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独家调查

  一个综合调查详细表明
北京青年想什么?
△不论什么方式,能学就行 △最爱读文艺书 △信息 渠道由电视、报刊、广播“三家分晋” △希望增加社会交际
为了把握青年的思想情趣、文化走向和偏好,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青年研究会最近在京进行了综合调查。他们共发出问卷2160份,收回1730份,回收率为80.1%,同时,召开了10余次各种座谈会,直接接触青年200余人。在被调查的青年中工人占13.6%,学生占25%,行政管理人员占19.8%,科技人员占14.9%,青年工作者占12.8%,“三资”企业职员占1%,乡镇企业职工占9%,同时还有部分党务工作者、文化体育工作者、教师和一些其他人员。被调查者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6.9%,女青年占54%。调查结果表明,北京青年目前关注的事情有十大方面,其中文化方面有如下倾向:
学习气氛日益浓厚
各种为青年设立的夜大学、函授站、补习班、培训班竞相诞生,无论质量高低,文凭如何,参加人数之多,兴致之浓,极为少见。“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逐渐成为共识。
偏重文化陶冶
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需求增大,对纪实性作品,特别对刻画变革中人们心态、人们成材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的作品尤感兴趣。据北京几家地铁站报刊摊的人反映,现在坐地铁的人买报看报的比前两年成倍上涨,尽管多数是娱乐消遣报刊。调查统计显示,现在北京青年平时阅读的主要书籍,按职业、地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呈现出这样一种比例:
        城区青年   郊区青年   大学青年
  文学艺术类 68.5%   34%   45.7%
  社会科学类   16%    1%     16%
  趣味常识类 10.9%   25%    6.6%
  专业技术类  1.9% 24.5%   19.2%
  经济知识类  1.9%   15%    4.5%
  思想修养类  0.8%  0.5%      8%
北京青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呈如下状态:
   渠道    比例   渠道     比例
   电视   27.5% 报刊   25.7%
   广播   21.1% 信息资料  6.7%
   社会交往  6.4% 亲朋传递    1%
   各种会议  1.8% 书籍    0.8%
北京许多青年还认为,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精神生活更需充实,因而闲暇中的消遣需求也随之增大。一青年说:“不读书不看报就会落伍,我们很多信息都来自零散时间的读报中。”另一青年说:“不看报,别说干不好自己的工作,就是连朋友间聊天儿都没谈资,很难想象一个不看书报的人会有什么大出息。”
社会交往越多越好
由于BP机、电话等媒体正进入越来越多的青年生活中,青年社会交往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社会交往的内容越来越贴近工作需要,信息交流、业务洽谈正逐渐取代漫无边际的调侃、空谈,在轻松的朋友聚会中,在宽松的社交场合里,青年的交往从本地区、本行业逐步走向全社会,甚至向国际交往拓展。
喜欢发明创造
在回答如何看待“重奖科技人员”一题时,51%的青年认为是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43.2%的人认为促进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到1992年,北京青年参加业余科技创造、科技发明活动的就达31万人。
支持申办奥运
北京做为2000年奥运会候选申办城市之一,目前正在加紧准备,一谈起此事很多青年都表现出极其热烈的愿望,青年工人中有93%的人认为应该申办,城区青年的多数人认为非常有必要申办。要求申办成功,已是青年的最大向往。
此外,北京青年关注的事情有:
第二职业热遍及各个领域调查中70.6%的青年认为兴起第二职业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21.2%的青年认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提倡。在回答“你是否想从事第二职业”时,56.7%的青年明确表示想干,34.2%青年认为想干但没有条件等等再看,另有5.2%的青年承认已经在干。
想办第三产业 开发第三产业是去年以来兴起的社会热潮,在这一热潮中青年的投入最大。在回答“哪个领域最适合你的发展”一题时,52%的青年选择第三产业的公司,11.6%是文化经营。
金融证券成为焦点 随着金融证券交易市场的开办,模拟股市、股券证券书籍、经济实务讲座吸引了青年。在回答哪个领域最适合自己发展时,5%的青年回答炒股。当然,他们认为内地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哪儿?回答不同。29.7%的人认为在于经济发展,51.8%的人说是观念,6.6%以为在于文化,还有2.2%的人说是人际关系,另有8.7%的人看作是社会气氛。在回答“你对股票债券热的看法”时,50%的青年表示兴趣一般,27%的人认为不是好事,14.9%的人认为是好事,8.1%的人认为是市场经济之必需。
跳“槽”也成热 据统计,1992年北京市青年流动率超过1991年1倍以上。调查表明,青年认同的最佳职业是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单位,占被调查人数的67%;收入和地位不见得高但能发挥才干的单位占22.8%。青年选择的领域依次为商业公司、文化经营、生产企业、党政机关、教育。
干好本职能建功 在本职成材是在职青年认同的一个重要观念,目前活跃在北京市的青年班组23310个,青年突击队1800多支,青年星火带头人3000多人,共有近30万人。


第8版(周末)
专栏:海外艺苑舞坛痛惜

  努里耶夫
芭蕾巨星的陨落
冯双白
他具有超凡的气质,高高地纵身跳起,双臂平展,然后轻轻落地,傲然回首;
他目光常含忧郁,将极富人性的生动表情与古典芭蕾舞的技巧完美构织在世界各大剧院的舞台上;
他曾是声望极高的基洛夫芭蕾舞团的中坚,俄罗斯芭蕾学派的最杰出代表;
他拥有了艺术和物质的巨大财富,但一直怀着一个梦:重返俄罗斯大地去主持一个剧院的艺术工作……
但是,他不能逃脱那“世纪病”——艾滋病的魔掌。一九九三年一月六日,世界惊悉:本世纪下半叶伟大的舞蹈家鲁道夫·努里耶夫病逝于巴黎。
努里耶夫的出生似乎就已具有宿命的味道:那是一列从贝加尔湖开往依库斯克的火车,时值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七日。他的艺术生涯一直无法离开的情状,就是奔波。他先当民间舞演员,又当列宁格勒舞蹈学校的学员。尽管恩师普希金给了他全部的艺术教育以挖掘那令人多少感到激动不安的艺术潜质,并且真的造就了他这颗明星,但努里耶夫在苏联跳舞时就经常因个性倔强和不服既定安排而受批评,甚至有时危及到作为名艺术家的地位,甚至有一段时间将他从基洛夫舞团中除名。
他刚到西方不久,困难重重。一天傍晚,电话里传来一个娇小、温柔的声音:“我是玛戈·芳汀,你愿意和我跳双人舞吗?”就是这个电话,引出了芭蕾史上明灿的一页。努里耶夫与芳汀不但成为挚友,而且他的优雅而浪漫的激情,在与芳汀优美绝伦的舞姿和富于表情的人物塑造力相碰撞、相映照时,达到了日月合璧、满目生辉的效果。他们共同主演的、由国际著名编导阿什顿编导的《玛格丽特和阿芒》,曾令观者饮泣叹息。他们在维也纳演出《天鹅湖》之后,观众如醉如狂,创出了八十九次谢幕的世界记录,同时写就了一段芭蕾史的神话。
正因为此,他一九八五年来我国中央芭蕾舞团重排《堂·吉诃德》时,把他的美学观和舞蹈激情无私授予中国学生,而且极为赏识极富天才的年轻艺术家赵民华,让中国同行们饱了眼福。然而,劲风吹过,雄魂远去,大地沧桑!(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服饰之旅崇尚大自然重现大自然

  1993年和1994年秋冬
国际服装流行趋势预测
一年两度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国际衣料博览会至今已办到九十八届,并被公认为国际上最具权威的流行信息源之一。今年的第九十八届博览会以崇尚大自然为主线,即色彩、面料、图案的灵感来自大自然,重现大自然,推出一九九三年和一九九四年秋冬服装流行趋势的三大主题。
冰雪生机 在本色韵律上,倾向于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中天然的物体,如树皮、岩石等,反映本来的乡土气息;在色彩中求冷暖中性色用在明暗底色上;图案则有自然中的树皮、岩石、土地,多彩,明度相同,呈弱对比。款式趋向肥大的毛织品不加修饰,飞边大衣或包裹式大衣。在现代韵律上,灵感来源于冰霜冬天里的大海、湖泊,有冰天雪地寒冷之感。色彩讲究明、暗中性色。图案有色织布、小型印花布、雪花、冰花、雪中足迹、冬天伪装物、雪具、加工过或使用过的冰块等等。款式以宽松的长裙、长裤为主。
自然森林 在森林韵律上,灵感来源于茂密的森林、植物、果实、森林中人家的炊烟等。色彩趋势为森林绿与树皮黄连用,用红色做补充。图案有动物、森林之神、妖怪、羽毛、木画、森林果实、草莓、蘑菇。款式讲求短上衣、短裙套服,感觉像狩猎的骑马服、长裙外衣,长裙瘦裤。在田园韵律上,求生活简单舒适,安静清闲,具有文化意识。色彩为钻石色、暗色与棕色联用。图案有钓鱼用具、胡椒、食盐颗粒效果、书籍、摘抄、旧资料、旧书信、书画。款式为宽松、瘦小的不谐调搭配使用,长短打破常规,飘逸与硬挺结合。
梦幻世界 其中有美丽的梦形式,灵感来自梦幻。神话般的光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色彩是柔和系列色调,色彩在画面上逐渐消失。图案有破损的外观、不合理的配色、奇异的花枝,都如在梦中变了形。款式为长而流畅,有包裹式、裹体式。还有乔装打扮形式,灵感来自假面具,梦幻般又具有戏剧性,过分时髦。色彩是耀眼,高度豪华,恰当地与暗色合用。图案为古代纸牌、占星术、神秘图案、舞台喧嚣等。款式则为宽松不合体,长短超常规,具华丽雕刻感。
             (中国服装设计研究中心 李莉)


第8版(周末)
专栏:畅销书惊心动魄说故事荒诞离奇绘情节

  《浮城》
(梁晓声著)
从一个久涉情场的少女和一个初尝禁果的男人之间的纠葛开始,《浮城》讲述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荒诞故事:在一个暴雨肆虐之夜,沿海某城市从大陆架上断裂下来,漂到了太平洋上……
第2天醒来的人们发现已身在浮城,四面汪洋,仿佛上帝向世人亮出了生死牌,每个人都感到了世界末日来临的恐怖。万千内陆海鸥,与人们争夺立身之地,向浮城展开一次次进攻,人鸥之战惨不忍睹。人们终于消灭了海鸥,浮城向其他国家漂去,选择什么样的前途,使不同利益的人们分裂成势不两立的几方阵地,人与人之间的战斗亦严峻而且无奈。久漂海上的浮城渐成废墟,满目疮痍,人们心灰若死,自尊心理备受压迫。
以创作《今夜有暴风雪》等作品饮誉文坛的梁晓声一改往日文风,写出了这部似科幻、似寓言、又似现实生活的通俗小说,花城出版社1992年10月首版推出5万册被新华书店系统全部订购,销势甚好,有的城市已经告罄,为第二渠道准备的书也正在赶印中。
(袁晞)


第8版(周末)
专栏:万事通

  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爆竹万事通:
逢年过节,爆竹是一个必备节目,尤其春节期间为甚。但这一传统游艺在人口日益稠密,交通日益臃塞,环境日益逼仄的城市,危害性却越来越大,伤人、火灾事件一年比一年多。仅今年北京市的除夕之夜,到同仁医院医治因爆竹伤及眼睛者便近200人;春节放假4天,火灾也达上百起。细细想来,放鞭炮除了听个声音,显示热闹外,实在没有任何益处。如今国内有的城市已立法禁止燃放爆竹,而在新加坡、香港等地早有此规定。一些城市的传媒也正讨论是否取消爆竹,予以严禁。对放爆竹一事,不知您是如何想的。
                      辽宁 傅宇晶傅宇晶同志:
您来信所言及的放爆竹,我近来一直极感兴趣,各方面的议论也听了不少,但此事我倒想听听读者的意见。所以,我希望大地周末的读者来稿,对放鞭炮究竟利大还是弊大,是禁还是不禁,各抒己见,展开议论。您不妨在大家的见解中获些启示。
                         万事通


第8版(周末)
专栏:

  想一想
1、所谓“全制式”的录像机和电视机应具体包括哪些制式才算“全”?
2、有线电视一定要靠有线网络传播吗?
3、使用具有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速度功能的相机时,何时宜于“光圈优先”?何时又宜于“速度优先”?


第8版(周末)
专栏:饮食文化大观

  什么是比萨饼
李军
随着人们口味的提高,洋快餐在中国经营得红红火火,肯德基、麦当劳等十余家合资快餐店展开了一场热闹的“快餐大战”。在人们对美式炸鸡、汉堡包已不再新鲜之后,突然发现又有一种快餐食品在我国出现,它就是比萨饼。
比萨饼由乳酪、香肠、火腿丝和洋葱、蘑菇、西红柿等多种配料烘烤而成,焦黄酥脆,馅鲜味美,看一眼都会令人垂涎三尺。
我们中国人吃饼是有些历史的了,什么葱油饼、馅饼、蒸饼,林林总总不下10来种,但这“洋饼”比萨饼却与此不同。
先不说这饼的色、香、味如何,单是做法就与中国传统的饼的作法迥异。就拿中国人常吃的馅饼来说吧,馅在里面,皮在外面,而比萨饼的馅却平摊在饼上面,使人一眼就能看见那些由鸡肉丝、火腿丝和多种蔬菜组成的馅。而就其营养价值来讲,比起韭菜鸡蛋或者白菜肉之类的也要高些。
比萨饼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有好几种,其中最有权威性的说法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美国士兵从意大利回到美国,仍保留了对浓烈的、营养丰富的奶酪和番茄调味品的爱好。由此想象,也许比萨饼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意大利以“比萨斜塔”闻名于世的比萨城。在比萨饼的历史上,曾有几位电影明星和歌星因喜好比萨饼而传有佳话,他们也为推广比萨饼帮了不少忙,使比萨饼很快风行。
1958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的维其塔,有两兄弟,叫Dan Carney和Frank Carney,他们每天晚上都到一家副食店帮忙。他们的房东太太想把自己的房子租给好邻居做生意,却嫌副食店旁边的一家酒馆太吵闹,就建议这两兄弟在酒馆开一个比萨饼餐厅。虽然当时比萨饼在维其塔还鲜为人知,卡里兄弟却从这个事业中看到了前景。他们从母亲那里借来600美元作为开业资本,接管了酒馆并购置了一些二手设备,又请了一位比萨饼厨师前来帮忙,这样就开始了他们的创业。1958年6月15日,第一家“必胜客”比萨饼餐厅终于诞生了。
30多年过去了,“必胜客”的比萨饼已走向全世界,它的红屋顶标志也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里。如今,在北京东直门外和珠市口西街有比萨饼屋已开始营业,人们可一尝这“洋饼”的滋味儿。


第8版(周末)
专栏:

  “怀旧爵士交谊舞”
京华又添好去处
当迪斯科舞厅走红各大宾馆之际,北京凯莱大酒店却推出了“怀旧爵士交谊舞厅”,为人们又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怀旧爵士舞厅的乐队由京、津地区颇有声名的几位爵士音乐家组成,年纪均在60岁以上。萨克斯管手范圣琪8岁就在哈尔滨开始演奏萨克斯,16岁进京加盟铁路文工团,21岁时又求学于中央音乐学院,1990年还曾赴美国波士顿考察美国爵士乐。鼓手王文炳早在40年代就被称为“北京爵士鼓王”;爵士钢琴王金锋曾于40年代在青岛专为西方军人表演;67岁高龄的董振华有“津门小号”之誉,40年代是上海百乐门爵士乐的主力之一。
这个乐队为来宾准备了300首美国20年代走红的爵士乐经典作和30年代在夜上海流行的中国曲子,有百老汇歌剧《猫》的主题曲《记忆》,有《静静的沙滩》、《港湾灯火》、《冰上的梦》等。人们可以在充满怀旧风格的情调中,伴随悠扬的乐曲,翩翩起舞。
               (王松林)(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影视星辰

  “戏说乾隆”郑少秋
强弓
42集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先在台湾大红大紫,又在大陆众多电视台风光占尽。初看此剧,很难相信扮演乾隆的郑少秋已经45岁了,他那潇洒的外形、漂亮的扮相,还带着楚留香的一身帅气。
郑少秋原名郑创业,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迷恋戏剧,被“无线”电视台罗致旗下,从艺20几年,一直以一线小生走红。郑少秋的古装扮相极佳,为港台两地所公认。就连香港影坛的“大哥”周润发也曾感叹“扮古装以郑少秋最风流倜傥,神形俱佳”,且自叹弗如。
1982年4月,香港“无线”电视台制作的改编自古龙小说的古装武侠剧《楚留香》,惊动台湾岛,收视率出奇的高。有人用“打死都不肯上街”的话来形容播映时街上行人稀少的情况。《楚留香》轰动的原因是郑少秋所塑造的人物儒雅潇洒、侠骨仙风,打斗动作优美利落,飞跃腾翻场面惊险,给人以悦目的沉醉。
在《戏说乾隆》中,乾隆皇帝先后邂逅3个女人,成就了3段姻缘,生活中,郑少秋也恰和3个女人结过婚。其中,他和香港金牌司仪,雅号“肥肥”、“开心果”的沈殿霞的那段婚姻最让人惋惜。沈殿霞为使郑少秋更专神致志地拍摄影视片和演唱,不惜放弃自己的事业而甘当郑少秋的“没有佣金的经理”,为他接洽各种事务。她还在郑少秋患肝炎时去片场给他送补养品。两人经过10年的共同生活,于1985年正式结婚,生下女儿郑宜欣。1988年,两人终告分手。
现在,他和妻子官晶华也恩爱有加,快乐融融。
在《戏说乾隆》走红海峡两岸时,郑少秋又回到香港“无线 ”电视台,接拍《大时代》,此后,在台湾又拍《再世情缘》。后来,周令刚与凌峰筹备《戏说乾隆》的续集时,以每集23万台币报酬重邀郑少秋,且不计分红。郑少秋真是马不停蹄!
说起原因,郑少秋表示,他现在全家已办妥了移民加拿大的手续,将来要举家迁居加国。因移民关系,他从这部《大时代》开始就要同时向香港和加拿大政府缴所得税,加之他上有高堂,下有妻女,正是身兼人子、人夫与人父三种身份,故需拚命赚钱。(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

  中国青年报评磁带
十部作品入选
刚刚发行80万的以电视连续剧《爱你没商量》插曲为内容的盒式音带,近日获得《中国青年报》和北京外文书店举办的1992年“金榜磁带”评选第一名。
同时入金榜带的还有:《彭丽媛·父老乡亲》、《江南丝竹·八大名曲》、《牧歌·俞逊发笛子独奏》、《情人的眼泪·中国中央乐团怀旧管弦经典小品》、《潘振声·儿童歌曲精选》、《呼吸·蔚华主唱》、《陈铭洲·看见你牵别人的手》、《山不转水转》、《名人名歌·珍藏版》。
                     (胡健)


第8版(周末)
专栏:

●老元奇遇记(2)
“第二职业”
徐鹏飞
老元见别人都搞第二职业,也心痒难挠,可惜,又干不了,本想放弃,但元二嫂却不答应,说再不多挣钱就别回家吃饭。不想,这一逼,老元还真发了。
因为每天老元都带不少钱回来,而且数目不等,问他做什么第二职业,他又支吾其词,不肯说明,使元二嫂大为疑心,便对丈夫盯起梢来。
元二嫂看到老元跑进一间破屋子,半天不出来,更觉不安,就偷偷窥探,发现老元正在匆忙换衣服,令元二嫂十分不解。
等到元二嫂继续跟踪下去,才识破了丈夫的“第二职业”的真面目。“啊,他原来是这么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