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老虎精神”永在
——痛悼袁渊同志
潘焱
民国初期,时而袁大头妄想做皇帝,时而张勋复辟,各地军阀,兵革四起,各业凋蔽,民不聊生。年届17岁的袁渊,为了全家的生计,走进了店铺学徒,苦熬3年,总算出师。1925年春,在江西省党的工人运动领导人陈赞贤的启发下,袁渊积极地参加了工运活动,不久就当上了南康地区店员工会的领导人。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他又参加了党领导的赤卫队。当革命受挫的1928年,党派他去做兵运工作,他便无畏地穿起了“二尺半”。后来,受党的派遣,又到岳维峻部的教导队学习,毕业后,出任警卫排长。
袁渊同志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党交给的任务。他在岳维峻这个鄂北军阀部队司令部出任警卫排长中,利用职务之便,积极团结下层军官和士兵,搜集各方情况向党报告。1930年接近年关的一天,一位平素要好的参谋对袁说:“袁排长,眼看年关快了,又要去‘剿’么子‘匪’,岳司令已经作了周密的行动作战计划,文件正在秘密打印呢!袁排长,你要做好警卫啊。”袁渊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借各处巡哨之机,悄悄地走进了打印室,神不知鬼不觉地拿走了一份行动作战文件及油印图。当夜,他率领未上岗哨的一个多班,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到了红军指挥机关驻地。我红军指挥机关根据袁渊同志的情报,出其不意地向岳维峻部发动了进攻,结果大获全胜,不仅歼敌数千,缴获大量的军用物资,并活捉军阀头目岳维峻本人。这次战斗的胜利,不仅使红军的装备大大得到改善和补给,同时也鼓舞了鄂北人民的对敌斗争情绪。为此,红四军领导机关给袁渊同志予特别嘉奖。
作为红军战士的袁渊同志,曾转战湘鄂各地,参加了诸如苏家埠等著名战斗。他在红四军任营长时,一次近敌指挥冲锋战斗中,右手被敌人的子弹穿了一个洞,骨头打断了。红军时期医药条件极差,伤后也没有及时处置,致使伤口发了炎,手臂红肿得不能打弯,伤口也不断流着脓血。红四军总医院的医生,为了保全袁渊同志的性命,经几次研究,拟定锯掉他的右手肘的治疗方案。袁渊同志听说此事,双眼圆睁,与人争吵不休,死也不同意,并发疯似地哭喊着:“我不能没有手!我要打仗!”首长和医护人员都被感动了,经再三研究,又决定暂时不锯,采取新的治疗方法。说是新法治疗,其实没有任何新花样,照旧只能用盐水洗伤口,用钢刀刮腐肉。这比锯手要痛苦千百倍,可这个钢铁般的大汉子,硬是挺过来了,右手终于保住了。
不久,举世闻名的长征开始了。袁渊被调任红四方面军四科科长。一次,为了攻取一座县城,军部搞到了1500多公斤黑色炸药。这么多危险品没有地方放,便暂时堆在四科住的平房外面。袁渊和科里的3个科员全住在平房里。晚上,有位爱抽烟的同志把燃着的烟蒂扔到门外,引起了一场漫天大火,顷刻间,浓烟与烈火把小平房全吞没了。房里的三个科员一时吓呆了,只顾惊慌地跑出去喊人救火,这时,只有袁渊同志的头脑是清醒的,他没有离开房子去喊人,而是自己冒着被火烧焦的危险,把存放在屋里的一挺机关枪,十多件长短武器,迅速安全地抢救出来。这是需要何等的虎胆啊!
伟大的长征结束后,袁渊同志被任命为一二九师七七○团参谋长,不久改任七团长,七团作为留守兵团的主力,担负起保卫党中央和边区人民的神圣任务。1940年前后,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浪接着一浪。七团防区内的宁县县长兼保安团总的方振武,是在边区制造磨擦的有名人物,老百姓送他一个绰号:“贼团总”。这个磨擦专家贼县长,发展到我军进城买菜都要经他们开通行证的地步,可谓逼到了“南墙之地”。袁渊仍不含糊地执行党中央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有理有节地斗争。然而,这个磨擦专家贼县长贼心不死,妄想将袁渊同志下属的第三营消灭。袁渊同志一面向留守兵团领导报告了这一情况,一面向部队作了周密的战斗部署,抓住查哨的双方产生磨擦的有利时机,迅速地攻占了城墙的三处据点。袁渊同志亲率一个连队攻进县衙,俘敌400余人,并活捉还躺在热被窝里的磨擦专家贼县长,一部分残敌逃至中楼顽抗。城外的国民党一六五师向七团发动了进攻,均被袁渊同志指挥部队击退。迫于无奈,国民党提出向我方谈判。我方由吴玉章同志为谈判代表,严厉地批驳了国民党破坏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行径。为了民族抗战的最高利益,我方释放了包括“贼团总”方振武在内的400余俘虏,缴获的国民党县衙大印也予归还。当释放方振武和归还县衙大印时,贼县长又点头又哈腰,丑态百出,边区民众无不称赞我党我军,人人指鼻臭骂“磨擦专家”方振武。后来,国民党一六五师和保安团,到处说八路军有一个“袁老虎”团长,可惹不起啊!
从此,袁老虎这个绰号在广大边区盛传着,就连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同志、副总司令彭德怀同志,也称袁渊同志为“袁老虎”。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罗帅的故事
周迅
“书呆子”的抱负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诞生于湖南省衡山县鱼形南湾(今衡东县荣桓乡南湾村),乳名宗人,在兄弟姐妹8人中排行第六。他从小生得英武俊秀,聪敏过人,讨得父母喜爱。还不到入学年龄,父亲就授读“四书”和《唐诗三百首》,8岁就带他进私塾拜了孔夫子。他对“大禹治水”、“武王伐纣”、“苏武牧羊”、“班超投笔”等故事很感兴趣。1914年秋,宗人12岁了,父亲把他送进罗氏高等国民小学堂。校长罗炳文受过辛亥革命的熏陶,是个新派人物,视小宗人背阔腰圆,浓眉大眼,谈吐文雅,举止潇洒,心里自是高兴,便情不自禁地对罗国理说:“诗云‘桓桓于征’,令郎年纪虽小,可长得英俊魁梧,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依我看,令郎不如改名为荣桓。”罗国理先生满心欢喜,一口答应了下来。
进了学堂,除国文外,还学习算术、历史、地理和自然等知识,罗校长又常讲“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等新故事,罗荣桓视野更开阔,更加刻意求功。他立志“效法先烈,投身革命,救民于水火”!
一天,学校放了午学。罗荣桓不回家吃饭,他要弄清“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就径直朝小河洲走去……
小河洲离南湾街约二三百米。这里原有个小书院,一条小溪在此分流,包抄小书院向西向北流去,是南湾八景之一,名叫“双流夹镜”。虽然书院早已不存在了,但那一排排高大的重阳树,依然枝繁叶茂,煞似撑开的一把把大雨伞,清静阴凉,是夏天读书的好地方。罗荣桓瞄准那棵最大的重阳树,几蹬几蹬就攀了上去,坐在丫叉,展开书,认真读了起来。
不知读了多久,一群放牛娃嘻闹嘻闹地在小溪里打起水仗来。罗荣桓猛吃一惊,失神掉进小溪里。近视眼镜不见了, 宝贝书也不见了,他顾不得一身疼痛,水里摸,岸上找,还是不见踪影,急得快要哭出声来。他越急,小伙伴们越笑得厉害。于是,他心里有了谱,便使出激将法:“你们还不把东西给我,我就不给你们讲故事了。”这一招真灵,小家伙乖乖地还给书和眼镜,光着屁股把罗荣桓围在中间,要求他讲故事……
正在这时,父亲来到了身旁,罗荣桓吃惊不小。其实,罗国理先生看到儿子全身水淋淋,像个落汤鸡,手里还捧着那宝贝书,心早就软了,只是用手指头给小脑袋轻轻地敲了几下:“你呀,真是个书呆子!”从此,罗荣桓的绰号便在南湾叫开了。在学校里,同学们遇上做不出的难题,都说“找书呆子去”;就连大人要写个条据、书信什么的,也是一个调门“找书呆子去”……在南湾,“书呆子”一时差不多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谁说罗荣桓是“书呆子”?他读的书多,心里想的远,抱负可大着哩!1915年下学期,他读高小三册时,在《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命题作文中,文章一开头就指出鲧治水失败的教训以及禹治水成功的经验,继而笔锋一转,阐明禹治水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弃一己之私,屏室家之念,……以斯民为己任。”接着,用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抒发感想,“匹夫若立志,推尧舜之功,竭禹王之力,则天下无难事矣,为尧舜禹汤亦不难也!”文章最后表示自己长大后,要“效禹王以斯民为己任,为人民为中华做一番事业!”可见,他从小就怀忧国忧民之心,抱安邦治国之志。罗炳文校长格外赏识这篇文章,亲自圈圈点点,加上许多眉批,并在校园公布,号召同学们“效尧舜之功,树先贤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重用靳怀刚
这个故事发生在山东,当时罗荣桓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委员。
靳怀刚,出身于山东邹县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他的伯父靳云鹏,在北洋军阀政府里两次出任国务总理;他的父亲靳云鹗,曾任吴佩孚的副司令、河南省省长。靳家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有许多工商业、房地产,在原籍邹县也是第一号的大地主。靳怀刚原在北平读书,参加过“一二·九”运动,抗战爆发后,就跑到延安学习,并且入了党,1938年跟张经武、黎玉到山东,被分配来鲁南,在地委搞联络工作,年方21岁,工作很积极,能吃苦耐劳。他所在机关与罗荣桓同在一个大院子里,几乎每天都从罗政委门口经过。
一个从反动家庭里出来的人靠得住吗?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然而,罗荣桓对靳怀刚这个年轻人,非但毫不歧视,而且非常关心。当他从门前走过时,罗荣桓常常邀他进屋坐一坐。开始,他觉得罗荣桓很严肃,不免有点紧张和拘束,但接触几次后,发现罗政委平易近人,有时破例和他开玩笑,叫他“大少爷”或“靳少爷”什么的。
在鲁南,很多人都知道靳怀刚,还有些亲戚给他送礼物,他感到这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罗荣桓则鼓励他,不要把出身不好当作包袱,要把包袱变成动力,鞭策自己更好地为党工作,并利用一些社会关系,做有利于革命的事,当时鲁南根据地医药非常缺乏,靳怀刚就给天津的“家”写信,要他们帮个忙。不久,价值4000余元的药品,就送到了一一五师卫生部。
罗荣桓对靳怀刚充分信任,大胆使用,任命他为一一五师后方政治部主任,负责统战工作。靳怀刚每次外出做统战工作时,罗荣桓从谈判方针、内容,直至宴会上应注意的细节,都一一作了交待,并让他骑上高头大马,配上警卫人员。罗政委一方面放心让他独立工作,同时教育他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并叮嘱和他一起工作的工农干部,在政治上帮助他,在生活上关心他,使他在革命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在革命的大道上茁壮成长。解放后,靳怀刚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环保局局长。
回乡乘“吉普”
1956年11月,正是橙黄桔绿时,罗荣桓元帅回到了阔别30年的家乡——湖南省衡山县(包括今衡山县、衡东县和南岳区)。
古城衡山,坐落在南岳衡山之麓,临映湘江。那天,正逢赶集,人山人海,川流不息。罗荣桓同志偕夫人林月琴,带了女儿巧巧,以及随行人员,乘坐军用吉普,当车驶近县城北门时,便舍车步行,向街心走去。他头戴青呢帽,身穿褪了色的青呢中山服,拄着手杖,步履矫健,边走边看。他走到一些摊贩面前,操着一口上衡山土音:“这个班椒要么嘎价?”“那麻壳花生今年收成好不好?”人们见他身材魁梧,又态度平易,说话和气,都高兴地回答着各种询问,话音里充满了敬意,但他们哪里知道眼前这位顾客,就是曾经指挥千军万马克敌制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罗荣桓元帅呢?
接待罗荣桓元帅的,是县委办公室主任胡心平、县兵役局局长郭耀武。他们早在门口迎候,可是盼了半天,只见两辆军用吉普先行空车开到。今天逢场,人多,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正当他们急谋采取措施之际,罗帅一行已安详地踱着步子,到了县委会门前的广场。
郭耀武局长急忙跑上前致敬,行了军礼。罗帅热情地与他握手,连说:“同志,你好!”
“罗帅回来了!”这一喜讯不胫而走,传遍了县委大院。人们纷纷鼓掌,争着和罗帅握手。
县委办二楼一间陈设非常简朴的小房,做了临时接待室。胡主任抱歉地说:“我们县委没有添置一点家具,连张沙发也没有。”罗荣桓同志坐在一张竹做的围椅上,笑眯眯地说:“这很好嘛!它还是我们草市、南湾一带的特产!”因为县委书记和县长都下乡去了,胡主任请示罗帅,是不是通知他们都回来一下。“县委书记、县长能以身作则,带头下乡,这是种好风气,不要惊动他们了!这次,我是路过,顺便看望家乡的人民。”胡主任又问,是不是打算回南湾老家。罗荣桓同志乐呵呵地说:“到了县委会,就到了家里一样嘛!”罗帅的这些话,包含着多少深情厚意啊!不仅表现了他对地方党委的尊重,而且体现了他对家乡人民的热爱。
罗荣桓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1963年12月16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他那魁梧的身影,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他那亲切的教诲,风趣的谈笑,然而,衡岳高耸,湘水流长,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附图片)
1958年,罗荣桓(右一)与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在河北农村视察。本报稿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浩然正气写春秋
——李雪三同志战斗生活片断
李聚奎孙毅谭友林
你是光荣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的勇敢一员,然而你却说这是一个人应该走的一步,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你是军战史上具有奠基礼意义的直罗镇战役参加者,然而你却说这是一个革命战士的起码责任,何足挂齿焉;你在荒野的晋冀鲁豫和两淮的丛林中苦斗八载,然而你却说作为四万万五千万中华儿女的一员,属于份内之事;你从白山黑水到镇南关头和北海之滨,率领千军万马,浴血奋战四年之久,然而你却说这是普通一兵应尽的天职;你受人民的重托,带着尚未洗净的硝烟,挥师朝鲜半岛,首战云山,把美国自独立创建的王牌军骑一师打得人仰马翻,接着又机智地突破临津江天险,直逼汉城,然而你却说这是彭老总的正确指挥,全军战士的功勋;你受彭老总和全军指战员的委托,从半岛归国,向祖国人民汇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曾多次接见你,给予你高度赞扬,然而你总说这荣誉归于党,属于人民。我们不会忘记你,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我党我军的卓越政治工作领导者李雪三同志。
1927年,年仅17岁的李雪三同志,怀着一颗爱国的忠诚之心,振兴华夏民族之宏志,以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之信念,肩挎一个土布行囊,脚穿一双土布便鞋,从家乡修武县出发,踏上了西去的长途跋涉,前往开封,以名列榜首的成绩考入了由冯玉祥将军创建的西北军军官学校。
雪三同志在西北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军队做排长。不久,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失败,雪三同志所在部队改编为国民党26路军,并派往江西“剿共”。
不久,26路军的参谋长赵博生、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以及团长黄中岳正秘密酝酿、策划着震惊全中国的宁都暴动。当1931年12月14日部队起义时,雪三同志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起义的行列。第二天早晨,宁都城上飘起了镰刀斧头的红旗,两万余人的部队起义胜利了。宁都暴动大军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的率领之下,撕毁了青天白日旗,每人背着两支枪,迎着朝阳,喜气洋洋地向中央苏区开进。进入苏区后,人民载歌载舞,端茶送水,像欢迎亲人一样,迎接宁都暴动的勇士们。这使宁都暴动的官兵深受感动,备觉温暖。接着,党中央决定对起义官兵进行三天整训,并明确提出:留者欢迎,去者欢送,自由选择。在三天的整训中,李雪三同志与起义官兵一道,见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亲耳聆听了他们的谆谆教诲。这使雪三同志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懂得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才是穷苦百姓自己的军队,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千疮百孔的旧中国才有出路。于是,李雪三同志决心留下来当红军,投身革命,从此成为一位光荣的红军战士。
宁都起义的部队,编为红军第五军团,党中央派肖劲光同志为政治委员,刘伯坚同志为政治部主任,还有一些政工领导干部。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雪三同志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一种从未有的青春活力在他身上迸发出来,他一面积极投入反围剿的战斗,一面如饥似渴地攻读师政委李翔吾同志借给他的《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又热情奔放地刻传单、写标语,宣传红军的主张。从宁都暴动到加入红军,仅仅一个多月的日子,雪三同志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被任命为红五军团41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红38师宣传队长、宣传科长。
西安事变后,党给雪三同志予重任,出任红军15军团统战部长。不久,军团首长徐海东、程子华、王首道又派他去收编一支号称陕南抗日第一军的抗日武装,并任命为一军政治委员。雪三同志受此重任后,信心十足地创建党政工作,充分发扬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传统,很快使这支部队的纪律与作风、作战能力得到加强,面貌为之一新。
在8年抗战日子里,雪三同志没有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重托。他任三四四旅独立团政委时,与团长刘震同志一道,与兄弟部队一起曾粉碎敌人的九路进攻,保卫了晋东南的民众。他独自率部在豫北,积小胜为大胜,两个来月,发展千余人的队伍,民众对他特别器重,曾喊出:“跟李雪三抗战去!”他在杨得志指挥的冀鲁豫支队下属三个大队中任一大队政委时,不仅屡屡粉碎敌伪的进攻,讨伐石友三,连战连捷,而且及时总结出“三多一严”的政工经验,在部队广泛推广。1940年7月,他跟随黄克诚同志率部从冀鲁豫南下,与彭雪枫同志领导的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在苏皖与敌伪展开斗争,反击国民党顽固军向我豫皖苏民主抗日根据地的疯狂进攻。他先后任二旅政治部主任与新四军三师八旅政治委员,与先后任旅长的张爱萍、张天云同志共同指挥了单家港、陈集、八滩等战斗,受到陈毅同志的高度赞扬。1941年5月,他随部队在黄克诚同志率领下进入苏皖地区改为新四军第三师,参与建设新的民主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打击日伪的残酷扫荡和进攻,一面战斗,一面进行部队建设,做出了光辉的成绩。
抗战胜利了,躲在峨眉山的蒋先生要下山掠取人民的胜利成果。雪三同志率八旅,在黄克诚的指挥下挺进东北,为贯彻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英明决断,又进行新的战斗。
雪三同志从1947年9月任二纵政治部主任、后任副政治委员,与刘震司令员、吴信泉副司令一道,作为东北的主力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在首战义县、主攻锦州、会战辽西、解放沈阳的战斗中都有他指挥的身影。随即进关,参加平津战役,出色完成了解放天津的战斗任务。平津战役结束后,部队在武清县休整,朱总司令亲往二纵驻地,检阅了部队,表扬二纵的勇敢战斗作风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1956年从抗美援朝战场上载誉归来的雪三同志,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为我军后勤新的政治建设、业务建设和政治工作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后勤党的纪检工作上也有显著的成绩和建树。“文革”中,他受到“四人帮”的迫害,仍默默地为党工作。粉碎“四人帮”后,军委授命他组织复建后勤学院的工作,仍是那样勤勤恳恳,深入实际,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踏实工作,受到广大教职员工的爱戴。
现在,雪三同志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国年轻的一代,一定会踏着红军老同志的足迹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