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魂归乐山
——忆加拿大友人文幼章
刘庚寅
正当友协筹备庆祝加拿大国际和平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文幼章95岁寿辰之际,大洋彼岸传来噩耗,他于11月27日离开了人世。他的儿子来电说,文幼章生前嘱托,死后要将他的骨灰撒在他日夜思念的第二故乡四川省乐山市,以圆他生前重返乐山之梦。
文幼章原名詹姆斯·安迪考特,父亲是加拿大传教士文焕章。他长大后仿效父亲,给自己起了个儒雅的中文名字文幼章。
1925年文幼章被加拿大教会委任为传教士,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次年发生了“万县惨案”,他目睹了帝国主义“炮舰政策”给旧中国带来的灾难。30年代初,他受当时四川省长刘湘的聘请,到“反省院”当兼职教师,对被关押的进步人士进行“感化”。谁知在与这些进步人士的长期接触中,他自己反而受到了“感化”,与他们交上了朋友,由此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
“西安事变”后文幼章被聘为“新生活运动”顾问和宋美龄女士的英文秘书。这使他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他批评国民党像“霍乱病菌”一样危害人民。不到一年,他就愤然辞职,转到西南联大教书。
1945年初,文幼章应邀参加了周恩来在重庆召开的外国记者招待会,并担任翻译。会后周恩来与他长谈,建议他把中国的革命形势介绍给世界人民。在这次招待会上他结识了更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此后,文幼章积极投身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此年12月,他出席了成都学生声援“十二·一”惨案受害学生的大会,并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为此他于1946年辞去教会职务,离开长期生活的四川,来到上海,以圣约翰大学任教作掩护,创办了秘密刊物《上海时事通讯》,向世界报道中国的现实情况,揭露蒋政权的黑暗腐败,号召各国终止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文幼章的活动遭到国民党的恶毒攻击,甚至扬言要暗杀他,因而他被迫于1947年6月返回加拿大,定居多伦多市,并获博士学位(见图)。
回国后文幼章仍不断为宣传中国和保卫世界和平而奔走。1948年1月,他开始出版《加拿大远东通讯》,向世界人民报道亚洲,特别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情况。尽管他经济拮据,身体孱弱,但他一直坚持到1992年底、已近94岁高龄的时候,才由于健康原因,不得不在他儿子的帮助下出版了最后一期。
由于他对国际和平运动所作的突出贡献,先后荣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约里奥·居里和平金奖。1982年加拿大教会通过决议,对过去强加于文幼章的各种不实之词公开道歉,并对他为和平和世界正义事业所做的贡献予以肯定和表扬。1992年8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从1952年至1983年,文幼章7次重返中国,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会见过他。1983年最后一次访华时他已84岁,在成都和乐山与往日的朋友、学生们欢聚一堂,共温友谊。
1984年我访问加拿大时,专程到多伦多看望他,那是最后一次与他相会。他和夫人住在一幢旧式公寓里,居室不大,设备简单,只摆设了几件中国家具,挂了几幅中国画。为了排遣寂寞,还养了几只小鸟。他当时由于严重腿疾,已行动不便,在室内走动也要拄拐杖,但精神很好,看到中国朋友非常高兴,依然谈笑风生。他说他们一家,包括夫人和三子一女,还有女婿,都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只要活一天,就要为宣传中国尽力。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盖楼者说
胡锡进
每个国家都有其解决公民住房问题的绝招。
61岁的贝尔格莱德退休工程师乔尔杰维奇对我说,20年来,他与妻子省吃俭用,几乎所有收入和节假日都用在小楼上。现如今虽然楼未盖好,老年已到,两个女儿也都出嫁,但他们无悔无怨。
乔尔杰维奇家的小楼建在贝尔格莱德近郊的山丘上,加上阁楼共4层,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从外表看已盖得差不多,但内部只有第二层完全装修完毕,家具到位;最下层装修了一半,上两层则还是地道的“工地”,堆满木头、石料,以及加工原料的小型机器。有趣的是,夫妇俩就住在完工的第二层,上下出击。我去做客时,主人的大女儿恰好“回娘家”。她的丈夫从结婚前就开始盖房,直到现在,用了10年时间,近200平方米的小楼基本盖好。其间为有足够的钱把楼盖下去,丈夫还几次出国做工。据说贝尔格莱德郊区的小楼大多是主人自己盖起来的,人们只在最初起房架子、垒墙时请帮工;只有那些很富有的人才花得起大钱,请人搞“交钥匙工程”。因而盖一幢小楼,少则10年,多则二十几年。
在为节约燃料唯一生火取暖的房间里,乔尔杰维奇夫妇及女儿向我讲述了这个贝尔格莱德中上等收入家庭的“建筑史”……
那是1972年,估计分房无望的他们取出婚后15年的全部积蓄,加上岳家的资助,在近郊买下一幢旧房子及附近地皮的使用权,并向市政府交纳了一大笔款项,加入了城市营建、道路、各种地下管道基金会。两项共花去约合6万美元的第纳尔,家庭财力已近枯竭。次年,夫妇二人拆毁旧房,并向国家银行贷款,购买各种建房材料,新楼动工。根据当时的南斯拉夫法律,公民建住房可贷到本人今后20年内工资收入30%的款项。夫妇二人同时贷款,数目相当可观。此外,乔尔杰维奇先生70年代曾在非洲工作4年,月薪2000美元,这一切为建房用款提供了保障。
自己盖房,总有各种技术活,如水暖、电路非常人所会,即使铺地砖及各种木工活对许多人来说也相当复杂。乔尔杰维奇说,人们解决这些问题靠两种途径,一是边干边学,一是相互帮忙。你懂电工,我善水暖,还有一些人“笨”点,但力气大,可干重活,于是许多盖房的人组成“互助组”,相互换工,彼此不收费。
戴着眼镜的乔尔杰维奇先生双手满是老茧。他说,盖这栋房子使他这个搞管理专业的工程师业余时间成了地地道道的“小工”,成了哪都能抹一把的“万金油”。现在国际制裁使许多人家的楼盖不下去,但他家的材料早已买齐,因而不出三五年小楼将最后竣工。“那时我就可以和妻子每天坐在阳台上,俯看着贝尔格莱德喝咖啡,回忆我们的人生。”
“这幢小楼盖好后价值多少呢?”我问。
老工程师骄傲地看了女儿一眼,毫不含糊地伸出一个手指头:“100万美元!”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平生第一次
陈可淼
阳春三月,芳草青青。我们一行5人驾车从巴黎到埃松省德布瓦市,去参加第47届吕歇布瓦艺术展开幕式。参展的法国及其他国家的画家、雕塑家、诗人共300余人,作品千余件。刚刚在巴黎大皇宫画展上荣获法国美术家协会奖状和奖章的中国画家蒋连碪,也携其8幅国画精品参加了这次艺术盛会。
下午1时,盛大的招待会在别具一格的多角建筑——商贸中心举行。沿袭1946年第一届艺术展以来的惯例,招待会开始前要奏各参展国国歌。在演奏完法国国歌以及德国、波兰等国的国歌后,市艺术委员会主席突然邀请我们上台演唱中国国歌。我们几个人不约而同地站起来,一方面深感主人的盛情难却,一方面又不免为这种“突然袭击,仓促上阵”而暗自叫苦不迭。我们5人虽对国歌的曲调极为熟悉,但从未在一起排练过!多少年来,我们在不同的场合聆听过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尤其是每当这首雄壮的国歌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国际比赛场地时,它曾多少次催人泪下,激起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可是,此时此刻,让我们在异国他乡登台演唱,着实平生第一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从容地充满信心地走到台前,边整理衣着、头发,边抓紧短暂的十几秒钟默诵歌词。在话筒前,我们几个人落落大方,轻轻昂起头,在数百双目光的注视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股股热血涌上心头,我们仿佛身临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仿佛身临祖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满怀豪情。……随着最后几个“前进,前进,前进,进!”歌词的结束,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当我们在众人注目下走回座位时,深为始料未及的演唱效果感到振奋。
市艺术委员会主席对我们的演唱表示祝贺和深切的谢意。法国友人和外国艺术家们纷纷同我们握手致意。当地一位年迈的副市长动情地说:“我听不懂你们唱的内容,但我感到它像《马赛曲》一样是一首号召人民奋起抗争的进行曲。”我向他介绍了这首进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并着重讲了中华民族从不屈服于外国的侵侮,不愿作奴隶,为民族危亡、振兴中华而斗争的坚强意志。他说:“你们演唱时,我能感觉到这种情感和心声。中国人民了不起!”一会儿,市艺术委员会主席特地要来了一瓶精装法国名酒向我们敬酒,他激动地说:“你们的国歌很有力量。从你们演唱的旋律和严肃的神情中,我感到了歌曲的力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跨越世纪的真情
张奔
1993年11月1日,风和日丽。一艘快艇疾驶在浙江舟山群岛海面。日本气仙沼市51岁的企业家佐藤亮辅先生,不时透过舷窗向外张望。他的心激动不已,因为他的祖先——当年“春日丸”号帆船船长伝兵卫,就是在这片海面获得了新生的契机。
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春日丸”满载货物在日本海突遇风暴损坏,在海上整整漂流了4个月,船上水尽粮绝,13名船员奄奄一息。帆船被风刮到现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桃花岛附近海域,当地渔民将他们救起,并安置在岛上的一处庙宇内,送衣送食,看病疗伤。一年后,日本船员乘坐由舟山人修复的“春日丸”安全返回祖国。岁月流逝,涛声依旧。舟山渔民的救命之恩深深地铭刻在那些日本船员的心中。他们把获救的经过刻上石碑,载入家谱史册,传之后代。如今,“春日丸”船长的第八代子孙佐藤亮辅先生一行4人沿着祖先的足迹,携带古帆船的模型,飘洋过海专程到舟山来谢恩。
一段真情停泊两个多世纪,尘封的历史重被翻开。桃花岛千步沙滩,海湾宽阔,涛声如雷。当汽车停在当年“春日丸”号13名船员被救上岸的沙滩边时,佐藤先生率先大步迈向潮汐涌动的海边。他蹲下来,从口袋里拿出一只塑料袋,双手捧起沙子,肃穆地放进袋内,向东遥拜,脸上泪花闪烁。“我要把桃花岛的沙子带回日本,放在祭奠祖先的佛堂,告慰祖先。”
在离千步沙滩不远的百雀寺,当地群众聚集一起盛情欢迎日本客人。桃花岛3位年已八旬的老人曾听祖辈讲起过援救“春日丸”船员的故事。当年那些日本船员就住在这千年古寺,谁生了病,都是村里人帮助治疗。后来日本船员被送到现在的舟山市定海,定海知县不仅带着猪米鱼羊前去看望,还组织渔民修理损坏的帆船。佐藤先生握着老人们的手说:“我的祖先是你们的祖先救上来的。此时此刻,我完全能体会到当年先辈们被救时的心情。此地似日本海岸风光,这里的人民很热情。”寺外,桃花岛渔妇们的手和佐藤夫人的手拉得紧紧的。妇女们捧起自家种的橘子、梨子,一个劲往客人包里塞。离别的时候,佐藤夫妇又一次流下泪水,依依难舍:“我们虽然素不相识,且语言不通,但却一见如故。我真想同每个桃花岛上的村民握握手,说声谢谢。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源远流长的真情在日中人民之间世代延续下去。”(附图片)
佐藤先生(左)在祖先被救起的千步沙滩。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檀香山不见檀香树
平君
火努鲁鲁市是美国夏威夷州的首府,位于夏威夷群岛中8个主要岛屿之一的瓦胡岛。它依山面海,风光秀丽。火努鲁鲁是夏威夷语,意思为守护海湾。虽然此市早有其名,但华侨先人还是给它起了个中国名字——檀香山。可以想象,此处应是檀香树漫山遍野,檀香木堆积如山。当我在上中学时第一次从历史教课书中得知其大名之后,就牢记不忘,因为这优美的名字使我心目中有了一幅神秘的图画。
几十年过去了,没想到有机会来到檀香山。然而无论我多么迫切地要亲眼看看檀香树,却是到处都不见。向几位美国朋友询问,大家都不知所以然,甚至连檀香山这名字也从未听说过。后来还是到图书馆查阅了一些资料,才找到了答案。
原来200多年前,当华侨先人初来此地时,檀香树的确郁郁葱葱,多极了,而檀香山这名字也就起得恰如其分。但是到了19世纪初期,夏威夷有过一段很兴旺的檀香木贸易,大量的檀香树被砍伐。仅1821到1822两年之中就输出檀香木多达1800吨。接着的两年,又输出了1100多吨。据说大约要6000株树才够装满当时的一艘船。
檀香木贸易给当时的夏威夷王室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每年收入高达40万美元。这在100多年前是个极其可观的数目。但是,由于王室购买欧美商品要花更多的钱,又没别的什么财源,便加速了对檀香树的砍伐。当岛上的檀香树变得越来越稀少时,成百上千的夏威夷人被雇用到山中寻找。最后当这种树极为难寻时竟动用“火攻”探查,因为檀香木燃烧时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香味。就这样,原来在瓦胡岛,特别是檀香山市后边的山中和低海拔的树林中,曾经最常见的树种——檀香树,彻底地绝迹了。
这种愚蠢的行动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和损失难以估量。而华侨先人对这一美丽城市的精确命名,也因人类的无知,如今已空有其名了。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外国幽默画

原装“葡萄酒”
自来“矿泉水”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感恩节做客
邹德浩
今年的感恩节我是在渥太华的舒茨克先生家度过的。当我们驱车来到他家时,他已和夫人琳达、女儿凯瑟琳、儿子麦克尔在门外迎接我们了。一番寒暄和拥抱之后,大家在客厅落座,话题自然先从感恩节的起因说起。
据说一六○二年第一批英格兰人来到美洲的时候,没过多久就赶上了严冬,这群人中有半数因冻饿而死去。第二年,他们幸亏得到一个名叫斯科特的土著人帮助,才学会了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种植小麦和建筑房屋。在第一次收获以后,这些新移民与友善的土著人一起庆祝,这就是第一个感恩节的由来。
几百年过去了,如今的感恩节又有什么新内容吗?在十三年级读书的凯瑟琳说:“加拿大气候比美国寒冷,感恩节也比美国早一个月,人们在下雪前一般不再到远处旅行,于是就利用感恩节的机会同亲朋好友欢聚,一方面是缅怀祖先创业的艰难,感谢这块土地给他们提供了阳光、空气、水、食品、住房和一切生存的条件,另一方面是教育我们年轻的一代,没有父母亲的养育,没有他人的帮助,生命就不会成长和延续。”
这时,上八年级的麦克尔插话:“感恩节前后的火鸡肉最肥、最嫩、最好吃。我们能连续吃一个月呢!”
为招待来自中国的朋友,主人特地为我们烤了一只重六点六公斤的大火鸡,它的外表像北京烤鸭一样油光闪亮。舒茨克先生拿起一把一尺长的尖刀,不费力地就把火鸡肉削成了片状,每片足有手掌大,厚薄非常均匀。舒茨克在每个盘子里放上两片火鸡肉,两块胡萝卜,一块南瓜,一勺玉米粒,一勺土豆泥,又加上一些烤鸡的填料,再浇上一些咖喱粉调料汁和红色的山楂酱,一盘丰盛的感恩节晚餐就准备好了。烤火鸡肉看起来很粗,但细细品尝,味道和国内的八珍烤鸡没有多大的区别。舒茨克先生说,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因此,不同种族的人会在火鸡内放入不同的填料。
据说火鸡(Turkey)原是一种非洲家禽,这个词与土耳其国家同名,当它由土耳其传入英国,英国人便叫它Turkey。也有人说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同行中一名犹太医生见到火鸡时惊叫了一声“Turkey”。Turkey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好大的鸟”。不管这两种说法真实与否,火鸡与感恩节都无法联系在一起。将火鸡与感恩节联在一起的传说,是欧洲新移民与土著人在第一次感恩庆祝活动中,吃了四只美洲火鸡,从此,火鸡成了感恩节不可缺少的食品。
我们注意到这天晚上女主人坐在那里很少动手做事,忙前忙后都是男主人和两个孩子。细问究竟,琳达解释说:“平日的家务大多是我自己做,但今天例外。舒茨克亲自动手布置餐厅、烤火鸡、备餐,既是一种感恩的表现,也是对我一年来的辛苦表示感谢和慰问。而我让两个孩子做甜食、摆餐桌,是为了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使他们从小就懂感恩、分担和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