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争夺“飞天”
——何必都挤“4·15”
易凯
4月15日,对电视剧艺术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参加“飞天奖”角逐的电视剧播放的截止期。
赶上了这个日子,等于领取了通往“飞天奖”的“绿卡”。错过了这个日子,无异于错过了获奖的机缘,很少有人能顶得住“飞天”的诱惑。离这个日子太远,评委和观众的印象逐渐淡薄,无异于自我削弱竞争力。离这个日子太近,很难打入“黄金时间”,也委实令人恼火,扼腕长叹。
于是,春节过后到3月下旬这段日子,便成了各电视剧制作单位相互竞争和角逐的寸金之时,新闻发布会、研讨会、观摩会纷至沓来,中央电视台有关部门门前,人流不断……4·15之前的拥挤现象,已成为年复一年的常态了。
过去的一年,尽管有关部门早就三令五申,期冀分流和缓解电视剧这一段播放的拥挤状况,但依然挡不住4·15之前如潮水般涌来的大批新作。今年春节过后到3月上旬40多天时间内,记者已先后出席了约20次看片会,观摩新片约200部(集),累计达150多小时,每天播出3小时,大约需要50天。这还不包括更多的未和记者谋面而直接送往中央电视台的新片。
令人痛惜的是,这200部(集)的电视剧,大多数是各台的“拳头产品”,具有竞争“飞天奖”的很强的实力。如大连台的《古船·女人和网》是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之后又一部力作;南京台的《吴敬梓》将历史人物传记片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广东台的《一路黄昏》突破写江湖艺人生活的老套子,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和现代意识;深圳台的《特区少年》具有超前意识和现代品格,拍得轻松活泼;济南军区的《少年特工》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儿童电视剧的艺术画廊;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单本剧《陌生人》、南京台的《电视茶馆》都对电视剧固有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冲击……这些优秀的电视剧相互磕碰,挤在这么窄小的天地里求生存,无疑是中国电视剧事业的一个无形的损失。
记者了解到,这些新片,除少数“伺机出击”外,大多数都是有计划按部就班生产的,即从创作之初就瞄准“飞天奖”“有备而来”的。因此,4·15之前的拥挤,是一种有计划的、带规律性的、全局性的拥挤,在短期内还不好扭转,这就越发令人深省了。
4·15之前的拥挤,受害最大的是观众。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的观众面对的大多是平庸粗糙之作;而在短短的时间内却好戏连台,观众目不暇接,不知看什么好,岂非咄咄怪事?!
扭转4·15之前的拥挤,不能小打小闹,而要从全局出发,本着改革的精神大刀阔斧地进行。首先要端正一个指导思想,即电视剧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亿万观众服务,一切从方便和满足观众的需要出发,把准星从“飞天奖”移向观众。今后“飞天奖”评选要有一定的观众收视率作基础,这条标准应该和4·15截止期一样硬。其次要对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和改进“飞天奖”的评比方法。记者建议,将一年一次初评总评“一锅烩”的作法,改为一年两次初评“吃小灶”,然后总评的作法。即将初评分为两步走,上半年评一次,下半年评一次,两次初评入选者直接进入总评,从根本上扭转和缓和4·15之前的拥挤。
还可以更大胆一点,将评奖部分权力下放地方台,即不一定非要求参加“飞天奖”评选的电视剧一定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几个大的有实力有影响的地方台,如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台播出即可自动获取参赛资格(当然,这应该有个数额的限制)。这样做,有利于调动整个电视艺术界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办好“飞天奖”。
愿4·15之前的拥挤永远成为历史,愿通往“飞天奖”的道路变得更宽敞,更光亮。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观众和“戏曲危机”
张庚郭汉城
看了“梅兰芳金奖大赛”(旦角组)的演出,特别是看到评选的结果,感到很兴奋。主办者做了一件大好事,在黄金时间现场直播五场,收看人数之多是空前的。而且广大观众积极参与,投票人数达12万,这说明人民群众对京剧艺术是关心和热爱的,对优秀的演员是热爱的。这对于戏曲工作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它对戏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使我们能更充分地认识到观众在戏剧生存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要重视观众,还戏于民。这些年戏剧活动搞得不算少,但却相当地脱离观众。一些新戏上演没有向观众宣传,也没有采取措施方便观众看戏。剧团在哪里演戏,演什么戏,观众不知道。有些戏得了奖,但看到的人却很少。有时剧场里人很少,但外边想看戏的观众进不去。这恐怕是造成“戏曲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剧团和剧场更应该树立经营观点,上演观众喜闻乐见的戏,通过各种办法让想看戏的观众看到戏。我们常说观众是上帝,但却没有诚心地把戏送到上帝面前,这怎么能行呢?
很多年来,在文艺思想领域中“左”的东西相当严重,相当广泛。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平均主义。观众看戏,是和看自己喜爱的演员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优秀的演员和他们的富有艺术个性的创造,就没有戏曲艺术的光彩。这一次我们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宣传成就突出的演员,这对于“左”的、平均主义的思想是非常大的突破。
我们应该敏锐发现和热情地宣传新出现的好演员、年轻演员。应该积极扶植他们锻炼成才,也应该热情地、实事求是地宣传他们,使观众逐步熟悉他们,从而热爱他们。
此外,要充分重视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现在电视已经普及到全国各个角落。戏曲界的同志曾经抱怨,电视夺走了剧场的观众;但通过这次大赛,我们也看到,它可以帮助戏曲接近观众。梅兰芳先生当年很重视拍戏曲影片。他说,我一辈子也不可能演遍全国各地,拍成电影就可以让成千上万的观众观看我的表演了。这次大赛,全国有亿万观众收看,其效果之大,远远超过剧场演出。当然电视转播和举行戏曲演员的比赛,应该努力向观众比较全面地介绍戏曲,使观众真正了解戏曲的优长,有的比赛只强调特技,容易给观众以错觉,仿佛戏曲就等同于杂技。应该挑选真正优秀的剧目,优秀演员的演出,在电视台播放。这样也可以更密切电视与喜爱戏曲的观众的关系。另外,从荧屏上看戏曲演出与在剧场里观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剧场里观众可以与演员直接交流,感情上更亲切。在电视里收看了大奖赛之后,观众更希望看到“真人”的表演,应该有计划地安排获奖演员到各地演出,与观众直接见面。


第8版(副刊)
专栏:

  台湾影星走进哈尼寨
三地影人初圆“中华”梦
向兵
阳春三月,红土高原深处,波光潋滟的“哈尼田”开始泛绿之时,元阳县云雾山中的哈尼村寨,正走来一群颇具特殊意味的电影人。
这群人分别来自大陆、台湾、香港。大陆台港三方携手拍摄“中华电影”,乃为三地电影人盼望有年的事。此次由台湾金鼎影业公司出资,北影、香港仲盛公司协同拍片的合作,也许可算是小小地圆了一回“中华”梦。哈尼族人以世代不息的勤劳建成的“哈尼田”,在云雾缭绕的哈尼山上蜿蜒着层层迭迭直上云霄,漫山遍野披锦铺缎,是为云南另一种“人化自然”之神奇景观。张暖忻带领的这群电影人,来此可并不只为了这哈尼山的“哈尼田”。他们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讲述一个《云南故事》,而这故事要说的是一个日本女子半个世纪的生活。作为《画魂》出品人的台湾金鼎公司的邱先生称,是发生在云南弥勒县的一个真实故事,引发了拍摄这部影片的愿望。一个日本女青年在日寇侵华中来到云南,50年过去了却一直不肯离开这块土地,其间,必有着文化、道德的内涵。为此他坚请大陆执导了《沙鸥》、《青春祭》、《北京你早》的名导演张暖忻执导该片。
刚从美国探亲归来的张暖忻说:尽管《离别广岛的日子》在日本反响甚强,但她不愿再去简单地重复一个战争孤儿的故事,影片要以山寨男女的情爱和哈尼山的神奇去吸引人,以丰厚的文化内容去感染人。台湾当红影星吕绣菱因主演《却上心头》、《聚散两依依》等琼瑶电影而名响台岛,这回她出任该片女主角,不再是都市靓女,她要在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上演出一个女人从姑娘到祖母的人生悲欢。对此她似乎并无担忧,眼下她只为扑面而来的新奇感到兴奋:“大陆好大,好美!”
该片还将去日本拍摄。但愿三地电影人圆个好梦。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奥运希望之船”歌手大赛
为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中国音协、文化部群文司和汕头文化艺术发展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奥运希望之船”歌手大奖赛,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从去年底开始,比赛先进行了征歌活动,收获稿件近千首;近日又准备歌手的报名和选拔。5月中旬,所有参加复赛与决赛的选手将由武汉乘一艘“奥运希望之船”溯长江而上,历时6天,在船上进行比赛。(段五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青艺新排《雷雨》
中国青艺新排的《雷雨》(导演:王晓鹰)将大胆探索一条不同以往的新路子,力图挖掘人物的深层情感,并在舞台表现上突破写实主义的传统,他们还将删去鲁大海这个主要人物。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晓钟作为王晓鹰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出任艺术指导,剧中周朴园、繁漪、鲁侍萍分别由高惠彬、宋洁、韩静茹扮演。该剧将于3月底公演。
(关登辉)


第8版(副刊)
专栏:

  青春剧《特区少年》
特区少年,特别的故事特多。
恶作剧、明星梦、家长犯罪、父母婚变、学生竞选……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既是可爱的纯真一族,又是一幅耐人寻味的社会画图。由深圳电视艺术中心推出的7集电视连续剧《特区少年》(编剧:张力慧,导演:友宁、黎琳),以敏锐的触角,富有情趣的视听语言,塑造了一群具有崭新观念的少年儿童。
(生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歌喉婉转唱故乡
张凤龙
“啊,我的故乡,美丽的延边,我生长的地方。青山环绕绿水长,山村秀丽好风光……”
女高音歌唱家方初善出生在朝鲜金策市,后随父母迁居到吉林省汪清县柳树河村。1947年,解放军来到了她的家乡,13岁的方初善成了吉东军分区文工团最小的歌唱演员。1957年,方初善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成员,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选手参加的声乐比赛中,她一首《故乡,母亲居住的地方》,深深打动了评委和全场观众的心,荣获银质奖。
1958年12月,方初善参加东北三省赴福建前线慰问团,在晚会上,她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毛主席。方初善上台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红着脸唱了那首——《故乡,母亲居住的地方》,唱得自己眼泪花花的。
1962年,方初善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了。在庆祝全国人大召开的联欢会上,方初善第二次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亲切地询问了她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对在场的延边歌舞团团长说,现在在组建东方歌舞团,很需要人才,让方初善去吧。
1985年5月14日,是方初善又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广播艺术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朝鲜族女高音歌唱家方初善独唱音乐会”。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歌唱家首次举行的个人独唱音乐会。作为一位著名歌唱家,40多年来,方初善先后举办了100多场演唱会,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但无论她唱到哪里,她都把对祖国对故乡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带到哪里。去年8月,应韩国KBS电视台之邀,方初善第三次到韩国进行访问演出,还是那首——《故乡,母亲居住的地方》,唱得异国他乡的朝鲜族同胞热泪盈眶。
故乡,是我的根。故乡,是母亲居住的地方。这既是方初善作为一名歌唱家对生活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更是一位朝鲜族优秀儿女对祖国对故乡对母亲唱出的颂歌。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全国企业服装模特竞赛
为促进企业文化交流,展现职工风采,《工人日报》与文化部群文司近日开始进行“增长乐杯”全国企业服装模特大赛,分工装、礼仪装、户外装和健美服4类竞争,决赛于“五一”前在京举行。(大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