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红星必将照耀中国
——电视剧《西行漫记》拍摄花絮
炜琨
值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推出的6集电视剧《西行漫记》,以独特的视角和诗的韵味叙述了一个发生在30年代中国陕北的真实故事。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乔治·海德姆带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带着年轻人的好奇,带着记者的独特思维与神圣使命闯进了陕北,他们要亲眼看看被国民党通缉的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什么样的事业。
该剧通过他们的采访、透过他们的眼睛,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那个时代毛泽东和他的党、他的军队所建立的延安革命根据地及开创的事业。历史雄辩地证明了斯诺的哲理性论断:“红星必将照耀着中国。”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毛泽东和他的许多战友已经作古,斯诺先生也已逝世,临逝世前,他将当年毛泽东赠与他的红军帽和一只鼻烟壶交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时,漫长而宏阔的历史一下子浓缩了。当今人回顾这段历史时,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飘扬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导演史践凡将张子良的这部剧作搬上了屏幕,拍摄中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剧组的外国人
饰演斯诺的演员是大连铁道学院的美籍教师蒂姆。
蒂姆,32岁,自美国来华已3年。他与当年来华的斯诺一样也是学新闻的,曾当过记者。还非常巧合的是当年在西安工作的斯诺的孩子叫西安,而今天蒂姆的女儿叫大连。
蒂姆第一次拍电视剧,感到很新奇,工作很能吃苦。为了塑造好埃德加·斯诺的形象,他的刻苦是全组出了名的。他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在剧本上密密麻麻地注满了英文。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接近角色,他又请剧组的中国演员将所有斯诺的台词录下来,他手拿录音机一句一句地听、记、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塑造出的斯诺形象非常真实可信。
饰演乔治·海德姆的是巴基斯坦留学生乔岚,他在中国进修中文。由于工作需要,他一句一字将剧本全部翻译成巴文。这项工作很艰苦,不过,他的努力没有白废,在翻译中他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他多次表示,海德姆在激励着我,我一定要演好这个角色。
生在延安爱延安的导演
史践凡,1941年出生在延安,其父曾是延安鲁艺宣传队队长。史践凡童年时代是跟着父母在炮火纷飞的陕甘宁边区度过的,直到解放战争胜利,1950年才离开那块令人魂牵梦萦的土地。
40年过去了,史践凡一直没有忘记那段历史,那块土地。尽管他拍过多部电视剧,许多作品也获过奖,如电视剧《鲁迅》曾获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及“金鹰奖”,但他一直在寻找机遇,要再现延安革命根据地,让人们都了解它,都爱它。当拿到张子良的《西行漫记》剧本时,他感慨万千,他是怀着对革命先辈们的无限敬仰来进行二度创作的。
拍摄是非常艰苦的,但他与剧组的主创人员共勉道:再苦也苦不过长征二万五。为再现历史氛围,营造环境态势,他们拍摄从吴起镇到定边的戏,轻软的黄土层有半尺厚,走在上边如行在云雾黄尘中,摄像师不心疼自己心疼机器,舍不得机器暴露在尘埃中,险些与导演吵起来。史导与李克俭(毛泽东饰演者)、孙维民(周恩来饰演者)等演职员用剧中的史实、用红军的革命精神激励、鞭策自己,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真是红军老战士”
在志丹县拍摄时,要找一些群众演员演红军战士。
有一位老同志,个子不高,年岁可不小,他为剧组跑东跑西,非常热情周到,他说,“演我们年轻时的事,太好了”。经接触,原来这是位真的老红军,而且还与史导的父亲是老同事。老人欣喜地唱起延安当年流行的歌,禁不住泪流满面。
他拉着导演的手,非让同志们住他家不可。十几天的接触,他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但认真地当好群众演员,还给大家讲传统。剧组就要离去了,当史导拿出那并不多的一点劳务费时,老人谢绝了。剧组的全体演职员为这位真红军战士的行为感动了,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在此后的拍摄中,同志们自觉地以这位老红军为榜样,认真对待工作。
(附图片)
《西行漫记》剧照说明:
▲毛泽东由李克俭饰,斯诺(图右)由蒂姆饰,海德姆(图左)由乔岚饰。


第8版(副刊)
专栏:

  犹有花枝俏
——小剧场戏剧展巡礼
高鉴
北京,初雪,银装素裹。
往日清冷的剧场门前,印下了串串来去匆匆的脚印,凝固的空气为阵阵笑语打破。北京国际饭店豪华的大堂中出现了许多学者的翩翩身影,平添了几分浓重的文化氛围。’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前不久在京召开。
这次活动是以近年来小剧场创作演出的日益活跃为依托的。为适应在改革大潮中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戏剧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中越来越青睐于小剧场艺术。它能有效地缩短欣赏活动中的心理距离,增强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直接交流,创造出特殊的剧场效果。在创作方式上则便捷宜行。一些小剧场剧目,如上海的《留守女士》、北京的《灵魂出窍》、《情感操练》公演后大受欢迎。
举行小剧场戏剧展的消息一传出,全国有20多台剧目便纷纷报名参展。最后选定14个参展剧目和3个观摩剧目(大戏)。由于活动完全采取民间集资,不花国家一分钱,所以参展剧团都自筹旅费和演出费用。广东的4位青年演员为了不耽误展演,自费坐飞机赶来,许多剧团为节省开支就住在剧场。
参展的14台剧目都是近年来新近创作的。从主题、题材到风格、样式都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有的具有很强的实验探索意味。其中,又以反映当代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题材为主体。上海人艺的《留守女士》和上海青话的《大西洋电话》描画了“出国潮”在普通人心中掀起的波澜和东、西文化撞击中人们的心态。广东省话和深圳剧协以不同的导演处理演出了《泥巴人》,其中,深圳的《泥巴人》是深圳建市以来第一部依赖自己力量、独立创作的话剧。北京剧协重排了《情感操练》,表现出编导者对当代青年人思想、生活、爱情、婚姻的关注和思考。青年剧作家苏雷的两部剧作《灵魂出窍》(青艺)、《疯狂过年者》(实验话剧院)同时参展,探索了改革大潮对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影响。辽宁人艺的《夕照》和河北省话的《夜深人未静》以极为不同的艺术风格观照了现实人生。青艺的《雷雨》将中国话剧史上的名剧搬入了小剧场。青年导演孟京辉的《思凡》(实验话剧院)则创造了全新的戏剧表现语汇。天津人艺的《长乐钟》是一出历史剧。沈阳话剧团和哈尔滨话剧院分别上演了两出外国戏《长椅》和《大戏法》。由于剧目创作贴近生活,引起了共鸣。《留守女士》在观众的一再要求下,当晚场结束后,在10点多钟再加演一场,演出直至子夜。主演奚美娟,上午下飞机,半天中连演三场,创下了新的纪录。著名演员李默然的精彩演出也引起轰动。慕名而来的人们,无法进入剧场,在风雪中久久不肯散去。
艺术的通俗化是剧展表现出来的另一种创作倾向。绝大部分的作品内涵明确,都运用情节、性格命运等因素来传达意蕴。注意了人物的性格情感逻辑,注意尊重社会化、大众化的道德价值准则。语言运用上努力贴近生活,采用大量活生生的口语。不少剧目创作还竭力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娱乐性,博得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这次戏剧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相当的反响,可见,在高雅艺术面临着艰难的生存环境的时候,戏剧人才们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临风傲雪,期待着山花烂漫的明天。


第8版(副刊)
专栏:

  让太阳燃起青春的圣火
——电视剧《拥抱太阳》观后
李西岳
眼睛是太阳,眼睛是生命。当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突然失去了双眼,再也看不见这个精彩的世界时,该怎样驾驭自己的命运之舟,该怎样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军区政治部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的三集电视剧《拥抱太阳》,或许能使你得到某些启示。
《拥》剧是根据“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军区某部一等残废军人李志军的事迹改编的。编导采用平平淡淡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平平淡淡的典型军人形象。
《拥》剧分两条线表现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一条线为生命线。当李志军排哑炮为掩护战友失去双眼时,他悲观欲绝,万般痛苦,希望太阳能对他笑一笑,病房里的灯灭了,他大发雷霆:“我是瞎子,我就是要瞎子点灯白费蜡!”他曾是个神枪手,失去双眼后再也瞄不着靶子,他发狠地把靶子踹烂……编导通过这些细节,来表现不幸对主人公身体和心灵的打击与伤害。在不幸和挫折面前,医护人员、李志军的父母和战友们,都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使他重新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去学盲文,到中医院向女教授学医,他办起了个人诊所,为全国各地弱视近视儿童按摩,使一个又一个少年儿童摘掉眼镜健康成长。一个盲人,他的责任不是让自己重见光明,而是让世界更多的人能拥有一双健康的眼睛,在帮助别人重见阳光的同时,他自己也迈着艰难的步履,一步一步走近太阳,让青春和太阳一起燃烧。
另一条线是爱情线。李志军原来的未婚妻焦小兰在他最需要她的时候离开了他,他的特护燕萍在跟他的接触中,发现他是一个“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很值得爱的人”,她安慰李志军:“你除了眼睛,什么都有,你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去爱……”她帮他感受音乐,感受下雨、打雷,陪他散步聊天,甚至带他去听电影,用女性的温柔熨贴他受伤的心灵,唤起他对生活的热情。她挽着他的胳膊,迈着军人的步伐,迎着太阳走去,幸福之中,李志军感受到了太阳在向他微笑。
生活中的李志军是功臣模范,先进典型,编导却把他当作普通人去写,写了他的自强,也写了他的懦弱,写了他的坚韧,也写了他的无奈。通过一个普通而特殊军人的不幸经历和复杂内心世界,来折射当代青年军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全剧用太阳来烘托主题,使主人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典型人物的艺术形象也更加光彩照人。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京市举办“新创作剧目展演”
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联、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北京市1991—1993年度新创作剧(节)目展演”已于近日拉开帷幕。
此次展演集中了近两年来北京市专业文艺团体新创作的话剧、京剧、昆曲、评剧、歌舞、曲艺、杂技、木偶、小品等17台剧(节)目。其中有北京人艺的《鸟人》、《旮旯胡同》,中国评剧院《大路情话》,北京儿艺的《山那边儿》,北昆的《琵琶记》等。整个展演活动以向社会公演为主,同时举办新剧(节)目评奖活动。 (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京电视台筹备《人民领袖毛泽东》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北京电视台正加紧筹备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人民领袖毛泽东》。这台晚会从毛泽东同志生活中许多动人的故事中,精选了若干适于晚会表现的内容,以新颖的构思和角度,编织了一台以巧取胜、以情动人的节目。晚会的大背景是北京,以今天北京的建设为契机,追溯毛泽东同志对北京的关怀。
晚会对毛泽东形象的出现,作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精心设计,从声音、剪影直至形象出现,都有周详的安排。王仁、车豫正将在晚会上饰演毛泽东形象,田华将主持晚会。晚会计有小品《毛主席故事两则》、《训女》等18个节目。这台节目将于12月26日晚与观众见面。(雅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