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年终专稿

  步步坎坷的波黑和平进程
本报记者 胡锡进
1993年是波黑冲突3方同时在战场和谈判桌上反复较量的一年,也是国际上为结束波黑战争提出了一系列和平计划,但进展艰难的一年。波黑和平能否实现及怎样实现,已远远不只是目前波黑3方的事,它直接牵动着前南斯拉夫被制裁地区及周边受制裁影响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也反映冷战后西方大国、特别是欧美之间的利益冲突,因而举世瞩目。
今年波黑战局发生明显变化。塞、克两族冲突基本停止,塞族与穆斯林族的军事对抗形势逐渐明朗,塞、穆族的较量重点转向谈判桌。从今年4月开始,曾一度结为联盟,共同对付塞族的穆、克两族彻底决裂,在波黑中部展开激烈的军事较量,成为波黑的主战场。波黑战局的变化动摇了西方对波黑战争原有认识的基础,成为改变波黑和平进程走向的重要因素。
波黑冲突3方1月2日在日内瓦首次举行直接谈判,拉开了马拉松式波黑和平进程的序幕。上半年,3方围绕着前南问题国际会议两主席万斯和欧文提出的10省联邦计划进行了艰苦谈判,克、穆两族先后接受了该计划的全部内容,塞族领导人也曾在该计划的全部文件上签字,但这一签字被5月15日波黑塞族全民公决否决,万斯—欧文计划功亏一篑。
6月中旬,塞、克两族联合提出将波黑分为3个共和国组成邦联的方案,与穆族的联邦方案形成对峙。分别代表欧共体和联合国的前南问题国际会议两主席对联邦和邦联之争作了折衷处理,提出将波黑一分为三,组成“波黑共和国联盟”的新和平计划,并重新安排了3方的领土比例,其中塞族得波黑全境的52%,穆族得31%,克族得17%。经过7月至9月断断续续的谈判,塞、克两族完全接受了两主席计划,但该计划又遭到穆族议会的否决,面临与前一计划同样命运的危险。
为了打破波黑和平进程的僵局,欧共体应法、德两国要求,于11月22日通过新的波黑和平方案,要求塞族在两主席三分波黑计划的基础上再向穆族作3—4%的领土让步,以换取国际社会逐步中止对南斯拉夫的制裁,并要求克罗地亚方面向未来穆族占主体的共和国让出一个出海口。欧共体同时还警告穆族不要提出更多的要求。11月末,欧共体12国外长赴日内瓦,促使波黑3方恢复了谈判。但3方的一系列接触均未取得实质性成果。
综观一年来波黑和整个前南局势,一些大趋势越来越明朗化:第一,三分波黑恐难逆转,曾坚决要求保留中央集权的穆族亦开始将军事和外交重点转向确保波黑三分后穆族共和国的“生存条件“。前南问题国际会议两主席甚至表示,“不反对”波黑塞、克两族将来并入各自的母国。第二,领土问题是波黑谈判最艰难的部分,前南问题国际会议两主席先后提出的两个和平方案都卡在这里。目前波黑版图的大轮廓已经形成,3方仍存争议的土地只占波黑全境3%左右,但对各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多涉及到出海、入河口,各块领土之间的通道等问题,因而不易解决。第三,波黑3方之间、前南各方之间甚至各方内部的关系更趋复杂。继波黑穆、克两族决裂后,曾一度出现的塞、克立场接近,又因前南另一热点克拉伊纳境内塞、克两族冲突复起受到削弱。此外,今年9月部分穆族宣布成立“西波斯尼亚穆斯林自治省”,与穆族中央政权展开军事对抗;波黑塞族不接受南斯拉夫两共和国领导人劝告,拒绝万斯—欧文计划,致使安理会加强对南制裁的决议生效,因此贝尔格莱德与波黑塞族的关系也一度紧张。
从国际上看,欧美今年以来经过协调,在对波黑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上采取了较前更为一致的立场,如向波黑空投救援物资、设立波黑禁飞区、设立波黑穆族保护区、设立审判前南战犯法庭等,但实际上它们在波黑问题上也有不小的分歧,主要表现有:欧共体对前南问题国际会议两主席提出的两个方案都持积极推动的态度,美国则在开始时均反应冷淡;而对于美国几次强烈要求对塞族阵地实施空中打击和单方面取消对穆族的武器禁运等主张,欧共体则一再予以抵制。
展望未来,波黑3方最终有可能达成和平协议,但这需要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继续努力。就整个前南地区来说,由于克拉伊纳地位问题至今仍是个“死结”,南斯拉夫及马其顿的阿尔巴尼亚族人都与当局关系紧张等等因素,局势亦不容乐观。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一年来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
本报记者 丹林
对俄罗斯来说,1993年仍然是不平静的一年。政治斗争异常激烈,高潮迭起;经济仍在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从年初叶利钦总统突然宣布“紧急治理”,到4·25全民公决,直至“10月事件”双方武装对峙,最后用武力攻打“白宫”,俄罗斯一次次令世界震惊。概括起来,俄政坛1993年的斗争焦点是:以总统为一方的执行权力机构和以议会为另一方的立法权力机构就国家政治体制的斗争,即围绕建立总统制还是议会制国家的宪法之争。总统及其支持者认为,国家陷入深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是议会与政府分庭抗礼,严重阻挠政府推行以私有化、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的结果;而议会方面认为,正是总统和政府推行的激进经济改革的失败致使国家陷入全面危机。总统及其支持者要摧毁掣肘的议会,而议会则力求驾驭总统和政府的政策。这场斗争直至岁末,叶利钦总统借助12月12日的全民公决,通过了“总统制”新宪法草案,两大权力机构分庭抗礼的僵局才终被打破,政体之争遂以此为标志告一段落。
政体之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由于激进“民主派”在1992年执行“休克疗法”政策,导致国民经济大幅度滑坡,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经济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议会试图在制定经改战略、政府人事组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拥有决策权。政府与议会之争一时间僵持不下。为了打破僵局,叶利钦总统今年3月试图通过实行“紧急状态”,以限制议会的权力,但受到议会、司法等方面的强烈抵制。“紧急状态”几天后便告夭折。双方都把希望寄予4·25全民公决上,以期获得人民的支持。
在4·25全民公决中,虽然在同时提前总统和议会选举的问题上未获得通过,但叶利钦总统却得到了多数选民的支持。这一结果改变了俄政坛的力量对比,打破了总统与议会势均力敌的格局。叶利钦总统认为,公决结果表明,最高苏维埃和人代会“不再拥有任何限制总统特权的法律权力和宪法权力”。议会方面虽然拒绝承认自己在公决中失败,但在其后同总统的较量中始终未能扭转所处的被动局面。
蓄之愈久,发之愈烈。总统与议会间的“总决战”终于在9月爆发。叶利钦总统下令解散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并宣布于年末举行新的两院制议会选举。议会坚决抵制,双方剑拔弩张。10月3日,叶利钦总统终于下达了攻打“白宫”的命令。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伊等被捕入狱。
“10月事件”后,叶利钦总统对新宪法草案作了重大修改,进一步扩大了总统的权力和联邦中央政府的权力,并决定在12月12日新议会选举的同时就新宪法举行全民公决。新宪法在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舆论认为,这是叶利钦总统的重大胜利,它巩固了总统的权力,使持续达一年之久的俄“双重权力”危机得以解决。但议会选举结果却出乎舆论意料。以第一副总理盖达尔为首的“俄罗斯选择”联盟等“民主派”政党未能获得预期的多数选票,而自由民主党和共产党将成为俄议会下院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由于进入议会各党纲领和政策有原则差别,将不可避免对俄今后政局和经济改革方针产生重大影响。
在经济领域,1993年政府的财政经济政策纲要继续以控制通货膨胀、稳定财政为基本方针。年初确定联邦预算赤字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全年物价上涨控制在400%以内。一年来,切尔诺梅尔金政府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防止了“经济崩溃”,使“国民经济具有了明显的市场轮廓”,但上述具体目标却未能实现。官方预测,年末财政赤字至少17万亿卢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主要生产指数仍继续下降,但降幅小于去年。经济部门预测,与去年相比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12%,工业总产值下降15%,农业产值下降5%。若与1990年初相比,总体生产水平下降了56%。
尽管工资、退休金不断提高,但广大居民的生活未见改善。目前全国30%的人的收入达不到最低生活标准。
总之,1993年俄罗斯政局经历了急剧动荡,经济形势依然严峻。“10月事件”结束了政府和议会间的对峙局面,出现了暂时的稳定。
来年的俄罗斯政局如何发展,经济状况能否得到改变,这取决于政府将采取哪些举措,克服目前的经济危机;取决于新选出的议会如何动作,以及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等等。(附图片)
俄罗斯政府取消了对面包的国家补贴,面包价格随之翻番。美联社照片(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东欧经济复苏乏力
新华社记者 张汉文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多数东欧国家经济已基本跌到谷底。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出现了经济回升势头。尽管如此,东欧各国经济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复苏乏力。
今年,波兰继续保持了在去年上半年出现的回升,工业生产低速增长。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四左右。匈牙利今年的工业生产从第二季度起缓慢回升,上半年的工业产值以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一点六,下半年仍保持了回升势头。罗马尼亚已停止经济滑坡,从四月起工业开始回升,月月超过去年同期水平。由于工业生产好转,今年头十个月国民生产总值由预计的十七点七万亿列伊增加到二十点五万亿列伊(一美元折合一千零七十四列伊)。阿尔巴尼亚今年的经济状况是“在最低水平上的较大回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百分之八至十。
联邦的解体给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两个新独立国家带来了明显影响。捷今年头九个月工业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五点二,估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比去年下降百分之零点九。斯洛伐克经济面临的难题更多,由于市场缩小、资金短缺、一些大型重工业企业和军工企业转轨困难,因此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比去年下降百分之四点七。保加利亚经济仍不景气,今年头十个月国民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九点六。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较大,今年头九个月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十四点二,百分之六十的国营企业、乡办企业和合作社企业亏损。
今年,除波兰和罗马尼亚外,东欧各国农业生产均比去年下降。由于严重干旱和农业生产体制转轨不易,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的农业总产值均少于去年。其中,匈、保形势更为严峻。匈今年农业严重减产,总产值比去年下降百分之二十九,夏粮作物产量只有八十年代后半期年产量的一半,牲畜头数比去年减少百分之十。保加利亚农牧业产量均有所下降,夏季高温少雨、严重干旱对这个国家的农业生产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阿尔巴尼亚今年粮食产量为五十六万吨,只能满足本国居民口粮的三分之二。
外贸在东欧各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但今年总的来说这些国家进口大于出口。占匈国民收入一半的外贸今年急转直下,头九个月外贸逆差已达二十四点五亿美元。今年头九个月波兰外贸逆差为十九点一五亿美元。斯洛伐克今年头八个月外贸逆差为二十五亿克朗(一美元折合三十二点八克朗)。保加利亚今年头十个月外贸额虽有增加,但入超额多达一百一十亿列弗(一美元折合三十列弗)。巨额的外贸逆差对这些债台高筑的国家来说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与去年同期相比,多数国家今年头九、十个月通货膨胀率均有所下降,只有罗马尼亚仍保持了百分之二百三十的高通膨率,而其它国家均为两位数,捷最低为百分之二十,保最高为百分之五十点八。此外,失业已成为这些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新华社北京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