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解放思想大家谈

  思想大解放 奋力奔小康
普朝柱
过去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中,不存在束缚生产力的问题,即使有矛盾也只需进行调整。但是,用力很大,收效甚微。是我们的社会制度不好吗?当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是资本主义旧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总趋势的。这个崭新的社会制度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而且它有能力自我完善。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制上存在的许多弊端还在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其诞生之初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以后就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发挥出来。实践已经证明,对于这样的经济体制,简单的调整是不行的,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14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冲破思想上和体制上的许多禁锢,大胆进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跃上了一个大台阶。
云南是一个民族众多、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的边疆地区,改革开放的14年,是云南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当前,云南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主要有三点:第一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产品经济向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以前农民的产品大体有60%—70%用于自己消费,是自给性经济。1991年全省农村的商品率已达60%多,农民自己消费的只占1/3,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是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变化。第二是由传统技术、粗放经营型经济向依靠科技进步、集约经营型的经济转变。以前农村靠土地资源,靠拚命开挖、多栽多种以求温饱。现在广大农村普遍推行良种、地膜、复合肥料和其他先进栽培技术,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第三是由主要面向省内市场的内向型经济向主要面向省外、国外市场的外向型经济转变。以前,进省物资占70%左右,而且多为原材料,如矿石之类。现在倒过来了,出省物资占70%以上,而且大批出省物资因运力紧张出不去。烤烟年产量在5.5亿公斤以上,主要靠省外市场和国外市场消费,糖、茶叶等等也是这样。多年来,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实践中,总是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转换脑筋。从云南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样一条规律:在各个历史转折关头,都是思想的大解放带动生产力的大发展。试想,如果没有党的三中全会前后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不能把人们的思想从“两个凡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就不能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取消统购统销制度。废除这些体制,是重大的改革,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产的第一个高峰期,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如果没有1986年生产力标准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大讨论,就不可能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产品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可能把全省的经济作物发展到1700多万亩,不可能出现第二个农业增产高峰期,开始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关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学习十四大精神、解放思想奔小康”的大讨论。大讨论的总题目就是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和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解放思想的大讨论,要使人们的观念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新的深化和提高。
一是增强市场意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的思想认识问题和与之相应的经济体制一直困惑着人们,使生产力不能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实践,使我们的认识逐步深化,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石破天惊,一语解开了数十年计划和市场争论的纽结。党的十四大据此明确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实现了理论上的大突破和思想的大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经济体制,它的建立和发展,必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最终奠定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这是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并将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我们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观念。
二是增强开放意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放也是改革,而且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眼界扩大了,学会开拓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迅速发展。这些年,云南受东部沿海地区示范作用的带动,利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交接部的区位优势,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我们的对外开放有多种方式,包括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积极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边境贸易、转口贸易、经济技术交流,与欧美日本及独联体国家发展直接的对外贸易与经济技术交流。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在对外开放方面,胆子要更大一些,要把省外、国外一切先进的、有用的东西都拿过来,把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创造的一切科学成果和文化成果都引进来,为我所用,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
三是增强科技意识,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搞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如果还是用传统技术,靠拚资金、拚劳力、拚自然资源,只能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我们讲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就是进入了一个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新阶段。云南省内先富起来的许多村寨,都不是资源好、耕地多的地方,而恰恰是资源贫乏、人多地少的地方。他们主要是靠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发展经济。现在的竞争,主要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科学文化技术的竞争。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只有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用最大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迎头赶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意义深远的伟大革命。开展这一大讨论,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自觉的开拓者、创造者。
(作者为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

  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改革开放研究征文启事
为了进一步宣传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历史任务,本报理论部、中共广西北海市委、广西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举办全国三沿地区改革开放研究有奖征文活动。
征文内容,①联系三沿地区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如何进一步贯彻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抓住机遇,发展自己;②三沿地区改革开放方略;③三沿地区经济的特点、性质、作用和发展前景;④如何抓好三沿地区的科技教育,搞好经济技术开发;⑤三沿地区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⑥三沿地区如何进行外引内联,发展外向型经济,率先走向世界;⑦三沿地区如何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发挥经济上的带头辐射作用,促进全国的经济发展;⑧内陆地区如何运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经验、条件来发展自己。
征文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观点鲜明,材料翔实,文字生动活泼,每篇文章抓住一个问题,讲深讲透,篇幅不超过4000字,篇数不限,每篇稿件寄一式三份。来稿一律不退。
征文从3月下旬开始,为期三个月。为了使评奖客观公正,特约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组成评奖委员会。全部获奖论文编入《中国三沿地区改革开放研究》一书,由出版社公开出版;邀请获奖作者出席在北海市召开的全国三沿地区改革开放研讨会;获奖的作者名单在人民日报上刊登。
征文来稿寄:(邮编100733)北京朝外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理论宣传部三沿地区征文组收,信封上注明“三沿征文”。稿件后面必须写清作者姓名、所在单位、职务、通讯地址、邮编、电话。
人民日报理论部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短论

  该放的要放开 该管的要管严
李新泰
新加坡能够成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秩序井然的国家之一,既放得开又管得严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的经验对我们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无借鉴意义。
放开管严,放开是前提。一个国家、地区、单位,如果对任何事情都管得很死,必然丧失活力。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蓝图、对外交流,小到企业内部分配、生产计划、产品定价等,统统由国家确定。由于管得过死,基层没有活力和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世人瞩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放开搞活,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后,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的要求,更加放开。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放与管的问题上也要坚持辩证法,不能一说放开就对任何事情都撒手不管,任其自然。放开不等于放松,对该管的一定要管住。越是放得开,越要具有管住的能力。这就犹如骑自行车,要想跑得快,制动必须灵敏有力,否则一味快则会失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要加大开放力度,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制衡能力,对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方向、违背市场经济、国际规则和惯例要求的东西,必须坚决管住,以保证放开的不受干扰。对诸如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卖淫嫖娼等不法行为,对社会治安、食品卫生、社会公共场所、交通秩序等,一定要管严、管好。在这些问题上,不能因为放开就不敢大胆地管理。恰恰相反,管严正是为了放得更开。因此,我们必须真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放开的同时,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尽快建立与放开要求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放与管是一对矛盾。过去,我们曾有过“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教训,这大概也是不敢言“管”的顾虑所在。我们要按照辩证法的要求,该放的要放开,该管的要管严,求得放与管的对立统一,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作者为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笔谈(22)

  对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考
——学习党的十四大报告的几点体会
彭珮云
党的十四大报告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作为90年代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努力实现的一项主要任务。这不仅是90年代的一项主要任务,而且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主要任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提供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仍然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的人口问题:首先,人口规模大,每年出生的人口多。由于20年来积极推行计划生育的结果,我国妇女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较低的水平,但我国大陆总人口到1991年末已达到11.58亿人。由于受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目前我国处于生育旺盛期(20—29岁)的妇女有1.2亿,到本世纪末仍有1亿人。因此,90年代平均每年出生人数仍在2000万以上。这样巨大的人口规模,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第二,人口质量不够高。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中还有1.8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5.88%;全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612万人,占总人口的1.4%。我们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第三,人口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较快。1991年末,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亿人;本世纪末,将达到1.3亿人,约占总人口10%。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妥善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问题,应当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来。
在人口城乡结构方面,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1990年占总人口73.77%,这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都是一个不利因素。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速度将加快,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同时,我们将面临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就业、住房、交通、水电、生态环境、计划生育管理等。
在人口性别结构方面,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例是正常的,但8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男女婴出生性别比呈现升高的趋势。如果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将造成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从而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见,为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我们不仅要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还要努力提高人口质量,注意研究人口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但不能只孤立地抓这一方面。如果我们只抓少生,而不重视优生,不重视晚婚晚育,不重视性别比例问题,不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我们就不可能解决好我国的人口问题,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
(二)
1990年5月,江泽民、李鹏同志在给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的信中指出:“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它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相适应的理论为依据的。”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计划生育工作决不能放松,必须确保实现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实行计划生育坚定不移的决心。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自身生产必须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理论,在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诸因素中,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决定性因素。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生产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物质资料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但是,人类自身生产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与人口发生直接的联系,受到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等的影响。人类自身生产的状况,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应当自觉地对人口生产进行调节,使人口发展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必须实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生产决不能放任自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为了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必须坚持计划生育这个重大的战略决策。这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一定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更快地搞上去,同时一定要坚决把人口出生率降下来,对计划生育工作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大大促进改革开放的步伐,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同时,也必将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去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计划生育工作又有新的进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计划生育工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出路在于改革。一方面,对于计划生育工作中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并且不断地加以完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自觉地适应形势的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深化计划生育工作的改革,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机制。
这种新的机制应当把社会制约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结合起来。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决不能忽视社会制约机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贯彻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更好地加以制约。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备的计划生育法规体系和执法程序,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使公民都能履行法律规定的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使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都能依法管理计划生育。搞好计划生育仍然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承担完成本地区人口计划的责任,实行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和各项服务,拓宽宣传和服务的领域,提高其质量和水平。围绕计划生育的各项服务搞得越好,控制人口的能力就越强。要下大决心用大气力继续加强基层建设和基础工作,逐步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经常化、科学化、法制化。当前特别要健全农村村、组和城市街道、居委会的计划生育工作网络,保证这项工作在基层经常有人抓。要千方百计稳定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并使这支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其他各种难于管理的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把这些工作做好了,就能增强国家对人口增长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新的形势下,只靠社会制约机制来控制人口增长显然是不够的,应当把建立和健全利益导向机制放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来。利益导向机制是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给予奖励、照顾和优惠,使群众通过权衡利弊得失,放弃多生孩子的念头,主动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各地已经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在扶贫开发、安排到乡镇企业就业、分配承包地、自留地、划给宅基地、办理养老保险等方面优待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我们要更加自觉地从各方面建立和健全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
无论是完善社会制约机制,还是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都需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现在,国际上普遍把人口与资源环境同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认为解决人口这个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必须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普及教育、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增进家庭福利、妇幼保健、提高妇女地位、妥善解决城市化、老龄化问题等结合起来,实行综合治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当自觉地树立整体观念,对人口问题实行综合治理,走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虽然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是确实为国家和社会节省了大量的消费基金,减轻了人口增长过快给人民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就业、资源、环境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对当代有明显的效益,而且惠及子孙后代,其意义是深远的。
(作者为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