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非洲南部种族隔离堡垒崩溃
和平发展众望所归
徐德文
内容提要:一九九三年,南部非洲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南非多党谈判排除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南非曙光已经出现;安哥拉和平进程虽一度受挫,但目前局势有所缓和,出现了和平的新希望;莫桑比克局势平稳,最近加快了和平进程的步伐。总之,今年南部非洲地区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一九九一年底,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和国民党政府等十九方举行“民主南非大会”,拉开南非多党谈判的帷幕。但由于非国大和政府在制宪机制等重大问题上存有分歧,多党谈判于去年六月被迫中断。今年四月,在非国大和政府的推动下,南非多党谈判得以恢复。二十六个政治党派与组织参加了会谈,批准建立了多党谈判机制,为加快谈判步伐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此后,多党谈判相继取得重大进展。六月十五日,多党谈判委员会讨论确定南非大选日期。因卡塔自由党等六个党派提出异议,并退出会议。但其它二十个党派最后一致通过决议,确认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七日为南非全民大选日,并于七月二日得到多党谈判论坛参加者的正式批准。这是多党谈判启动以来取得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性成果。九月二十三日,南非议会特别会议通过了经多党谈判委员会批准的“成立过渡行政委员会”的议案。根据这项议案,过渡行政委员会将行使政府的部分职能,并主持明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南非大选。过渡行政委员会下设七个分委会,分别主管地区和地方政府、法律、秩序和安全、国防、财政、外交等事务。十一月十八日,参加南非多党谈判的十九方主要领导人签署了一揽子协议。十二月七日,南非过渡行政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历时两年的多党谈判胜利结束,少数白人统治彻底垮台,南非历史揭开新的一页。
为使南非经济走出困境,非国大主席曼德拉呼吁国际社会取消对南非的经济制裁。这一呼吁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积极的响应。十月八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同意取消对南非的一切经济制裁。中国政府宣布恢复同南非的经济贸易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诺向南非提供八点五亿美元的援助。莫桑比克等国相继与南非建立外交关系。
然而,南非和平进程之路并不平坦。随着民主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矛盾与斗争也越来越尖锐复杂。少数白人极右势力为了在未来的南非保留自己的领地和既得利益,不甘心种族隔离制度彻底垮台,宣称他们“决不接受明年四月二十七日举行的全民大选,也不承认大选后产生的政府”,并叫嚷要采取暴力和其它活动来阻止南非民主进程。四月十日,他们暗杀了南非黑人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南非共产党总书记克列斯·哈尼。因卡塔自由党等少数党派与非国大等多数党派之间,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与此同时,黑人暴力冲突仍不断发生。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分歧,共同制止暴力冲突、保证南非民主进程顺利发展,已成为南非人民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南非和平进程不可逆转,一个统一、民主、非种族的新南非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安哥拉自一九九一年五月签订和平协议以来,和平进程一直进展顺利。但由于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安盟)不承认去年九月大选的结果,今年以来局势恶化,安盟部队与政府军之间的全国性武装冲突升级。安理会九月十五日通过决议,对安盟实行武器和燃料禁运。经有关各方施加影响,安盟于九月二十日宣布单方停火,表示接受去年大选结果以及比塞斯和平协议,并于九月下旬在卢萨卡与安哥拉政府举行间接谈判。安理会十一月一日发表声明,敦促安盟和安哥拉政府采取必要步骤,恢复直接谈判并要求安盟遵守安理会的各项决议。十一月十五日,安哥拉和平谈判恢复举行,这是双方自今年五月以来的首次直接谈判。目前双方谈判已取得积极进展。舆论认为,安哥拉实现和平的希望已重新出现。
打了十七年内战的莫桑比克,在去年十月四日签订了和平协议。但由于反政府武装“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抵运)和莫桑比克政府之间缺乏信任,和平进程的步伐缓慢。经过有关各方和联合国的一再斡旋,今年下半年出现了新的转机。九月,抵运领导人德拉卡马与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举行了自和平协议签订以来的第一次高级会谈,在领土管理权和警察两个问题上达成了协议。抵运同意将其控制区内的管理权交给政府;政府方面同意在抵运控制地区的省份设立省长顾问职务,并由抵运人员担任顾问;双方还一致同意向联合国提出派遣联合国警察来莫桑比克,以便把莫警察的行动置于联合国警察的监控之下。十月下旬,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访莫,促成双方原则同意联合国在莫行动机构拟就新的和平进程日程表。莫政府和抵运双方军队从十一月三十日起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二十个集结点集结,并于明年一月前开始遣散,全国统一军队的训练和整编将于八月前完成,十月举行大选。高级会晤对加快莫桑比克和平进程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促进整个南部非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中东血雨腥风半个世纪和平幼苗初露生机
编者按:1993年是中东阿以和谈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巴解组织与以色列关于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原则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旷日持久的中东和谈终于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和平的幼苗虽已破土而出,但却十分脆弱。巴以协议具体实施以及以色列与其他有关阿拉伯国家的谈判,依然千头万绪,纷争频仍。
值此年终岁首之际,本报国际部编辑与驻埃及、叙利亚、突尼斯、阿联酋和美国记者就中东局势进行笔谈,力求向读者展示一年来中东和谈的进展与症结。
                    
编辑朱梦魁:巴以之间达成的协议,预示着巴以双方在经过长期冲突与敌对之后终于开始踏上和平共存之路。这一以土地换和平的实际步骤,不仅对巴以双方,而且对整个中东和平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驻突尼斯记者赵章云:马德里中东和会以来,由于巴解未能直接参加中东和谈,巴以决策方面无法直接对话,致使多轮中东和谈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今年初,巴解组织单独和直接地与以色列进行秘密谈判。9月13日,巴以通过在奥斯陆的谈判,终于达成了原则协议,从而打开了中东和谈的僵局。巴以协议的要点是:以色列自12月13日从加沙、杰里科撤军,军队重新部署在指定地区;建立一支巴勒斯坦警察部队,负责以军撤出地区安全;在国际监督下选举产生巴勒斯坦临时自治委员会,在为期5年的过渡时期内作为自治权力机构;巴勒斯坦最终地位的谈判不迟于过渡时期第3年年初开始。
巴以自11月1日在开罗就实施巴以协议的细节举行谈判以来,在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军警和犹太移民之间接连发生流血冲突。12月12日,巴解主席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就实施巴以协议在开罗举行高峰会谈。双方未能在自治区域范围、撤军具体安排、边界安全保障、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等问题上消除分歧,致使巴以协议无法在12月13日如期开始实施。巴以领导人同意本月下旬重开谈判。
舆论认为,尽管巴以内部对巴以协议众说纷纭,双方对实施的具体步骤尚有诸多争执,但执行巴以协议已成大势所趋,任何一方破坏协议,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朱梦魁:巴以协议是双方妥协的产物。拉宾政府今年取消了与巴解组织接触的禁令,允许东耶路撒冷人士参加巴代表团,放宽自治内涵,保证进行土地最后归属谈判。
驻埃及记者刘水明:巴以协议达成后,以色列陆续释放了600名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分析家认为,促使以色列工党政府采取相对灵活态度的因素有三条:其一,饱尝战火煎熬的犹太人同阿拉伯人一样渴望和平与安宁。其二,以色列为发展经济需要和平环境,争取阿拉伯世界早日结束对以的制裁,以便拓宽市场,开展地区合作。其三,突破和谈僵局是工党政纲的最高目标。为弥合巴以分歧,埃及努力居中斡旋,与巴以美三方领导人保持密切关系。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埃及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巴以协议签署后,阿拉法特和拉宾在开罗进行了巴以首次高级会晤,克林顿邀请穆巴拉克访问美国,这些外交安排实际上是巴以和美国对埃及作用的认同。
朱梦魁:目前,叙以谈判、黎以谈判陷入僵持局面,约以谈判只是确定谈判框架,规划问题范围尚处于“小步舞”的态势。
驻叙利亚记者吴文斌、王传宝:巴以协议签署后,叙以就戈兰高地的谈判出现了新的态势。以色列强调需要时间“消化”巴以协议,建议冻结或将以叙谈判推迟到明年巴自治选举之后进行;呼吁叙仿效巴解与以举行高层次的双边秘密谈判,就从戈兰高地撤军和安全安排问题达成一项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与此同时,拉宾主张分阶段解决,提出以从戈兰高地撤军起,双方就开放边界,签订和约,互换大使,实现关系正常化,阿拉伯国家全面解除对以的经济抵制。
叙利亚则坚持在马德里和会和联合国决议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拒绝与以举行任何形式的单独秘密谈判。此外,叙要求以明确作出从戈兰高地全面撤军的承诺,坚持用“全面和平换取全部领土”,还要求美国发挥公正伙伴作用,向以施加压力。叙利亚并希望举行叙美首脑会谈,推动和平进程向前发展。
黎以谈判仍在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和安全安排问题上踏步不前。以色列要求黎政府军部署在南部地区;收缴“真主党”民兵武装,保证以的安全;将南黎巴嫩军收编为政府军。以色列还极力促使黎单独与以色列达成和平协议。
对此,黎巴嫩政府宣布,以色列必须从黎南部和戈兰高地撤军,只要以全部撤出阿被占领土,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巴以签署“共同原则宣言”,显然为约以双边谈判取得进展开辟了道路。在巴以签约的第二天,约以就签署了和谈的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以色列同意将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约旦的两块领土上撤走。双方还就边界划分等组成5个双边委员会,为最终达成和平协议奠定了基础。
驻阿联酋记者安国章:海湾地区尽管远离阿以冲突前线,没有直接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的谈判,但本地区阿拉伯国家在和平进程中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据透露,科威特对以色列已“开始部分解除禁运”,同时,沙特对以色列也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策略。这一松动不仅向以色列表明了海湾国家的和平诚意,也对参加和谈的阿拉伯国家是一个推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应邀先后访问了海湾合作委员会6个成员国,得到了海湾国家的有力支持。海湾国家表示愿在资金上对和平进程提供援助,同时又强调中东问题必须全面、公正地解决,以应全部撤出阿被占领土。
驻美国记者鲍世绍:中东问题是美国外交的重点之一。克林顿政府年初上台后,在中东战略上不但全盘继承了上届政府的做法,且更加积极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以期在外交上有所建树。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上任后第一次外交出访就是去中东国家,为中东和谈进行斡旋,并声称在和谈进程中,美国不仅要起“诚实中间人”的作用,而且要成为“完全的伙伴”。为了保持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克林顿以和平进程调解人的身份主持了巴以和平协议的签署仪式。接着,美国在华盛顿召开了支持中东和平会议,动员欧共体、日本和海湾国家为加沙和杰里科自治提供经济援助,以便和平协议得以实施。
通过克里斯托弗12月初的外交努力,中断3个月的中东和谈又出现转机:叙黎原则同意与以色列恢复谈判;为改善叙美关系,克林顿总统将与阿萨德总统举行高级会晤;克里斯托弗走访巴解总部,使巴美关系出现新变化;约旦方面表示,在以色列撤出戈兰高地的前提下,早日批准约以和平条约。
目前,美国的方针是,一方面继续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0亿美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以维护美以战略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做阿拉伯国家的工作,使之分别与以色列达成和平协议。最终实现中东和平显然符合美国利益。(附图片)
9月13日,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白宫南草坪巴以和平协议签字仪式上握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