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

  走近英雄
吴锦才
时至1993年年底,整个书刊市场上最引人注意的是有关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书籍。看上去,这是由毛泽东诞生100周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两个新闻事件引起的现象;其实,这更不如说是中华民族在寻找自己的跨世纪的精神支柱。这是一个直接表露人们心态的图书市场景象。这个现象,表明人们对主导着自己身处的时代的历史人物表现出的强烈的求知欲。
有关毛泽东的书,并不是今年突然热起来的。人们爱读介绍毛泽东的真实故事的书,市面上在80年代末就推出了好些种读物。进入90年代特别是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今年,以毛泽东为主题的书数量明显增多,在有些大型书店设立的“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专柜”,从书架上浏览几眼书脊,就能让人看出:精明的出版家已开始用商业眼光看待这个宝贵的题材了。这不能说是个不好的现象。因为它们紧紧跟随着的市场趋向,本身是健康的。举一个例子:今年赶出的有关毛泽东的新书、厚书毫不鲜见。这本身也显示:有关毛泽东的书,正在走向严肃。在“畅销”与“学术”之间,有的出版社更主要的选择是后者。像《毛泽东大观》,16开本、将近两寸厚,如此丰厚的容量中,包括的主要是毛泽东思想的学术内容,特点是以全面、丰富取胜。有一种《毛泽东诗词大观》,也有一寸多厚,差不多把有关毛主席诗词的所有相关材料都收集在内,而且,书本印制精美,照片印出了较高的水平。这样的书,有学术价值,也有收藏价值。在这些书中,学术性常常与畅销并存,如《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在现在可以认为是新中国阶段的毛泽东全集,至今已出到第八卷——1959年的著作。据版权页记载,这卷的第一版就印了7万册。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倡读原著。确实,天下最有味道的内容,都只能存在于原著之中。《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一版印制450万册不是偶然的。有消息说,首都钢铁公司是人手一册,这一个大企业就需要27万册。我还在北京西单的个体书亭前看到好几起打探有没有这部新书出售的事情。这说明一种精神食粮正在发挥作用。与此相关的是,毛毛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只有上卷,就已引起书市上的轰动。我读到的,是第一次印刷两个月后新印的60万至70万册这部分印数之内的版本。读有关邓小平的书,显示了人们力图从更广泛的方面了解这位引导中国人民走向富足的伟人。
与此同时,各种有关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录和传记,都有众多的读者群。格外引人注意的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也提到了两本回忆录:“聂荣臻同志写的那一段亲自经历的事,很真实。有人也写了自己的错误,比如李维汉同志。”薄一波写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则是回忆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这部书的上下两卷异时出版,而每次新卷出版都引起书界的轰动,印量都达几十万册。人们读这样的书,不仅仅从中知道一些未闻见的历史旧事,更重要的是能听到老一代革命家对许多事实的评价。这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的史鉴。
当然,旁人写老一辈的传记,也富有可读性。名记者李普用亲身经历的采访和阅读得到的领悟,写成35万字的《记刘帅》,自称不过是对刘伯承的“韬略和风格、计谋和品德,写了一些速写,讲了一些片断的故事”,这本书一版再版,可见人们对刘帅风采的兴趣。与这本书一样,上海出版的“元帅、将军传记·回忆录”系列书之中,有好几种是书店柜台里常能见到的再版书:《刘伯承回忆录》;《非凡的年代》(罗瑞卿传);《二十八年间》以及续编、三编……
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英雄的故事,本身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读了有关英雄人物的书,实际是在读历史;而下一步,就要去读讲历史来龙去脉的书。这又要在书市上兴起新的波澜。讲当代史的书,已明显是时下出书的一个热点;而往远处说,讲整个中国文明史的书,也不再局限在少数人的书斋。黄仁宇远在海外读故纸谈兴衰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余秋雨从旅游景点中缕出怀古之情的《文化苦旅》,都在北京街头的书摊上可以见到。这一来说明首都读书人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二来,说到底,这还是因为中国的历史积淀太深厚,有了一点文化就无法不去读历史。而英雄人物留下的史迹,则是历史上的亮点。


第8版(周末)
专栏:

  竹的妙用
何鸣声
产竹之乡,正如苏东坡所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戴者竹篾,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寥寥数笔,已道出了竹的丰富多彩的广泛用途,可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竹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竹制产品的不断开发出新,竹已妙用于方方面面。
用竹所制各种家具什物,民间比比皆是。用竹编织的箩筐、背篓,加工蒸笼、椅子、竹筷等简易日用品自不必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以后由普通用具加工美饰的竹器工艺产品,凉板、书架、挂屏、台屏、茶盅、茶盘、花篮、书夹、台灯、文具盒等,种类繁多,琳琅满目。1919年川南艺人蔡金山制作的几件竹簧工艺品就走出国门,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优胜奖状。经能工巧匠们的苦苦探求,竹制品从雕、编两个大类向高层次发展。
竹雕是一种流传较广的工艺,它源于魏晋,后来在四川、湖南和浙江形成我国有名的“三大竹雕”。竹雕技法繁多,有皮雕、浮雕、透雕等。
应用最广的竹编,以竹扇而言,早在秦汉,民间已普遍使用。明清以后此业飞速发展,而形成我国的“四大名扇”。“手掌大”的竹编蚊帐,有“天下第一帘”的四川梁平竹帘等,可算竹编中之佼佼者。


第8版(周末)
专栏:

  用画笔写出音符
陈日新
这些年来,港台电视剧对大陆电视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不少人为此忧心忡忡,有怨的,有骂的,有泄气的,有想办法的,但很少有人想到一个根本问题——港台电视剧“侵入”大陆所仰仗的是两个法宝:武侠剧和言情剧。这两个品种符合大众的观赏口味(有人还颇有先见之明地指出:香港电影有能力以东方武侠片成为与好莱坞抗衡的世界电影的另一极)。因此,要想抵御香港电视作品对大陆的冲击,除了舆论导向和文艺政策方面应采取措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大陆电视界应当拍出质量上乘、符合人们需求的通俗电视剧。
终于,两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率先发起了向港台武侠剧的冲击——
王小勇是位颇有影响的作曲家,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爱你没商量》的音乐。从去年年初开始,他就在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下,进行了电视连续剧《新七侠五义》的筹拍工作,经过一个时期的准备,这部40集的连续剧于今年7月宣布开机。他的多年好友萧风欣然同意出任该剧导演。
萧风有美术基础,又年轻,他和与他齐名的顾长卫等的竞争还不到胜负揭晓的时候。
王、萧的同盟缔结后,确立了几项原则:一是要在制作水平上与港台武侠片一拚,因此他们动不动就拿徐克说事儿;二是选了一批新演员,男的要求武功好,女的要求天生丽质,所以到剧组一看,没有一张熟面孔;三是宁可逾期也要保证质量,剧本的分镜头本十分精细,每集竟有近600个镜头,拍起来更是精耕细作,比拍电影还认真,香港娱乐圈里的朋友原本不相信大陆也能拍武侠片,到现场一看居然动了给王、萧二位出力的念头。
虽然片子拍得顺利,但王小勇还是有个担心,怕片子在播出时不那么顺利,所以正到处打听海外电视台究竟想出多大价钱。但在我看来:越来越有商业头脑的大陆电视台是不会让这“肥水”外流的。
王小勇是音乐家,萧风打小的志向是作画家,因此我想:他们的这次合作,仿佛是用画笔在谱写音符,自有种“触类旁通”的美。


第8版(周末)
专栏:

  朝鲜《四季之歌》艺术团访华演出
应文化部的邀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四季之歌》艺术团,于12月13日至30日来华访问演出,并将于12月25、26日在京演出,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朝鲜《四季之歌》艺术团拥有多名朝鲜人民艺术家、功勋艺术家,该团所创作的民族舞蹈组曲《四季之歌》,把朝鲜人民祖先创造的民间节日游戏中具有人民性和进步性的部分,按照现代美感,用舞蹈和音乐的手法按每个节日编排而成。从中可以观赏到朝鲜民族具有的高尚的礼仪道德和良好的风俗习惯。 
(亚文)


第8版(周末)
专栏:

  胡蓓蔚、章莫刚鹏出新作
永声音乐出版有限公司和上海音像出版社,近日推出新歌手胡蓓蔚和章莫刚鹏的演唱集《今天明天后天》、《我从远方来》。上海歌手胡蓓蔚的《今天明天后天》用独特的音乐形式,展示了大上海几十年的社会变革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我从远方来》的演唱者章莫刚鹏则是一位来自云南瑞丽的景颇族年轻歌手。 (广杰)


第8版(周末)
专栏:百部爱国主义影片介绍

  林则徐
19世纪初,英帝国主义输入大批鸦片毒害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清朝道光皇帝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军机大臣穆彰阿和直隶总督琦善却暗中破坏,林则徐依靠广州官兵和群众,一面整顿残破不堪的海防,一面迫使英商交出全部鸦片,取得了虎门销烟二万多箱的胜利。1840年英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林则徐在人民支持下打败侵略者,却遭到国内投降派迫害,被革职发配新疆。
本片由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赵丹主演。(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百部爱国主义影片介绍

  演员评演员
电影表演“学会奖”颁发
在由观众评选的“百花奖”和由专家评出的“金鸡奖”刚于广州颁发之际,由演员们自个儿评选产生的第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近日在北京揭晓并颁奖。在影片《周恩来》中扮演周恩来的王铁成,《过年》中饰演母亲的赵丽蓉,《落山风》里扮素碧的宋佳,《大决战》中林彪的扮演者马绍信,以及葛优、冯巩、宋晓英、牛犇等20名演员得到演员们自己的认可,获此荣誉。该评奖是由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和中影公司联合主办的。成立于1987年的电影表演艺术学会,是全国电影演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奖”设立,旨在加强电影表演艺术的创作与学术研究,提高电影演员的艺术素质和思想境界。此项奖将一年评选一次。
(西央)


第8版(周末)
专栏:

  特殊使命的画家
——记毛主席巨幅画像创作者葛小光
童古丽珂
今年国庆前夕,我来到北京的中心——天安门广场,从毛主席巨幅画像下走进天安门。在天安门和端门之间,有一间特殊的画室。画室设施很简陋,但掩映在雄伟的红墙间,便带有一种神秘色彩。走近画室但见一幅顶天立地的毛主席巨像矗立眼前,神圣庄严之感油然而生。画家葛小光正站在升降机上,为这幅高6米、宽5米的画像做最后的整理工作。我和小光是熟人,但在画室的氛围中,我们的交谈也严肃了许多。
葛小光从18岁那年进入北京美术公司起,就开始画毛主席及其他领袖的大像。当年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军博、中南海等,所有大型建筑和重要场所都留下过他的笔墨。外省区也慕名而来。从他手中诞生的毛主席画像不计其数,遍布京城和大江南北。以往每逢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设置的马、恩、列、斯及孙中山的巨像,也都出自他手。天安门城楼上这幅毛主席巨幅画像,是现今全中国唯一一幅。葛小光1977年从老同志手中接过这一使命,至今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位画主席巨幅画像的画家。
小光对毛主席这幅画像太熟悉了,创作技巧也相当娴熟。每次绘制时从上到下一气呵成。通常一天就能完成,然后再进行整体调整。在每年“十一”前夕,天安门城楼上都要向世人展示他的新作。
功夫在画外。在画家高超的画技后面是并非一日的积淀。小光没有亲眼见过毛主席,为了画好这幅巨像,多年来查阅了无数文字和图片资料。读了很多关于中国历史、关于毛泽东的书籍。他认为,为主席画像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毛泽东代表着新中国的形象、代表着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因此要画出凝重和理性的东西,同时又得融进画家自己的情感。小光拿来参考原片给我看,他说,这幅大画要避免摄影照片的不足,而且在每一次创作过程中,画家都要从艺术技术和思想深度上进行新的探索,并有新的提高。画家创作时的感觉很重要,但又不能完全跟着感觉走。这种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是种辩证关系。另外,在色彩运用上亦有讲究。天安门是一座装饰性很强的建筑,主席像嵌在红墙、黄瓦之间,色彩应浓重而鲜明。远远望去主席像在庄重的同时不失明快色彩,这是应把握的另一辩证关系。从画家这些很有哲理的话语中,我体味到了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出自葛小光之手的毛主席画像,已经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了16个年头,得到了全国人民和海外朋友的赞赏。一位北京居民说:“主席像真是画神了,我一到天安门广场,无论在哪个角度,都觉得老人家在注视着我”。
谦逊、谨慎是葛小光的生活准则。他现在是一位专业油画家,他酷爱油画艺术。在创作大像之余,他主要时间用来进行其它的油画创作。风景、人物在他笔下栩栩如生。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向祖国和人民交那份答卷——把创作毛主席巨幅画像的使命继续下去。(附图片)
(图为葛小光在工作中。成保平摄)


第8版(周末)
专栏:

  《演艺圈》创刊
集影、视、歌、时装、戏剧、舞蹈及饮食住行于一体的娱乐画刊《演艺圈》杂志,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于近日创刊。
这家大型月刊,由北京市文化局、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联合主办,办刊人力图使它具有画报画面的美感、动态感和文字刊物的思想性、新闻性,展示国内外演艺界新闻人物和最新动态,成为连结国内外演艺界与每一个爱好文化、娱乐的家庭的桥梁。 (晓东)


第8版(周末)
专栏:

  “黑妹”修晶双
郭伟成
当修晶双只身走出伊春小兴安岭林区,前去报考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时,她也像许多纯情少女一样,对未来充满幻想、憧憬。可是,当她走出学院,开始真正的演艺生涯时,却没有多少梦想了。更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在国际影坛上摘取“影后”的桂冠。1992年12月,修晶双以《留守女士》的精彩表演,荣获第16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凯旋归来,修晶双又被授予“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的称号。但是,修晶双没有忘记养育她的黑土地。她说:“我只是一个黑妹。”修晶双还坦率地说:“我长得不漂亮,只有在表演上下功夫,在艺术修养上更多地要求自己,付出比漂亮的女演员们更多的汗水与努力。”
但是,不管怎么说吧,修晶双毕竟不是过去那个在林场干活挑水的小黑妹了,“丑小鸭”已经变成“天鹅”。付出努力与汗水倒是真的。又一部戏拍完了。在新近上演的电视连续剧《大潮汐》中,修晶双饰演女主角,厂长助理安妮。这是她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角色,本来,她觉得自己与角色是有距离的。但是,这部戏反映了我们国家与社会目前所面临的一场重大变革,正像剧中主题歌所唱的:“走到了这一步已没有退路,奔涌的大潮决不会倒流,浪尖上谁也无法坐稳,后退就要被浪潮吞没。”这应了一句老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晶双也只有义不容辞了。她说:“没有一个演员不希望成功。但是,我也不怕失败,失败也是一种财富,可以鞭策自己更好地前进。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如果因为改革开放中会走一些弯路而放弃改革的话,我们就不会前进。”她笑着说:“这也是大潮汐给我的启示呢。”话虽这么说,可当《大潮汐》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时,修晶双却又像交完卷等待老师判分的学生似的,每晚忐忑不安地坐在电视机前看自己的表演。
修晶双从艺近10年,已经塑造了一系列个性迥异的形象。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修晶双先到峨眉电影制片厂,在影片《钢锉将军》中与著名演员李雪健合作,由修晶双饰演女主角,从18岁演到60多岁,而她当时才23岁,成功地饰演了这个年龄跨度很长的银幕形象,获得“百花奖”提名。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后,修晶双又塑造了许多动人的舞台形象。在参加“奥尼尔戏剧节”剧目《马可百万》中,她成功地主演了阔阔贞公主。后来,在黄佐临导演的《消失的雨点》中,修晶双又以自己出色的表演荣获上海戏剧“白玉兰奖”。是的,修晶双还是黑妹,她不是上海人,但是,她的艺术成就为上海增添了光彩。(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

  “继往开来”大型文艺晚会将举行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解放军报和本报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在深圳大剧院将举办一场题为“继往开来”的大型文艺晚会。
这台晚会以纪念毛泽东诞辰、讴歌改革开放、迎接一九九四年元旦为主旨,并借此机会向在改革开放事业中做出贡献的深圳各界人士表达两报的问候。晚会拥有大合唱、交响曲、联唱、独唱、舞蹈等丰富的艺术形式,结构新颖,风格典雅、庄重,气势宏大,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和彭丽媛、杨洪基、李维康、关牧村、郁钧剑、程志、韩芝萍、阎维文、秦蕾等著名艺术家组成了强有力的演出阵容,既演唱、朗诵毛泽东诗词,又表演近些年来创作的文艺作品,尤其是结尾的数百人的大合唱和大型舞蹈《中国潮》、《中国永远辉煌》,以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主题,将把晚会推向高潮。
金安实业发展总公司、炎都名人联谊会、三九企业集团、深圳南岭村、东莞清溪镇等以及香港一些知名人士参与了晚会的筹备和策划。
深圳电视台将现场直播这台晚会。
(元也)


第8版(周末)
专栏:

  赣南采茶戏《山歌情》来京献演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来自江西苏区的赣南采茶戏《山歌情》晋京献演。该剧以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兴国山歌和热情活泼的赣南采茶音乐,歌颂了老区人民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该剧今年9月在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中,获得好评,共获十项奖,其中八项优秀奖。 (宜文)


第8版(周末)
专栏:

  展示员工的艺术风采
今年是我国山水风光旅游年。为配合、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本系统职工的文化艺术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旅游文化,中国国际旅行社集团举办了第一届职工摄影、书法、绘画比赛。国旅总社及其在国内下属的31个单位的员工参加了这次活动。参赛作品大多是工作在旅游业第一线的员工们创作的,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风貌和我国旅游事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王青)


第8版(周末)
专栏:天地一瞬

新村袁孝正(四川)


第8版(周末)
专栏:

  全国年画评奖暨作品展举行
由文化部、新闻出版署、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协联合主办、江苏美术出版社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年画评奖暨作品展”最近在南京举行。共有23个省市的347件作品参加评奖,263件作品入选参加了展览。经评委们严肃认真的评选,反映邓小平南巡的《中国之春》、描绘周总理视察三峡的《三峡宏图》,以及辽宁作者创作的《大地回春》、天津的《美酒飘香》和江苏桃花坞年画《水乡元宵》等五件作品获一等奖。 (杜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