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制定奔小康规划 自我加压快发展
安徽明确目标推进农村工作
本报讯 记者刘杰报道: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今年以来安徽省围绕小康目标推进农村工作,各级自我加压求发展。
安徽各级干部认识到,安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距离较大,只有奋力紧追,才能如期实现小康目标。为此,他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奔小康大讨论,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省里制定一批小康示范村建设的规划,各地也定出示范点,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分步实施。
以小集镇建设为龙头,带动市场经济,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是安徽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之一。各地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上半年小集镇建设总投资1.6亿多元,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建设高潮。各地还注重兴建多功能新型小集镇,对1000多个老集镇深度改造,使之能以资金、人才和政策优势吸纳零散乡镇企业,吸引农民投资第三产业。据统计,目前全省在集镇上务工经商农民已达200多万,仅贩运户就有30多万个,60多万人。今年头9个月,全省乡镇企业实现产值、税利都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长。
综合开发农业资源,推动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转化,也成为全省建小康的重头戏。他们分析了农业大省的优劣势,提出:主攻淮北,发展高产高效粮、棉、油;开发沿江、沿淮大水面,形成水产、水禽、水生植物立体开发新格局;山区多植经果林,丘陵追求综合效益。各地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全省已建立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上百个,商品率达90%以上,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2版(经济)
专栏:

  “发达”真发达
本报记者 江世杰
流动资金是维持企业生命的血液。
权威部门估计:90%以上的国有企业,要靠银行“输血”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特别是那些产品滞销、亏损严重、负债累累的厂家,如果银行一旦停止贷款,几乎没有一个能逃脱停产关门的厄运。
山东发达电器工业公司却是一个“例外”!这个一直靠贷款支撑的“危重病人”,三年来没有让银行为自己“输”一滴“血”,而身子骨却越来越硬朗,日子过得越来越潇洒——这有国家统计局今年颁发的两块金光闪耀的匾牌为证。这匾牌告诉人们:按1992年利税总额排序,发达公司是中国行业百强企业;同时又是中国500家最大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
巧妙利用商家钱
离开贷款也能活
1990年8月底,龙口市审计部门摆出了一串令发达公司难堪的数字:主产品电风扇、吸尘器严重积压,占用资金3600万元,累计亏损2400万元,负债总额达7200万元,是公司固定资产原值的2.4倍……
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嫌贫爱富”的本性,令其理所当然地从发达公司身上拔掉了早该拔掉的“输血”针头。
在这种情况下,新任总经理王洪建“单骑”赴任。市领导对他要求不高:只要解决800名职工的吃饭问题,不再三天两头地到市里、省里上访就行了。然而,解决职工吃饭问题就得重新启动生产。他到车间转游,找职工谈话,召集班子开会,很快出台了一项项稳定人心的应急措施,只是启动生产经营的必需资金没有着落。情急之下,他想到向经销家电的商业单位“借钱”。于是,一方面赶紧组织技术人员从美观、适用的角度试制新的电扇样品,另一方面派出推销人员到全省各地邀请国合商业单位参加发达产品订货会议。这年11月底,订货会如期召开,一些商家对展出的电扇样品尚有好感,在得到发达公司关于产品质量、供货时间、售后服务的明确保证之后,他们爽快地预付了400多万元合同定金。这笔钱虽然数量不大,却好似一个红色箭头,为企业指明了获取资金的一条大路。
从那以后的三年来,发达公司利用2000多家商业单位大量预付定金,不仅维持了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而且新建了厂房,添置了先进设备,开发了新产品,电风扇产量提高了15倍,吸尘器产量提高了7倍,职工也从800人增至1500人。
质优价实服务好
商家解囊有原因
2000多家商业单位的经理不是“傻帽”,为啥愿把自己的钱作为预付定金转到发达公司的帐户上?主要原因有三条:
一是发达产品质量高。1991年,国家对110家有生产许可证的电扇厂家进行质量抽查,发达牌台式扇、落地扇的积分最高,双双名列第一。质量“底气”十足的发达公司,率先推出“开箱销售”的大胆举动,即让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当场“验身”。此举不但消除了广大顾客的后顾之忧,而且同时提高了经销商业单位的知名度和信誉。
二是发达产品价格合理。1992年和今年,公司电扇产量超过100万台,在钢材等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材料成本下降已接近最低点。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就有条件主动地对商家让利。例如,某型电扇别的厂家卖价180元一台,发达公司却只卖174元。这6元额外优惠,在商家选择订货的天平上,分量很是不小。
三是发达公司服务好。70多人的销售队伍,主要穿梭于大半个中国的县级百货公司和供销合作社。他们不是一个劲地要人家多订货,而是先与对方一起计算经销发达产品的经济效益帐,手把手地教对方掌握产品性能以及分解、组装,还向对方传授责任分解到人的先进销售法。至于产品的售后服务,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今,发达牌电扇产量的80%,销往中国广大农村。
改革带来原动力
企业振兴靠自己
三年前,王洪建总经理到任不久即认为,要使发达公司真的昌盛发达起来,就必须首先转变职工关于国有企业“向银行贷款也得发工资”、“即使破了产也得管饭吃”等等旧观念。于是,全公司迅速掀起了企业改革的新浪潮:
一是精简管理科室,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行政管理人员由340人减少到85人,一线职工的心情舒畅了,干劲也上来了。
二是实行计件工资制(销售人员则按销售额提成),拉开分配档次,鼓励职工多劳多得,为在产品质量、数量、劳动纪律三个方面达到标准的职工晋升工资,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不再吃香了。
三是发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这是发达公司深化企业改革的“重场戏”。除了实行全员培训、考核上岗、强化质检科室、实行质量工资等常用办法外,他们还制定了《工人定期抽查产品质量制度》和《行政管理人员轮流检查产品质量制度》,规定每月10、20、30日由工人自己进行质量抽查;其余日子则由科室、车间管理人员每天轮流对出厂成品进行质量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通报全厂,严肃处理;对发现质量问题的人员,实行奖励。
改革的威力有多大?逐年增长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可见一斑:1990年2.17万元;1991年11.4万元,1992年17.91万元;今年1—10月,19.53万元。王洪建总经理深有感触地说:“世上确实没有神仙皇帝,真正能够救企业的是我们职工自己!”


第2版(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银行不是钱口袋
大江
企业发展是离不开银行信贷支持的,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中外概莫能外。现在和今后,我国银行都会对国有企业在信贷方面继续予以大力支持。但是,这种支持毕竟有个限度。超过了合理的“度”,就会形成企业对银行的过分依赖。这种情况,无论是对银行或是对企业来说,都是应该想方设法避免的。
许多人寄希望于金融体制改革,以为那时企业资金环境会变得十分宽松。其实,各专业银行真正实现商业化后,会比现在更注意贷出资金的安全和效益,更不可能轻易地把钱贷给那些亏损企业。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像“发达”公司那样,加速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因为银行并不是可以随意掏的钱口袋。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在市场上总吃败仗的企业,也甭想再像过去那样靠贷款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有了土地估价师
本报讯 记者蒋亚平报道:我国有了自己的土地估价师。记者从国家土地管理局获悉,全国第一批311名土地估价师,已于近日领得资格证书。
这311名土地估价师的资格,按照国际惯例,是经各省、市、自治区推荐,并经过严格的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后核准确定的。
我国土地估价师资格确认制度的建立,将对促进土地市场的发育、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防止土地资产流失起到重要作用。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家土地局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出通知
加强境外上市企业土地资产管理
本报讯 为防止到境外上市股票企业的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体改委近日联合发出通知。
这一通知的内容涉及四个方面,即这些境外上市公司中国有土地资产的评估权限和程序;国有土地资产的处理方式;土地使用权折股的方法和比例;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
按照规定,所有在境内成立并经批准到境外上市的股份制试点企业,其土地资产的评估工作,由国家土地管理局统一组织进行。程序为首先由企业或指定的国有土地资产持股单位提出评估申请,并提交有关土地使用权的登记证明,再由企业从国家土地管理局推荐的评估机构中选择一家进行土地资产评估,评估结果报国家土地管理局确认。
通知规定,境外上市股份制试点企业中国有资产的处置方式,一是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企业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土地资产折为法人股。二是租赁。国家以租赁方式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股份制企业有偿使用时,每年收取相应租金。企业通过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后,可以将该使用权出租给股份公司。
通知对作价入股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折算的股本金数量和比例也有明确规定。数量不得低于审核确认的土地资产总额除以股票的溢价倍数;比例不应低于土地资产总额占进入股份制企业的国有资产总额的比例。
通知还规定,改组后的境外上市股份制企业必须在取得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资产确认和折股的批复后,才能向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蒋编)


第2版(经济)
专栏:

  今年化工工业稳步发展
本报北京12月21日讯 记者王彦田报道:1993年我国化工工业实现稳步发展,今天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在全国化工厅局长会议上宣布,预计今年化工总产值可完成1770亿元,比上年增长6.4%。化工产品产销率达到96.4%,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6.4%。
1993年我国主要化工产品都完成了国家计划,并在建设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全年230亿元的基建和技改投资任务,保证了国家重点化工建设项目的计划进度。1993年化工行业对外开放获得进一步发展,化工行业已有109家生产企业和16家科研设计单位获得了对外经营权,一批企业已涉足国外技术、设备、资金、劳务领域,化工行业全年进出口总额可达200亿美元。1993年化工部完成了部机关的机构改革,部机关机构精简了44%,人员精简了50%以上,职能转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2版(经济)
专栏:

  赶着黄牛奔小康
新华社记者 穆青 冯健 周原
初冬时节,我们重访河南。从豫西伏牛山区,经宛西南到豫东大平原,行程3000公里,到处都看到勃勃生机。市场经济把农民发展致富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奔小康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洪流。
10年前,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我们在豫东周口地区采访,写过一篇通讯《谁有远见谁养牛》。农民把“谁有远见谁养牛”这几个字写在村子的墙上,作为自己生活中一个新的追求。这次,我们又到豫东访问,看到村里山墙上那句话后面,又加了一句“赶着黄牛奔小康”。这真是观念上的一个大变化!
周口地委的同志说,70年代末,随着土地的家庭经营,黄牛分户饲养,养牛业发展起来了,但那时养牛是为了耕田。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开始养商品牛,养牛是为了卖肉、赚钱,养牛业虽有更快的发展,但仍然只是农民的一种副业。进入90年代,情况大变。商品经济推动养牛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养牛已成为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如今,农民群众要赶着黄牛奔向小康了!
历史上有“北有张家口,南有周家口”的说法,这两个地方都是出名的皮革集散地。但是,早在解放前,周口的皮革业就凋落了。这个地区处在黄淮海大平原上,是个农业大区,每年产50亿公斤农作物的秸秆、秧蔓,3.7亿公斤饼粕、麸皮。这些本来都是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但是多年来,一到秋季,许多农村把秸秆、秧蔓白白烧掉了。后来,尿素氨化饲草的技术传来,麦秸、玉米秆经过氨化处理,都变成了大黄牛的佳肴美餐,养牛业随之像“驴打滚”一样迅速发展起来了。现在周口地区牛的存栏量已达202万头,在全国地、市中数第二,在河南数第一。
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在草原、山场才能养牛、养羊,发展畜牧业。豫东农民把平原养牛作为一种大产业经营,是思想上的一次解放。在扶沟、淮阳、太康,千家万户,户户养牛。整个周口地区还涌现了一大批养牛大户、养牛专业村和专业乡。一些县城、集镇一年一度的“赛牛大会”上,成千上万头肥硕的黄牛哞哞直叫,场面非常壮观。选出的“养牛状元”胸佩红花,手里高举着大红“荣誉证书”,笑得合不拢嘴。
我们到了扶沟县水泉村王学亮的家里,屋子外边拴了10头肥墩墩的大黄牛。这是他常年保持的饲养量。他今年养小牛卖大牛的纯收入有6000多元,加上种田和大棚温室种菜的收入,纯收入已经超过万元。王学亮穿着西服,敞开胸怀,笑嘻嘻地对记者说:“小意思,生活还可以。”到他住的3间瓦房里看,大囤小囤堆满了粮食。问女主人曹品珍:“你家存多少粮?”她光笑不答。王学亮说:“三五年歉收,生活也没问题。”淮阳县毛寨村335户人家,建了290个氨化饲料池,存栏黄牛846头,户内户外到处都拴着黄牛。村里的干部打趣地说:“人娃要计划,牛娃越多越好!”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养牛作为一种产业,可以伸延成一条长长的链条。一头牛从出栏,一路下去都是钱。所谓“一牛兴百家”,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周口地区每年宰牛23万多头,每宰一头牛,屠宰户获益300元;生牛肉每吨价5000元,全区仅牛肉一项收入一年就有一亿多元,把牛肉加工成罐头,效益更加可观;加工一张牛皮革,又可增值四五百元;牛皮加工成皮鞋、皮衣、皮件,效益又能翻番。这还不算人工牛黄、牛血血清等深加工药品的收入。
周口的农民编了个顺口溜:“养上两头牛,吃喝不用愁;养上5头牛,一年一层楼;养上10头牛,票子顺手流。”
我们踩着深深的泥泞,来到沈丘县留福村新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黄牛繁育基地。这里,一排排整齐的牛舍里饲养着1200头品种优良的母牛。招聘来的80名养牛能手,在那里承包饲养。基地有一套科学的饲养制度,采用德、法、瑞士的优良肉牛种精进行冷精配种。几百头初生之犊在牛舍里活蹦乱跳地嬉戏。附近村庄的养殖户来基地选牛,选中后只需付牛价的20%(其余80%作为公司提供的贷款),就可以把小牛牵回家饲养。基地还负责养殖技术的培训,提供配种、防疫、治病的服务,育成后由公司收购。同时,公司开办了养牛“托拉斯”,建起了制革厂、肉类加工厂,在农民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附近农村已经有500个养殖户同公司建立了固定联系。一般饲养户养两三头牛,年收入2000元左右。群众说:牵走公司的牛,饲养不用愁;技术有人教,困难有人助;公司加农户,共奔富裕路。
这条路只是开了个头,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新亚公司计划今后几年把养牛户发展到两万户,养牛10万头;现在的皮革加工厂和肉类加工厂再扩建一下,使黄牛的皮、肉、骨、内脏多次增值。他们估算了一下,这项计划落实以后可以增加产值4亿多元。
村党支部的同志们说:一个村富没意思,要周围都富起来才有意思。我们要把更多的农民通过发展养牛业,组织到公司的链条上来,从而把他们的生活由温饱带向小康。
周口地区从事牛产品加工的企业,现在已发展到5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产品有牛肉松、牛肉干、皮革、成衣、皮鞋、罐头、肠衣、骨粉、骨粒、尾毛等几十个品种,畅销20多个省市,还进入了独联体、东南亚、中东的一些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的市场。
项城县的丁集,一个5万多人口的镇子,就有800多家皮革加工企业,生产黄牛皮、山羊皮、绵羊皮及其制品62个品种。有一种“山羊捏花美术服装革”,革身丰满,手感柔软,粒面细,弹性好,图案清晰,厚薄均匀,是全国制革行业中首创的一种新产品。
我们在老子的故里鹿邑县玄武镇访问了“河南鞋城”。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田野,现在已有几家大型制革厂、皮鞋厂,年加工60万张牛皮,生产100万双中高档皮鞋。皮革厂同台商合资生产的16种皮革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龙凤”牌黄牛皮软面革行销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港、台地区。这种皮革柔软得像绸子一样,染上颜色,印上暗花,做成各种衣服、女裙,漂亮极了。我们在厂里遇到一位从台湾来的商人,他说,周口的黄牛皮同世界一流的美国得克萨斯州牛皮相比,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质量并不次于它。这里中澳合资祥鸿鞋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档皮鞋,今年10月在全国首届鞋业大王博览会上,经专家们正式审评,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授予“中国鞋业大王”的称号。这件事曾在博览会上引起轰动:没想到这么好的皮鞋,竟然是在穷乡僻壤里生产出来的!我们这次到玄武一看,真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深感引进了新设备、新技术,采用了新工艺,农村为什么就不能拿出一鸣惊人的商品!
养牛业大发展和种植粮食,二者互补,相得益彰。用秸秆、秧蔓养牛就不说了,全地区每年有180亿公斤的牛粪投入大田,使土地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在复种指数比黄牛大发展前的1980年提高30%的情况下,耕地肥力仍有增无减。这一带的群众常说:“买瓜到扶沟,那里瓜甜。”据说也是因为施牛粪最多。
今年10月下旬,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13个国家的15位专家前往周口农村,考察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问题。专家们在养牛村、养牛场考察了3天,一致认为,周口发展黄牛生产创造了“中国农区一个较好的模式”,“把废弃的秸秆变成了牛肉”,“在世界上也是很先进的”,“令人振奋的”。有的专家还表示,以后要再来周口参观。
周口地区抓住平原农区的特点,通过发展养牛业,把千百万农户紧密联系起来奔向小康,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目前周口地区的养牛业正在朝着规模化、系列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从长远看,随着畜产品加工的深化,养牛业将成为带动这个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一项事业。可以相信,像赶着黄牛奔小康这条路一样,一定还会有许多条通达小康的路,被千百万农民走出来。
周口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一个道理:只要给人民群众一个创造权,人民就能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附图片)
图为饲养人员正在为黄牛检查身体。
新华社记者 王颂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桑塔纳年产10万辆
本报讯 记者萧关根报道: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今年已生产桑塔纳轿车10万辆,为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德合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1985年9月1日正式开业的;1992年产量达到6.5万辆。今年6月,该公司对汽车一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明年将形成20万辆生产能力。


第2版(经济)
专栏:

  三峡准备工程第一阶段招投标结束
本报讯 以九月份西陵长江大桥建设国内招标为开端,至日前南村坪砂石系统决标,三峡工程总公司已完成了三峡施工准备工程第一阶段十二项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国内七十五个单位参加了招投标。
                    (张松林)


第2版(经济)
专栏:

  下月沪上市新股达七点八亿股
本报讯 上海证券交易所日前宣布,明年第一季度预计安排十二亿至十五亿新股上市。其中一月份将有来自湖北、福建、河北、四川等十三个省市的十五家上市公司的七点八亿股票在沪挂牌交易 。 (翟卞)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内最大一次非电控制爆破成功
本报讯 铁道部十六工程局与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近日在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工程施工中,首次进行三千吨级洞室非电控制爆破成功。这是目前国内外采用同类技术的最大一次起爆,可缩短工期六个月。
(朱国才 同起 袁勇)


第2版(经济)
专栏:

  衡水建行存款增长额连年翻番
本报讯 河北省衡水建设银行积极组织存款,增强资金实力,支持地方经济,一九九○年以来存款增长额连续三年翻番。今年前十一个月,该行储蓄存款净增一点六亿元,是全年任务两倍。(纪拴 思虎 俊胜)


第2版(经济)
专栏:

  崇文门菜市场年销售突破亿元
本报讯 截至十二月十二日,北京崇文门菜市场销售额已突破一亿元大关,实现利润超过六百万元,均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这是北京副食品零售行业首家年销售突破亿元的企业。 (以荣)


第2版(经济)
专栏:

  调整产业结构 确保农民增收
吉安因地制宜实施兴农工程
本报讯 记者余清楚报道:革命老区江西吉安地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实施“四一工程”,为财政增收、农民增收打下基础。
所谓“四一工程”,就是根据各乡村实际情况,实现“一户一院、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镇一区”的发展计划。沿着这种思路,各县市以本地优势产业为龙头,集中财力物力,发展适销对路的拳头产品,增加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全地区已发展果园20万亩,桑园23万亩,烟叶10万亩,产生1000多个专业村,7万多户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户,10多万个家庭经济庭院。全地区农业规模经营初显活力,农副产品的优质品率和商品率不断提高。
这个地区结合小区开发,将农业工程建设推广到千家万户,把农民增收落到实处。永丰县开发早辣椒1.7万亩,亩纯收入1100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0元。宁冈县以葛田乡为主开发席草2500亩,户平均增收70多元。泰和县大力开发乌骨鸡系列产品,乌鸡产量达到100万只,已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
在发展乡镇企业时,吉安地区改变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做法,集中力量发展乡镇工业小区。他们抓住京九铁路从辖区内穿境而过的机遇,重点建设沿铁乡镇工业带。新干线围绕302国道建设百里金川乡镇工业带,已带动了全县的经济发展。


第2版(经济)
专栏:

山东莱芜钢铁总厂炼钢厂大力表彰见义勇为者,为他们披红戴花,记一等功,并给予重奖,使职工们学有榜样,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图为在列车上勇斗歹徒的职工正在畅谈感想。
杨桦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