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笔谈

  不要忘掉农业这个根本
——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论述
孙文盛
在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的论述。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农业的战略意义,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推动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该把农业放到恰当的位置上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宏观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这是在正确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国人口80%是农民,这就成为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首先,农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邓小平同志认为,如果说有什么问题将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那末,第一“是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如果农业生产形势不好,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如果农业生产发展形势好,农民和农村稳定了,就摆稳了大多数,天下就大定了。总之,农业的稳定发展,乃是全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他反复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不忘农业,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地位。对于农业的发展,要有一个战略考虑,要有一个全面规划,要有一个总的目标。这个总目标就是:到2000年,粮食产量要达到4800亿公斤。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达到这个目标,做到粮食基本过关。其次,各行各业都要支援农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工业要为农业服务。“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小型工业,搞好农业生产。”社会各个方面都要把发展农业看作自身的任务,积极做好支援农业的工作。
当前,很有必要重申农业是基础的问题。现在,有些地方,有些同志,看到农业连续几年丰收,就误以为农业已经过关,因而出现了忽视农业的苗头,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该明确,农业总产值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减少,绝不意味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的丧失。相反,“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必须坚持不懈地把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贯彻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而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关键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邓小平同志认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乃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关键。他在谈到农村改革问题时指出:“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全国80%的人口的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源泉。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之所以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就是因为它体现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1978年,邓小平同志具体地分析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途径,指出,最基本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我们这些年来搞改革,有一条经验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出权力下放。”二是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历史唯物论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行动的动力,积极性不可能离开物质利益而产生。“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只有重视并切实保证农民群众的利益,才能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应该看到,当前农村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和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突出问题。如: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卖难、价格低、“打白条”的现象严重;应该给予农民的某些优惠措施不到位、不落实;巧立名目加重农民负担的不正之风相当盛行。这些问题,直接地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群众感到很不满意。如果解决不好,就不能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农业生产就有滑坡的危险。因此,全党同志应该警醒起来,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业的发展要依靠政策和科学
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正确的政策可以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群众致富的本领,这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两个轮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改革、开放、搞活”这一总政策,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具体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整个农村经济活跃和繁荣起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党的十四大之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春潮开始涌动,它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走向新的阶段。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解决好一系列的政策问题,包括农副产品的价格政策、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的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的政策,等等。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农副产品价格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应该是,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确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理顺价格关系,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要求,促进农副产品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改变,使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能够体现出来,并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国家还要建立运用税收、信贷、财政等经济杠杆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重要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和仓储运输体系,建设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建立保障机制等。这些方面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果不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单靠农民本身的积极性,农业也是不可能高速度发展的。只有把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农业生产持续地向前发展。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一个种子,一个肥料,还有多种经营,潜力是很大的。”“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可见,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决不仅仅是一个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条件还不成熟。根据这种情况,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应该放宽视野,拓宽思路,多从改良品种、肥料、饲料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进行努力。“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作物单产、发展多种经营、改革耕作栽培方法、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都要靠科学。”邓小平同志还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高度,论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加快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我们党制定了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既是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运用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掌握市场信息,还是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能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技出人才,出质量,出效益。同时,科技本身也要进入市场,以更好地应用于生产领域,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因此,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切不可忽视农业科学技术。要搞好科研,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要搞好推广,组织农民学习实用农业科学技术;要搞好应用,兴办肥料工厂、饲料工厂、种子公司。只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才能保证我国的农业发展上新台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中译本翻译出版的前前后后
——纪念张友渔同志
陈丕显
在全党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的热潮中,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生前所作的最后一本读书笔记——《历史学笔记》(中译本)出版发行了,这对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抚着这本译成中文的180多万字的巨著,我不由得深切怀念著名的理论家、法学家张友渔同志,是他领导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国情调查工作委员会(简称“国调会”)支持和帮助了此书的翻译、编辑、出版,为此付出了他最后的心血和精力。
友渔同志是1927年入党的老党员,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学者。他精通法学、政治学、新闻学,知识渊博、学术精湛。几十年来,他撰写或主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为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0年,友渔同志尽管已91岁高龄,仍然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出自内心地拥护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发出的重视对中国国情进行调查研究的指示,亲自提议和创建了“国调会”,并亲任“国调会”名誉主任。当他带领“国调会”的全体同志积极组织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调查,对国有资产运行增值状况的调查时,得知了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中译本翻译出版遇到困难因而搁浅的消息,他立即建议“国调会”全体同志,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面资助该书的翻译、编辑、出版,并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必须把此事作为“国调会”1992年首要任务来抓。
友渔同志不仅提出了任务,而且不顾年老体弱,具体指导该项工作:首先,聘请这本书的主要译者为“国调会”的特约研究员和副研究员,鼓励他们把这本书全部翻译出来;其次,由“国调会”出面帮助联系出版这本书并承担这本书的部分编辑任务和一些经费;第三,要主动与各新闻单位联系,宣传好出版这本书的重大意义;第四,要帮助新华书店做好这本书的征订发行工作。他的这些意见,“国调会”的同志均认真地贯彻执行,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首都各新闻单位都对出版《历史学笔记》的重要意义做了宣传报道,红旗出版社承担了该书的出版任务,新华书店首都发行所专门向各地新华书店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尽快全力做好这本书的发行工作。友渔同志对此感到莫大欣慰。他曾亲自打电话给《人民日报》和红旗出版社的有关同志,感谢他们的支持,希望他们继续做好该书的宣传发行工作。他的这种工作精神,使许多年轻同志深受感动。
友渔同志抓《历史学笔记》的翻译、编辑、出版发行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而是出自一个老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出自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深切关心。他多次说过,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也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之所以是统一的,就因为在这一点上两者是融会贯通的。弄懂了这一点,就不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而会作为改革开放的锐利思想武器,并把它与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起来。去年1月10日,是张友渔同志94岁生日,“国调会”于1月8日在他家召开常务工作会,友渔同志作了近一小时的讲话,再次重申了他的上述思想。他说,《历史学笔记》是在马克思逝世前一年完成的,是马克思最后一本读书笔记,因此它凝聚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和史学方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这一著作,从而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
在这以后,友渔同志每日出现低烧,身体很不适,但他仍然坚持写出《掌握唯物史观,洞察中国国情——学习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体会》,并就此书的出版发行情况起草了给李瑞环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汇报信。由于他同时患有白内障,写作时先做口述,由“国调会”同志记录整理后,再由他把稿纸贴在眼前十分吃力地一字一句地斟酌,有时“国调会”工作人员不忍心再这样做下去,但他仍然坚持,并说:“支持和帮助这本书编译出版可能是我为党做的最后一点贡献了。”
友渔同志不幸而言中。此后不久他就病重住院,在每天发烧、腿部剧烈酸痛的情况下,他仍然关注《历史学笔记》中译本的出版发行状况,并特意交代前去探望他的同志,要早日把他给李瑞环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汇报信寄出,继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此书的出版发行。面对这位94岁的老共产党员、著名理论家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的一片深情,在场的同志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泪下。去年2月26日,友渔同志不幸与世长辞了。可以告慰他的是,《历史学笔记》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李瑞环同志在接到友渔同志给他的信后,指示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给予支持。秘书组的同志先后四次给“国调会”打电话,关心这方面的工作。红旗出版社为这本书的出版和发行做出了很大努力。“国调会”的中青年同志也一直为实现友渔同志的遗愿而辛勤工作。“国调会”从成立之日起,应友渔同志邀请,我就担任顾问。友渔同志逝世后,我觉得应该为实现这位有65年党龄的老党员的遗愿尽一点力,便继任了他生前担任的“国调会”名誉主任一职,勉励“国调会”的同志为实现友渔同志的遗愿而继续奋斗。
今天,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中译本终于面世了,友渔同志九泉有知,当为此自豪和欣慰。友渔同志为此书编译与出版发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社会科学发展史上,铭刻在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心中。


第5版(理论)
专栏:调查归来

  引导农民围绕市场发展农村经济
——威海市发育农村市场经济的调查
邵越武李克刚张文武
江泽民同志在向党的十四大作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上新台阶,是一个新课题。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实践,引导、帮助农民围绕市场组织生产经营,使全市农村经济出现了可喜变化,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78.3%,名列全省前茅,农民人均纯收入1190元。
放开生产计划,引导农民围绕市场组织生产
引导农民围绕市场组织生产,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变传统农业单纯追求数量和依靠行政命令组织生产的做法,引导农民运用价值规律和效益原则来组织生产。为此,威海市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放开生产计划。规定在保证“三保”(保口粮、保上交、保储备)和国家指令性生产计划的前提下,全部放开种植、养殖、畜牧、水产、加工等生产计划,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搞什么加工,完全由他们自己根据国内外市场行情,宜粮则粮,宜油则油,宜鱼则鱼、宜畜则畜、宜果则果。二是放开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除国家指令性的部分粮、油的收购价格外,凡上级没有明令禁止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全部放开。三是放开农民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政策。规定凡从事农村商品生产的农民,各县、市(区)在进城、物价、贷款开立帐户等方面给予优惠,并撤除关卡,清理“三乱”,为引导农民从事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扫除障碍,从而调动了农民围绕市场组织生产的积极性。靠山的大搞变山为果、变石为金、变草为奶;靠地的利用土地平坦,水浇条件优势,搞塑料大棚,建蔬菜基地,种优质高效的“花花田”;靠海的大搞养殖加工。目前,威海市出现了一大批豆腐村、西瓜村、苹果村、养殖村、畜牧村、工业村等,从事市场经济的农村劳力占总数的80%以上,农民已初步尝到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甜头,看到了发展经济的广阔前景。
发育两个市场,帮助农民竖起发展经济的阶梯
市场是流通的载体,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也是农民致富的必不可少的阶梯。所以,要积极发育市场,一个是国内市场,一个是国际市场。威海市一方面把当地市场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筹资建设。四年来共投资近亿元,新建、扩建、改造各类农村市场40多个,使威海市目前有各类农村市场196个,个体经营摊点2400多处。另一方面,采取到全国各地城乡建立农副产品销售网点的办法,与全国130多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农副产品购销联系,帮助农民搞好农副产品的深购远销,使水产、水果、畜牧、粮油等产品在外地市场的购销额大增。
在积极开拓建设国内市场的同时,威海市还眼睛向外,帮助农民伸长发展市场经济的触角,把目光向国际市场“聚焦”。威海市各级党委、政府根据本地的地理优势,把农副产品的出口创汇放在首位。对农民从事创汇项目、发展创汇产品的,除在技术、资金、税收等政策上给予必要的优惠外,还建立了果品、花生、水产品、水貂、长毛兔、肉食鸡、粉丝、乳制品、蚕茧、石材等十大农副产品创汇生产基地,以此作为伸向国际市场的“龙头”,鼓励农民积极从事创汇农业,发展创汇产品,到国际市场上去参与竞争。目前,威海市参加创汇生产的农民已达100万人,农业创汇企业达200多家,年外贸出口收购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收购额的50%以上。荣成市邱家渔业公司去年直接到国外去办水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第一家跨出国门、到国际市场闯天下的农村企业。
    强化服务功能,为农民发展经济提供保障
发展农村经济代表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也与之俱来。强化服务功能,减少和有效地避免农民从事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成了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在这方面,威海市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和信息业,为投资风险大、投资额高的项目,提供财产保险和正确信息,指导和帮助他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避免盲目性和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大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从横向上讲,主要是建立农业机械、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纵向上讲,主要是围绕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以现有骨干企业和经济实体为龙头,发展农工商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健全的服务体系,齐全的服务功能,为威海市农民围绕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威海市委研究室)


第5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读《职业道德新探》
沙英
范英主编的《职业道德新探》一书(最近由红旗出版社出版)是他主编的《精神文明学丛书》之一,主要内容是,对于职业道德的一般内容、性质、特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等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特别是该书考察问题的视角新,从重视中国的优秀传统、突出中国特色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探索,而且其中又有不少新鲜的思路和论证。
本书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过去关于职业道德的论著,大都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谈论,这本书则从精神文明学、人生科学和伦理学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实践与理论问题,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同时又将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起来加以阐析,最后又落脚于精神文明学方面。第二,该书既立足于现在,又放眼于未来,从跨世纪的角度去考察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实践与理论问题。所谓“新探”的新,主要表现在这里。第三,该书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既考虑实际的需要,又力图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进行理论探索。在《广东省“八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点》中规定,各行各业要进行职业道德全员培训。这是作者撰写该书的直接动因,其目的在于为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以供参考。作者对于建设精神文明问题作了认真的研究,且具有创新的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是值得赞赏的。


第5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市场经济与思维变迁》简介
反映苏南农民思维变革的著作——《市场经济与思维变迁》(姜念涛、黄胜平著),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作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这本著作。本书以苏州、无锡和常州为背景,对广大农民通过乡镇企业开创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进程,作了生动的记叙和理论分析。作者指出,农民开发了市场,又在市场开发了他们自身,即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本书既可以作为学习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象化教材,又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当代农民的思维方式变革,及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参考资料。(李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