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三位民主党派负责人答记者问
时间地点:3月25日上午“两会”新闻中心
  被采访人:彭清源罗豪才张克辉
(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卢之超说,这3位被采访人将就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特别是在加强同港、澳、台联谊活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致公党在参政议政、与海外联谊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罗豪才(致公党中央副主席):致公党有2000多名党员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近几年在人大、政协会议上递交提案或议案达4000多件。致公党在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做了很多穿针引线的工作。
台湾《中央日报》记者:今天下午,台湾“海基会”许惠佑先生将到北京,同海协会方面商谈海峡两岸挂号信及文书公证等有关事务性问题。请问张克辉先生对此次商谈有什么感想与希望?
张克辉(台盟中央副主席、全国台联会长):作为一名台湾同胞,我当然希望两岸交流的这个问题能够尽快妥善解决。但是不要忘记一个中国的原则,违反这个原则,事情就不好办了。
科技日报记者:我国有十几万留学生,去年国家教委越洋招聘,只有数千人愿意回来工作,请问对此有何建议?
彭清源(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国家需要留学生学成后回来参加现代化建设,为此,民主党派向国家教委提过很多建议,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改善留学回国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留学生们是爱国的,是祖国的优秀人才。他们来去自由,这个政策很明确。
罗豪才: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留学生回国服务,做出突出成绩,受到各方面的赞赏。即便在国外定居,或者已加入别国国籍的留学生,我们也欢迎他们回来看看,同祖国保持联系。
台北中央社记者:台湾民进党也在谋求介入两岸事务,对此你有何评价?
张克辉:作为个人,台湾民进党的成员到大陆参观、访问、经贸、旅游,我们都欢迎;来了如果谈统一,促进统一,我们当然会接待;但如果谈什么“台独”,我们就不可能接待。
路透社记者: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方面取消“三不”,是一个让步;如果大陆方面在政治实体、生存空间、军事威胁等方面也作一点让步,就可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请问大陆方面是否为“汪辜会晤”带去什么具体方案?
张克辉:我讲过,我们对“汪辜会晤”持积极态度。我们提出这次会晤可在3月底、4月初举行,对此台湾“海基会”没有作出回答。据台湾报纸报道,李登辉先生在同美国加州一位教授谈话时,说会晤要在“下个月”举行。
“汪辜会晤”是民间性质的,目前还没有考虑政治方面的问题。
至于“政治实体、武力威胁”等问题,我们的原则并没有变。我们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所谓两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实质是“一中一台”,是分裂中国的,我们无法接受;关于“不承诺不使用武力”,我们一再讲过,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和外国干涉势力的。
台湾人权论坛杂志记者:你们把台湾“二·二八”事件称为起义,那么,这个事件是否共产党制造?你们究竟要弥补伤痕还是扩大伤痕?
张克辉:“二·二八”起义,是台湾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事实已证明,它不是共产党发动的,而是台湾人民自发的行动。我们至今仍纪念“二·二八”,是针对“台独”的。现在有那么一些人,把“二·二八”说成是“台独运动”的开始。对此,我们坚决反对。中国人民都盼望祖国的统一,都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袁建达郑固固)


第4版(要闻)
专栏:

  “凝聚中华各族情”
——深切悼念尊敬的王震将军
马万祺
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他的不幸病逝,使全国各族人民和中外友好人士感到无比悲痛。3月20日那天,我率子女前往八宝山吊祭王震将军,心情沉重、哀痛,久久不能平静。王震将军的崇高品质、朴素形象、亲切之情,又一一浮现于脑海之中。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辉历史过程中,我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英勇作战、捍卫人民、不惜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深为敬佩。1949年大军南下,在慰劳广大指战员时,我更加深了这一体会。其后非常荣幸地认识了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元帅、陈毅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从他们和许多指战员口中也听到关于王震将军的传奇故事、英雄事迹。一曲《南泥湾》,使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知道了王震。我们这些人在海外创业,大都有一段艰苦奋斗的经历,所以对王震将军在抗日战争那样困难的条件下,率先创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业绩格外钦佩。解放以后,他率部在新疆、东北等地垦荒戍边,在福建山区修建铁路,给我留下了哪里最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的深刻印象,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我有幸结识这位功在社稷的民族英雄时,他正在国务院参与经济领导工作。我们一见如故,彼此谈得都很开心。这以后,每次来北京开会,我都受到王老的亲切礼遇。他诚恳地征询我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对于王老的知遇之恩,我深深感到光荣与欣慰。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王震同志很关心农业,认为农业是国计民生之本。他倡导和坚持搞好农垦,特别重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仲恺农业学院从开办到建设发展,都得到王老的支持和关心。他每到广州,都要问到仲恺农业学院的情况,并给予帮助鼓励。
王震将军一生节俭,却坚持每月拿出一部分工资资助教育事业。1986年,他发起组织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并且担任理事长,为筹措基金费尽心血。1990年教师节,他因病卧床,还不忘致信慰问广大教师。我原来以为将军是一位赳赳武夫,没想到他会如此重视教育工作,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有真正的、深刻的理解,表现了治国的雄才大略。他不止一次说过,文化素质低,不大力抓教育,实现不了现代化,国家不会有大的发展。王老重视基础教育,使我受到鼓舞,因此也愿意为此尽绵薄之力。我年年参加基金会的会议,还动员朋友都来支持,促进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年王老健康状况恶化,还日日惦念教育事业。我在纪念我们夫妇金婚之际,谨将一部分礼金港币50万元送给基金会,聊表对王老倡议的拥护和响应。
解放以后,王震将军曾较长时间在新疆工作,屯垦戍边,为团结各族人民开发建设新疆,发展工农业生产立下不朽功劳。1991年8月,我随王老重返新疆视察,亲眼见到了许多动人情景。各族老少三代干部都来看望王老,与他亲切交谈、照相留念。群众扶老携幼,有的从几百里外赶来。有位妇女领着孩子,要见王老,孩子要求将他画的一幅画献给王爷爷。开始,服务人员为照顾王老休息,不让他进去,他就哭了,一定要等着王爷爷。后来一位女同志很感动,领他进去了。在新疆的那些天,类似的事很多,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王老与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也看到他是受到各族人民爱戴的国家领导人。
1987年我随王震副主席去新加坡和泰国访问,每到一地,都受到侨胞的热烈欢迎。新加坡侨领、80多岁高龄的连瀛洲先生也亲自到宾馆看望王老。每到一地,王老都要同华人侨胞亲切会晤,嘱咐他们遵守当地法规,与当地人民团结一致发展各项事业,同时也欢迎他们到国内参观和投资办企业。
这几年,他常向我讲起,新疆和海南遍地宝藏,非常需要开发建设,希望我们都来关心和支持。他还说,现在将部分土地租出去,以促进开发建设,这与过去的租界根本不同。过去主权在人家手里,而今天主权是在我们手里。中央决定海南建设洋浦开发区以后,关于土地出租的问题,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土地不能租给外国人,特别是不能租70年。王老说,洋浦开发区和解放前的租界有本质的不同。租给人家,就要给人家创造发展的条件。时间短了,不好投资。我认为,正因为王老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场十分坚定,所以才敢于在开发洋浦这类问题上无私无畏地表态。
在我们送别王老回到住处时,我的子、女、媳都为失去这样一位伯伯深感痛惜。他们记起在“文革”中,王老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被下放到江西,生活十分艰苦,对党仍忠贞不渝,坚信毛主席。在那困难的日子,我们深深惦挂着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的处境,想到他战争年代受过伤,就给他送去了一床电褥子,表达我们对他的关心与尊敬。1971年底,王老回到北京,我的两个孩子去看望他,在他家里吃了顿饭。他们回来后对我说,没想到这么一位劳苦功高的将军,却坐在长板凳上吃饭。他们从这里也受到教育,更加敬重王伯伯。
缅怀故人,心情激动,书成七律一首,以志对王震将军的怀念:
万丈青松挺拔生经霜傲雪把天擎
南征北战山河壮保境安邦大地宁
无限忠诚倾党国冲霄气概卫人民
丰衣足食根基固凝聚中华各族情


第4版(要闻)
专栏:

  王兆国在台湾代表团听取意见时指出
两岸应该尽早接触希望台方积极回应
本报北京3月25日讯记者傅旭报道:今天上午,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国务院台办主任王兆国在出席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台湾代表团听取意见时指出,海峡两岸双方应尽早接触,就正式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
他说,我们历来主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进行对等谈判,这是从两党的地位、作用等实际情况出发的,也是为了避开台湾方面感到不方便的问题。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双方尽早谈判,多次发表谈话,向对方提出积极建议。1990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统战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我们主张两党对等谈判,谈判中可以吸收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1991年6月7日,中共中央台办负责人发表谈话,建议国共两党派出代表进行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我们还提出,可以就台湾方面关心的问题进行商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还指出,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问题也可以讨论,以便找到双方认为合适的办法。李鹏总理在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双方应尽早接触商谈。这里提的“双方”是很有弹性的,希望台湾方面作出积极回应。
王兆国在会上表示,希望即将举行的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会晤能取得积极成果。


第4版(要闻)
专栏:

  “近代史知识竞赛”吸引千家万户
据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中国近代史知识竞赛”活动进展顺利,已回收答卷近百万。目前进入答卷回收高峰期,答卷每天回收达五六万份。
据不完全统计,《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教育报》等四家刊登试题的报纸共发行了近550万份,比正常发行量增加了220多万份,仍供不应求。
许多地方和单位成立了竞赛工作领导小组,举办多种形式的读书会、座谈会,促进了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国石油代表团将访美
本报讯记者费伟伟报道:应美国石油界邀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近日将率中国石油代表团赴美国访问,参加中美石油界联合举行的石油合作研讨会,扩大双方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不久前宣布,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地区列为我国扩大陆上石油对外合作的第一轮招标区域。代表团访美期间,将在研讨会上进一步介绍塔里木地区的地质情况和有关政策,并听取美国石油公司对我扩大陆上石油对外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据悉,代表团还将与美国公司扩大技术合作领域,签订一批合作合同或协议,包括与美国哈里伯顿公司签订有关建立完井作业联营公司的合同和联合生产井下射孔弹的协议等。中国石油代表团石油设备采购团组已先期到达美国,将购买石油勘探、开发装备和油田化学剂等,订货合同金额和意向订货金额约2亿美元。


第4版(要闻)
专栏:

  台“海基会”派员抵京同海协会磋商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法律服务处处长许惠佑一行6人今天下午抵达北京,为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负责人就海协会汪道涵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会晤进行预备性磋商一事,“协调相关事宜”,并就两岸公证书使用、挂号函件业务问题进行工作性商谈。


第4版(要闻)
专栏:

  黎巴嫩外长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在此间宣布:应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的邀请,黎巴嫩共和国外交和侨民事务部长法雷斯·布维兹将于4月5日至11日访问中国。


第4版(要闻)
专栏:

  穆斯林在京欢度开斋节
本报北京3月25日讯出席“两会”的部分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今天聚会北京民族文化宫及牛街清真寺,同穆斯林群众庆祝开斋节。
按伊斯兰教教历,今年的2月23日到3月25日是斋月。斋月结束之日为开斋节。 (常志鹏)


第4版(要闻)
专栏:

  加拿大枢密院主席兼宪政事务部长抵京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加拿大枢密院主席兼宪政事务部长查尔斯·约瑟夫·克拉克一行今晚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
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前往机场迎接。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日韩将联合建造东北亚天文台
据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记者李希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刘彩品透露,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天文学家正计划联合建造东北亚天文台,以期在恒星和星系的观测中取得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中日两国天文学家今年7月间将去新疆沙漠干旱地区的巴仑台和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德令哈这两个地区选择建台台址。


第4版(要闻)
专栏: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外合作前景看好
新华社西昌3月25日电(记者贾永、通讯员缪中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广泛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已与19个国际卫星组织建立业务联系,在国际航天市场的竞争中显示出较强的实力。
这个卫星发射中心自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着眼于提高科研试验能力。他们先后派出百余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赴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参观考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接待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前来参观、访问,承揽并成功发射了3颗外国通信卫星,使我国从此进入了国际空间技术商务领域。
对外开放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能力日渐增强,近几年他们先后完成技术设备的革新与改造300多项,14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奖励。
测试发射、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技术勤务6大系统的上万台(套)现代化装备,经过几次发射的考验和逐步完善,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具备发射各种型号和重量的同步通信卫星的能力。两座亚洲一流、技术先进的卫星发射架成为国内唯一发射通信卫星的专用设施。


第4版(要闻)
专栏:

  孔瑞云同志逝世
新华社济南3月5日电山东省军区原顾问孔瑞云同志因病于1992年12月30日在济南逝世,终年75岁。
孔瑞云同志是福建省上杭县人,1931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团部书记、宣传队长、大队教导员、团政治委员、团长、军后勤部长兼政委。军委军务部装备处处长、师长、军参谋长、济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和副军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内长山要塞区司令员等职。1964年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4版(要闻)
专栏:

异国血统中国心
在全国政协八届委员中,有一批外国血统的中国籍人士,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右: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库伦旗的小学教师乌云(右),是一位日本血统的中国人。1938年,她随父母来到中国,后与家人失散,被当地一位牧民收养,并培养她上了大学。 新华社记者 王颂摄
下左:政协委员、外文出版社专家陈必娣,1940年正式定居中国。50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外语教学和外文编辑工作。 新华社记者 郭占英摄
下中:78岁的政协委员沙博理,出生于美国。1947年他自费来中国学习。40多年来,他先后翻译出版了20多部中国古典和现代长篇小说。
下右: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顾问傅莱,出生于奥地利,1941年来中国参加抗战救护工作。 新华社记者  王颂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