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满川风雨看潮生
——乌拉圭回合谈判始末
陈特安 果永毅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主持的第八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于1986年9月在乌拉圭海滨胜地埃斯特角城发起,故称乌拉圭回合。它的成败关系90年代以至下个世纪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向与格局,涉及各方利益。本拟4年结束、但历时7年多的谈判错综复杂,一波三折,跌跌宕宕。经各方不懈努力,排除了主要障碍,达成一揽子协议。15日,117个参加国和地区的代表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会议上,终于成功地敲响了闭会的槌声。
启幕前的后台背景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处于转折关头的产物。
关贸总协定自1948年1月1日生效后,先后主持过7轮多边贸易谈判,使发达国家的关税大大降低,贸易保护主义呈减缓之势,自由贸易精神得到发扬。然而,70年代中以后,西方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趋于结束,“两高(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两低(生产效率低、设备利用率低)同时并存,出现了“停滞膨胀”的新现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停滞膨胀”所替代,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发达国家违背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纺织品等进行限制。以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使30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关贸总协定的行为准则遭到严重侵蚀。
与此同时,随着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技术贸易和与之相应的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这一部分贸易不在关贸总协定现行规则管辖之下。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极力主张将它纳入多边贸易体制。
在这种情况下,1983年11月,当时的关贸总协定总干事邓克尔邀请了7位专家学者,就国际贸易制度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1985年发表了题为《争取未来较好的贸易政策》的研究报告,提出了15项建议。报告认为,为制止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扭曲,维护关贸总协定的无歧视原则,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稳定和具有可预见性的国际贸易体制,发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势所难免。于是,关贸总协定于1986年9月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举行了部长级特别缔约方大会,发表了部长宣言,正式决定发动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
风雨七年 步履艰难
乌拉圭回合谈判是关贸总协定40多年历史上空前复杂艰难的一次多边贸易谈判。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以前,关贸总协定先后主持过“安讷西”、“托尔基”、“日内瓦”(两次)、“狄龙”、“肯尼迪”、“东京”等7轮多边贸易谈判,这次谈判参加方之多、议题之广、难度之大、时间之长都是前7轮谈判无法比拟的。
114个缔约方(文莱和巴林14日被批准为关贸总协定缔约方,故由原来的112个增至114个)以及其它有关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这轮谈判,涉及15个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有关市场准入的议题,即关税、非关税措施、热带产品、自然资源产品、纺织品、农产品;二、有关国际贸易竞争规则的议题,即关贸总协定条款、保障条款、多边贸易谈判协议与安排、补贴和反补贴措施、争端解决、关贸总协定体制运行;三、新扩大的议题,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以及服务贸易。在15个议题中,由于各方情况不同,利益各异,因此,对主次之分众说纷纭。经反复磋商,各方才基本上一致同意将保障条款、农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作为主要议题。
关于实施保障条款(即关贸总协定第19条)的争执交织着南北矛盾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这条重要的竞争规则的关键是进口国在紧急情况下单方面采取的保障措施,必须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适用于所有缔约方。而多数发达国家则主张只“选择性适用”于个别的缔约方。欧共体在本回合谈判中重新提出这一问题,并认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针对性的保障措施,这受到发展中国家及日本、北欧等发达国家的强烈反对。它们认为,如果把选择性引入保障机制,将极大损害现行多边贸易体制得以运转的基础,众多贸易实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成为这种措施的直接受害者。
关于服务贸易问题也争议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所以极力主张把原不属于关贸总协定范围的服务贸易纳入谈判议程。它们要求将关贸总协定中有关“自由贸易”的规定扩展到服务贸易,以便进一步打入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市场。而很多发展中国家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反对将服务贸易纳入新一轮谈判,主张由各国国内立法指导服务贸易,双方僵持不下,最后达成妥协将服务贸易列入议程,但在议定服务贸易规则时,须尊重各国法律规章的政策目标。
关于农产品贸易问题,美欧日之间,矛盾盘根错节,农产品补贴和农产品市场争夺战愈演愈烈。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欧日站在一边与美对立,而在日本开放大米市场上,美欧又不谋而合。然而,美欧在农产品补贴上的深层矛盾与尖锐抗争,则一直是贯穿整个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主要障碍。能否消除欧美每年约500亿美元的农产品补贴,并使农产品贸易纳入关贸总协定规则的管束之下,成了乌拉圭回合谈判成败的关键。
欧美长期维持高额农产品财政补贴,造成了世界农产品的价格的严重扭曲,这不仅使凯恩斯集团等中小农产品出口国叫苦不迭,而且欧美双方也越来越不堪重负。美国为了摆脱高财政赤字,于1987年7月日内瓦会议上提出“零点方案”,主张到2000年全部取消农产品补贴和贸易壁垒;但欧共体强烈反对,强调提供出口补贴是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宗旨,全部取消这种补贴不现实。
1988年12月,在蒙特利尔举行的乌拉圭回合中期评审会议上,美国代表要求宣布欧共体农产品出口补贴为“非法”,欧共体代表当即愤然离开会场以示抗议,闹得会议不欢而散。
直至1989年4月,谈判各方才就农产品、纺织品、知识产权和保障措施等4个领域达成一揽子协议。就农业而言,美欧双方只同意,作为长期目标,对农产品的补贴和保护要逐步实质性地削减;作为短期目标,在1990年以前,对农产品的补贴和保护不超过当前水平。然而,此后的农产品贸易的实质性谈判依然沟沟坎坎,荆棘载途。
1990年12月3日,按原计划乌拉圭回合谈判应在布鲁塞尔会议上宣告结束。但又是由于美欧双方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立场相去甚远,美国代表拂袖而去,使终期会议陷入僵局。
1991年底,当时的关贸协定总干事邓克尔提出了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结果最后文件草案。该文件针对涉及全局进程的农产品贸易问题提出一个妥协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代表的肯定。但欧共体认为“有关农业的部分是不能接受的”,谈判再告搁浅。
1992年1月13日,乌拉圭回合谈判恢复后进展甚微,美欧顶牛僵局依旧,不得不于1992年4月13日在日内瓦宣布乌拉圭回合谈判无限期延期。至此,乌拉圭回合谈判先后于1990年、1991年和1992年三度被迫延期。
1992年11月20日,美国白宫对面并不起眼的布莱尔宫出人意料爆出冷门新闻,美欧农业谈判在激烈争吵之后达成初步协议——布莱尔宫协议。根据这个协议,欧共体承诺从1994年起6年内,把受补贴的粮食出口量削减2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减少15%,世人以为坚冰已经打破,坦途从此开通。然而,协议一出台就遭到欧共体头号农业大国法国的坚决反对,要求“重新谈判”;而美国则坚决拒绝重新拾起这个烫手的土豆。今年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风风雨雨依然有增无减,直至12月7日,在艰难冲刺的布鲁塞尔会议上,美国在欧共体库存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开放及减少农产品补贴的参考年度问题上都作出了让步,双方才就农贸问题达成协议。
乌拉圭回合谈判议程雄心勃勃,而进展步伐却空前沉重。这是有其因由的。
其一,谈判各方矛盾和分歧错综复杂,利益难以平衡。这轮历时7年的“拉锯战”,不仅交织着南北矛盾,而且暴露出发达国家间的尖锐对立。世界两极格局终结后,西方各国政策的重点从军事安全转向经济安全,经济竞争和摩擦随之加剧;经济衰退使各国各行其是,政策措施增加碰撞;同时,西欧对美的军事依赖程度骤降,战略利益发生异变。这些都使西方国家间经济矛盾,特别是美欧间的经济矛盾成了主要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诸如纺织品贸易、保障条款、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等方面的谈判中,矛盾也很尖锐。仅由于发达国家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每年出口收入就减少约600亿美元。
其二,谈判向新领域扩大,增加了谈判的难度。随着国际贸易从有形贸易向无形贸易转化的加速,乌拉圭回合谈判首次将与无形贸易有关的新议题列入谈判,这就使这轮谈判面临前七轮谈判所没有碰到的困难。
经济增长的一块基石
然而,满川风雨看潮生。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潮流毕竟要在风雨中诞生,并以其不可阻挡之势荡涤着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和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为世界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美欧在整个谈判过程中一方面吵得难解难分,另方面又难舍难离。种种因素使它们不得不加强协调,寻求妥协,同其它缔约方一道促使谈判达成协议。首先,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大潮面前,利益的选择使它们宁当弄潮儿,不当逆潮者。减免关税、拆除非关税壁垒、逐步走向世界贸易自由化,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历次谈判的成果都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符合它们发展经济的根本利益,谁也不敢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使谈判破裂。其次,随着新技术革命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加强,要求减少限制,加强商品、资金流动自由化。而经济关系在美欧关系中则“居核心地位”。美国出口的25%、海外工业投资的50%以上在西欧,而西欧的海外重要投资则在美国。若谈判失败,无疑是两败俱伤。再者,世界经济的美欧日三极格局对美欧经济矛盾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美欧都面临日本的强有力挑战,它们不想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悲剧重演。最后,饱受经济衰退折磨的美欧经济都迫切需要从改善世界贸易中寻找出路。谈判成功,美欧是最大的获利者;谈判失败则经济损失难以估量。此外,发展中国家有理、有节的斗争以及通力合作,也是促使谈判达成协议的一个重要因素。
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历史性的协议,将使世界贸易更加开放,使1993年作为促进自由贸易的一年而载入史册。协议使作为世界贸易自由化基石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恢复活力,为世界贸易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协议使贸易争端多边解决机制得到加强,使各贸易集团的排它性及众多的非关税保护措施受到制约,有利于避免单边报复和反复报复的轮番升级;更重要的是,随着协议的达成,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加强,世界经济增长的活力也得到了恢复。关贸总协定自1947年成立以来,已使西方国家的关税率从平均40%降到今天的不到5%。世界商品贸易量已增加9倍。关贸总协定的前4轮谈判大幅降低关税率的范围多达6万项以上,涉及商品额占世界贸易额的50%以上,这已为60年代西方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奠定基础。如同美国会议委员会1研究员所指出,关贸总协定“倡导的逐步削减关税和放松贸易控制的做法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据经合组织估计,协议的达成,到2002年,世界各国每年总收益增加2740亿美元,其中,24个发达国家212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620亿美元。
新中国首次参加谈判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缔约国之一。乌拉圭回合谈判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一轮关贸总协定主持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据乌拉圭回合部长宣言的有关规定,中国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全面参加方之一。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关心和重视“市场准入”的议题及其它有关议题的进展与结果,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国和中国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几年来,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所有15项议题的谈判,并同114个参加方一起为取得谈判的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一揽子协议的达成,使中国复关面临新的紧迫感,同时为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国际经贸关系新格局
千红
历时7年之久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终于在日内瓦降下帷幕,我们祝贺谈判获得成功。
乌拉圭回合是由关贸总协定主持的第八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它担负着新形势下为国际贸易确定行为准则,建立解决分歧和争端的程序与协商机制,从而制止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贸易自由化,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谈判的成功使得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新框架初具模型。它不仅对90年代的国际贸易,而且对于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同以往历次贸易谈判相比,乌拉圭回合谈判在参加国家和地区之多,议题之广,涉及问题之复杂及解决方式之特殊等方面均为前所未有,有些领域如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及知识产权,是关贸总协定原则从未涉及的。美日欧围绕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关税减让和市场准入等议题反复较量,致使谈判一波三折。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利益及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经济间相互渗透、依存与融合的一体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经济关系日益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主旋律,昔日的霸主和盟友成了今日激烈角逐的竞争对手,国际关系处于困难的重新调整时期。特别是在当前西方国家尚未走出经济衰退,需求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传统的财政、金融调节手段在国内市场均不见奏效的情况下,对于来自国外的竞争的防范和国际市场的争夺就愈加明显而激烈。谈判面对的另一重大问题是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加剧。发展中国家强烈呼吁改革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以达成体现各方利益平衡的一揽子协议。发展中国家在争取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市场的开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须为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条款的实行进行大量的国内调整。总的说来,已经达成的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考虑不够。
历史表明,闭关自守和贸易保护主义只能导致发展缓慢,开放与互利交往才会使世界经济生机勃勃。继美加墨相继批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之后,乌拉圭回合谈判经由艰苦努力而获成功再一次表明,开放市场,促进公平竞争以推动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增长,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所向。
中国政府全面参加了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全过程,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国际贸易体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近几年来,中国对自身的经济结构和贸易政策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多边贸易原则。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它将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范围内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两种资金、两个市场发展中国经济。我们希望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尽快得到恢复,这不仅会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必将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新的机遇。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年终专稿

  莱蒙湖畔的最后较量
本报记者 姚立
十二月十四日十时四十五分,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的阶梯大厅里,几百名记者正急切地等待着。讲台前挤满了电视和摄影记者,那些迟到的人们三步并作两步奔进大厅,人们交谈着,议论着谈判桌上可能发生的事情……
十一时十五分,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坎特和欧共体代表布里坦终于在人群簇拥下进入大厅。二十五小时的艰苦谈判使他们面带倦容。
“我们达成了全面协议。”坎特开门见山。
“我们取得了成功。”布里坦随后补充。
求同存异使长达七年多之久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终于出现了决定性的转机。人们开始切实看到了谈判克期结束的希望。
这妥协的确来之不易。连日来,美欧在日内瓦进行了一场“大西洋两岸的最后决斗”。为在谈判的最后时刻最大限度地捞取好处,坎特和布里坦之间展开了一场不折不扣的“神经战”。位于日内瓦洛桑大街的关贸总部里,灯火通宵达旦,警卫戒备森严。谈判桌上传来的信息时而乐观、时而紧张,双边、四边和多边谈判交替进行。布里坦穿梭于日内瓦和布鲁塞尔之间,向欧共体外长们汇报谈判情况。坎特也频频和克林顿总统越洋通话,请求指令。各国新闻记者则夜以继日守在新闻大厅,通过现代化手段,将那些扑朔迷离的信息传向全世界。短短几天,日内瓦的电信业务量猛增。一位外国记者笑称道:“这下子电信局发财了”。
十五日午夜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后期限。美欧宣布达成协议后,主要障碍排除,谈判进程加快,关贸总部的大楼里更显忙碌。已达成协议的文本正紧张付印,各国代表都在加紧核对工作。十五日十九时三十二分,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一百一十七个参加国和地区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最后会议,闭会的槌声终于敲响了。
(本报日内瓦十二月十五日电)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峰回路转朱根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