰地看到游船上晕黄晕黄的灯笼,禁不住要去艳羡船中人那一夜近似于扁舟自横的意趣了。
在这个名闻遐迩的花园之国逗留了数日,果然在满目的葱绿中洗净胸中久居都市淤积的喧嚣,在我看来此地给人最大的喜悦莫过于繁华中居然也可以有清清爽爽的宁静和安谧了。它的城市建设是惊人地有条不紊,几乎看不到一处败笔,视野中的这个城市集中了建筑师和园艺家的天才:干净利索的线条富有现代气息,显露出设计师简洁明快的风格,也极尽豪华却绝没有繁重的夸饰,而若缺了花团锦簇的巧妙点缀,便会使城市失去灵气。新加坡政府过去无疑在追求一种高度有序的治理中创造出一块弹丸之地上的奇迹。
人们都在谈论新加坡模式及其经验,就连西方人也如是。
然而也有人说这儿是一片“文化沙漠”。
这样说的新加坡人都极爱往外跑,我所认识的几位作家朋友便都是这个脾气。其实也很好理解,用他们的话来说,这弹丸之地对于搞文字的人来说就“悲惨”得很了。紧挨赤道线的新加坡是无所谓一年四季的,没有大江大河,没有高原沙漠,也不知何为荒凉干涸,连海浪也因修有很好的防波堤而不得叫啸。悲秋伤春是陌生的情绪,更谈不上凛冽和肃杀中的野性和伤痛中的嚎叫,一切可以用来渲染和营造笔下气氛的词句都成了奢侈品,轻易还不能挪用。于是花呀草呀,露珠呀雨滴呀,便成为永恒的咏叹了。于是此地的文人作家们只有轰轰地涌到要什么有什么的大陆来了,他们大多在看到生平第一场雪之后洋洋洒洒地走了一回笔。
作家在这个资本的天堂里是不能成其为一种职业的,怨不得几位新加坡朋友对同行的中国作家表示十二分的羡慕,更对汉语语言所能够变幻出的灵逸凝重十分惊叹。其实他们的大量时间都得用在打理公司的业务上,因为写文绝对不足以维生。在此地能做成作家者必是那种“软弱”到无以抗拒文字诱惑的人,尽管胸中无长篇巨制的素材,但也可调理出些可人意的小品,或向西方现代派、超现实主义借来些灵感,在不违反此地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市场上嚷出些自己的声音。然而他们的视点往往更多地着落在琐事与情趣上,追求美文或可使他们在技巧上有所作为,却使作品的灵魂乃至生命都显得软弱无力。
较少民族矛盾、社会冲突、文化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百姓的福荫,但在文化的意义上却使现代人寻求精神家园的努力缺乏坚实的底蕴。
当然其中的缘由也是多方面的,并不单单是因为新加坡人皆关心赚钱胜过一切,也由于此地能真正精通华文的人并不多。尽管新加坡华人的比例占到78%,但这并不代表着汉文化可以占有的位置。新加坡试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融会英语、华语、还兼马来语、印第语的文化系统,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但由于形成历史过短,面对着这样一片新生的土地,这大一统的文化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一位已在新加坡定居的北京人对我抱怨此地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电视里面的节目像是做给儿童看的”。这对于经历过“文革”,又赶着出国潮流落到异乡挣扎奋斗,心里浸满酸甜苦辣的那一拨中国人来说,当终于身处一个优裕却单纯的环境中时,恐怕就真有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了。
临别之时,意外收获新加坡朋友赠送的一大摞装帧精美的作品集。在那熟悉的笔墨清香中我仿佛看到他们耕耘的身影,他们是这社会中固执的一群,并且他们也投入新加坡人特有的勤奋和不倦。也许是因这一份固执来得更难能可贵,看着字里行间那样新新鲜鲜的感觉和认认真真的单纯,我忽然莫名地感动起来。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村
姚辉云
小村很古很老,像它村前的那棵老树。
古老的风情像老树盘根错节的根须,古老的麻石板像老树斑驳的树皮,古老的故事是老树的种子,一代一代相传。
季节风阵阵吹来,三月的花绽开了小村的微笑。
电视机荧屏是小村苏醒的眼睛,收录机喇叭是小村崭新的耳朵。高跟鞋、披肩发不再牵动老人的惊讶,蝙蝠衫、喇叭裤增添了新一代的潇洒。
自来水流淌着小村的喜悦,篮球场荡漾着小村的欢笑,科技种田给小村托起飞翔的翅膀……
小村的房子一边矮一边高,小村的故事一半旧一半新。
过去,小村的话题围着老屋团团转。
如今,小村的风采顺着溪水哗哗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