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新潮启示录

  莫道君行早
苏银琥李家庚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因为,还有比君早行的……启明星。
这里讲述一个与“启明星”有关的故事。
西安。千年人世沧桑,几代帝王皇城,这就是古城西安的时空。
西安城北,日复一日流淌着一条河,叫渭河。
“渭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渭水浊兮,可以洗吾足。”
渭河时清时浊,见证了西安古城的历史变迁。
公元1992年春节之夜,当中国的改革大潮即将随着邓小平南巡谈话奔腾涌动时,一个叫张振英的人又一次悄然来到渭河边上。
在月光的映照下,渭河像一条链子,冷清深邃;星光倒映,神秘莫测,那望不透的深处,似乎隐藏着许多宇宙的奥秘。
张振英凝视着渭河深处。他在这荒僻之处已经做过无数次实验了,现在脑海里正在寻求一种答案,解开一项秘密,进行一项发明……远处,西安城里辞旧迎新的爆竹烟花放个不停。
这是一个以后被称之为带来中国保温材料产品革命的发明家的春节不眠之夜!
黄河。滔滔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
张振英是从黄河边走来的,因为他的家乡合阳太枣村就在黄河边上。张振英是听黄河的涛声长大的,是黄河的波涛赋予他的胆识,是黄土高原的纵横沟壑塑造了他执著追求的性格。他有一份黄河文化的营养。
高中毕业,张振英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用阿拉伯数字编织着人生美丽的花环。1960年10月28日,他在大学三年级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代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张振英毕业后欣然来到西安市六中投身于教师的行列。
这一投入,就是30年。三尺讲台,几乎是张振英全部生活的舞台。他带的班级是先进集体。30年,光奖状奖牌就抱回了上百个!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振英很可能会当一辈子中学教师。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中小学,身在其中的张振英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羞涩的钱袋和学校设备的陈旧落后。等国家拨款吗?国家有国家的难处。他只好带着全校教职员工的期望和重托,告别了讲台,弃教从工,创办了校办工厂。
时值1984年盛夏,张振英在一缺资金,二缺设备,三缺技术的条件下,终于成功地办起了外地教师接待站和印刷厂。开张两个月,创造利润近3万元。于是,六中开始添置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年底,全校130名教职员工破天荒发了100元奖金。过去,张振英曾因带过一流班级年年领取先进教师奖状闻名西安教育界,今天,他又以白手创业的大名声震同行。
然而,好景不长。等待张振英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这不,只有13个工人的校办工厂却一下子进驻了13个人组成的调查组。说来好笑,调查的唯一凭据是上级教委转来的一封贴了4分钱邮票的匿名信。“他(张振英)能给教师发100元奖金,他自己不知道拿了多少呢?少说也有十几万。”匿名信振振有词。也难怪,当时全西安的中学如果哪一家年底能给教师发20元奖金就令友邻垂羡不已。
张振英太善良了。他根本不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人世哲理。他相信组织,但他却没有想到,别人正是借了“组织”的名义来调查他的。调查组查了21天,发现张振英不但没有拿“十几万”,反倒是贴进去3000元钱。事情本该到此结束,但张振英还是面对这样的结论:停止工作,资金收回,停止过组织生活,等候处理。
张振英懵了。尽管他可以在高等数学的王国里微分积分、解析几何,潇洒地用粉笔写下X、Y解,但是,对调查组的上述决定却实在不能理解。
为了捍卫人的尊严,执拗的张振英,拿起了法律的武器,与校领导对簿公堂。
法律是公正的。终于,张振英胜诉。当被告知重新恢复他停止了3年之久的组织生活时,他泣不成声。
张振英官复原职又当上了厂长。不过,在他接过厂长法人证书的同时也接过了6万元债务。
下四川,跑东北,张振英在半年的时间跑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考察了服装、食品、电子等10多个行业的市场。别的不提,全国100多个保温材料厂都留下了张振英的身影。
保温材料,有待开发,也有钱可赚。总算没有白跑。的确,保温材料在我国一直是老样子:砂、灰、钢筋、稻草绳,水平比较高的是石棉、珍珠岩。你看吧,管道、高温炉、供水锅炉,里三层、外三层,又捆又扎又填缝,工序复杂笨重,三天两头换新的。
张振英交上了“保温材料”这个“新朋友”。他跑书店、图书馆,凡是和保温材料有关的资料都不放过。做着理论研究的同时,张振英来到渭水河边,在“文革”期间知青住过的十几间四面透风的房子里做实验。夏天,蚊虫与他为伴,没钱买菜他就挖野菜吃;冬天,刺骨的寒风卷着黄沙扑进来,渴了,刨一块渭水河的冰块解渴。张振英脑子里全是保温材料,他用学过的高等数学优选、解析,一切似乎是那么近,一切又似乎那么远,“新朋友”总是羞羞答答藏在面纱后面。过春节了,他想给孩子打电话,跑到电话亭却又忘记了电话号码,于是,他又折回来,想回到渭水河边的“实验室”,当他终于伫立在渭水河边凝视水底星月时,才发现自己远离实验室二里多。
一次,张振英想起了那本旧杂志。他像往常一样来到一个过期杂志的书摊上寻找着有关“保温材料”的技术资料。这是张振英的一项“发明”,新杂志太贵买不起,旧杂志虽然过期字却一个不少,特别是科技类杂志,更是旧货中的便宜货。突然,张振英被一篇文章吸引住了,在这篇文章里,详细介绍了我国火箭发射中一种耐高温的保温材料——“锶”。灵光一现,张振英心里在问:“锶是啥东西?真有这神奇的功能吗?”
“这杂志咋卖?”张振英问摊主。“两毛。”“好吧,我买了。”事后——当张振英六个月创利润数百万元时,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是这两毛钱的杂志最终揭开了“保温材料”神秘的面纱。他的发明终于获得成功。
远处,西安城里的爆竹更响,东方启明星注视着渭河边上的张振英……
1992年2月15日。河南郑州。
国家建材局质检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质检中心主任瞿镇华刚过完春节上班,就接待了来自西北的张振英。瞿主任了解了张振英的来意后说:“留下试试吧,不过,河南有一个很有实力的单位已经来过8次参加质检,都没有通过。”如果当时瞿主任知道张振英是吃着野菜在渭河边的破房子里发明了“保温材料”的话恐怕连留都不会留。
20天过去了。
张振英身在西安,心在河南,他一天一个长途电话,询问质检结果。一天,他终于获得非常满意的回答:FBT(稀土)复合保温涂料完全合格!各项关键指标超过标准四倍以上!
这是一种全新的保温节能材料,被建材行业誉为保温材料史上的一场革命。它耐高温、耐酸碱、耐腐蚀,集保温、防热、防水、防腐于一体,广泛适用于化工、冶金、纺织、医药、建筑、交通、石油、造纸、电力等众多行业,高效节能,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张振英陷入了沉思,这倒不是他接到国家有关部门邀请他参与制定节能保温材料国际标准的请柬,而是他在思索着如何把这一最新的成果造福人民,报效祖国。
工厂要投产了。但是没有姓没有名。人们围在张振英四周请他起个名。也许,是想起了渭河的春节之夜,也许,是想起了奔波于江南塞北的那段日子,每天与他为伴的是东方破晓高悬天空的启明星!
“就叫启明节能材料厂吧。”张振英说。
发明难,让社会认识一项发明也不容易。
陕西省复合肥厂。
每年,这个厂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保温,于是,就有了四个“老关系”用户。今年有点不同,因为启明节能材料厂闯了进来。
原来,复合肥厂在渭南贴出一则保温工程公开招标的启事,张振英闻讯赶来了。
“你们?”厂方摇摇头。那神情分明是不相信张振英。也难怪,四个老关系户都是多年生产保温节能材料的大企业,而张振英却是头一次打交道——FBT保温节能涂料更是听也没听说过。
出于礼貌,也许是出于对那则“招标启事”信誉负责,或者是恻隐之心,不忍让张振英这个瘦得风都可以吹倒的“老头子”太过于难堪失望,厂方随手指了指,便离开了。厂方似乎在想:张振英大概是想来试验试验,那好,就把别人挑剩的地方让你试——难度最大、16米长的异型管道。这个粗管子转来转去,而且,管道内部还有10个5公斤重、落差2.4米的钢球在不停地撞击。反正,在张振英来之前,凡是在这里施工的保温材料没一会儿工夫就全掉下来了,钢筋捆也不管用。施工前,必须停下生产流水线的运作。
现在轮到复合肥厂的人大吃一惊了。经过检测,张振英的保温节能涂料各项指标均超过标准,更令厂方吃惊的是:张振英施工报价每平方米36元!而另外四个“老关系”的价格每平方米250元!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厂方毫不犹豫选择了张振英发明的FBT(稀土)保温节能涂料。
1992年7月,骄阳如火。
北京首都钢铁公司特殊钢公司。该公司引进了德国快炼特殊钢大型生产线,管道温度800度,炉窑温度1200度以上,前来投标的十几家保温材料厂都败下阵来,有两家的保温材料刚上去,不但保不了温,反倒着火“升温”了。急坏了钢厂领导,西德专家直摇头。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来剪彩,难道就因为保温材料不行而影响工期吗?
这时,张振英带着FBT涂料来了,结果,保温涂料使这条“火龙”温度降到60度以下!
首钢人感激张振英,不但为他做了鉴定,而且到处宣传——这个广告可是千金难买啊!
FBT保温节能涂料因张振英而问世,张振英因保温节能涂料而闻名,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短短几个月时间,前来要求转让技术的达300多家,法国、加拿大、南韩等外国客商纷纷要求合作引进专利技术……
又一个喜讯传来,张振英发明的FBT复合保温涂料获1992年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中国科技之光成果金奖。他本人还获国际科学与和平贡献奖……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1992年春节,张振英在渭河边遥望启明星时,还是身无分文,几近绝境,而到1993年春节之夜,张振英已经是拥有31个合作企业的董事长,订货合同金额高达两亿元。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旅泰诗草
黄天璧
颂中泰友谊
 鸿爪雪泥忆泰京,
 情牵中泰倍相亲。
 湄南扬子同携手,
 佛国神州日日新。
咏巴提雅
 景色风光世界殊,
 暹罗湾畔一明珠。
 金滩碧水珊瑚岛,
 椰影婆娑入画图。
赠泰国诗坛泰斗
王诚博士
 泰京聚首信前缘,
 倚马珠玑感赠联。
 亮节高风人敬仰,
 祝翁椽笔谱新篇。
王诚博士为泰国著名诗人、泰国《星暹日报》诗坛主编、“国际桂冠诗人”,五分钟内为余撰一对联:“天人一体诚为贵,璧玉当前信有缘”。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北京的春夜
周晓萍
一个春天的傍晚,我独自漫步在北京街头。一阵微风将我轻轻卷入夜色中……哦,这迷人的北京春夜呵!
长安街上的华灯,不理会躺在它脚下的残冬尚存的阴冷,霎那间便燃亮了自身,旋即辉煌地连成一片。在天安门广场徜徉的人们,脸上全都泛起温柔而安详的微笑。倘若能登上天安门城楼,俯瞰脚下的东西长安街,你会看见在金水桥华表那粗壮的胳膊下,无数汽车恍如无数黑亮的小虫,在悠悠长街的琴弦上颤动,你更能感受到北京春夜的情怀。
这是达到了高度艺术境界的北京的春夜。在这个春夜,人民英雄纪念碑以一种涵盖古今的雄伟气派挺立着,表现出历史的坚定与博大。人们迈着有力的脚步朝它走去。我想,它那经久不衰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男子般的姿态,还在于它的宁静泰然,在淡淡的夜色中,它似乎对什么都不介意。
但我对北京最感亲切的,还是它的公共汽车和电车。春夜,怀中揣上一张月票,随意跨上哪一辆公共交通车,随着它随便到什么地方去。这是最不造作、最惬意的了。你在靠窗的一个座位坐下,注视着坐着和站着的人,上车和下车的人,到站和未到站的人,突然像是明白什么似地笑了。是呵,人们乘上这辆车,最终还是要到达一个目的地。然而,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挑剔的眼光,尽情欣赏车窗外匆匆掠过的五彩斑斓的繁华夜景;或是幽默地吸几口春风送来的繁忙夜市里烤羊肉串的香味……
这个春夜,我就是这样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在首都最繁华的地带,一溜烟跑了一圈。我觉得,坐在车上看北京和走在地面上看北京,给人的印象迥然不同。走在大街上,北京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实实在在,伸手可触;坐在车上看北京,竟使人如飘浮在一片轻柔而朦胧的梦幻中……
其实,在北京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在某一个春夜,在某一个站牌下,去等候一辆公共汽车。这时候你会觉得,等待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当那辆车神气兮兮地从远方驶来,并且瞪着两只故作镇静的大眼睛,在你面前慌慌张张地停下,你心里能不觉得快慰,从而更加喜欢它?
这是有着奇妙心约的北京的春夜。在这个春夜,我和我的汽车都要西行。然而在东边,我为自己留下了一片没有撩动的夜色。那春寒中的淡淡绿韵,似乎在告诉我:幸福,往往来自无言的柔静;一片没有撩动的内心,更使人回味和追寻。我要把自己最珍贵的情感,深深地藏在北国的春夜里。
流动的光,划出一道清晰的白线。我和我的汽车都要西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