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者
——寻访北京大专院校的青年科学家
  ●撰文:张建术●摄影:王东
(一)
本世纪70年代末,美国人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书中写道:“现在我们即将采用光学纤维系统来代替第二次浪潮时代的电话系统。”80年代初,当我们读到未来学家的上述预言的时候,不要说科盲的我,就连1983年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的罗毅,也没有想到,仅仅10年的光景,激光纤维传导就已经不再是预言和神话。罗毅,这位来自京郊某工厂宿舍区的聪明过人的小青年,如今已成长为这一领域的领先技术之一——“分子束外延增益耦合型分布反馈式半导体激光器”的创造发明者,打通了光纤通讯实用化的道路,从而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这位谈吐豪爽、治学谨严的罗毅教授的聪慧之处,首先表现在他科研方向的选择上。他意识到,光纤通讯技术,是一项有着光辉灿烂前景的前沿学科。随着Fibertohome(光纤到家)时代的到来,必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生产制度和工作方式,带来全新的文明。文献检索,信息交换,遥控操作,都将实现家庭化。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将不再是“天方夜谭”。
罗毅在回顾自己人生旅程时,认为自己走过的路是比较顺利的,“没有遭受过什么不幸和坎坷。”话是这么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顺”是靠聪明才智,靠勤奋努力,靠坚韧不拔赢得的。
初踏扶桑国的时候,他每天早晨8点进实验室,直到晚上10点半钟才出来,中间只有15分钟的停机吃饭时间。在东京大学,他养成了不吃早饭和熬夜的习惯,以至于落下了一劳累过度就流鼻血的毛病。
“我是中国的科学家。该回去干我们自己的事情了。”
1992年4月,在日本学习工作满7年,先后获18项发明专利,发表50多篇论文的罗毅博士,携妻子和已经成熟的技术思想,飞越日本海,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祖国。旋即,在清华园着手筹建“集成光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祖国落地开花。
(二)
早罗毅夫妇3个月归国工作的彭友良,是一位思维敏捷、待人诚朴、眉目清秀的京都大学博士,专攻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稻瘟病。从小生长在湖北稻区的彭友良,太知道这种俗称“狼咬脖”的水稻流行病的危害了。大学毕业前夕他去家乡实习,赶上了大面积疫情。翠生生好端端的千顷稻田,顷刻间叶霉茎萎。父老乡亲们眼望苍天无法可想,最后忍泪放火将满畈满畈稻苗烧掉。这席卷掉农民们血汗、生计和指望的火光,灼痛了彭友良的心。
友良这样解释他们目前的工作:“传统的育种方法,十几年搞出个品种,只几年就退化不能用了。我们现在干的是用生物基因工程的方法,把一种类似动物免疫抗体的植保素提取出来,合成到植物的基因中去,使稻子在生长过程中一旦发生瘟病,便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杀毒的能力,并且使品种的性状长期稳定不变。”
1991年12月,带着在国外已做出的部分研究结果回来的彭友良,踏上国土的第二天就到北京农业大学上班。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张办公桌。已经习惯了发达国家优越的实验条件和充足的科研经费的彭友良,一切又都要从零做起。
彭友良带领他的学生罗招庆、秦引萍,蹬着三轮车从远处望儿山畔一车车拉来买下的优质土,一把把将土肥搓匀和松,再种下精选的稻种;天冷了,他们连土带苗一块块挖起,由运河边再用三轮车运进校园温室,然后又像郊区菜农那样装土暖器生炉子。尔后就是成百上千次试验、层析、提纯、色相检测……许多时候都是在保卫人员的催促下,他们才离开夜幕笼罩的实验楼。
硕士生罗招庆,博士生秦引萍、黄俊斌告诉我:他们导师的每月300多元工资、奖金加补贴,都掏出来买实验用品了。如每星期要用掉一桶的液态氮,办转帐买每桶要花45元,交现金不开发票,每桶只需25元或者30元。为了节省科研经费,彭友良副教授就把自己的工资交给学生,让他们去买25块钱一桶的。买回来东西没有发票,到哪儿也无法报销,也就不了了之。在许多人眼里,友良该算个留洋留傻了,光学会赔本儿赚吆喝的傻瓜吧?可学生们感叹:“到哪儿去找这样好的导师?”
今年7月,实验室发生了一起电路跳闸断电的事故。保存在冰柜里的抗病稻种、酶纯化用菌株和一些好不容易搞出的原始材料,统统坏死报废了。这一飞来横祸,使他们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全白费了。来不及沮丧,他们又重新从种稻开始。如今,试验又在一步步向前推进。
(三)
“干点我们自己的事。”我不止一次地从我们青年教师们口中听到这句质朴无华、看似不经意的话。深入进去,就会发现,这是些怀抱着坚定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人。这是植根于他们骨血和人格定势之中的人生态度、生活情感,一种海枯石烂而生生不息的东西。
如果说,罗毅、彭友良以他们辞职返国,投身祖国科学事业的抉择,体现了这种精神;那么,北京科技大学乔利杰副教授,则用他以国家重点科研课题为重,放弃出国深造机会的行动,抒写了这种精神。
1988年,业已通过美国路易桑那州州立大学论文答辩,接到了录取通知书的乔利杰,面临着他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其时,国家自然科学“七五”重大课题项目之一——“金属材料应力腐蚀规律及机理研究”的科研任务,落到了他所在课题组的头上。
乔利杰留了下来。“金属材料应力腐蚀规律及机理研究”等6项国家自然科学研究课题,在小乔和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课题组同仁的辛勤努力下完成了。这期间,他还发表了30多篇论文,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应力腐蚀机理》一书。
不明就里的人会说:“哇,大博士好神气耶!”他们哪里知道,创业之初,小乔,他的导师,连同其他3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4名本科生,曾经长时间挤在一间平房里搞科研,直到1988年,他们才搬进了大楼,才有了实验室和比较先进的观测实验设备。
在生活条件上,小乔也是刚刚从“初级社”过渡到“中级社”。先是他们夫妇与别人合分到一间11平方米小房,人家人虽然没来住,但塞进一面组合柜,比多个人还占地方。直到去年春节前夕,乔利杰才侥幸分到两室一厅。这位硕果累累的来自胶东乡村的金属物理学家,才算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巢”。
就是在这种与国外同行根本不可比的工作、生活条件下,乔利杰们干出了国外同行们比不了的领先水平。美国、阿根廷、罗马尼亚、智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科学技术人员,纷纷来信来电向他索要论文,称赞他的研究结论“具有权威性”。
乔利杰说过一句话令我印象尤深。他说:“有时候到外面办事出去一天,回到学校总忍不住要转进实验室站一站,看一看,要不然心里就总像缺了什么,这一天就好像白过了似的。”
我感到,我所接触的这些青年科学家们真是一些非常聪明、非常勤奋、非常忘我、非常实在、非常可爱、非常不容易的人,谁要是不善待他们,天理不容。
几天来,一种沉实的激情在我胸间滚动着,先前的某些希望,愈益坚实起来。因为这希望已经落在了人类物质世界变革的坚实运动之上,落在了推动这一进程的坚实的科学活动之上,落在了一些根底坚实的奋斗不懈的人们的身上。此时此刻,我抑止不住地想录写下鲁迅那段著名的话——
“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照片说明:中国石油大学校园新景。
(附图片)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人才流动方显人才价值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王惠平
我认为,外企公司每年从中关村各企业挖走人才200多名,就大加惊呼:“‘中国硅谷’人才严重流失。”这是小题大作。因为,市场经济要求人才自由流动,只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对“跳槽”者的行为感到惊讶。我虽然很难说出中资企业高科技人员流向外资企业,除了待遇原因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但我认为这种流动至少有以下好处:
1.正确反映了高科技人员的供需状况。外资企业高薪招聘,说明此类人才供给不足,可给有关教育、管理者提供准确信息,调整教育结构,多培养此类人才。
2.人才流动才体现人才和知识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有很多标准,诸如荣誉、地位、追求目标等,但一个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以前,知识无用论,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有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没有以一种价格表现出来。现在,通过“跳槽”,说明人才和知识是值钱的,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是值得追求的。
3.“跳槽”是对旧体制的挑战。据我所知,在中国“硅谷”外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同在一条街,享受一样的优惠政策,中资企业还有住房、医疗方面等地利优势,可为什么中资企业竞争不过外资企业?是否说明我们中资企业对人才管理、使用方面还存在弊端呢?因此,我认为“跳槽”会促进中资企业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形成一种重视人才的机制。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跳槽”不是目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教授黄志坚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青年人的择业和就业出现了两个新词:一叫“跳槽”,一叫“炒鱿鱼”。这两个新词,极为形象地反映了我国正在进行的就业机制的改革。
就业机制的这一改革,很受青年欢迎。因为这一改革改变了以往就业中的“一次分配定终身”,打破了“人才单位所有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劳务市场的发育形成,从而为青年人的求职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机会,创造了在竞争中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条件。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也出现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跳槽”的青年中,有的是如鱼得水,走出压抑聪明才智的环境,在新的岗位上事业有成;也有的虽然变换了工作岗位,甚至是多次变换,却依然如故,并无改观。同是“跳槽”者,何以有此不同?原来,“跳槽”也有一个成功率的问题。
凡善于自主择业的青年,总是把“跳槽”看作实现“人尽其才”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改变工作岗位是青年成才道路上的重大选择,一定要有理性的思虑,不能只凭一些道听途说而决断,更不应为一些非成才因素所诱惑。如果现岗位基本适应,并无对成长的限制和压抑,则应立足岗位成才。如果现岗位确有阻碍成才之处而需“跳槽”,亦应审时度势,正确分析劳务市场的需求,正确估计自己的优劣长短,不跳则已,跳则求准。一旦选择到合乎心愿的岗位,即定下心来,敬业爱业。切忌无深思熟虑,到了新的岗位又“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又嫌低”,在频繁的更换中时光流失,岁月蹉跎。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渴望自我价值被认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进修生徐晓娟
青年人在“跳槽”时,并不完全都冲着经济条件。我认为,成就感是青年人迈向“跳槽”行列的重要原因。
有些单位往往把“跳槽”现象视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地阻拦、管制,人为设置各种障碍,其实大可不必,“跳槽”本身就意味着自我价值在人才市场的流通中得到社会的再次认可与赞许!正如商品在流通交换中才能完全实现其价值一样。真正的人才在“跳槽”中会更彻底地发挥其固有的才智,这对社会来讲,不能说是坏事。当然在“跳槽”者中也不乏一些伪劣人才、滥竽充数者,可这些人在人才市场的流通中最终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越来越多的企业并不欢迎那些频繁“跳槽”者,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企业欢迎的是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那些只冲着金钱、地位、没有敬业精神的流浪者!
人才“跳槽”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关键在于形成一个体制比较健全的人才市场;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整套与人才市场体制相适应的法规法令,使人才交流更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慎重选择彻底负责
剑豪实业有限公司总裁郑剑豪
企业要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人才。这反映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企业通过人才来发展壮大企业队伍;二是指人才也只能通过合适于自己的企业环境,来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
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最关键的是要给人才创造一个环境。因为,真正的人才,最关心的是能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关心自己的才智能否被企业、被社会承认;当然也关心工资报酬。
作为企业来说,不欢迎那些不忠于企业的人,是可以理解的。企业应该寻求那些具有强烈敬业精神,忠心耿耿的职员。尤其是像我国现在的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深化改革,艰苦创业阶段,没有强烈责任心,是无法完成艰苦的创业工作的。我提倡这样的人才观:慎重选择、彻底负责。不应该“朝三暮四”。
市场经济的人才观,没有统一模式。美国强调“跳槽”;日本则注重“敬业”。我想,中国的人才观应具有东方文化色彩,应该“敬业”。企业尽量创造一个好的“大气候”,人才则要对企业负责,尽量为企业服务,而不应该东跳西跳。因为,我国市场经济仍在创建阶段,那么多人才不把精力用在研究开发上,而用在选择职位上,势必造成社会的巨大浪费。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读者来信

  何不追追这样的明星?
11月16日下午,我打开当天的《人民日报》,第10版《当代青年》专版上记述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们的头条通讯《这里星光灿烂》,深深地打动了我。赵培杰、齐建国、江小娟、李向阳、陆建华、田奕……这些优秀的青年学者仿佛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我为他们献身科学、报效祖国、执著追求的精神而折服。放下报纸,我不禁喃喃自语:“追星”的青年朋友们,何不追追这样的明星?
其实,我并不一概地反对“追星”,影星歌星们之所以能“升空”,除了媒介“包装”之外,他们中很多人也确有一个历经坎坷的奋斗过程,青年朋友们若能从中悟出点道理,也不是没有好处。但青年朋友们也应看到,人类世界的灿烂星空,决不只是演艺界几个明星点亮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明星,他们中许多人的成就甚至是影视歌星们永远也难以望其项背的。他们的奋斗历程、人生经验、道德情操,也许更值得我们汲取,对正处在人格完善过程中的青年人来说,也许更有滋补作用。
我认为,各种报刊就应该多腾出版面,多报道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各行各业的“明星”们。
安徽省《蚌埠日报》江锡钰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热点追踪

  青年人在想什么?
——对宜昌市青年的思想调查与思考
最近,共青团宜昌市委采取问卷、座谈、个别走访等形式,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300余名青年中开展了思想动态的调查活动。他们发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青年思想带来很大冲击。
调查结果表明,当代青年思想变化的趋向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的现实性。他们崇尚一种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尽自己的能力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在平凡岗位上发挥光和热的求真务实的人生观。当代青年并不拒绝政治,但他们不满意空洞、死板、刻意说教的政治活动老形式,渴盼和呼唤新颖、生动、易于接受的思想工作新方法。
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当前青年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其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不少青年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刻意追求,并直接以获取功利为评判尺度。从对社会这个角度看,他们渴望自己的才能和劳动成就能为社会所承认,并直接外化为金钱、权力、地位、实惠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同时他们也愿意为获取这些“实物”而不遗余力地追求。他们对改革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心理准备不足,功利意识较浓。一方面,他们对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认识和理解,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另一方面,他们以个人利益获取的多少来判断改革的成败。
行为特征的自主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青年的思想是一次巨大的解放。青年的需求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多色彩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青年行为特征也表现出自主性和个性化倾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激烈性给青年的生存带来了压力,青年在市场中自主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越来越高。
生活方式的多彩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日益发展为青年的生活创造了更宽的天地、更好的条件和更美的环境。消极、腐朽的生活方式与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并存于世,使青年的识别水准受到自身素质、修养的限制,其结果是一部分人积极向上,也有一部分人消极堕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不容忽视的“两极”状态。
这一切对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同时也呼唤着新的调适、新的平衡和新的解决方法。
●郭俊苹陈茂义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刘华自费徒步万里海岸
本报讯从今年七月一日起,计划用两年时间自费徒步考察我国万里海疆的青年刘华,日前来到天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要把我的足迹写在祖国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上。”
三十六岁的刘华是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的一位政工干部。六年前,当他从有关部门得知,在我国历史上尚没有徒步考察全部海岸线的记载时,便萌生了用自己的行动填补这项空白的念头。他想借此考察我国沿海铁路的建设开发和沿海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了解沿途的风土人情。(张淑英李靖)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罗杰斯与张山
冯长福
有这样一则报道:美国一家公司招聘推销员,应考者如云。考试揭晓已很长时间了,考试第一名、一位叫罗杰斯的青年却迟迟未到公司报到。原来,他考试之后觉得毫无希望,竟然自杀了!于是公司内外都为罗杰斯深感惋惜,只有公司总经理对此淡然一笑,轻轻地说了两个字:“幸亏”。面对人们迷惑不解的神情,总经理解释说:“心理素质如此之差的人,如果进了我的公司,早晚会毁掉我们苦心经营起来的事业!”
这使我联想到“十杰青年”张山的一段话——“不怕失败比渴望成功更可贵。……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都应该不害怕失败。正是有了这种心理基础,我才能勇敢上阵。”张山的这番经验之谈说与青年朋友,有助于大家避免“罗杰斯”之类的悲剧。
人生在世,谁不企望成功?但生活告诉我们,一蹴而就的事情太少了,失败不断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尤其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机会多,风险亦多,失败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强化自身素质,增强对失败的承受力,正视失败。而谈“败”色变,怕败如怕虎,是不可取的。
爱迪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从自己“屡败屡战”的经历中,总结出一条经验,他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角度,我们不是也可以得出“只有能够正视失败的人,才配享受、也才可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这个结论吗?
青年人正因为年轻,人生的路程更长远。我们只有具备了不怕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在每“吃一堑”之后,能以平静坦然的心态去检讨和反思,求得“长一智”,才会最终取得成功。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吉林高校学生座谈市场经济建设问题
本报讯共青团吉林省委近日组织部分高校学生,就加快改革进程,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问题举行座谈会。会上,同学们反映当前高校学生对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主要有以下四点企盼:一盼加大改革力度,使改革有突破性进展;二盼加速法制建设,维护市场秩序;三盼加速相关配套改革步伐,使全社会的改革协调推进;四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崭新的国民形象。(刘绍军)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胜利油田20岁的青年女工韩雪(右)和小伙子一样,每天要在18米高的罐顶工作11个小时,但她从未叫过苦。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她忘掉了疲劳,欣慰地笑了。
林桐松摄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图片新闻

“进城去!”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新户乡的郭局村,是渤海岸边一个非常偏僻的渔村。过去因为穷,村里许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县城。改革开放以后,这里的海产品远销海内外。为让更多的城里人尝到这里出产的海鲜产品,村里50多名年轻人买了摩托车搞长途贩运,当天出海的海鲜产品不用过夜就可以运到北京、天津、济南、淄博等大中城市,深受城里人们欢迎。他们也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村成了有名的“摩托车村”。图为该村的年轻人骑摩托车进城。
画连生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