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屏幕

  诗情画意塑英魂
——访《毛泽东诗词》总导演邓在军
本报记者易凯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大型系列电视艺术片——《毛泽东诗词》。日前,记者走访了该片的总导演邓在军。
邓导在其西郊的住宅接待了记者。客厅内正播放着《毛泽东诗词》的片断,屏幕上时而闪现毛泽东同志伟岸的身影,时而闪现中国革命史上具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地点,时而闪现艺术家们纵情高歌毛泽东诗词的情景……那浓重的带湘潭口音的伟人的独吟,似历史的概括,似内心的剖白,似情感的飞扬,把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崇高的境界之中。
邓导告诉记者,毛泽东诗词博大精深,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是一代伟人革命生涯的形象画卷,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毛泽东诗词完整地、艺术地搬上荧屏,在新中国电视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她为自己能成为执导这部巨作的第一人而感到庆幸和骄傲。
创业是艰难的,邓导和她的艺术伙伴们第一件事就是学习。他们广泛收集有关毛泽东诗词的辑录、评论、鉴赏性著述,以及有关毛泽东的传记、回忆、评价等,从这浩如烟海的文稿中,细细分析毛泽东每一首诗词创作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认真研究毛泽东每一首诗词所包容的深刻的思想内蕴和精湛的艺术特色,不断地寻觅触使毛泽东诗兴大发的情感的饱和点和触发点,终于形成了这部电视艺术片的主题、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主题:运用现代电视艺术综合性的手段,反映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人民领袖,同时又是一代伟大诗人的崇高品质和广阔胸怀,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深刻地展示毛泽东诗词的意境和艺术创造。
风格:大气磅礴,雄伟瑰丽,追求一种史诗般宏大气势和英雄风格。
艺术表现手法:采用纪实、政论和艺术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集史料、风光、舞蹈、音乐、美术、文学于一炉,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毛泽东诗词艺术成就的新境界。
1992年初夏,邓在军率领摄制组开始沿着当年毛泽东同志足迹,踏遍祖国千山万水。由于该片从毛泽东生前公开发表的诗词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24首作品,从作于1923年的《贺新郎》始到作于1961年的《咏梅》止,历史跨度为38年,涉及大革命失败、井冈山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今天的拍摄提出了相当高的标准。邓导他们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实地拍外景的艰巨任务。而后,摄制组又一头扎进历史资料片中,撷取了大量的宝贵的历史镜头。这些艰苦的劳动,使这部艺术片有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感,从而深化了人们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表达毛泽东诗词的雄大气魄和英雄风格,邓在军调集了我国艺术界的精华,集中了刘秉义、吴雁泽、余洪仙、李维康、程志、韦唯、杭天琪、杨鸿基、阎维文、佟铁鑫、殷秀梅、熊卿才、王秀芬、吕继红、宋祖英等优秀演员,中央乐团、中央乐团女子少年合唱团、海政和空政歌舞团、国防大学百名将军合唱团等团体,运用合唱、独唱、音乐演奏等多种手段演唱毛泽东诗词。在曲目选择上,有久传不衰、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有新创作的作品,有经过重新编配处理的老作品;有民族唱法,有美声唱法,也有通俗唱法,还有京剧、评弹、单弦等民族形式;琳琅满目,瑰丽多姿。
在接受这部艺术片拍摄任务之际,邓在军刚刚动过结肠癌开刀切除大手术,正在家中养病。这位工人出身、13岁就参加解放军的女导演,没有讲任何条件,毅然停止了术后的两次化疗,全身心地投入了拍摄。她说,“周总理生前经常教导我要‘鞠躬尽瘁’,我没有理由不接任务,生命在此一搏。”
正当邓导忙于《毛泽东诗词》后期制作时,从英国伦敦传来了消息,鉴于邓在军在电视艺术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决定授予她国际勋章。据了解,全世界目前获得这一殊荣的不超过500人。
邓在军没有陶醉在这一喜讯中,她依然忙于这部电视艺术片的制作。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她终于继执导引人注目的春节晚会、第十一届亚运会开闭幕式电视转播之后,又一次成功地完成了《毛泽东诗词》,向观众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附图片)
邓在军导演在机房工作。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夜皇妃》二人谈
王肯 李杰
吉林省吉剧团演出的吉剧《一夜皇妃》,在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中受到普遍的好评。现特邀吉林省作协主席王肯与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李杰就此剧展开讨论。
王肯:1989年吉林省首届艺术节推出吉剧《一夜皇妃》,至今已经4年。尽管没有机会参加近年来的调演和评奖,但它并没有沉默,一直在演出和修改,始终在民间,已演出了近百场,这出戏是执著的艺术精神的成果。
李杰:《一夜皇妃》从剧作到演出形式,都以清醇自然的民间色彩令人感到亲切。它从民间产生,又一直在民间演出,还戏于民,是中国戏曲艺术繁荣的坦途。
王肯:吉剧本来源出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一夜皇妃》中的皇妃,本来是山海关外的野姑娘,在民间传说中流传了很久。吉剧从东北群众口身相传的民间故事中汲取营养,不仅为地方戏曲增添了一个优秀剧目,更为吉剧探求东北民间艺术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提供一次机会。
李杰:民间化和地域文化色彩是地方戏曲和当代民众产生直接感情共鸣的基础。这一点,《一夜皇妃》是相当成功的。
王肯:把这样一个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升华为戏剧,有一种认识说它思想分量轻,这是极大的误解。
李杰:有一种肤浅的片面的只从社会政治的层面要求艺术的意蕴和思想力量的误解。其实《一夜皇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主题,民间野姑娘进入宫廷而发生的一连串的冲突,所表现出的思想是多么丰富而深刻,不仅可以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而且可以从人生的层面去体味,哲理层面才是深刻的。
王肯:《一夜皇妃》提供了多义的主题,这比表达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深刻得多。我以为从主要人物满苏姑娘身上,可以感悟到一个人要珍视自己的纯真,不要为讨人欢心随波趋势,而轻易地改变自己。面对物欲横流的世风,这一点不是很深刻吗?
李杰:您在《杂谈〈一夜皇妃〉》一文中说,“不必拔高到使观众高不可攀的高度,也不必深挖到使观众深不可测的深层,戏曲贵在自然。”《一夜皇妃》确是看去既轻松自然又情致清析的好戏,它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生动的人物形象中。吉剧表演艺术家王桂芬饰演的满苏,既土野浑朴,又醇雅细腻,从山野姑娘到皇宫为妃,又拒绝皇宫而返回大自然,人物的性格美留给人的回味隽永绵长。杨彦丰塑造的皇帝,在人性的真情和皇族规法的冲突中生动地展现了皇权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整出戏着重于人物性格的精雕细刻,这种人性美、性格美的追求,使其超然于以社会意念组织冲突、表现生活物质表层的一般戏剧。
王肯:这出戏将导演、舞美、音乐等融合一体,呈现一种完整的戏剧美。剧中展现出的地域文化风情、民族习俗,如皇帝转帐篷,决定皇妃命运的黄、红、白三条彩带,都有满族习俗的依据,但又有艺术的升华。
李杰:《一夜皇妃》的剧作意识有着鲜明的民间化、自然化的追求,戏的流动顺畅合理,没有那种人为的技巧和制造的戏剧冲突或者故作艰深的面孔。
王肯:我以为《一夜皇妃》可称是发扬了民间戏剧“悲剧喜唱”的传统,是一出不是喜剧的喜剧。中国民间戏剧本无喜剧、悲剧、正剧的严格区分,好多戏是喜的,甚至可说无戏不喜,即或悲剧也是喜唱。
李杰: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从来不好,人民大众向来在艰难困苦中挣扎,然而却有精神上的乐观传统,这也形成了审美情趣的习惯,习惯于用幽默叙述酸楚,用喜剧表达悲剧。《一夜皇妃》其实是叙述在森严的皇权皇规下爱情的悲剧,但却用轻松优美的格调来表达,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王肯:地方戏曲是民俗文化中的瑰宝,它应该在民间发展、在民间繁荣。
李杰:同时要注入新的时代,注入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向的变化。


第8版(副刊)
专栏:

  提倡小剧场戏剧
曹禺
我是很赞成搞小剧场戏剧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就是从参加小剧场戏剧活动走向戏剧创作的。历来的小剧场戏剧运动,都是生气勃勃的,充满着创造精神,出好戏、出人才、出理论。在当前大剧场戏剧不景气的情况下,把小剧场戏剧发展起来,倡导推动一番,是很及时、很必要的。它是提高发展话剧艺术,培养观众、争取观众的一个好办法。
在中国当前的条件下,搞小剧场戏剧,不要有许多框框,西方的经验可以参照,但更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路子,多种多样的办法,多种多样的探索。可以搞专门的艺术实验,也可以尝试搞商业性的演出;可以是专业的,也可以是业余的。恐怕目前更重要的是能够摸索既获得社会效益又得到经济效益的路子。我还是当年那个主张,要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掏钱买票走进剧场来,但是,又必须让观众从中得到启迪,得到艺术享受。因此,我希望小剧场戏剧,一定要坚持高水平的演出,要拿出好剧本来,这样才能真正赢得观众。


第8版(副刊)
专栏:

  浩然的阳刚之气
——评中央电视台的《军事天地》
高鑫
《军事天地》,在诸多电视栏目中以其“独树一帜”,而受到观众的注目。
作为杂志型的电视栏目,就其整体考察,《军事天地》具有三大特色:其一,宗旨明确,就是通过普及军事科学知识,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所以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厚爱和欢迎;其二,格调统一,无论是哪一种节目形态都体现为一种威武、雄壮、豪迈的阳刚之气,给观众精神以感奋;其三,内容广博,《军事天地》的取材极为广泛,在军事文化领域中,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军人到兵器,从军营到地方,均有所涉猎,构成了一部军事常识的小百科全书,使广大电视观众获益匪浅。
《军事天地》里的每一个节目,也都颇具特色,各领风骚:首先,知识性强,每一个节目,力求给观众提供新的军事科学知识,以扩大观众的知识视野,满足观众强烈的求知欲,如“海军舰船知识”、“漫话军用飞机”、“三十六计古今谈”、“中华名将”;其次,提供新信息,开阔了观众的眼界,引起观众的浓烈观赏兴趣,如“雷锋的讲话录音”、“外国女兵”;再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使观众在审美愉悦中,甚至在娱乐休憩中,学到某一领域里的军事科学知识,如“防弹背心”、“闪电行动”、“西沙拾贝”。
如果再提点建议的话,有以下想法仅供参考:第一,在军事知识的介绍上,应强化现代军事意识。以现代人的军事观点去观察战争,从军事文化的高度去审视军事历史,从而使得节目本身更具现代的价值和意义;第二,栏目应该相对集中,避免过于分散。还应该更加恢宏大气,真正给人以“天地”之感。


第8版(副刊)
专栏:

  简讯
△解放战争期间重要战例——四平战役近日搬上屏幕。由四平市委、市政府拍摄的12集电视连续剧《喋血四平》,再现了“四战四平”激烈的战争全貌。该片塑造了陶铸、邓华、耿飚、马仁兴等我军高级指挥员的形象,对林彪、杜聿明、陈明仁等也作了真实客观的反映。(雅力)
△为祝贺“’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北京《新剧本》杂志推出“国际小剧场作品专号”,将标志着当今小剧场戏剧创作水准的作品结集出版,引起戏剧界的关注。(张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