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热点追踪

  走近毛泽东
——探寻青年心目中的毛泽东
●李春玲
毛泽东——这位曾经改变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形象的历史巨人,离开这个世界已有17年了。在这17年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对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还知道多少?毛泽东在他们心目中处于什么位置?他们对毛泽东又有何评价呢?
1993年11月初,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的几位专家、学者,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走访了50位18岁至35岁的青年人。他们吃惊地发现:
青年中有一支庞大的崇拜毛泽东的队伍
在这支队伍中,绝大部分是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有知识并有志向的年轻人。在接受访谈的青年中,有几乎接近半数的人表现出对毛泽东不同程度的崇拜。这些新一代的崇拜者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强烈程度,并不比当今的中老年崇拜者逊色,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位大学生自称他拥有50多本关于毛泽东的书籍,“只要见到我就买!”
“毛泽东不是一般的伟人,他比其他所有的伟人都要高出一筹。”这是一位26岁的工人的评价。
“毛泽东是个全才!”一位年轻的机关干部带着极为钦佩的神情说,“他学识渊博,才智过人,既是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才华横溢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毛泽东绝对不是凡人!”一个31岁的个体户很肯定地说。
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对毛泽东的崇拜,这在中老年人中是不多见的,而这些青年崇拜者们却往往是脱口而出。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崇拜毛泽东
对于当代的青年人来说,毛泽东毕竟是一个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较远的历史人物。他们不可能像50年代的崇拜者那样,因切身感受到毛泽东带给他们“翻身得解放”的好日子而心怀感激;也不可能像60年代的崇拜者那样,把毛泽东奉为理想追求的象征;他们对毛泽东的崇拜与上几代人有着根本的不同,正如一个大学生声明的:“我们不可能再以那种方式来崇拜毛泽东了。”那么,他们是怎样崇拜毛泽东的?毛泽东这个人物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引起他们如此强烈的崇拜感呢?他们各自的解释真是五花八门。
一个青年知识分子这样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把这么大个国家统一在了一起,这是了不起的功业。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不论他犯了多大的错误,都没法与他的功绩相比。他使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他给了中国人希望和信心,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没人能做到这一点。”
“毛泽东是个了不起的战略家,无师自通,是个军事天才,”一个当了几年兵、现在一家大公司任职的干部如此夸赞毛泽东非凡的军事才能,“《论持久战》写得棒极了,绝对是第二个《孙子兵法》,连抗战胜利的时间都估计得八九不离十,读完了之后打心眼里觉得毛泽东是个伟人。”
一位有硕士学位的公司雇员极为推崇毛泽东的诗著:“毛泽东诗词的气魄无人能及,真是手握乾坤,气吞山河,那种豪情壮志真让人羡慕。有时我真感到惋惜,我怎么就没能生活在毛泽东时代!”
一位29岁的女记者以女性那细腻的眼光和独特角度来评说她心目中的毛泽东:“对于毛泽东,我有一种神秘感。我总感觉他内心非常孤独,没有人能理解他,包括他的几位生活伴侣。这是伟人的悲剧。”
这些年轻人崇拜毛泽东,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信奉毛泽东的理论,遵从毛泽东的教导,也不意味着毛泽东在他们心目中是个完人、圣人。相反,他们所崇拜的毛泽东是个有血有肉,有欢乐有痛苦,有才华也有弱点的凡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依据个人的需求和喜好,有选择地崇拜毛泽东的某些特殊品质。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坦然承认并完全宽容毛泽东所犯的错误和他的弱点。
了解过去才能把握未来
当这些青年对毛泽东津津乐道、无所不知时,另一些青年却对毛泽东这个人物一无所知,甚至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们对毛泽东抱着无兴趣、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现象在那些年纪较小、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中较为普遍。
一个在报刊印刷厂工作的22岁的工人,在被问及对毛泽东的看法时几乎无话可说,犹豫不决了好一会儿,他反问到:“毛泽东是个好人吧?”至于好在什么地方,他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能答上来。毛泽东哪年去世的他记不清了;1957年的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大跃进”,他没听说过;关于“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事,他一无所知。“没印象,老人也没有说起过,”他说。毛泽东的论著以及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文章他一概没看过,也没兴趣看。“毛主席纪念堂我去过,是团支部组织去的,没什么特别印象,转一圈就出来了。”这是他对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的感受。
在校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对毛泽东的无知不至于如此;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毛泽东的认识并不比这位青年工人高明到哪儿去。
杨青就是一个历史课总考100分的高中生,但她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谁?”这一问题回答不上来,“缔造者是什么意思?”她问。如此这般地向她解释了一番,她明白了:“噢,是这么回事。”
她对毛泽东的评价干脆利落:“有功有过。”功在哪儿过在哪儿,她说不太清楚,也不想搞清楚。她说,她非常喜欢听“红太阳”录音带中的歌曲,因为“曲调好听”、“有民族风格”,但歌曲里唱的什么意思不太明白,“也不想明白。”
在当代青年中存在着的这两种对毛泽东截然相反的态度,实际上有着其共性的一面,即对历史的盲目和无知。较年幼的一代既缺乏动力又缺乏时间去了解毛泽东和他那段历史,而有些青年崇拜者们则缺乏正常的途径去认识毛泽东。他们对毛泽东的了解大多来自流行于市井的领袖人物传奇等通俗读物,以及几本西方人撰写的毛泽东传记的中译本,这自然影响到他们对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毛泽东的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了解过去,才能把握未来。如何为跨世纪的这代青年补上这一课,实在是一件大事。
此外,从青年崇拜毛泽东现象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许许多多的有文化有志向的当代青年人怀有对理想、激情、民族精神和英雄楷模的强烈渴望,毛泽东及其时代所体现出的这些特点强烈地吸引了他们,也许这正是他们对于现在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盛行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逆反。
(附图片)
浙江绍兴中专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搞社会调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图为该校九○电子班的学生向农民赠送毛泽东像。沈标桐摄
图为参加“寻伟人足迹、学雷锋精神”理想教育(读书)活动的青少年,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 王伊伟摄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不断超越自我的杨清河
本报记者唐维红
杨清河活得挺累!这是听完他的讲述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因为他总是不满足,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和荣誉。有人说:超越自我、超越过去已成了杨清河的生存模式。
1993年年初,与北京海淀图书城相对的苏州街上,一家名叫“超越文化服务公司”的民营企业悄悄地挂牌诞生了。总经理就是这位因创办“读去读来书社”而被传媒广泛报道过的河南安阳十佳青年杨清河。
26岁的杨清河有着与同龄人相比强烈得多的责任感。8岁那年,父亲病故。行五的他主动与母亲分担起家庭的重担。1984年高考前期,他因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校园。待视力稍稍恢复后,为了养家,他做了一名乡镇企业的推销员,继而又承包经营了一家家电维修部。两年后,他有钱了,他靠自己的聪慧与勤奋使母亲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对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来说,接下来该是娶妻、生子,走一条平坦而甜美的人生之路。
杨清河没有选择这样的生活。他总觉得自己虽尽了做子女的责任,可对社会,他还什么都没有做。为了帮助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热爱读书、对知识情有独钟的人,他用自己的钱创办了以“读好书、办好事、做好人”为宗旨的安阳“读去读来书社”。
从1988年至今,读书社已拥有了1300多种期刊、40多万册图书;有50万人口的安阳市,读书社的读者就达5万之众。读书社还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华全国汉语拼音运用大奖赛”、“中国当代名人知识大奖赛”等一系列活动。成功和荣誉包围了杨清河,而杨清河已把目光投向了安阳以外的世界。
一家由北京超越文化服务公司、广州超越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安阳超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及安阳市“读去读来书社”四家公司组成的超越企业集团便应运而生了。
此时的杨清河看准了人才市场,因为他深知: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项包括识才、揽才、储才在内的人才系统工程正在逐步实施。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初衷:“目前,各企业在选择人才、招聘人才上投入的精力和钱财太多,但效果并不理想;而现有的许多人才交流中心,实际上只发挥着保管人才档案的作用。时代呼唤着人才交流的社会化服务。我们超越公司就是要在人才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办成全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民办人才产业,为企业造福,为社会造福。”
前不久,一项在容量、功能、检索速度上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型人才信息管理系统——超越人才信息库已经研制成功;一个“百家企业人才招聘”活动即将推出……
杨清河说过:“人如果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也就不会取得成功。”这句话为他所有的行为找到了注解。
杨清河活得很累,但很充实;因为他总能为自己找到新的奋斗目标。也许真应了老辈人的话,属羊的他一生都将是忙忙碌碌的。
(附图片)
图片说明:杨清河(右)正在为“读去读来书社”的读者服务。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青年智则国智
——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博览会一瞥
●晓棠
11月28日的北京农业展览馆,成了青年人的海洋。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博览会正在这里举行。
在大厅中间的四川团展台前,人们对一种名叫燃气安全节能自控器的装置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的发明人是四川石油管理局输气公司27岁的团干部杨海欧。
一年前,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播放了因使用燃气热水器而中毒身亡的消费者亲属声泪俱下的陈述。这组镜头深深震撼了杨海鸥的心:如果有一种装置可以防止煤气泄漏,这样的悲剧不是就可以避免了吗?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查资料、做实验。
一年后,具有自动管理、节能、防止污染、保障安全等多种功能的DJB—1型低压燃气安全节能自控器终于研制成功了。在今年10月中旬举行的四川首届青年科技博览会上,这一成果荣获了金奖。这次,杨海欧又带着他的自控器进京参展了。
这是一次全国青年的科技盛会。2700余项由企业青年职工研制的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及新产品,充分展示了我国青年在科技进步中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更为可喜的是,通过开展“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改造、小建议)竞赛等活动,激发了青年学科技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科技意识。
来自吉林油田管理局的团委书记兴奋地告诉我:占油田职工40%的青年职工几乎都参加了“五小”活动。油田团委还牵头成立了“青年科技成果开发咨询中心”,承担了选题、立项、研究、评审、表彰、推广等任务,为青年职工搞科研提供“一条龙”服务,解决了不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学知识、钻业务已成为油田青年的自觉行动。
在历时5天的博览会上,还进行了技术洽谈、成果转让、评奖表彰等活动。据初步统计,各展团正式签订技贸合同164份,合同成交额1.68亿元;签订各种意向书1689份,意向金额达3.1亿元;有976项优秀成果分获“金奖”、“新星奖”和“最受欢迎的新产品奖”。
“青年智则国智,科技兴则国兴”。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博览会已降下帷幕,但它的意义和影响将是深远的。正如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所说:“如果3亿中国青年中的相当一部分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操作技能,这种人才与科技的巨大资源优势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比拟的。”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人才交流与青年择业”讨论

  我们提倡双向选择
四通集团公司公关部 李小列
四通集团公司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和新型的民办高科技企业,提倡人才流动,提倡人员招聘的双向选择。
就一个企业而言,如果人才进入的质和量超过或者远远大于人才流出的质和量,那么这种流动的正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反之,就应该从企业的管理、人才政策、分配体系等诸方面寻找原因,以克服人才流出的负效应。
前不久,北京青年报在一条消息中写道:四通公司“原有8名博士生,如今只剩下一位”。实际情况是:今年,有40余名员工离开本公司,同时有200余名新人进入公司。博士生的数量现在达到14名。而且去年离开四通的一些员工,今年陆续重返四通。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硅谷——中关村一条街不存在着人才的危机,外资企业、国外公司正以高薪和其它优厚待遇挖走中资企业的人才。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为的是寻求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并取得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这已成为普遍的现象,是不足为怪的,但同时也不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认为,改变这种状况的有利因素在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报效祖国之心是永存的。目前中国正在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海外赤子正跃跃欲试,准备回国施展身手,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从国家来讲,只要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政策到位,创造“英雄有用武之地”的环境,就能够吸引人才回流。就企业而言,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效益,提高企业凝聚力,在国家宏观环境下,尽可能调整分配,实现能者多酬,也不愁得不到所需的人才。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人才交流与青年择业”讨论

  关键是把握住自己
河北省景县县委农工部马瑞生
面对汹涌的人才流动浪潮,每个人特别是我们青年人都跃跃欲试。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实现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认为关键是把握住自己,也就是要做好以下3点:
一、自我认识,就是要认清自己。头脑发热,对自身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可算是青年人的通病。在实际工作中这山看着那山高,不安心本职工作,而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意愿,便牢骚满腹。青年人积极进取这是好事,可如果好高骛远,超越本身能力去寻求职业,自然不会有多大作为。
二、丰富自己,就是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出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努力学习,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学海无涯,尤其是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只有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抓住机遇。这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从前一段结束的杭州市’93人才交流会上传出信息,频繁“跳槽”者不受企业欢迎。这一信息给我们一启示:一味想通过变换工作来取得成功,并不是长久之计。
三、正确选择。毋庸讳言,由于长期的计划管理体制,我国人才资源配置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地方不重视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也很严重。“良禽择木而栖”,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选择未来。一旦我们具备某种优势,而现有条件不利于这种优势发挥时,我们应主动选择自己的社会位置。人才市场的建立为人才合理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只要把握住自己,就会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人才交流与青年择业”讨论

  人才流动应靠市场调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庞中英
时下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呼吁:“某某单位人才流失情况严重”,“是到了控制、限制人才外流的时候了。”我认为,人才流动不等于人才流失。从整个国家、社会的角度看,人才流动起来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是经济充满活力的外在表现。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阻滞人才流动的一切障碍。
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配套改革劳动人事和干部选拔制度,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才市场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说是高级劳动力市场,它调节着社会各方面的人才流动,个人的择业应主要由市场驱动。我国现在人才市场发育还不完善,人才的流动仍靠个人以所谓“外流”、“第二职业”、“跳槽”等等不太正常的形式进行。因此,如何完善人才市场,对现行人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人才流动变计划调节为市场调节,是一项艰巨的改革任务。只有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辅之以国家的各项人事政策,才能使人才流动有助于人尽其才,更有利于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向您推荐——
《智慧论》
追求智慧是青年人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必需。《智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王德有著)以“大自然——天人——人的全面展示”的自然发展的历史逻辑为经,以传统中国、古代印度和古希腊三大文明的众多有代表性的智慧学说为纬,笔意纵横,述论结合,探讨了人类的普遍智慧。全书由宇宙篇、天人篇、人性篇、求索篇、论辩篇等六个部分组成,三十余万言,具有比较学的意蕴,它立足于智慧角度来总结传统文化,许多观点极富创意,有益于帮助人们开阔视野,训练思维,提高精神境界。           (李丕光)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百万名铁路青工参加技术大比武
本报讯由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全国铁路总工会和全国铁道团委联合举办的全国铁路第4届青工技术大赛已圆满结束。日前,大赛组委会在京召开了总结表彰会。
会上,有78名青工荣获“全路青年技术状元”称号,36人荣获“技术标兵”称号,128人荣获“技术能手”称号。据有关部门统计,100余万铁路青工参加了历时一年的技术大赛,涌现出各级技术能手2.4万余人。(王培忠)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人员日。这天,200余名北京市宣武区青年综合包户服务队的团员青年,自发地来到该区孤寡老人家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志愿人员日。图为回民医院的青年医生正在为75岁的张宝兰老人检查身体。
本报记者王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