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爱国主义精神的形象写照
——话剧《十三世达赖喇嘛》观后
阿沛·阿旺晋美
最近在首都公演的大型民族历史剧《十三世达赖喇嘛》,是一台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好戏。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推出的这一新作,是他们在坚持“二为”方针的创作道路上取得的又一成果。该剧的编导者以知难而进的勇气、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新颖的艺术手法,把第十三世达赖喇嘛58个春秋的人生道路浓缩在舞台上。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采取了尊重历史事实的唯物主义态度,并对他的功过是非做出了客观评价,这是非常可贵的。
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加措,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名蜚中外的藏族历史人物,是作为西藏地方政教领袖的九位达赖喇嘛中颇有作为的三位之一。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条坎坷曲折、苦乐备尝、忧喜交织、叶落归根的人生道路。他作为西藏地方政教领袖而成长、活动的58个春秋,正值中华各民族外受西方强敌侵凌,内受反动政府压榨,国家贫弱衰败,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的年代,也是各民族人民大觉醒、大抗争,各种社会思潮大兴起、大传播,国内政局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他的思想和活动必然要受到国际国内大气候的影响和制约,也必然要随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大气候而变化。
青年时期(1876—1910)的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在依靠皇帝、谨遵皇命、效忠朝廷,守卫皇土的主导思想下,对英印总督寇松的三封信不屑拆阅而退回;矢志抗英,虽折兵无憾无悔。1904年抗英战争失败后,他不与侵略军谈判,毅然离开拉萨去北京晋见皇上,意在诉苦衷请求援兵,打退侵略军。1910年至1917年期间,他由于受到被革去名号的打击和辛亥革命的冲击,陷入了失落和迷惘之中,在帝国主义威逼利诱和欺骗之下,他走上了疏远中央、另谋出路的歧途。既派人同沙俄联系,又派人参加英国策划的“西姆拉会议”,带来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九万平方公里领土争议的历史恶果。经过这段痛苦的弯路,他觉察了英国要把西藏从祖国分割开的险恶阴谋,于1917年主动恢复了往北京雍和宫派堪布的旧制,恢复了同中央的直接联系。这是他迷途知返的开始。1919年他向北京政府派去同他联络的代表表示他“崇英非出本心”,“誓倾心内向,同谋五族幸福”。1920年,在他默许下西藏人民驱逐了英国特务贝尔,随后他下令取缔了英国人控制的警察局,停止了英国教官对藏军的训练,并于1926年封闭了英国人操纵的设在江孜的贵族子弟学校,拒绝英政府再向拉萨派代表团。1928年,又亲自派人与南京中央政府联系,随之于1930年会见了国民政府派去与西藏联系的刘曼卿女士,表示“吾所最希求者,即中国真正和平统一”。“英人对我确有诱惑之念,但吾知主权不可失。”遵此,他回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道路上来了。
由此可见,话剧《十三世达赖喇嘛》在突出表现十三世达赖喇嘛顺应民心坚决抗击英国侵略军的同时,通过十三世达赖喇嘛同刘曼卿谈话的巧妙安排,引出了他误入洋人编织的网,而后迷途知返,叶落归根的抉择,使人感到真切可信。
这台话剧,提出了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的严肃问题:一、“洋人不可信”。这里说的洋人当然是指帝国主义者。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曾经上过帝国主义的当。凡是投靠帝国主义的人,总没有好结局。二、十三世达赖喇嘛虽然走过弯路,但他能“迷途知返”,求得叶落归根,最终回到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正确道路上来,是可贵的。世上没有不犯错误、不走错路的人,重要的一点在于迷途知返。三、十三世达赖喇嘛走弯路,固然有他自身的因素,但是晚清政府错误的对藏政策(压制西藏人民抗英、两次革去达赖喇嘛名号),帝国主义策划西藏独立的图谋,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告诉人们,即使在19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贫弱衰败、政府腐败无力的情况下,帝国主义策划西藏独立的阴谋也难以得逞,那么在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国家日益富强的今天,任何妄图分裂中国的阴谋永远不能得逞。
强烈的时代感,是话剧《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重要特色,然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该剧的编导者竟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融以浓郁的宗教色彩、感人至深的意境、情节和富于西藏酥油味道的语言。整台戏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特别是运用序幕、尾声,以实带虚的手法,巧妙地将这一难以驾驭的题材跃然在舞台上,这是十分难得的。


第8版(副刊)
专栏:丽珠杯杂文随笔征文

  这样的节目把人引向何方?
程芷
当一位影视和唱流行歌曲两栖的港台红星来到某大城市,将在万人体育馆举行演唱会时,该市的调频电台掀起了哄炒的热潮。那天,我无意中收听到了一个有关这位红星知识测验性的节目。节目主持人在电台上提问,众多的“发烧友”纷纷打电话来提出答案,搞得好不热闹。出于好奇,我想听听他出的什么题目。只听主持人问,那歌星所拍的第一部电视片的片名是什么?播放在哪一年哪一月?接着播出的是电话录音,不少男女青年颇有自信地提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没有一个是答对的,因为问题的答案涉及的是那位歌星未成名时,充当配角所拍的一部影响不大的电视片。接下来,主持人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问的是歌星录制的第一首歌,发行于哪年哪月哪日。又没有人能够答对或者答全。因为即使是发烧友,又有谁记得住一首并不闻名的歌曲发行的年、月、日呢。
播音还在继续,但我已听不下去了。打电话来作答的青年听众,对那些港台歌星的一举一动已经是够注意和关心的了。但是我们的主持人还要他们去记住一些生僻、冷门的事件、日期。应该说,青春年华正是他们需要勤奋学业,提高文化素养的时候。这年代里,他们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记忆力。学业中有着不少今后他们献身社会时用得着的东西,需要他们去熟悉,去记忆。即使从增加历史文化知识来说,有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纪念日,需要他们去熟悉,牢记。应该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然而,我们的节目主持人却引导他们,以其青春的充沛精力,强劲的记忆能力去注意和记住一些连那些港台歌星自己都不予重视的事件和日期。这不是对其精力的分散,青春的浪费,甚至学业、事业的贻误吗?
有人说,青年人成为港台歌星的“追星族”、“发烧友”,都是受时代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只能听其自然。但是,一些思潮的形成中,难道就没有某些人的推波助澜和驱使引导的因素在内吗?关键是社会舆论,目前一些报刊、电台电视的宣传,对于港台歌星,流行歌曲吹捧过高,过多。我认为,上述的这种所谓“知识问答”,驱使青年人以歌星为偶像,去记住歌星身上的一些琐事末节,就是一种为造就更多“追星族”和“发烧友”的错误的引导。应想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要注意为他们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上海市文联)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颗上升的明星
——上海京剧新秀史敏小记
中城
几年前便蜚声海外、轰动扶桑的京剧新星史敏,近日主演的新剧《扈三娘与王英》一举成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博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这位上海京剧院最年轻的武旦演员,虽只21岁芳龄,却已挑起剧团的大梁,拥有了自己的观众群。俊美清丽的扮相、匀称高挑的身材、天赋圆润的嗓音,使她10年前被戏校名师张美娟等慧眼识中,3年来又被上海京剧院列为倾全力培养的尖子人选。艺术上执著的追求,勤奋刻苦的努力以及虚心好学的精神,又使她“十年炼成飞虹剑”,具备了出类拔萃的武功、文武兼擅的才能和光彩灼人的神韵。
在《火凤凰》、《虹桥赠珠》、《水漫金山》、《青石山》等本行戏中,她以稳健新颖、高难度的出手技巧和矫捷利落的翻打技艺,赢得中外观众狂热的彩声。从1987年到1992年间,连续七次领衔出访日港澳美等地,被誉为席卷海外的“彩色旋风”,甚至成为日本许多城市青年观众崇拜的“青春偶像”。
更令人欣喜的是,史敏演出的《贵妃醉酒》、《响屟廊》、《昭君出塞》、《女起解》等文戏,居然一样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这个能打能翻的小武旦,平日对青衣的唱念表演十分痴迷。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执著,使她成为许美玲、卢文勤、于永华等老师家的常客,拉开嗓子一练就是一天半日,为她铺平了成为全才演员的通衢。
今年,她一头扎进了《扈三娘与王英》的创排。在这出由剧院专门组织为她编写的新戏里,史敏与严庆谷、李军、唐元才等优秀青年演员配合默契,表演上又有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完成了从学演到创演的艺术飞跃而臻成熟。她融武旦、花旦、青衣技艺于一身,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扈三娘形象。既是勇武刚烈的巾帼英豪,又是纯情幼稚的妙龄少女,表演风格自然贴切而又生机勃勃,没有一丝半点矫饰造作的痕迹。可以说,这出戏使史敏在艺术道路上攀援了一个新峰。
史敏已被中国京剧基金会确定为“中国京剧希望之星”,近期还将在京演出一系列剧目。作为跨世纪京剧事业接班人,她将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关注。(附图片)
史敏饰扈三娘


第8版(副刊)
专栏:

  李谷一的“缘分”
宜信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电视艺术片《缘分——我说李谷一》(导演:赵安),这部电视片通过介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艺术成长道路,以新的视角、新的手法揭示了她的性格特点,展示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说起李谷一,人们就会想起许多传唱一时的歌曲和歌坛上的一些重大活动。李谷一1961年进湖南花鼓戏剧院开始从艺,1974年调到北京中央乐团,从此步入歌坛,1982年底创办中国轻音乐团。30多年来,她共演唱了300多首歌曲,其中广为流传的歌曲如《乡恋》、《妹妹找哥泪花流》、《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故乡是北京》、《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我和我的祖国》等50余首。李谷一不仅屡屡在全国性汇演评选中荣获大奖,还十多次出访国外,深受美、法、日、澳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听众的赞誉。著名词作家乔羽说得好:一位歌唱家唱好一两首歌容易,但要像李谷一那样从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都有其代表作,就不容易了。
电视艺术片《缘分——我说李谷一》力图打破以往人物专访片的模式,没有平铺直叙的介绍,也没有主持人的采访,而是通过熟悉李谷一的各界知名人士如乔羽、张丕基、王酩、凯传、刘晓庆、邵华、毛新宇、金铁林、庄则栋、李玲蔚等各行各业听众,包括李谷一父母的述说,评议李谷一。每人谈及的都是对李谷一的认识和看法,既生动可信,又对李谷一进行了多侧面的介绍,串起来就使观众较全面地了解到李谷一走过的艺术道路。片头导演构思这部电视片时的内心独白;表现李谷一遭受压力、指责时的画外音,鼓声效果和光线运用;李谷一与施光南塑像的对话;李谷一“文革”中下放时的瑶族老人对李谷一的回忆;李谷一与山村小女孩的对话等等,使人感到独具匠心。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戏曲导演学会成立
我国戏曲导演艺术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戏曲导演学会,近日在河北霸州市成立。戏曲导演是戏曲艺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导演制”作为新型艺术生产方式已在戏曲界得到广泛的确定,并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新成立的学会旨在开展这方面的各类学术活动,以繁荣戏曲事业。中国戏曲导演学会由阿甲任名誉会长,李紫贵任会长。 
 (雅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