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在实践中产生的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冷溶
(续昨)
较集中和富有成效的理论探讨,是1984年10月全面改革开放之后。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认为,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87年十三大,是中共在理论上探讨最积极的时期。实际上,我们的探讨一直在进行,而且愈来愈深入,并不断有所突破。最大的突破主要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当初设想的较高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不同。这一点,列宁、毛泽东都已意识到。列宁说过:“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没有稳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毛泽东也提出过“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概念。但他们都没有形成较成熟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为搞现代化建设认真地研究国情,特别是确立了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的新思路。这些都使我们得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这一事实。因此,1981年6月的历史决议中已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但当时并没有展开。
对它真正深刻的认识是在改革的实践中实现的。我们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实行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以及其它领域的改革措施,实际上都是在“往后退”,然而在实践中却都取得了重大成功。到十三大时,我们开始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裕起来;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一种格局。这一格局正是建立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这个基础上的。这些都说明,只有承认这一点,客观判定我国目前所处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才能从根本上对我们采取的这些改革措施的正确性、合理性做出解释。但是,这需要突破那种根深蒂固的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的传统观念。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同志说了一句一度使一些同志不太理解的关于我们搞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看,如果按马克思当初设想的较高级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来说,我们是不够格的。这句著名的、坦率而又深刻的话,极大地启发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党的十三大确定以这个问题作为理论的突破口,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说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它形成的前提条件,十三大称之为“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的依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一切都要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二、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商品经济,二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们首先是从第一个问题上突破的。
过去我们一直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列宁在革命后根据俄国的现实,虽然不得不允许一部分商品的存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但他认为这只是暂时的让步。斯大林也只是把商品经济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在这个问题上的真正突破是我党在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存在不是暂时的和一定范围内的。邓小平同志曾说,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就有,为什么社会主义不能有?邓小平认为,明确这一点,是一次真正的理论上的突破,因而也是真正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此,他对“决议”评价极高,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我是这么个评价。”他还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这一理论上的突破,与改革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和我国与国际上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商品经济大大发展起来,价值规律的作用日益覆盖全社会的经济领域。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意识也大大加强了。他说:“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显然,是改革的实践教育了全党。
但是,当时我们在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这一点上,还没有突破。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当时主持国务院工作的一位领导在向中央报告“决定”设想时,首先明确:“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这很能反映当时全党的认识程度。实际上,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计划与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与姓什么无关。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而社会主义国家那种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证明并不成功。如果没有传统社会主义认识的包袱,而完全从客观实际出发,接受这一点并不困难。可惜,这个包袱对我们来说太沉重了,还需要实践来继续教育我们。
一向最讲实事求是的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认识也是最早最深刻的。我们知道,在1979年他就说过搞市场经济“不能说是资本主义”这样的话,1984年10月“决议”通过后,他讲得更加明确。这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我们从《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的谈话中可以看到,早在十三大之前的1987年2月,他就已经把问题点破了。他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根据他的意见,十三大报告没有再提计划经济为主。这使我们在认识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计划与市场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全党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这个问题终究回避不了。
十三大后,我国改革加快了步伐。以后的几年中,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促使邓小平同志对十几年来的改革实践进行认真全面的总结和反思。1992年初他发表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正是这一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谈话”全面、系统、深刻地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许多方面提出新的创见。
从这一谈话中我们看到,十几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和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更加说明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尽快把我国经济发展上去,这是使社会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更大胆地改革,这就要思想更加解放,再不能为某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僵化认识所束缚。现在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国家,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采取越来越灵活的方式和手段来发展经济,并取得显著效果。如果我们再用僵化的态度来认识问题,必将被历史所抛弃,不但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只会葬送社会主义。
这里,邓小平同志再次重提计划与市场的问题。从文选中我们看到,这次重提,实际上从1990年就开始了。1990年12月十三届七中全会之前,他讲过一次;1991年1、2月间又讲过一次;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是第三次讲。这样集中地讲,不仅与总结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有关,而且与国内改革实践的发展有关。
自1984年10月全面改革以来,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党政、政企的矛盾,双重价格体系,条块分割,分配不公,三角债,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低下等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这些问题都涉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三年治理整顿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形势得到了稳定。同时,支撑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疲软和效益低下,也突出表现出来。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使企业走向市场,成为改革的关键。但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认识上还不统一,怕市场经济搞多了会偏离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可见,这个问题已成为改革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突破它已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紧迫的实践问题。善于抓住关键环节的邓小平同志,在这一关键时刻,下决心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它的意义正如十四大报告所指出的:“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十四大据此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建立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然而,这一认识突破的意义还不仅仅在此。如果计划与市场只是手段,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呢?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我们看到,邓小平同志在论述了这个问题之后,紧接着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段话一下子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了。如果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使我们搞清楚了我们的一些改革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而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突破,则说明,许多东西根本就与“社”或“资”无关。这样,就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我们不再纠缠在许多其实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们开始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致力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经过十几年实践与认识的过程,经过几次理论上的突破,终于在视察南方谈话时对社会主义上升到本质上的认识,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社会主义深刻认识,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十几年来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根据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的丰富内容和精神实质,并在党中央几次概括的基础上,从9个方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做了新的概括,即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阶段、任务、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的产生,第一次初步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还要强调一点,我们提倡解放思想,反对用僵化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绝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信仰有丝毫动摇。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确有一些人出于一种模糊认识而担心我们走的这条道路实际上是在一步步地走向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在这本文选中我们看得更为清楚。他说,他从年青时起接受马克思主义,一生为之奋斗,从未改变过。他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他说,要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他一直注意把发展生产力同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联系起来论述,说“我们干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穷人。”他一贯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主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他还提出反对和平演变,反对腐败等重要思想。对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在这一大的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当然,还是那个道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根据实践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否则是不可能坚持到底的。
(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过程,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非是很容易的事情。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他创立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然而在建国后一段时期内他自己却愈来愈背离了这条思想路线。这里面原因很复杂,有许多可汲取的经验教训。比如长期革命斗争的经历,使毛泽东和党内许多同志习惯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出发来考虑问题。毛泽东同志就说过,他比较熟悉生产关系的问题,而对生产力则是外行。他当然希望大力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旦建立,就会极大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出发,急于建立较高级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想尽快发展生产力。所以,搞“大跃进”,就一定要搞“人民公社”。这里,毛泽东同志忽视了生产关系只有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起到促进作用,而不在它的公有化程度有多高。他没有从我国落后的生产力的客观情况出发考虑生产关系问题,这就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失败事实充分证明我们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必须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往后退。农民群众的实践证明包产到户对恢复农业生产有效,这种生产关系形式较适合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毛泽东同志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却认为,退只能退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再退就是方向、道路问题。这里,毛泽东同志是从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又一次脱离了中国实际。邓小平同志当时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正确的。他的那句著名的关于“猫”的话,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所说。他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段话充分反映出邓小平同志正确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立场。
并不是说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后都不注意实事求是,他也一再告诫全党要从实际出发观察和处理问题。但是,同样说是从实际出发,却得出不同结论。如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周恩来、邓子恢等同志认为冒进了,提出“反冒进”。而毛泽东同志则认为正相反,“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提出“反‘反冒进’”。历史已证明,毛泽东同志的判断是错误的。这说明,他没有真正了解客观实际情况,还是脱离了实际。而当他真正了解实际,就会形成正确认识。比如1961年他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让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下去蹲点搞调查,他自己也亲自参加调查。对实际情况有了比较正确的看法,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方针政策。这是我们在那几年情况一度有所好转的重要原因。以上说明,连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可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多么不容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总结、汲取的一个最根本的历史经验教训,就是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新时期历史的起点,是贯穿十几年历史的一条红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看,在开卷篇中,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而在结束篇《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最后讲的一个主要问题,又归结到这一思想路线、思想方法上。他曾对一些外国客人说,我对自己作了自我鉴定,我既不是改革派,又不是保守派,我是实事求是派。我追求的目标是,力求我们国家的政策和实行这些政策的步骤和方法合乎我们自己的实际。十几年来,他正是这样做的。在三卷中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一切方针政策都不是从书本、从主观愿望,而是从实践、从基层提出制定的,都是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他多次列举乡镇企业的例子。说“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
二是改革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对不对,要由实践检验,“拿事实来说话”。这十几年中,许多方针政策提出后,邓小平同志都不急于去公开肯定与否定,而是在实践中看几年。比如办特区,经过1979年至1984年5年的实践,他亲自去实地考察后,才加以充分肯定并作出进一步扩大沿海开放城市的重大决策。对本世纪末小康目标能否实现,“一国两制”是否可行,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会不会成功等等,他都采取这样一种态度。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他对此做了极高评价,但仍然表示可先不说,看几年再说。他允许对改革有不同意见,他说:“既然搞的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验,是一场革命,怎么会没有人怀疑呢?”“这是正常的”。办法就是让改革的实际进展去教育人们,说服人们。
三是强调及时总结经验。翻开文选,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总结经验的话。他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每当改革发展一段时间,他总要提出“现在需要回顾一下。”看看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哪些做得还不够,以决定下一步的改革。他说:“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态度,我们才在这十几年的“全新事业”中,面对各种复杂情况一直保持比较顺利的发展,没有出现大的反复。
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论述中,我们注意到,他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他认为,只有思想解放了,从“左”的或传统的僵化观念中摆脱出来,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所以,要从解放思想中去贯彻实事求是。他还认为,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客观实际总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根据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地、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这就是创新。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最欣赏两个人,一个是列宁,一个是毛泽东,认为他们具有创造性。他自己就是一个最具创新精神的人。他喜欢听“新话”,讲“新话”。他在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无一不是创造性的产物。国外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他说:“你不是中国最年轻的人,但你是中国思想最活跃、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事业继续坚持和发展下去的根本保证。现在,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坚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因为,我们的事业总要向前发展,我们的理论也要发展,我们的制度和体制将走向更加“定型化”,只有坚持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不但能够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性地发展它们。
15年以前,面对“文革”灾难,我们没有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决心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在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率领下,坚定地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5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积累了大量丰富具体的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形成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当我们再次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严重曲折时,信念更加坚定了。
邓小平同志在这本文选的最后,充满信心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20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让我们牢牢记住邓小平同志这些语重心长、寓意深刻的话语,把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同现阶段的宏伟目标、具体任务结合起来,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光辉著作,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加快改革和建设的步伐。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
“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