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萨利纳斯总统印象
郭伟成
墨西哥城恰普尔特佩克森林公园一隅,总统官邸松林别墅,绿荫如盖,花团锦簇,充满着春的气息。
1992年6月初的一天,我再次走进松林别墅,向萨利纳斯总统辞行。那时,我已经在墨西哥生活、工作了6年多,即将返回祖国。
1988年,年仅39岁的联邦计划预算部长萨利纳斯,接受执政党的提名,竞选总统。毕业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济系的萨利纳斯,曾获得哈佛大学政治学、政府学、经济学副博士、博士学位。34岁出任联邦计划预算部长。但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能够把陷入“债务危机”的墨西哥从困境中挽回吗?
我前往塔巴斯科州、伊达尔戈州等地采访他的竞选活动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很有个性,有毅力、有思想的人。萨利纳斯当选总统后,我曾陪同来访的人民日报社长与他长谈。当时,我们感觉到,一个新的治国方略已经酝酿成熟了。
当年,墨西哥外债总额已经突破千亿美元,但是,他执政后,墨西哥首先胜利地进行了债务谈判。第2年,墨西哥又在拉美率先恢复了经济增长,并成功地进行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萨利纳斯还以极大的热情在全国实施一项“互助(扶贫)计划”,帮助落后地区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等问题。他几乎每周都有一两天到各州视察,今年1到10月,他就到全国巡察70多次。他还亲自主持“互助计划”工作会议,检查落实他所部署的每一个具体项目。
萨利纳斯提出,一个体面的国家,要有体面的学校、体面的医院。他执政5年来,墨西哥修建、改善了74000所学校,使1200万学龄儿童受益;并建起了1000座农村医疗站,改建了100所医院。此外,他还推行儿童互助,妇女互助,印第安人互助计划等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是一个不知疲倦、献身工作的人。当然,这也得益于他强壮的体魄。学生时代,他是个马术运动员,现在,他在繁忙的国务活动中,还注意锻炼身体。每天早晨,他都坚持跑2—3公里,风雨无阻。
去年初,总统接连失去了两位亲人。先是总统岳母去世,我前去表示哀悼。在灵堂里,他也闲不下来,不停地有人向他请示,报告某项工作。不久,总统的母亲去世了,他深感悲痛。他的母亲是墨西哥著名经济学家、墨西哥女经济学家协会的创始人和主席。总统成为经济学家,大概应了一句老话:有其母必有其子。墨西哥经济学界本想为她举行隆重的公祭。总统也有权动用官邸为母亲治丧。但他认为,这是家事,不可动用官邸,决定租用市中心的“加约索”殡仪馆治丧,并且不让戒严,不让打扰殡仪馆内其他各厅的正常治丧活动。他按照兄弟的排行站在家属中为母亲守灵。随后,总统一家护送母亲到公墓火化,并把骨灰带回家里保存。没有像墨西哥人习惯的那样在公墓土葬,立碑。新闻媒介事后才作了报道。一个人的人格,往往在遇到家庭变故、生活悲剧时特别能够表现得一览无余。在为母亲的治丧中,总统就表现出他作为普通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记得有一年墨西哥独立节时,我应邀去国家宫阳台观礼,总统夫妇亲切接见所有来宾。晚会结束后,总统一出国家宫,便径直走向广场上自发聚集的群众,与他们握手致意。他以自己的人格,努力塑造了新的形象。
我最后一次走进松林别墅,萨利纳斯总统亲切地问我回国后的打算。他开玩笑地说:“你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呢?”说着,还向我眨眨眼睛,那神情,仿佛不是国家元首,而是一位久违的朋友。我把旅墨期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文章影印件装订成厚厚的一大本,送给总统。总统则在一张我们过去的合影照片上写上:“我高度评价你的工作,祝贺你。萨利纳斯”。然后,又紧握住我的手,特地站到屋角竖立的国旗前合影。临别,我说:“总统先生,什么时候能在中国看到你呢?”他当然知道,我指的是总统早就拟议的访华。他满面笑容地说:“很快!很快!多珍重!(附图片)
萨利纳斯总统在农村视察“互助计划”的实施情况。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他们不爱喧哗
郭美春
曼谷噪音污染也可称世界之最。人对噪音的最高承受力一般为70分贝,而曼谷的噪声通常高达71—80分贝。沿街的居民日夜受着川流不息车群发出的震耳欲聋响声的侵害。一次,我在一家靠马路的理发馆烫发,来往车辆的响声充塞了整个屋子,以致理发师们只能用手势来代替说话。由于当地夜生活兴旺,车声闹得人们无法入眠,每晚总要到夜里3点到4点多的时候,才能有片刻的宁静。
与噪音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当地人们似乎个个都有一副能忍耐的好脾气。曼谷人从不大声喧哗,更见不到吵架。我在曼谷,既出入于高级宾馆、外交场所和高档百货商场,也到过普通老百姓经常光顾的一般菜市和大街小巷,从没见到过一回打斗争闹的现象;听一位在曼谷住了四年之久的朋友说,他也同样没见到过当地人的争吵和大声叫喊。
在曼谷任何地方买东西,售货员总是面带笑容,轻声细语;在银行、邮局、车站的办公室和其他公共场所,人们打电话时,说话也是轻轻的,即使室内所有的电话同时通话,也不会互相干扰。节假日,曼谷各大商场里人群熙攘,可容纳数千人的餐厅里,人们也不高声喧嚷,所以仍能清晰地聆听和欣赏优雅的乐曲。即使在商场门口或是小巷子里的摊贩,以及普通市民天天出入的菜市里,摊主们也从不高声叫卖,只是对注视他们摊上商品的过路客,才轻轻地作些介绍,以推销商品。
由于交通阻塞严重,公共汽车常常很挤,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时间,往往挤得乘客们不得不站立在敞着车门的层层台阶上(曼谷无空调的公共汽车常开门行车)。尽管天气炎热,挤在一起的乘客个个汗流浃背,但却从不见他们抢着上下,或因拥挤而争吵和推打,相反的倒是都能互相礼让,有秩序地上下车。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连交通警对违章的司机也不高声喊叫和训斥。在烈日炎炎,骄阳如火的交通岗上,他们穿着整洁而闷热的长袖衫和长裤制服,分秒不停地指挥着来往如梭的车辆,并能保持礼貌和微笑地对待一切过路客。一次,我搭乘一辆私人小车,因急于赶路,偷偷地在单行车道上拐了弯,被机敏的交通警发觉。这位交通警先礼貌地敬个礼,然后笑眯眯地拦住车辆,拿出罚款单,要司机小姐照章交罚款,他的举动丝毫没有神气活现或要发火的样子。我们的青年邻居一次因酒后深夜开车而撞上了石柱,交通警帮他开车送他回了家。我丈夫工作单位里一位会计有次因急于赶路超车,撞上了泰国人的车,双方车辆都有损伤,好脾气的泰国人下车后,把双手一摊,说:“很遗憾,这本是不该发生的事。”接着双方都给各自的保险公司打电话,由两家公司派来的代表倾听各自的申诉,在证词上签字,由公司按章履行保险规定,处理维修事宜,一场看来要争吵的事很平静地就过去了。
在曼谷的影剧院等等娱乐场所,人们也都安静地观看演出,尽管那儿没有张贴禁止嗑瓜子和喧哗之类的告示。只有在野生动物园露天舞台上,当头顶红球的海豹作出种种滑稽动作,或当聪明的鹦鹉用英语向大家问好时,舞台下的孩子们才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叫喊起来。这是我在曼谷听到的唯一的喊声,声音是那样的纯真和稚气。
不爱喧哗的曼谷人,无疑为泰国赢得了“微笑之国”的美誉。习惯于轻声细语的人们至少可以减轻因车辆噪音带给他们的污染烦恼吧。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乌兰巴托掠影
敖其尔
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是一座美丽的草原城市。这里四面环山:东临巴彦珠尔赫山、南有博格得汗山、北靠青格乐山、西为松克诺尔,图拉河从市中心缓缓流过,像一条银色的哈达迎接世界各国的来客。初到乌兰巴托,一切都很新鲜,蓝天白云下铺着无际的绿色草原,乳白色的蒙古包点缀其间,在林荫大道两旁的草坪里,牛、羊悠闲自在地啃草。骑着骏马,手持套马杆的牧民在大街上漫游。
乌兰巴托有300多年的历史。1639年哈拉哈蒙古王爷贡布通尔吉,把5岁的儿子扎纳巴扎尔袭为宗教领袖,并在希热特淖尔一带搭建了一顶白色大蒙古包作为宫殿。其宫先后在鄂尔浑河、色楞格河、图拉河流域约移动过多次,后于1778年在现在的乌兰巴托市所在地以“大库伦”为名固定下来,1924年改称乌兰巴托(意为红色英雄)。
乌兰巴托市民很讲究穿戴,女子描眉画目,敷粉施朱,大街上看到的女子几乎个个化了妆。发式也多种多样,服装更是款式翻新。这里的男子多西装革履,有些中年男女也穿蒙古袍。
“蒙古是最年青的国家,乌兰巴托市70%的人口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新闻界的同行们这样介绍。
乌兰巴托东西长、南北窄,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是蒙古的政治、经济中心。从50年代起,该市得到了改造和扩建。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由原来的消费城市发展成为以畜产品工业为主、门类较全的工业基地。这里有发电厂、煤矿、地毯厂、皮革加工厂等几百家企业,近几年来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商人拥入乌兰巴托。数百家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给这个草原都市增添了新的活力。
乌兰巴托是蒙古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枢纽。公路、铁路、民航已沟通了全国各省市县,担负着全国货运量和客运量的一半以上。乌兰巴托—北京、莫斯科等航线畅通无阻,同东欧各国首都和罗马、东京、伦敦、北京等世界各地都有通信联系。乌兰巴托又是蒙古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中心,现有普通学校近90所、高等学院9所,乌兰巴托人平均每四个就有一个人在学校上学。蒙古科学院辖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数十个,加上高等院校和国家部委所属的科研机构约50多个。
面积5.2万平方米的苏赫巴托广场上,中心矗立着雄伟的苏赫巴托塑像,庄严的政府大厦、高雅别致的歌剧院、宁静而美丽的花园,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附图片)
乌兰巴托市中心的苏赫巴托广场。张志凯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风情

  过冬之前腌酸菜
胡锡进
当秋天的藤架上还浪漫地挂着最后一串葡萄的时候,塞尔维亚人已经在严肃地考虑正在到来的冬天了。成袋地买回圆白菜、柿子椒、土豆,把寂寞了很久的大缸从屋角搬出来洗净,腌上咸菜;富裕些的人还去农村买回大块的奶酪,成片的猪肉、小牛肉,自制香肠、腊肉。
贝尔格莱德人腌的咸菜以其咸度看,类似北京人吃的酸菜,而多数人家的腌菜缸确切地说只是只大塑料桶。塞尔维亚科学院的民俗学教授安多尼奇说,正宗的塞尔维亚腌菜缸是木桶,最大的有近1.5米高,桶的下部还有一只放水的小龙头。这样的腌菜缸在如今的塞尔维亚农村和贝尔格莱德的不少家庭依然保留着。
“至于木缸和塑料缸腌出的酸菜有什么区别,只有我这样的民俗学家才能尝得出来。”教授幽默地说。
塞尔维亚人的腌菜有多种,但腌得最普遍的有两样,一种是圆白菜,另一种是杂拌菜。
圆白菜的作法不复杂:先把几十颗圆白菜剥下最外层的叶子,把硬菜心用刀子挖出来,挖空的位置塞上盐,然后把塞好盐的圆白菜码到近1米高的缸里,并加上水,直到水近缸口。这时还要再加一些盐,如果喜欢辣味,可加两三块生姜,如果想要点红颜色,还可加头甜菜。最后是压上木板和石头,一盖21天。但这不算完,21天后需把水全部放出来,然后再把这些水全部加回去,再盖10天。这道工序据说很重要,一是防腐,二是使盐浸透得更均匀。31天后,就可以享口福了。
酸里带咸的圆白菜可作为色拉生吃,也可以用菜叶子卷肉,煮出香喷喷的酸菜肉卷饭。尤为有趣的是,腌菜的水能喝,而且是“好东西”。塞尔维亚人喜欢喝酒、抽烟,一个节日的夜晚过后,头痛不适是常有的事。而据说这时只要喝一杯酸白菜水,便可“全了”。
杂拌菜的“内容”比较丰富,有柿子椒、辣椒、青西红柿、胡萝卜、黄瓜、菜花、葱头等。其做法更简单:把所有东西洗净后放到较小的缸里,盐最后放,然后加水,压木板和石头,同样盖上3周左右,便可上餐桌,不用搞“水循环”,而且只吃“内容”,不喝水。由于西红柿、黄瓜等越近冬天越贵,所以往往比圆白菜腌得早些,而且要加一些防腐剂。
除了缸里的酸菜,贝尔格莱德人还喜欢做各种菜酱,主要原料是西红柿、辣椒、柿子椒、茄子等,不同的搭配作出的酱有不同的味道。其作法有点像北京人前些年喜欢做的西红柿酱,所不同的是,贝尔格莱德人用绞肉机把这些原料绞碎,同时加入佐料,并且把它们煮熟后装入圆口瓶内密封,可直接食用。不像北京人那样把成块的西红柿装进瓶子里放到火上蒸,吃时取出再加工。
由于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北半球寒冷地区的城市居民似乎正在抛弃亲自动手腌咸菜的传统。在北京,这些年腌菜、做西红柿酱的人越来越少,“天源”、“六必居”反倒成了“精品商店”。贝尔格莱德也不例外,前几年的冬天,越来越多的腌菜桶闲了,传统腌菜大有被装进超级市场的罐头瓶里之势。
然而今年刚到深秋,整个贝尔格莱德都已在忙着腌酸菜。原因是苦涩的:由于严厉的国际制裁,贝尔格莱德人穷了,穷到中等月工资不到10美元的程度。而腌菜桶里将保留下来的那点绿色,便成了许多人熬过眼前这个严冬的希望……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科技探新

  悄然兴起的保健纤维
杨昆
天然纤维织物穿着舒适,多彩多姿。然而,天然纤维对人体的保健功能毕竟有限。为此,新型的保健纤维衣料便应运而生。
日本钟纺公司率先以纯棉和纯毛为原料,加入中草药、植物香料和茶叶树茎的提取物,经高技术处理加工而成的衣料,就是这种能够抗菌、防臭、吸汗和治病的“健康纤维”。该公司现已推出百余种含中草药有效成份的染织衣料。
法国纺织学院通过在织物中植入新分子生产出一种能杀灭细菌的纤维。该学院向罗维尔公司提供一种蕴含电子的嫁接棉。通过这种电子,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具有杀菌作用的分子便可以吸收到纤维中来。
意大利纺织工人利尼比坞独具匠心,他发明了一种称之为“宁静线”的能对抗人体紧张情绪的纤维,这种纤维可以维护电磁波运动,有治疗眩晕症及增进食欲等功效。
最近,欧洲一些国家开始流行“营养袜”。营养袜是在纤维丝袜上加一道道条纹,用于贮藏维生素A、C和E,走路时被肌肉吸收,从而增强人体活力。据德国发明者比斯说,常穿营养袜可以改善妇女腿形,同时还能减少下肢静脉曲张及延缓人体老化。
此外,随着大气“臭氧层”的日渐破坏,人们对紫外线诱发皮肤癌的可能性也越来越担心。日本发明家针对这一问题,研制出一种内含陶瓷物质的纤维面料,据称可以遮挡太阳光中90%以上的紫外线,并且还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在阳光暴晒时,身着这种面料服装的人比穿聚酯纤维及棉布服装人的体温低5—8摄氏度。
专家们预测,在全球崇尚天然,“绿色”畅销的趋势下,纺织业和服装业也必将汇入这股势不可当的“绿色浪潮”之中。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尼泊尔的“国兽”
戚兴林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王国,有一条保护黄牛的特别规定——凡不小心碰撞了黄牛,要处以重罚;致黄牛以死伤者,得判刑坐七年以上的牢。所以,在尼泊尔没有人敢宰杀和食用黄牛,由它们自生自灭。凡一切归牛做的活儿,统统由水牛“代劳”。因为尼泊尔人把黄牛视为“国兽”和“神牛”。
在尼泊尔,黄牛可以在大街上任意昂头晃脑,悠闲自得地溜达,它们时常挡道,甚至在闹市街心睡大觉,人们也不能哄赶,车马行人还得谨慎地绕过它们,谁也不敢碰撞这些“神牛”。
黄牛为何在尼泊尔受到如此待遇呢?据说在公元八世纪,当时的尼泊尔国王在一次战役中吃了败仗,全军覆没。绝境中,突然一头母黄牛像从天而降,驮着这位奄奄一息的国王离开虎口,并用奶汁使他恢复了元气。随后国王征兵买马,重整旗鼓,终于战败了敌人,创建了尼泊尔王国。
建国后,国王不忘黄牛的功德,便下令全国尊黄牛为“国兽”和“神牛”,并规定每年八月为全国的“黄牛节”。在这期间,人们争相为黄牛洗刷、打扮,男女老少簇拥着黄牛在大街上游行,敲锣打鼓,边歌边舞,以此纪念黄牛的功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