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用爱串起来的记忆
——记四川甘孜州儿童福利院
吉米平杰 代勇
这是一所极普通的孤儿院,这是一些极普通的人。这里几十年如一日,用默默奉献着的爱为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写下了动人心弦的一章。——编者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所儿童福利院,今年,她已经32岁了。32年来,这个大家庭养育了300余名各族儿童。孩子们一茬茬长大,教师也换了不知多少批,然而,永恒不变的是凝结在这里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它串起了福利院30余年来不无艰苦却充实向上的每一个日子。
有爱就有“家”
这个“家”诞生在各方面条件都极为困难的1961年。红军出身的藏族干部天宝·沙纳亲自筹划,组织人力物力,在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道孚各卡确定了院址。那年10月,这个“家”接受了第一批来自康北牧区石渠的孩子。
杨桂兰老师还清楚地记得那天上午,35个穿着光板羊皮袄光脚丫的牧区孩子站在她面前,过早的生活磨难使他们神情冷漠,脾气倔强,眼神里流露着不信任。孩子们只懂牧区话,语言无法交流,最小的只有三四岁。杨桂兰和老师们为孩子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热水、洗澡,清除头发里的虱子,穿上干净衣服。第二天早上,35个孩子围坐一圈,杨桂兰坐在中间给他们分糌粑,一人一团,为他们倒上茶,看着他们吃饱,他们的集体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没有厨房,在墙角挖个洞垒上石头做饭;没有油灯,借着火光给孩子们缝衣服;孩子们不会用筷子,手把手地教……那时,他们借住在各卡甲波喇嘛寺里,房子很大,也很冷,教师们为了不让孩子们冻着,自己睡在门口,每天晚上要起来几次为孩子们加火,盖被子。岁数小的孩子还尿床,为了掌握每一个孩子起夜的次数和时间,年轻的教师们安排守夜,彻夜不眠地观察。现在已是石渠县教育局长的曲吉就是老师们曾经特意关照的一个。
普通话、藏文、课间操、生产劳动、自编自演节目、美化环境,一切都是新的,所有的日子都充满新生活的乐趣。教职员工少,岁数大的女孩就帮助老师带小弟弟小妹妹;为了改善生活,学校开荒种地、养牛养羊。各卡,这片沉睡千年的土地被生机蓬勃的生活吵醒了。在福利院的宗卷里,我们还看到这样的记录:“……现在孩子们都穿上了新棉衣,新藏靴,戴上了新帽子。我们养了牦牛22头,马3匹,其中能挤奶的牛两头,每天产奶一斤左右,隔三至四天全院可以喝一顿奶子茶。邓柯的依日翁姆、仁青翁姆、德姆身体不好,每天都喝奶……”
杨桂兰还记得建院初期的一天,州里给孩子们配了一些萝卜,她和李医生到公路边去接车。萝卜卸下来,得等学校的马车来拉,她们怕萝卜丢失,一直在路边守着。早上吃的糌粑糊糊早就消化得一干二净,高原正午的紫外线更使她们饥渴难忍,路边堆着的萝卜这时似乎显得格外诱人,但想到学校里那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想到为抽调这些萝卜而勒紧裤带的同志们,她们没动一个萝卜,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跑到老乡家里花钱买了几个圆根解渴。
来自四面八方的爱
如今迁址到康定驷马桥的福利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像一个美丽的花园。
国家和社会都对福利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90年,全国残疾人基金会给学校送来一台彩电,一套康复器材,民政部拨下1万元特教津贴,学校用这些钱安装了电视接收天线,买了音响设备,孩子们能够在课余看电视,在节假日跳舞了。班禅大师视察康区时,亲自前往福利院看望孩子们,摸摸他们的床垫,问问他们的藏文功课,还留下1000元钱给孩子们一人买了一双毛皮鞋。去年春节,州民政局送来了社会募捐的1800元钱,让他们一人做一套新衣服;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由甘孜州财政拨款,将每个孩子的伙食标准由38元提高到50元……
去年4月23日,14岁的高孝华磕伤了脑袋,颅内出血,生命垂危,州医院立即组织专家会诊,施行颅内手术,州民政局、社会福利院、甘孜军分区、军队干休所、县民政局的同志们来了,学校的同学们来了,医院的领导来了,他们等候在手术室门口,从半夜1点到4点,整整四个小时,手术成功了,而手术台上的医生,有的已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
“这些娃娃,身体都不错,调皮起来天上都有他们的脚印,但你可要细心,假如你看哪一个不太活泼了,可能就有问题,就得拉去查查。等到他自己说不舒服,那就晚了。”从聂宽忠这一席话,可以感受到这位现任院长强烈的责任感。这不正是普天下父母们的情怀吗?
魂牵梦萦是家园
孤儿,在过去的藏区意味着乞讨,意味着流浪,意味着死亡。
而今天的福利院,如果你说谁是孤儿,他们就会告诉你:“我们不是孤儿,党就是我们的父母,老师就是我们的亲人。”
孩子们怎么能忘记,那些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们,如今早已鬓染秋霜,聂宽忠、李医生夫妇就是这么一对。他们从内地来到藏区,从报到那天起,就再没离开过这个岗位。还有马全柱、杨桂兰夫妇,每逢过年他们就和别的老师一起做很多菜,与孤儿们一起度过,他们的三个女儿也是跟这些孩子一起长大的。聂宽忠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已经退休的李医生一直在康定等他。可是这些孩子使他难以割舍,他们在内地购置了很久的两间小屋一直空着。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孩子们身上,却唯独没留一点给自己!
1987年,已经当了班长的李在春在老山前线的猫耳洞里听着外面的炮火呼啸,心潮起伏,给老师们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在那种生死关头,他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福利院的老师们!这是一条无法割断的纽带,正是这条纽带把福利院和分散各地的孤儿们紧紧连在了一起。
现在北京工作的嘎瓦,毕业已有20多年。一提起福利院,他的神往之情还是溢于言表。刚毕业那会儿,每天晚上都做在福利院里的梦,梦见自己在教室上课,梦见自己还睡在自己的宿舍里。时间久了,他都能够在睡梦里告诉自己别醒来,别醒来,多在福利院里呆一会儿……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出自孤儿们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这思念是从他们心底涌出来的啊!
洛日,这个当初追着老师要光板皮袄穿的小姑娘,现在已成了县人民医院的副院长;秋尼,会计班的毕业生,现在是县广播局副局长;席拉,省劳动模范;嘎瓦,北京高级佛学院党支部副书记……这些昔日的孤儿,如今已成长为祖国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曾经不幸,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在得到关怀中学会了关心别人,在得到爱时,成长了一颗爱心,在得到深情时,懂得了珍惜。他们中很多人至今还保存着福利院的老师们为他们缝补过的衣服,他们会不时地把它翻出来,让它牵引着自己的思绪,再重新体味一下记忆深处浓浓的爱。(附图片)
山间,这小小的坝上就是他们的家园。吴新华摄
幸福的时刻:班禅大师和福利院的孩子们在一起。吴新华摄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述评

  少数民族企业家在崛起
新华社记者贾奋勇
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率、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批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出现。最近,一百五十三位少数民族同志因做出突出成绩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厂长(经理)”称号,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一支少数民族企业家队伍正在崛起。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历来有经商的传统,曾经是我国中原地区与南亚、中亚、西亚及欧非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中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有了充分的政治、经济权利,以昂扬的姿态登上发展经济的大舞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少数民族人口的总体素质也因之得到提高,少数民族中涌现出大批经营管理人才,有不少人成了厂长、经理。在沿海发达地区,在内陆、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到处都有少数民族企业家苦干的身影、奉献的足迹。
云南大理造纸厂是原轻工部定点生产纸袋纸的十家企业之一,因先天不足,发展缓慢。一九九一年,新任厂长、白族干部李畅根带领职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制度改革、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使企业蓬勃发展。“八五”期间,这个厂的工业总产值、产量、利润比“七五”期间翻了一番,被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新疆英吉沙县的维吾尔族干部沙地克·托乎提,十年前承包了生产经营不景气的县棉麻公司。他在全区率先引进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集团化经营模式。这个公司现已成为一个集团性实体,成了英吉沙县的主要经济支柱,带领一大批少数民族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这一个个有胆识、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已成为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骨干,是各族群众治穷致富的带头人、领头雁。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而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的是人才。现在,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已有大幅度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以及民族地区的进步,少数民族企业家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这必然会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整体的现代化。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云含情与恨
——介绍白族电视剧《望夫云》
杨朝宗
每当点苍山的玉局峰顶升起一朵云,人们都知道这就是“望夫云”。它是年轻美貌的南诏公主妞南的化身,因而是一朵钟情的云、温柔的云。她厌恶等级森严的宫廷生活,向往民间纯真的爱情,与猎人达罗波结下了生死之恋。心毒手狠的罗荃,残忍地把猎人变为一头“石骡”沉入洱海海底。公主知道后悲痛欲绝,化作一朵云。这是一朵愤怒的云,凶猛的云,它怀着对恶势力的深仇大恨,飘向洱海,要把洱海翻腾个“底朝天”,吹开海水现出“石骡”,与自己心爱的丈夫相会。这是一出血泪谱写的爱情悲剧。对于“望夫云”,人们是同情的、赞美的。同时,对它又是敬畏的,因为它一出现,洱海就会狂风大作,怒涛奔涌,行驶中的船只,要赶快靠岸,不然会被掀翻。这个美丽动人的“望夫云”神话故事,一直在大理地区广泛流传。
由白族作者尹明举、王立智编剧的三集电视剧《望夫云》,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这个神话故事,而且通过这个故事,艺术地反映了大理的美丽、神奇,反映了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的风貌。
好像大自然对大理特别偏爱,把很多优越条件给了这里。挺拔峻峭的苍山十九峰,最高峰白雪皑皑。十九峰间淙淙流淌的十八溪,是18根铮铮弹奏的琴弦。形似耳朵的洱海,虽然是一片高原淡水湖泊,却有大海的气度和风韵,清澈碧蓝,波涛汹涌。这里的天好像格外的蓝,云也好像特别的白。这里不但有“苍山雪”、“洱海月”、“上关花”,人们还把“下关风”也作为一种有价值的风景加以欣赏,成为独具特色的“风、花、雪、月”四景。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勤劳智慧的白、彝等各族人民,创造了显赫的古代文明,而且还在创造着更加辉煌的今天和明天。有人形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一个神话、传说、故事,“望夫云”是其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上乘之作。
电视剧《望夫云》正是把故事置于这样一个优越的大背景之中:苍山洱海的美丽图卷,石钟山石窟的精湛技艺,三塔的雄伟气概,“王室”宫殿的富丽堂皇,白族照壁和民居的恢宏壮观,歌舞音乐的多姿多彩,男男女女的刚健秀美,都是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对观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民族工作者手记

  众人拾柴火焰高
陈乐齐
近来,喜闻又一些新闻单位相继开辟了民族专栏、专版和专题,着力反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新风貌,新经验,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新闻报道在民族方面的重视,不但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心、重视,而且从中也不难发现,新闻界正敏感地捕捉着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迁,这些巨变,可以说给新闻界带来了一个无比丰富的“新闻源”,同时,新闻界的宣传,又给民族地区增添了信心,增进了了解和沟通,这是一件大好事!
近年来,民族地区(上到自治区,下到自治县)委托国家民委或有关部门到北京举办展览、展示活动、招商活动、新闻发布会等日渐增多,单是民族宫初步统计,近年已有近百场(次)的此类活动在那里举行。这说明我们的民族地区不但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他们已经意识到要大胆地走出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胆略和意识较之民族地区的变化意义更重大,它意味着一个民族已从思想领域走向开放,这是更深层次上的进步。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目前,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处在比较贫困落后的状态。那里在发展、在进步,同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勇敢地走出去,到边远基层的少数民族地区去,多报道那里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有时,新闻记者本身就是信息的使者,我相信,真正深入的采访会使双方双双获益。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新乡县民族经济长足发展
本报讯河南省新乡县积极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兴办企业,发展商品生产,全县民族经济呈现出快速高效发展的好势头。
长期以来,新乡县始终把民族工作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县领导和民族宗教局的同志多次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乡镇还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先后有36名少数民族人员被选配进村和村办企业领导班子。同时,县、乡领导还通过提供信息、帮助推销产品等方式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发展企业,小冀镇会同有关单位为回民贷款100多万元,提供场地80余亩,解决了回民群众建厂的燃眉之急。
目前,全县少数民族企业已发展到近百家,1992年民族工业总产值达8500万元,实现利税1300多万元。回民黄全利领办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新乡市太行振动机械厂,自办振动机械研究所,他们研制的“TZS”系列矿用振动筛先后荣获国家、省、市优质产品奖、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该厂年创产值2300万元,实现利税200多万元;史屯村回民张进忠与港商合资兴建了“河南裕华皮革有限公司”,所产优质牛皮远销美国、西欧、韩国,去年出口创汇234.5万美元,成为新乡市首屈一指的出口创汇大户。这些民族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周围村庄和少数民族群众兴办了10多个小型企业,缓解了当地劳动力富余的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
(韩开钊)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小镇风景

  乌拉山南麓的文明镇
渠成荫
巴音花镇是内蒙古乌拉山南麓蒙古族聚居的一个小镇,在中国地图上也许找不到这个仅有7000人口的小地方,但她却是有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镇党委书记张振峰还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呢!
208地质队刚到乌日图高勒嘎查时,因语言习惯、草场占地等引起纠纷。嘎查牧民曾上访自治区,工牧关系很不协调。自1987年镇党委开展“工牧共建文明嘎查”活动后,208地质队与乌日图高勒嘎查这对“冤家”又变成了亲兄弟。
208地质队给自家制定了“六不准”、“四方便”、“约法七章”的共建公约,想方设法为当地牧民办实事。他们除了在交通、就医、家电维修、蔬菜食品供应等方面,为牧民提供方便外,还为嘎查建起一座标准较高的多功能活动室。当看到牧民冬季缺煤烧的情景,地质队又决定每年为每户牧民拉煤一吨。为帮助牧民尽快脱贫致富,地质队又帮嘎查建起一座小轧钢厂。针对牧民居住分散、信息封闭的特点,他们每月出车免费拉牧民到包头市领略开放搞活后的“精彩世界”,使牧民们眼界大开。
乌日图高勒嘎查也热情地为208地质队排忧解难,解决家属住房,划拨蔬菜种植基地……
驻镇的45个“外来户”与镇里的10个嘎查分别结成“共建”对子,制定共建公约,确定共建项目。几年来共完成共建项目80多个,互助物资50多万元。
团结高尚的民风,使巴音花镇先后涌现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5个,盟级文明嘎查(单位)3个,旗级文明集体9个;巴音花镇也被自治区命名为“文明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