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①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华而诚
编者按:这是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一份工作报告,可供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同志参考。
本文分析了自中国政府1993年7月初实施经济稳定方案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本文得出的结论为:7月初以来的经济稳定措施进展令人鼓舞,但是,放松金融政策的时机目前似乎还不成熟。
摘要与结论
由于金融秩序混乱的情况日趋明显,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投资增长螺旋上升、失去控制以及人民币急剧贬值,中国政府于6月底采取了果断措施来稳定经济。这些措施汇总在宏观经济稳定计划中。
尽管强调了推行根本性的经济改革来解决经济过热问题的必要性,但在其初步实施阶段,宏观经济稳定计划的目标是在短期内纠正混乱的金融秩序和降低投资增长率。
该计划中采纳的短期方案包括行政的和经济的政策措施。措施包括货币、金融、财政、汇率和公共投资管理等项内容,但金融政策在其中占据中心位置。因此,定期储蓄存款的利率在5月中被平均上调了1.78个百分点,最高上调幅度为2.18个百分点。国有银行被要求在8月中旬前收回违章拆借的贷款。从总体上讲,已经把更为严格的金融管理放到了适当的位置,以便制止金融机构暗地里从事商业活动,非法向借款者发放资金,以及违反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行为。在通过这些措施回收资金的同时,各银行受到鼓励把资金重新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部门和面向出口的经营活动。
最近发布的第三季度经济情况统计数字表明,宏观经济稳定计划的初步成果令人鼓舞。到9月份,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逐年增长,从6月份的71.5%降到了56.5%;到9月份,货币供应(M1)增长率从6月份的34.2%降到了20.4%;6月到9月间,呈周期性波动的原材料价格下降了25%;35个城市生活费用指数的增长率,从7月份的23.3%降到了9月份的20.7%。
尽管如此,还是有理由使我们不要对形势过于乐观。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9月份,实际投资增长为30%,而工业产值增长为20%;货币增长率为42.6%,同时,基础货币在9月和10月迅速扩大;今年的出口逐年增长率一直是4%—6%,这反映了国内经济强大的需求压力。
据报道,目前在理论界正在进行一场有关紧缩措施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讨论。的确,连续不断的大规模外国直接投资正在创造一种乐观主义的气氛。然而,鉴于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目前放松货币和金融政策立场的时机似乎还不成熟。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在继续坚定执行稳定政策的情况下,紧迫地努力着手实施金融、财政和汇率制度的改革。经过多年的仔细斟酌考虑,对这些改革的广泛一致意见似乎正在形成。随着这些宏观经济改革的强有力实施,随着企业改革取得进展,稳定条件下的高速增长很有可能在长时期内持续下去。
一整套政策措施
宏观经济稳定计划构成了一整套经济稳定与调整政策措施的基本框架。它认识到了宏观经济平衡急剧恶化问题的紧迫性,并且把中心点放在恢复金融和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增加交通运输部门中的投资来缓和交通运输瓶颈。虽然这套政策措施的取向是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改善金融部门状况这样的短期目标,但政府同时也强调必须推行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领域改革,解决经济过热问题和避免再发生停停走走的经济周期现象。此外,政府还着重强调,这套政策措施并不是用来实行全面的紧缩,而是对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尽管计划中的政策措施特别把重点放在恢复金融秩序上,但它们中也包括财政、汇率和政府投资领域的政策措施。
金融政策在今年5月15日利率上调后,国务院于7月11日又批准再一次提高利率,以便制止银行存款外流。定期储蓄存款的利率在5月增加的2.18个百分点上又平均上调了1.72个百分点,而贷款利率也在上次提高0.8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平均上调了1.38个百分点。对三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实行了保值。同时,财政部提高了1992和1993年发行的三年期和五年期国库券的利率,并且对两者都实行了保值。此外,各银行得到指示要严格遵守新的利率规定,不得参加竞相提高利率的大战来争夺存款。
然而,经过两次名义利率上调后,储蓄存款的实际利率仍然是负数;今年8月份,三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仍然比通货膨胀率(以零售物价指数计算)低两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利率的提高缩小了银行存款与其他可供选择投资间的收益差。因此,银行存款成了一种更有吸引力的储蓄形式。
财政政策实施财政政策指导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禁止地方当局搞未经授权的税收豁免并削减支出,恢复财政秩序。原则上讲,地方当局不得给予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任何新的免税待遇,而所谓的“两金”,即能源交通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的豁免仅限于进行利税分流改革试点的企业,除非财政部门另有批准。在支出方面,财政部门的行政费用必须严加管理,特别是控制社会集团购买、挥霍性消费和会议开支。地方当局得到指示停止透支银行帐户和向农民和企业乱收费、乱摊派。
政府投资管理由于地方国有单位的大量投资是造成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任何成功的经济稳定方案都必须设法降低投资增长的速度。此外,讨论中的问题不仅仅是总投资水平,政府也注意到,投资“结构”(特指建设性投资活动和重复性制造业投资活动)也是一个主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政府的投资管理措施不仅是针对控制投资总量,而且也是针对改善投资结构。
由于地方投资过度膨胀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地方国有单位方面投资管理的责任不清,因此,由货币当局提高利率的办法不被看作是抑制国有单位投资需求的有效手段。此外,严重依赖利率政策将会增加负债累累的亏损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使其受到沉重的打击。所以,每次提高利率时,贷款利率的提高幅度均小于储蓄存款利率。如同1988—1989年时冷却经济的努力一样,政府再次采取行政措施来控制国有单位的投资。只不过这次采取的措施不像上一次那么严厉。
国家计划部门要求各地区和各部门重新审查自己的投资计划,同时,特别提出要在年底前暂停所有的新上投资项目,缓建或停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在建项目和没有“市场潜力”及资金来源不确定的在建项目,以及停建豪华办公大楼、别墅和赛马场。通过这些措施节省的投资资金,应贷给国家计划支持的投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农业部门和面向出口的经营活动投资。
外汇政策与管理外汇管理的目标,是消除外汇投机,保持外汇市场的秩序和稳定。为了防止外贸公司为进行投机活动而囤积外汇留成额度,实行了留成额度最长拥有期限使用的规定。
经济成效
金融部门7月末采取的金融措施已经制止了金融秩序恶化的势头,在经济中造成银根和信贷抽紧的形势。到8月中,国有银行体系收回了价值大约727亿元的轻率发放的贷款,这些贷款都是为满足银行部门以外的贷款需求经由各种渠道放出的。信用紧缩反映在了向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下降上。结果,企业不得不提取在银行的活期存款,以解自己流动资金需求的燃眉之急。7月份和8月份间,银行系统流失了总额为446亿元的企业存款。9月份,企业的资金紧张的形势有所改善。
5月15日和7月11日的两次利率上调,最终导致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强劲增长。居民储蓄存款的年增长率,从6月份的22.5%上升到了9月份的27.8%。如前所述,虽然利率的上调并没有把实际存款利率提高到正数水平,但储蓄存款价值不断遭受通货侵蚀的状况得到了遏制。从边际收益的角度看,银行存款成为了比其他争夺资金的投资更具有吸引力的储蓄形式。这些事实有助于说明储蓄存款强劲增长的原因。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显示出引人注目的下降。货币增长率在9月份稳步下降到42.6%之前,6月份曾达到54.1%的最高点。M1的增长率显示出更大幅度的下降,从6月份的34.2%降到了9月份的20.4%,主要原因是上面提到的企业存款缩减。
国有银行系统的国内信贷增长6月底以来也放慢,尽管下降幅度大大低于货币增长②。信贷增长7月和8月稍有下降,但是,由于政府向经济中注入信贷资金来缓和企业面临的清偿力不足问题,9月份又重新上扬。因此,在今年头九个月增加1995亿元国内信贷中,有533亿是9月份一个月增加的数额,一个月内就增长了26.7%!据估计,增加部分的3/4被用于满足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目前还不清楚,这样大规模地注入流动资金是临时性的措施,还是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兆。对此必须密切注意。
由于银行存款恢复增长和较紧的信贷控制,6月底实施一揽子经济稳定措施前各专业银行危险的清偿力状况已逐渐回复正常。6月到9月间,银行超额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备付金率)上升了两个百分点,于9月底达到了7.2%③。
财政情况6月份以来,政府的财政状况迅速改观。与1993年上半年1.4%的增长率相比,财政收入于7月和8月分别增长了20.6%和30.4%④。政府支出7月份下降了1.4%,8月份上升了6.2%,相比之下,1993年上半年的增长率为12.5%。1993年的头八个月,政府的财政盈余为97亿元,如果从收入中排除出售政府债券得到的300亿元收入,则政府有203亿元的赤字。
到7月底,财政部门完成了向公众出售价值300亿元的三年期和五年期政府债券的工作,所得收入用于今年的支出。然而,面向金融机构的70亿元财政债券没有售完,原因是这些机构缺乏需求。
9月,财政部门自1987年以来首次两度成功地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发债。它第一次是在欧洲日元市场上发行了票面价值为300亿日元(2.8亿美元)的五年期日元债券,其息票收益为4.375%。稍后,财政部又在亚洲美元市场上发行了价值2.5亿美元的十年期债券——龙债券,其票面价值略低于前者。龙债券的息票收益为6.125%,比类似的美国十年期国库券高出88个基本点,或者说,实际收益为6.148%。在这两次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过程中,财政部门都得助于中国最近提高的主权债务地位(9月11日,美国穆迪公司把中国主权债务的信用等级从BAA1级,提高到了A3级)。
政府投资7月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已减慢。到9月份,国有单位的投资增长率,从6月份73.7%的最高峰降到了56.5%。然而,据估计,国有单位的投资在9月份仍然强劲增长,实际速度大约为年30%。
第3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放慢涉及所有类型的资本开支。商业性住房建设下降的幅度最大,其投资增长率从今年上半年的最高峰143.5%跌到了第3季度的26.7%。然而,由于商业性住房仅占今年头九个月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12.9%,它本身的下降未使总投资增长显著下降。
行政措施可能有助于形势的好转,但投资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采取的金融政策减少了流通于国有银行体系外的可贷资金供应量,这部分资金至少为今年上半年国有部门新增的投资提供了70%的融资。
零售第3季度,消费品零售的增长从28.4%降到了23.3%,名义总下降幅度为5个百分点。9月份的零售物价膨胀率为14.4%,因此,实际零售额增长率估计为大约8%。
产出工业生产增长率从6月的最高峰30.2%,下降到了9月的19.1%,三个月内下降了11.1个百分点。工业增长下降的面很广,遍及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但比较起来,国有单位的降幅似乎较大,它们9月份的产出增长率是6.8%,仅为6月份增长率的一半。集体企业9月份的增长仍强劲有力,达到了30.6%。由于国有企业表现不佳,“三角债”问题重新出现的迹象开始增加。
过去的三个月中,沿海省份产出增长率的下降幅度大于其它省份,两者分别下降了15.4个百分点和8.4个百分点。然而,9月份,沿海省份的工业生产仍以28.3%的速度增长,而其它省份的增长率为13.1%。
上述分析表明,投资、零售额和工业生产活动在第3季度均下降。这些总量活动增长率的下降也反映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字中。据估计,国内生产总值第3季度增长了12.1%,从1993年上半年实现的14.1%下降了2个百分点。两者合在一起计算,今年前3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3.3%,仅比上半年略有下降。
涉外部门根据海关的资料,第3季度贸易平衡一直在恶化,在上半年36亿美元逆差的基础上,贸易逆差又增加了34亿美元。贸易平衡状况的恶化,部分是由于进口持续活跃增长,部分是由于出口增长缓慢。第3季度,进口平均增长了大约40%,与之相比较,上半年的增长为23.2%⑤。另一方面,出口在今年头九个月仅增长了6.6%,而去年的增长率为18.2%。
外国直接投资呈现出强劲增长,今年上半年实现的外资流入额为94亿美元,达到了1992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的84%。第3季度外国直接投资继续以高速增长,以致今年前三季度外国直接投资已超过150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减少了5.66亿美元,但到9月末,外汇储备又恢复到了1992年底的水平。中国银行拥有的外汇储备上半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动。有关国际收支情况的资料还不完全,因此无法对其发展作出评价。但是,到目前为止,日益增长的贸易逆差似乎还没有明显降低外汇储备水平。
在政府于7月初实施了稳定方案后,外汇调剂中心的汇率立即升值了大约22%⑥。除了7月中很短的一段时间外,中央银行没有对外汇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干预来支持人民币。过去的两个月中,调剂市场的汇率一直在8.8元/1美元徘徊,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物价在6月份达到52.9%的高峰后,对经济周期敏感的农业和工业原材料的价格膨胀率于7月和8月分别降到了45%和42%,三个月下降了26%。9月份,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膨胀率今年来首次下降。零售物价指数膨胀率降到了14%,生活费用指数膨胀率降到了15.7%,而35个城市的生活费用比数膨胀率降到了20.7%。货币增长和经济活动水平的下降可能已开始转变成通货膨胀前景的改善。
问题与前景
本文的分析表明,宏观经济稳定计划的实施已经开始结出果实。7月以来,众多的实际指标和金融指标已转忧为喜。失控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已得到遏制,同时,生产增长也已放慢。某些严重的金融和财政秩序混乱问题已得到纠正,其结果是货币增长下降,银行清偿力状况改善以及较为令人满意的财政平衡。人民币的价值提高,并且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一些原材料的价格下降。甚至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通货膨胀率也在9月份开始下降。因此,有理由以谨慎的乐观态度相信,最糟的情况已经过去了。
然而,应当强调的是,实际投资只有适度下降,货币增长率仍然过高(特别是通货的增长率为42.6%),通货膨胀下降的幅度还不算大。因此,到9月份,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实际投资仍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这也许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进口以每年40%这样无法承受的速度增长。贸易平衡继续恶化。通货膨胀率尽管有所下降,但仍在以两位数的比率上升。显然,这些主要的指标还没有发生质的转变,宣布稳定计划已大获成功还为时过早。1993年,预测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2%—13%,这不是适合于中国的长期持续增长率。
行政措施是稳定计划的一部分,但是,过去三个月中实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利率),在形势好转方面起了主要作用。80年代末的通货膨胀经验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通货膨胀率有显著的影响,而通货膨胀率滞后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季度的紧缩货币政策不足以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大的影响。如果在今后的几个月中继续执行这种政策,1994—1995年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机会就将大大增加。
目前过早地放松货币政策可能会破坏抑制通货膨胀方面来之不易的成果,使高通货膨胀预期再次出现。这可能预示着今后又需要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来恢复金融秩序和稳定宏观经济,从而又陷入停停走走的恶性循环。更糟糕的是,这一切可能会发生于正在推出和实施重大改革措施的时刻,所有这些改革都需要一个通货膨胀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来加以保障。经济在一年中最后一个季度的信贷需求通常大于其它时候。因此,对政府来说,未来几个月的巨大挑战,是要在面临日益增长的资金不足和企业压力的情况下,继续实行紧缩货币政策。
1994年的通货膨胀前景更强烈地受着能源(譬如,原油)和住房部门价格调整的影响。这两个部门大大落后于中国总的物价市场化进程。住房部门可能是中国经济中唯一一个仍然普遍实行高度补贴价格(租金)的最重要领域。渐进的价格调整方案已经构想出。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种调整引出的应是经济中的相对价格变动,而不应是导致普遍价格水平的上涨,要作到这一点,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非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支持。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中国国际收支统计数字的质量,特别是有关资本帐户的统计数字还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既然贸易平衡(很可能还有经常帐户平衡)已经出现赤字,这种缺乏可靠和及时的资本流入额统计数字的状况就成为一个需严重关注的问题。经济决策必须了解经常帐户赤字——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本身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如何弥补的。根据目前可得到的统计数字,要精确确定这一点是不可能的。(1993年10月)
注释:
①本文的分析主要是基于1993年第3季度的经济情况统计数字。如果没有另作说明,报告中提到的增长率是与去年同月或同季度相比,12个月或4个季度发生的变化。
②由专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国内信贷。
③超额准备比率包括银行的库存现金。
④政府收入包括出售300亿元政府债券的收入。
⑤鉴于经济活动增长的普遍下降,第3季度进口的加速增长颇令人迷惑不解。最合理的解释可能是进口定货与经由海关交货之间的时滞。如果这确实是正确的解释,进口增长将会在今后两个季度的时间内下降。
⑥7月6日收盘时,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从7月2日的10.3元/1美元升为8.44元/1美元。6月份全国的平均汇价为10.07元/1美元。


第5版(理论)
专栏:

  立足时代使命刻求新颖完善
——评《新编哲学大辞典》
陈重
山西教育出版社不久前推出的、由黄楠森、杨寿堪两位教授主编的《新编哲学大辞典》,是一部立足于时代使命,着意追求新颖完善的大型哲学辞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新编哲学大辞典》的编撰者们对此有着充分的自觉,因而对切近中国现实问题,关涉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思想和理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辞条设置和释文处理上,增加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分量,并增添了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关哲学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内容。这些以往哲学辞典中所少有的内容,充分展示了我党领导集体的哲学智慧和理论贡献,对推进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编哲学大辞典》以相当多的文字,详细介绍了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并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若干充满哲学意蕴的主张作了具体的阐释。
作为一部大型哲学工具书,《新编哲学大辞典》自然包括了哲学辞典的传统内容,即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门类以及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宗教学、自然辩证法等分支的基本范畴、主要思想、著名人物和重要著作,体现了结构上的规范性和内容上的系统性。而作为一部立足时代使命,刻求新颖完善的辞书,《新编哲学大辞典》又非常注重反映当今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非常注意吸收国内外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门类中,设列了“生态危机”、“巴黎小组”与《世界面临挑战》等条目;在“伦理学”中设列了“安乐死”、“同性恋”等条目;在“自然辩证法”中设列了“超循环理论”、“反粒子”等条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收入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改革开放”等条目。这些内容,使该辞典显得更加新颖完善,展现出更鲜明的时代特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