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春风
卞国福
在春天里
风是温柔的手指
摩娑你的头发
让小树 小草
牛犊的毫发
甚至你的心灵
都一齐蓬蓬勃勃地
生出新的感觉
在春天里
风是温柔的爱
在你的耳际窃窃私语
在你的鬓角唇边厮磨
春风拂过大地
爱在苗尖露珠上闪烁


第8版(副刊)
专栏:

  绿色的呼吁
穆青
当我穿越撒哈拉大沙漠那令人不安的黄沙烟雾时,我曾想,如果地球从这里开始荒漠起来,整个人类将要承受多么严重的后果!
地球是一个天然的整体,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了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
我的老家在河南杞县,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仍是个忧天的“杞人”。但当我看到张惠芳写的一本以绿化为主题的散文集时,如同走进葱郁幽静的森林,神智顿觉清爽,精神为之一振。作者饱蘸激情,用恢宏而细腻的笔调,展现了祖国大地特别是千里中原美丽如画的绿色世界。在作者笔下,从平原到山区,人们用科学和智慧,勤劳和汗水不断培植出绿色的硕果,使绿化事业产生新的价值……绿叶里蕴含着生动感人饶有情趣的故事,也渗透着隽永的哲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富裕和美。
同时,作者也以翔实丰富的调查材料,揭露和剖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展示了生命圈的种种危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绿和美是这本书的主旋律。我们听到了作者满怀激情地对绿与美的呼唤!
作者的文笔我是喜欢的;对于她的勤奋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尤为赞赏。她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不断拓宽思路,追求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正是新闻改革所提倡的。从这本文集中可以看出她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真诚的投入。
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与人民群众建立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张惠芳注意在群众的土壤里扎根、吸取营养。因此写出来的东西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充满对人民事业的激情。激情是文章的血液,有激情才能感染读者。
从作者所掌握的材料看,她有自己积累的“资料库”。不仅积累了采访的素材,而且收集了国内外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因此,她才能抓住这举世关注的主题,向社会发出呼吁!
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财富是什么?是丰富的思想积累、实践积累、知识积累、感情积累,如同在银行存款,存得越多,支付起来就越自如。作者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有不辞辛劳艰苦进取的精神,相信她今后会有更多新的收获。


第8版(副刊)
专栏:

  鲁迅与“靠天吃饭”碑
任远
1935年7月1日,鲁迅先生所写题为《“靠天吃饭”》的杂文,以姜珂的笔名,发表于当月20日《太白》半月刊,后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该文开门见山地指出:“‘靠天吃饭’说,是我们中国的国宝。清朝中叶就有《靠天吃饭图》的碑”。这里所指,即济南大明湖铁公祠内当年的“靠天吃饭”碑。该碑已丢失,但其拓片在济南尚可找到。我想,鲁迅先生很可能是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工作时,在北京图书馆见过此拓片,一直留有印象。他一并见到的还有济南孝堂山等拓片。
鲁迅所讲 《靠天吃饭图》碑,是清嘉庆18年(公元1813年),由济南著名工匠魏祥,根据从山西五台山带回的一张拓片,加上自己写的《靠天论》而刻成。碑的上半部,为一巨大的阴刻“天”字,在天字的最末一笔当中,刻有伏在字划上的一老者,捧一饭碗。碑的下半部,即魏祥所撰160余字的论文,内中讲了刻碑缘由,以及他对“靠天吃饭”的看法。他认为“三教之广,四民之众”,谁也不能不吃饭。有人讲:“天亦不可靠”。他说:“非天难靠,人自难靠故也”,颇有点靠天更靠人的意思。这想法,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这也许与魏祥的人生道路不无关系吧!
魏祥,字致和,祖籍山东章丘,后迁历城,家贫,没上学,从年轻时学建筑。乾隆庚戌年(公元1790年)东巡,盐运司令魏祥屡建行宫。他后受命于直隶总督,曾于一夜之间在天津架起彩楼。嘉庆14年,魏祥应聘去山西五台建行宫。此行之中,他发现并带回“靠天吃饭”碑拓片,又于嘉庆18年自刻“靠天吃饭”碑。魏祥自幼聪慧好学,长大学有超群技艺,成一代名匠。他曾在曲阜的孔庙、孔林、孔府和泰安岱庙主持维修和增修工程。济南的府、县学宫、魁星楼、文昌阁、城隍庙及贡院号舍和齐河大楼等当时的重大工程,也都由他主持和领导施工。道光年间《济南府志》、《历城县志》,都为魏祥立传。自古有“济南名士多”之称,我想,魏祥也应名列其中吧!
还应加以指出者,就《鲁迅全集》讲,不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还是1980年版,《“靠天吃饭”》一文的注释,引用魏祥的《靠天论》,都将“余襄工五台”,错为“余曩工五台”。这也许与北京的“靠天吃饭”碑拓片不清有关。(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

  如歌的罗湖
马力
桥偎流水,是古来咏不尽的诗意。江淹之于南浦、李白之于长江,自是醉唱千缕别情。听箫,望月,低眉送粼波,是歌里画中的二十四桥。
今天,我伫立罗湖桥头,畅吸着湿凉的风。景已不是古时的景,情也难依旧。深圳河闪烁在阳光下,一汪醉人的绿漪,是从岁月的弦索上颤响的音波吗?荡也悠长,逝也悠长,若浮雕的年轮。昔日的桨痕棹影早被世纪风抚得平滑,悄默地融进苍茫的海天深处。天很蓝,凝眸间,遐想便如飘舞的云。静卧的铁轨幻为金属的翅膀,载着内地和香港在太平洋的波涛中飞行。
铁路是心的另一种延伸,牵动情感的目光向远方。呼啸着驶过的,是近年开通的直达火车,仿佛流动的桥,一端搭在广州,一端连着九龙,蓄满浓浓的爱意,淌成雨季的河。空间的距离,不必用亲情丈量。弯弯的轨道,连接了心理的断岸,是深镌在生命之躯上的经络。归心近了,唇边的笑、眼角的泪,云雾般朦胧了视线,无需忧叹心底几许乡愁。隔岸的离人,沉醉在聚合的喜悦中。不会再把相思挂在遥远的天边月。
再一次咀嚼消融的往日。那时,这道流动的“桥”尚未接轨,双方的列车在一条狭长的深圳河前停止粗重的喘息,意味着到达终界。覆在铁轨上方的那间拱形大棚如今还在,仿佛一种历史的遗物孤留风中。当年,从香港而来者就此下车,徒步负荷,沿弯曲的铁道线以入,其苦可知。于是,就有戴着红色帽子的行李员迎上去,帮助提起大大小小的包裹,一直把客人送到海关前。海关也只是两层小楼,外国人由楼上走,华侨自楼下过,港澳同胞则从另一座大棚穿行。踏入当时的宝安县罗湖镇,除去那座五层高的华侨大厦,便只剩下低矮的民舍。大厦楼道里曾打起地铺,散架着行军床,还有凌乱的蚊帐;临街,来客们在满箩筐米饭、满箩筐香肠和满桶蛋花汤前排起长长的队……漂泊的意味浸透单色调的旅程。
多少载春秋,罗湖桥哟,一直是人民共和国通往海外的重要口岸。开放的门扉,应该最先向世界绽露粲然的微笑;华夏民族的胸怀,也应海洋般宽广。何况这片经济特区,还有一个充满朝气的美名——鹏城,更当击水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鼓翼振羽的是蓝蓝的太阳风。
黎明中的腾飞,创世纪的崛起,南中国海的母腹胎孕一个崭新的季节。于是耸起了那座乳黄色的罗湖口岸联检大楼,宛若给深圳河畔增添一尊独特的碑碣。闪亮的国徽在曙光里显示着祖国的全部尊严。宽敞的通道流着过往的身影。远远近近的思念,浓浓淡淡的期盼溶成春水一泓,涌为巨澜。走出海关望罗湖,森林般的摩天楼厦,起伏着城市风景的现代潮。被光阴一同带走的是那些闪现在铁轨两侧的“小红帽”,蝴蝶般的影子已经飘入并非古老的历书间。深圳河水照例梦幻似地流,流着浓缩的乡情。匆匆地来,依依地去,脚下都踏着丝竹里的粤调。眷恋更在旅人的蓦然回首间。此时的罗湖桥畔已是无处不飞歌。
歌是蔚蓝色的。透明的音符翩跹于缤纷的花雨,唱逝去的日月悠悠,旋律激越如壮阔的涛声,只为辉煌的今天。
歌也如桥。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报)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经营谋略连环画》的文化价值
陈墨
江西美术出版社推出了两部大型经营谋略连环画:《中国古代经营谋略》和《世界现代著名企业家经营谋略》,堪称出版界的一个创举。它将中国古代与现代外国企业家经营管理的谋略经验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连环画摆脱了“小儿科”,增加了学术内容和新的文化品位。
将丰富的知识性与生动的艺术性相结合,是这两套书的价值所在。不仅有用,而且好看。不仅可以粗读、快读;而又可以精读、细读。本书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可以称为古今中外经营谋略的“小百科”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两套连环画,恰好适应当今人们生活的快节奏,看起来既迅速又容易抓住本质,既生动有趣而又有深刻的启发。它可以随意地选读、粗读,而又并非“一次性消费”。编者将历史上的经营案例和谋略典型精心绘制成连环画,而又从连环画中引申出重要的理论思想,从而可以满足读者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精神需求。
其次,是它的专业性与通俗性的结合,从而不仅内行可以读,而外行也可以读。经营谋略当然首先是给企业家及经营管理人员读的,这两套书各为六册,将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欧、美、日、韩、东南亚及台、港、澳等地的企业家的经营谋略汇于书中,有重道、战略、策略和奇招、计谋等多层次的丰富内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现代中国的企业家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熟悉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扎稳脚跟,创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经营谋略体系或流派。
经营谋略连环画将方法论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变革与确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具体的谋略方法,有心的读者则不难从中看到大企业家的思想风范与人格力量,以及社会法规与道德准则的重要性。从而一方面调整“重本轻末”及“无商不奸”等等不正确的社会意识及其价值标准,另一方面则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需要去调整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的机制。就这一方面而言,这两套书对国家政府及每个公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从而不但在国民意识中将成功的企业管理及经营谋略家,如中国古代的管仲、白圭、吕不韦及现代外国的洛克菲勒、哈默、艾柯卡、松下幸之助等,奉为学习借鉴的楷模,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新的一代又一代自觉具备经营管理意识的优秀国民。


第8版(副刊)
专栏:

寒雪梅中尽
春风柳上归(书法)李新炳


第8版(副刊)
专栏:

夜泊图(中国画)赵龙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