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又见“小木屋”
黄宗英
我的笔怎么这么笨?!它写不出我此时此刻奔逸的思维、堆积的往事、腾跃的梦幻。好多好多天了,我端着这本大画册,翻过来倒过去,夹上许许多多粉红、天蓝、米黄的小贴纸,并找来方便秤称一称,足有三斤重,好压心。
记得是80年代初,我在成都以记者身份参加一个科技方面的会议。我旁边坐着一位娇小的、文雅的、留着孩儿发的幼儿园老师模样的女子,在规规矩矩记着什么,轮到她上台发言时,她仿佛焕然变了一匹生马驹。这位1978年开始援藏在高原生态研究所工作的女老师,“趵蹄浅草”急述西藏的林贮、林分、带谱、群落……她迫切地道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与南极、北极齐名的全球三大极地之一;那里的森林生态理应引起国人和世界的瞩目。她又娓娓动情地宣称:要将自己的青春和毕生心血献给这一片未揭开科学秘密的处女地。
人们相信不相信这位金陵窈窕女子能否经受得住高原缺氧、雪岭危崖、生活极不方便、经费从来短缺的种种磨练和摧残呢?
1984年我有心在西藏觅寻徐凤翔的仙踪足迹,在密林中帐篷里草写了以她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小木屋》;后来又冒险率摄制组拍摄了同名专题电视纪录片。当时徐凤翔入藏已有七个年头,我们所表现的只不过是她的考察生活点滴,更不可能涉及成果。偏于基础科学的生态研究并不是“三年桃、四年李,当年的棉花絮棉袄”般的可见性强的学科。研究者要耐得住漫长的、乃至终身的、甚至于几代人的寂寞。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也得有耐心烦儿去分担、咀嚼这一个月又一个月的寂寞,是谓“朋”也。
越野的鞋带换了一副又一副,数了一百八十来个月缺月又圆,数得彼此一根又一根头发也换了色泽,我惊愕地看到了《西藏山川植被》这老厚一大本。老天开眼了。300张画面,其中95%以上是徐凤翔拍摄的。在此之前,我虽然常看见徐凤翔背个不怎么样的照相机,攀云钻隙地拍呀拍,却没想到她会拍出来那么多令人叫绝的摄影佳作!
在这本摄影集里,西藏不再仅仅是千里冰封、险石峻岭的西藏。15年来,徐凤翔考察了西藏的18个主要林区,境内行程12万余公里。三进墨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唯一不通公路的县。青壮居民只在夏季背背篓翻越大瀑布般的直坡走出来易货而市。年逾半百的徐凤翔一次不怕死进去了几乎出不来;还要二进、三进;滑溜索,走藤网,激流狂吼……一十五载哟,几番死里脱生,几度濒死而复生。披肝沥胆以鲜灵的画面(及尚未出版的学术论文),向人们显示了西藏竟然是我国第三大林区。她用照相机在海拔八百到三千、四千、五千米之上,记录了地史蕴蓄的奥秘,捕捉到自然狂草的壮观,细绘出生物竞发的旖旎。胶片感光感性,显影姿致萧朗,丰神疏远,别具一品。徐凤翔不是专业摄影师,可天底下又还有哪位摄影师,能倾十五年光阴,柔情倩倩踏遍西藏山山岭岭沼泽幽谷,以薄薄一命换来偌多壮丽、奇丽、美丽、绮丽的风光呢?
抚摸此构架印刷皆佳的大画册,欣慰泣泣。我由衷地感谢——我以什么身份感谢呢?对,以地球人的身份感谢江苏省金陵科技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基金会本身也刚挂牌开门,就会同江苏科技出版社以慧眼胆识和实际的补助,在1992年初相中了徐凤翔的摄影资料,立马当时拍板编纂评审付印。好大好迅猛的手笔!出一本好书,胜塑一尊金身。翌年,这本汉、藏、英三种文字释图的摄影画册就出版发行——“开光”了。阿玛米巴米洪,善行善德,做了件大好事。地球人这厢有礼了。若干年来,我碰到搞美术的、摄影的、文学的……及海外的朋友,我总是问:“你去过西藏吗?”又说:“不去西藏你会后悔一生的。”如今有了这本画册,地球三大极地之一……西藏栩栩灵动的生态环境离人们近了,离世界近了。
1993年10月10日—19日


第8版(副刊)
专栏:

  周培源:一个收藏家
  杜辛
培源老去世的消息传来,我一夜未眠。
因为工作关系,我在80年代为出版他的藏画集,与培源老有过接触。我认为他不仅是一名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而且身上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德。
培源老平生与烟酒无缘,唯爱收藏古字画。平时节余的钱几乎都投到这方面。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凑齐购明代徐贲的一幅《峰下醉吟图》的款,他不仅变卖了部分家具还停了周总理特批的牛奶供应,结果偌大的北大燕园,唯有培源老的夫人因营养严重不良而患了浮肿。培源老收藏字画与他研究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样,是当做毕生的学问来做的。他的藏品几乎包括了明清时代所有名家的法书字画。每当工作之余细心品尝,陶醉于民族古代文明的激赏之中。久而久之,培源老鉴赏古字画的水平竟不低于荣宝斋的专家。进入80年代,中国古代艺术品在国际上拍卖行情看涨,明代徐贲的作品据查世上仅存四件,标价都在300万美元以上。如把培源老的所有藏品按拍卖价折算,价值恐怕上亿元。可培源老一件也没卖,而是和妻子商量后,以夫妇俩的名义全部捐给了故乡无锡市博物馆,部分捐赠还成了这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江苏美术出版社为此专门出版了《中国民间秘藏绘画珍品》第二卷。
这件事,培源老生前一直不主张宣扬,认为“所藏珍品本是人民所创造,归属于人民理所当然。”我记述下来,作为对培源老永远的怀念。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学副刊

  愿此情洒满人间
  沙林
“去采访他吧,他是个爱国者!”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工作人员非常富于感情地对我说,“走近他你会感到在临近一湖晶莹深邃的碧水,因为他不像一般的海外商人那样仅把经济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而是把精神的富足看作更重要的事情。他的那一湖水里既有为事业的成功付出的艰辛,也有爱人生爱国爱乡的一片赤诚。”
他即杨钊,国内外许多描写他的文章归结为两句话,即:全世界年轻一代企业家中光彩夺目的成功之星,探求人生哲理、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的赤子。
杨钊是海外商人回大陆办厂的始作俑者,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一条缝,绝大多数海外商人在观望、犹豫,杨钊就因对祖国的日日思念和体察而敏锐地感觉到一个新时代将要来临。他觉得多少年都在寻找的报效祖国的机会终于来到,他马上筹划联系,在广东顺德容奇镇建成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的工厂——大进制衣厂。
杨钊这个合资厂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第一个,它像希望之火,烘暖了一大批犹豫不决的海外企业家,使他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到大陆投资的信心。广东省委的领导同志说,香港的商人都看着杨钊,杨钊来了,没有事,发达了,他们也跟着来了。
杨钊回到广东惠州,见到家乡人,总是这样问:家乡有什么事需要解决吗?他说:祖国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故人我们的乡亲家人,以及他们的……无数人组成了我们的祖国,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就是帮助了祖国。他热心祖国的各项事业,尤其是文化教育事业。他投资1600万元创办西北纺织学院惠州分院,捐资1000万元建惠州大学,家乡的许多中小学是他出资创办的,他在港澳地区率先捐献300万元援救“华东水灾”,带动了一片“捐献热”。祖国信任他,家乡的人民信任他,连续三届把他选为市政协副主席、广东省第七届政协委员。他还担任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等十余个职务。
杨钊最可贵的是:他比一般的域外商人多一个人生层面,即精神生活层面。他看到国内外一些个体户、企业家赚了大钱以后就吃喝嫖赌、腐化堕落,穷奢极欲地追求感官刺激,甚至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感慨甚多。他常自问,且与境内外的专家学者、同事同仁探讨,人活在世上目的是什么?价值何在?积累财富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感官享乐吗?为此,他曾在报上发起“人生目的”讨论。
“从物欲上求快乐,无异于水中捞月,永远不会达到目的”!他抬起头,脸庞结实而丰润,一双岭南人的眼睛总透出沉思的清辉,他浓眉上扬时,炽热的火花闪在双目,理智和感情的喷发就开始了。他以登泰山比喻他的感受:事业的成功,享乐的生活好比登上泰山顶峰,看到的不过如此,得到的是不可名状的失落,而没有登上顶峰的却满怀期盼、气喘吁吁地往上爬。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使一直忧心的杨钊感到欣慰,“两手抓”、建设精神文明的主张叫他研究再三,他从中看到了东方文化的伟大精神之光。他说,对于人欲横流、各种社会问题堆积如山的现代社会,西方的物质文明往往束手无策,而东方智慧是一泓清泉,能浇灌枯干的心灵之苗。他呼吁,在改革开放、物质大大发展的今天,一定不要忽视我们古老文化对于建设当代美好人生的重要性。对道德、对精神的关注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杨钊用一个“情”字概括它们,他说:他的行为是由情开始促成的,那是爱国、爱乡、爱人民,以及推而广之,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情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也是东方智慧的组成部分。
愿此情洒满人间,愿和谐、安宁之甘霖飘落神州,愿富裕起来的人们从物质享乐的泥潭中挣脱出来,就成了杨钊的人生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