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科学
沈桂芳
保持农业发展,最终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资源的不断供给和合理利用。仅仅依靠“拚资源”发展农业,在我国是没有前途的,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物质财富方面蕴涵着无限的潜力。农业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和突破,都使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农业生产发生质的飞跃。
目前,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增长中的作用,已从20世纪初的20%提高到了60—80%。我国的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的作用已由70年代的27%上升到80年代的近40%。例如,50年代大范围治蝗害取得成功,推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60年代培育推广了矮秆稻,研究总结了黄淮海综合治理技术,基本控制住了小麦锈病的发生;70年代考察、搜集整理了野生稻、云南稻种、野生大豆种资源,选育出一批玉米单交种,推广了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80年代杂交水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鲁棉一号获得大幅度增产。进入90年代,选育成功高产优质的中棉12号良种,已累积推广4600万亩,共增创产值16.9亿元。1985年,全国首届发明展览会公布,经济效益在一亿元以上获发明奖的科技成果共32项,其中21项是农业方面的。建国以来,我国主要作物品种亦普遍更换了4—10次,综合防治病虫害的面积已达89%,研制成功了10多种家畜疫病的疫苗。
今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关键性一年,我国农业正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品种、质量、数量的严重考验,必须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我国农业生产只有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手段,充分挖掘和利用生物遗传潜力,改良和培育具有经济性状的优质品种,改进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包装技术,同时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保护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才能使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战略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比较利益长期低下的被动局面,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正处在世界科技新的一次革命时期,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农业是生物技术最有应用前景的产业。近十年来,决定水稻、大麦、玉米、大豆等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基因已被分离出来,为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花药培养已在40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并育成水稻小麦等多种作物新品种上,大面积用于生产。牛、羊、猪等胚胎移植亦已成功,开辟了家畜改良繁育的新路子。总之,科学技术的变革可使较少的资源生产出较多的优质农产品。
为了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实施农业科研投入的特殊保护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农业科研以有生命活动的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研究周期长、实验可控性差、成果专利控制难的特点。农业科研投入一方面带有明显的、独特的风险性,一方面由于研究成果易复制、实施有偿使用控制难而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报酬,就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的对象和服务的功能而言,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待价而沽。由于农业科研实际结果社会效益大,自身直接经济效益小,世界各国普遍对农业科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我国也应制定有效的保护政策。
当然,农业科研自身也要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体制改革,调整农业科研的结构,实行人才分流,将一部分精干力量投入到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追踪世界农业科研新动态,根据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有目标、有重点地选定一批战略性研究项目,并给予人员经费的保证,保障必需的科技储备。同时,要有更多的力量从事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采取措施鼓励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生产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值得指出的是,科技人员从事开发,不单单是“下海”,而更重要的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要致力于成果研究、技术推广、生产应用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良性运行机制。
(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教授)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县属工业的发展思路:上规模、上水平
贾天增
在地(市)经济格局中,县属工业居于支柱地位,1992年,襄樊市所属县市工业上交利税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在工业组织结构内部,县属工业具有接受中央、省属大企业的辐射和带动第一产业、乡镇企业及第三产业的功能。因此,加速发展县属工业,势在必行,意义深远。我们认为,目前县属工业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上规模、上水平。
县属工业要上规模、上水平,不是追求盲目发展,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其实质是促使工业进档升级,提高水平。其内涵是“三优三高”。
首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优化组合,发展一批集团公司、联合企业、小巨人企业,实现规模效益。
其次,要优化政府的经济管理、调节行为和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第三,要优化产品结构。把低水平的重复的生产降到最低限度,从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中挣脱出来,走专业化生产的道路。
“三优”是手段,其目的是达到“三高”。即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精、尖产品;高经济效益:大幅度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高发展速度:改变小打小闹、零打碎敲、土法上马的传统运作方式。
县市工业上规模、上水平,进档升级,应在“五个转变”上下力气。
生产规模由小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形成一大批产值过亿元的企业。
产品由大路货向紧俏货转变,由内销向内外销结合转变,由低档向高档转变,由无名向名扬四海转变。
生产方式由作坊式向集约化、现代化转变。县属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装备落后,必须下决心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武装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经营形式由单一的生产型、经营型向科工贸综合发展型转变,形成科工贸综合体系,提高整体效益。
管理方式由经验型、粗放型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变。
县属工业要上规模,上水平,必须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近几年,我市一些行动比较早的企业,初步探索了一些路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种:
股份改造式。实行股份制,不仅可以解决资金困难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比较好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摆脱大婆婆二婆婆的羁绊,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者。
外资“嫁接”式。这是一条短、平、快的路子。利用外资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实行高位“嫁接”。今年,全市外资嫁接企业要达到100家;通过“嫁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把产品直接送入国际市场。
小型巨人式。现有的一批基础好、素质高的重点骨干企业,要跳出“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模式,坚持走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的发展道路,力争使自己的经济效益指标在全国、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组建集团式。凡有龙头企业、有拳头产品的行业,都应积极创造条件,组成“集团军”。
多方挂靠式。敢于攀高亲、结外亲,与大企业、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姻,实行产品挂靠、技术挂靠、原料挂靠、销售挂靠、资金挂靠,借助外力上规模,上水平。(作者为湖北襄樊市市长)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农村服务:科技与物资相结合
平义杰
我区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级农村技术服务组织和供销社在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强化对农业的科技、物资服务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一是广大农民的致富需求与我们技术组织的功能极不适应。县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同行政局政、事不分,乡、村技术组织“网破线断”,各类服务组织功能单一,互不衔接,缺乏活力。二是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成果向生产转移缺乏足够量载体。过去,各县市1885名农业科技人员,70%浮在县直各部门,平均1.5万亩耕地上仅有一名科技人员,农民生产经营中的大量实际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三是对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化商品生产,广大农民需要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也就是说,需要系列化全程服务,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四是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下,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头脑的工作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先进技术向生产的转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经过多年工作,逐步建立了技物结合,以家庭经营和经济联合为基础,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全程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形式有:
第一,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专业技术经济服务合作组织。这类组织是由农民、科技人员、经济实体围绕某一产业,按照自愿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他们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当地资源,发展支柱产业,形成规模商品生产,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式服务的自助性集体组织,或称协会,或称合作社、集团。它的特点,一是以农民为主体,与“官办”经济、经济服务组织联合,农民既是服务对象,又参与管理服务;二是以科技为支柱,其活动以技术开发推广为主要内容;三是组织各成员之间有经济合作关系,有较健全的章程制度,责、权、利明确,利益均沾,风雨同舟;四是有经济实体,有资金积累,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二,基层社区性技术经济服务体系。它是指在一个乡镇范围内,在政府协调下,由乡村及民办技术服务组织与供销社等经济组织开展联合,并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县级农业技术组织为技术后盾形成的网络组织。有的还围绕商品率高的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专业协会、合作社,直接为农村各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把农村千家万户的个体生产经营活动联合起来,形成生产规模。
第三,农业技术承包集团。这是在行政领导组织协调下,由县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牵头,联合供销社等农用物资供应单位,并同基层社区性技术经济服务体系结合组成的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它适宜商品率较低的大田作物。服务内容一般限于产前、产中服务。
体系的运行机制是保证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运行机制有没有活力,主要取决于市场规律发挥得如何。我们坚持了这样几点:
一是对农户有偿服务。各技术、经济服务组织按照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普遍实行有偿服务。这种有偿服务关系多以合同形式固定下来,明确责、权、利,有的还请公证机关进行了公证,保证法律效力。服务费数量由双方议定。
二是体系内部利益均沾。在机构体系的各种组织联合过程中,坚持以技术服务组织、经济服务组织、农户各方共同的合理的经济利益为基础,利益均沾,风险共担。
三是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对服务组织负责人实行招标承包,推行技术、经济双标责任制;对科技人员实行技术职务、工作任务、劳动报酬“三挂钩”,推行聘任制,根据完成任务好坏、贡献大小决定是否聘任和奖惩。
为推动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县级农口各局实行政、技分离。农业、农机、畜牧、水利各业的技术服务组织从行政局分离出来,建立行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或站,与行政局实行“四分离”,分设机构、分清职责、分开人员、分用经费。技术组织仍属行政局领导,局对技术组织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各技术组织实行独立核算,企业管理,在人员调配、财务管理、经营活动上享有自主权,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全区县级农口65个局全部实现政技分离。
乡级将过去由县条条管理各自独立的农业、林业、农机、水利、畜牧各站,全部下放到乡镇管理,为统一组建乡镇综合农技站创造了条件。(作者为中共河北沧州地委书记)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通讯

  厂长被免职引起的风波
新华社记者 王健民 傅兴宇
上个月,我国制药行业“四大家族”之一的东北制药总厂厂长和党委书记被上级东北制药集团公司免职,引发出一场集团与所属企业之间的争论。
有人说,这次班子换人,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听东北制药集团公司的话;
有人说,东北制药集团公司名为企业集团,实为行政性公司,不把东北制药总厂拿住,它就有名无实;
集团党委书记林兆春说,对他们的免职,是集团的权力,属于正常变动。集团将根据他们的原有职务作相应安排。
更多的人认为,比这更深刻的原因是,现有的集团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兼有行政职能,对厂长、书记的免职,反映了这种集团及其体制与落实企业自主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东北制药集团公司是经沈阳市政府批准于1990年9月成立的。尔后又被列为国家首批试点的55家大型企业集团之一。成员包括东北制药总厂、第一和第六制药厂等八家企业。按集团规定,它们都是集团内的核心企业。
集团领导不否认,这个集团确实是靠行政手段组建起来的,也行使一些政府的管理职能。但这个集团不属于“翻牌公司”。它是由各核心厂出人形成的集团,目的在于形成沈阳制药工业的群体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集团负责对政府实行总承包,主要管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集团整体规划,不仅没有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为发挥沈阳制药工业的优势做了许多工作。
东北制药总厂原来的领导班子不这样看。他们指出,这个靠行政命令组成的集团,既没有以一个有实力的大企业为核心,也没有控股的资本,在组建时就违背了自愿参加的原则,成立后又严重地削弱了企业自主权。去年11月,东北制药总厂领导班子为此专门向来厂的全国人大视察组提交了一份书面材料,列举了有关事实:
——集团取消所有下属企业厂长的法人资格,称它们是“委托法人”,这严重地侵犯了企业合法权益;
——规定所属的所有企业在厂名前面加“东北制药集团公司”字样,强行换牌,这给企业的对外经营活动带来一定影响;
——集团成立后申报国家特大型企业,把东药从连续3年的全国500家大企业名单上挤掉了,这降低了东药总厂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知名度;
——集团在对上承包、发行股票等重大问题上,不与企业商量,这是集团无视企业利益的主要表现。
此外,东药总厂每年还要为这个有90多人的集团机关直接或间接承担费用200万元,比原来属医药局时交的还多。说明它并不是真正的企业,而是一个改换了面孔的行政主管局……
东北制药集团公司的领导说,我们是国家承认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是法人。既然政府授权集团管理下属企业,下面班子成员的考核任命是我们职权范围内的事。因此,说我们调整东药总厂的班子是干预企业自主权的行为是没有道理的。
两个人被免职,产生的争论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组建集团,发挥集团优势与尊重企业自主权究竟是什么关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