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启事
新年伊始,人民日报文艺部、《大地》杂志社与生产全国著名的“中国匹克”运动鞋的福建泉州匹克(集团)公司将联合举办“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活动。
“匹克”英文为“PEAK”,乃“顶峰”之意。“无限风光在险峰”。若要领略峰顶那无限美好的风光,只有勇敢地攀登,不断地拚搏、进取!
拚搏、进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拚搏,进取,使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在我们身边,变化在我们眼前。黄金海岸的红火、工厂矿山的换代、深圳等新型城市的崛起,自然令人兴奋不已;古老的小城、遥远的边陲、苍茫的沙漠的日新月异和商品大潮中人的观念的变化,也足以令人怦然心动。散文,作为文学的一支轻骑,应当责无旁贷地去反映这种历史性的伟大变化。这就是我们举办这次征文活动的主旨。
一、征文要求:要求以散文的形式(不是通讯报道或新闻特写)反映改革开放后神州大地方方面面的变化。角度要新颖,内容要贴近生活,真切具体,富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爱国主义精神;文字要精美、凝练,篇幅要短小(1400字以下),力求做到情文并茂、意韵深邃。
二、征文办法:从征文来稿中择优选登,并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评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篇,给予奖励。
来稿请寄人民日报文艺部“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组,邮编100733,恕不退稿。
三、征文时间:1993年2月—5月底(5月15日截稿)。
欢迎广大作家和业余作者踊跃参加这一征文活动。
人民日报文艺部
《大地》杂志社
福建泉州匹克(集团)公司
1993年2月5日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白羽同志谈散文创作
郑峰
晚饭过后,来到他下榻的淄博故园大酒店407房间,坐在客厅的沙发椅上,刘白羽同志继续谈起了散文。
他说,写散文是极不容易的事。一是要简练。写十万字的小说,有一两万字的闲文也许不十分打紧(我这并不是贬低小说),可如果是散文,即使你只写了四五千字,也仍可删去四五百字——这还是指名家一类而言。我一向是尊重编辑的,欢迎他们改,有些改得确实生色不少。
二是,写散文要有深厚的底蕴。他讲了一个饱含哲理的阅历。他的寓室可以从楼顶场地上俯瞰北京长安街全景。无论春夏秋冬,他每天早上都是六点起床,一方面活动活动,一方面欣赏北京的日出。冬天,这个时候天还黑着,太阳跃出地平线,到全部露相也不过十几分钟,那时整个长安街上,从高楼大厦,到旧式的四合院,红楼瓷瓦,到处浮光跃金。特别是那无数片窗玻璃上,简直就是密密匝匝的火焰。火把在跳动,在燃烧。整个长安街乃至整个北京城,到处充满着黎明前跳动的活力。对于这个景观,白羽同志已经观察了20多年了,他想写一篇散文,可是至今仍未写出。原因是,他觉得生活的积累还没有提炼好、升华好,还没有达到呼之欲出的境地。他还说,为了这个原因,连在别处分配给他的大房子他也拒绝了,坚持继续观察,终有一天,他要写出这篇散文。
三是,写散文要有一点诗意,或叫散文的“魂”。这不在多,也不可能多,只有那么一点点,叫作闪光点,或是灵点。他说,他之所以写不出看了20多年的北京街头的日出,原因之一就是至今还没有找出这篇散文中的“闪光点”,那几句诗,那几簇大海中的浪花。他随口吟出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并说,“瘦”字就是诗魂。
四是,写散文要有生活的机遇。他说,一篇散文不仅要有好的文学基础和写作技巧,重要的还要有生活的机遇。如他的《日出》,就是白羽同志从莫斯科起飞后,一直坚持坐在机窗前观察,与猛烈袭来的困倦作战时有所感而得的。那次他是在夜间起飞的,凌晨将至是人最容易打瞌睡的时候,整个机舱里的人都睡了,只有他在坚持,坐在窗口前,凝视着那蓝幽幽的天宇。终于,时机来了——一轮红日从那蓝黑色的茫茫天宇中腾起,那绮丽壮观一下攫住了他的整个身心。他立刻拿起笔,将这真实的所见、所感记在笔记本上。其实,那篇散文,当飞机在北京一降落时,就完成了。
五是,真实是散文的生命。因为散文比较直截而真切地反映着一个作家的人生感受与思想历程。散文的创作与诗歌、小说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大概在于:它很少能够借助艺术的假定法则。它既不像写诗那样可以极度夸张,又不像写小说那样由假设的“叙述者”来串讲。散文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应当说,文中的每一句描述,每一份情感,都须是真正出自作者自己的眼和心,都须来自真正的自我。他认为,在读者面前敢于坦露自己,显然是一种对读者尊重和信任的态度。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公不私谢
桂毅
日常生活中,“您好”、“谢谢”之声不绝于耳,使人感到意态欣欣,温暖亲切。
然而,古往今来,“务实派”不少。在他们眼里,无“礼”不为谢。如欲事成,辄必献送。因而,配有高档装潢的馈赠佳品越来越多。甚至连专营高档礼品的礼品商店也应运而生。上海一位专营礼品的个体户,竟将一副颇多物议的对联,堂而皇之地悬于店门两侧:“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店主巧妙地改“理”为“礼”,以同经营项目相合。可谓匠心独运,思计良苦。对联虽遭非议,生意倒也兴隆。因为,对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不正之风的憎恶。或褒或贬,都为其做了免费广告和义务宣传。
对于这副对联,人们尽可一说了之,甚至不屑一顾。为官从政者切不可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倘将其视为一声警钟,怕也算不得小题大作吧?君不见,如今许多事情不是无“礼”难办吗?就连五花八门的达标验收之类,也是无“礼”难成,搞得人们叫苦不迭。时下,此风似有蔚然之势。人们有了难事,首先想到送礼。且由“私事私送”发展到“私事公送”,以国币公物取悦于人。它的效应,不言而喻。
诚然,人类最富真情。相互交往的礼尚往来不能没有,无可非议,但要公私分明,光明磊落。
倘使人们没有“无礼寸步难行”之苦,“公不私谢”自也顺理成章。那时,人们将省却多少违心的应酬和无穷的烦扰!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携来彼岸浓郁风情
卢今
陈漱渝的《亲情·乡情·风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访台散记。作者在1989、1990年曾两度赴台探亲并进行学术交流,足迹几遍于宝岛各重要城市与名胜古迹。作者生动地描述了亲自目睹耳闻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动情地抒写了发自心灵的体验与感悟,并以一腔浓情倾注于其中。
读完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对台湾的了解确实是比较深入、广泛的。作品涉及了社会各阶层。书中的人物上起官员、资本家,下至计程车司机、工匠、乞丐,对他们的生存状况与心态,都有相当生动的反映。他着笔最多的还是文化艺术界,他用大陆人的目光来捕捉他们迥异于内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点,因而让我们读起来顿生兴味。《道是无情却有情》、《小城来做客》等便都是这样的篇章。
《小城来做客》写的是三义。这个小城因影片《小城故事》和邓丽君为该片配唱了主题歌而广为人知。三义木雕工艺曾经十分发达,而如今,有精湛技艺的木雕技师们也只能靠制匾谋生了。一位老板娘感叹:“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台湾近年经济不景气,木雕的销路也不好。”而匾却不同。在台湾,升了官、添了房,亲友都要送匾,“送匾的钱还可以均摊。”在描述了老板娘颇具典型性的境遇和心态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写了自己的感受,认为“金钱的淫威居然能迫使有才华的艺术家从事跟艺术绝缘的工作”,这具有哲理意味的咏叹无疑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写台湾出版业的艰辛。我想象不到名气不小的作家办出版社,竟然“从写稿、编辑、校对到记帐、打包,统统由他一手包办,只在稍后才请两位工读生帮忙。”在如实地写出台湾出版业的苦况与弊端的同时,作者也描述了他们追求个性、精打细算和注重宣传的特点,其中不乏可供我们借鉴之处。
文化名人散记在这本集子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多数篇章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丹心白发一老翁》写抗日战争胜利后赴台任教、定居的老作家台静农,作者曾五次拜访这位文坛耆宿,在交谈中“发掘”出了一些他与鲁迅交往中的鲜为人知的史实;《飘零的落叶》写胡适晚年在海外的境遇,这篇长文文情并茂,史料丰富,有许多是人们闻所未闻的,其余诸篇分别记叙了林海音、苏雪林、柏杨、张爱玲和三毛的人生轶事。这些篇什各在不同程度上从人物描写反映出特定的人文环境和社会风貌。秦贤次先生是位颇热衷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新文学史料专家,我从北京出版的《新文学史料》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都曾读到过他的论文。读漱渝的这篇散文,方知《鲁迅全集》中有一条注释大陆学者始终存疑待补,却经他考证而破解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史料专家却供职于保险公司,学术研究只是他的副业。文中说他多次来到北京,每次都花许多时间在琉璃厂搜求旧书刊,每有所获便会唱起小调,“迈步也格外高远”起来。虽然只是利用业余时间,但如此孜孜以求地日积月累,其学识日益丰厚深广也就很自然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楠溪清纯一江秀
范云兴
楠溪江,好温馨的名字,你一年四季均散发着楠木般的芳香。初冬时节,我慕名特来探访你,你仍流露出春天的气息。
三百里楠溪江,逶迤于浙江东南永嘉县境内。在青山绿树、奇峰峻岩的簇拥下,在蓝天白云、朝晖夕霞的辉映下,楠溪江水显得更加清澈、透明、纯净,真可谓白璧无瑕,一尘不染,称其“天下第一江”并不过誉。乘车沿江而行,松林、竹林、枫林、河滩、草地历历在目;古村新镇、牧童水牛、浣衣少女,一派古朴纯真的田园风光。乘竹筏在江上漫游,悠悠然如走进世外桃源。透明柔软的江水从五彩斑斓的卵石上潺潺流泻,仿佛有意在怡情养性,净化游人的心灵。此时此刻,无忧无虑,荣辱皆忘。天上人间,现实梦幻,皆融进流水的旋律之中。
楠溪江融险、奇、幽、秀为一体,以水清、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闻名。其山地景观的特色是群峰笔立,峻岩如削,洞窟悬壁,气势峥嵘,富有阳刚之美,与柔美缠绵的楠溪江水景形成强烈的对照。石桅岩则是笔立奇峰的佼佼者。它三面环溪成峡,一峰拔起,势如船桅,因而被命名为石桅岩。此峰通体皆石,相对高度达306米,顶覆茂密植被,常有猴群栖居。与石桅岩隔溪相对群峰,簇拥环立,但高不及半,相比之下,更显出石桅岩高耸入云的气势。石桅岩一带的峡谷亦号称“小三峡”。夹崖皆削壁,回环曲折,尚有古洞、青藤点缀。清潭碧流,时断时续,富有节奏感。群峰倒影入水中,毫发不爽,清晰可见。船行影上,情景交融,大自然之美在这里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楠溪江拥有许多飞瀑流泉,而且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诸如百丈瀑、莲花瀑、击鼓瀑、打锣瀑、含羞瀑等。如若雨季游山,果真是崖崖挂匹练,银河落九天。石门台九级飞瀑,分布于二三公里的溪谷内,一瀑一形,一瀑一景,段落分明,自成首尾,实在是难得的瀑布群。我游石门台,适逢冬季枯水季节。虽然看不到飞瀑奔泻的壮观场面,但却寻觅到了一种静谧美和气韵美。在狭小的山径上吃力地攀登,不觉浑身发热出汗,但游兴愈来愈浓,山景也愈来愈美。悬崖峭壁,奇峰异石,皆在绿围翠绕之中。飞瀑流泉,清溪碧潭,均空明洁净,超凡绝俗。特别是那密不透风的常青树,从山谷一直铺到山顶,伸向天外,漫山碧透,翠绿欲滴,展现了南国绿色长城的奇伟风貌,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山水诗歌的鼻祖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在永嘉当了一年的太守,写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千古绝唱。永嘉是中国山水诗歌的摇篮,楠溪江则是中国山水美景的源泉。


第8版(副刊)
专栏:

  瘦西湖
李建华
按说,她本是杭州西子的姐妹,
手足情浓,难舍难离。
不知是谁把她诳来扬州,害得她,
浓浓相思,
削瘦如此!
把个丰盈的女郎,
变成了杨柳细腰的少妇。
终于有那么一天,她想通了,
不再思念钱塘江和六合塔,
不再思念断桥和虎跑泉,
甘心情愿在扬州落户!
收拾起往日的娇羞和慵懒,
换一身优雅的家常装束。
甚至弄懂了开放搞活、商品经济,
开始想把生活过得富足!
毕竟她是名不虚传的名姝,
竟引得那么多人漂洋过海而来,
以看看她的风采为满足!
而她,竟也落落大方,一派风度,
敢和五洲宾客周旋,
敢信心十足评今说古。
引得那么多人为之倾倒,
引得那么多姑娘慕名而比美,
顾不上嫉妒……


第8版(副刊)
专栏:

早春(木刻)宋本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