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文学作品

  石龙欲飞
谢东阳
滔滔鉴江,云开大山把她孕育,一点一滴,从草丛,从树根汇集而成……这粤西的大河,挟大山之雄风,长天之水,呼啸而来,奔腾入海……
古城石龙
翻开粤西的史志,长歌当哭,短章当泣:
“七月流火,旱天雷仍摧山而崩,午后风雨大作,鬼魅肆虐;”
“赤地千里,禾栗稀疏,人迹罕至”。
“烽火连天八千里,牛角呜呜,战乱频繁,烽火连天,哀鸿满路,饿殍遍野,实为百灾险恶之偏疆也”……
这真是上帝将潘多拉的盒子在这里打开呵!
掩卷长思,我似看见,隋朝初年,粤西百越酋王冼夫人,结束封建割据,率岭南八百部落首领迎大隋帝国使节,归顺中央政权后,这片荒蛮之地,便成为惩罚历代封建王朝贬官谪宦的流放之地,或经此地再流放雷州、琼州……在那兽类踏出的红土羊肠小道上,行进着那悲怆的身影:苏东坡、苏辙、李纲、范祖禹、汤显祖……雷雨浇不灭他们心头的怒火,山风吹不干他们脸上的泪滴……昏鸦稀树,牛车夕阳,瘦马西风,浪迹天涯……
多么悲凉的图画!
我一直想去造访这块充满泪,充满悲凉氛围和古老神秘的土地。
一个莺飞草长的春末夏初,我终于有缘和化州县委书记彭泽英同志从广州驱车千里,访问了这片土地。
“看吧!这就是养育了我们粤西大地的母亲河——鉴江!”年轻的县委书记站在鉴江桥头,深沉地对我说。
极目远望,鉴江苍苍茫茫,一泻千里。江中百舸争流,两岸碧透。她从云开大山发源,自广西呼啸而经广东西部,注入浩瀚的南海。
鉴江把化州古城一分为二,孕育了她有文字记载的二千多年文明史。这座古城别称石龙,由于盛产蜚声中外的药用植物橘红,也称橘州。二千多年来,这座古老的县城,一直是鉴江流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这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山如黛,良田万顷。鉴江、罗江、陵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总流量达19亿立方米,而尤以鉴江流量最大,冲积成美丽丰饶的鉴江平原。
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县委书记彭泽英,今年42岁,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他从售货员一直做到县委书记,正是众多作家笔下那种充满活力的年轻领导干部:高大魁梧的身材,国字脸,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善而刚毅,且声若洪钟,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对于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21个镇,4000多个自然村落,大路阡陌,一草一木,他几乎了如指掌;谈起这里的风土人情,百行千业则如数家珍——
化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长夏无冬。境内河流纵横,水能蕴藏量达4万千瓦,山川秀丽,产生了无数美丽的传说和奇石秀峰,那代代流传民间的“三奇”和如画的“八景”是化州宝贵的旅游资源;
境内的亚热带水果,比珠江三角洲提早一个节令成熟,全县有多达1900余种植物,其中国家保护的植物有十多种,热带水果蜚声中外,橘红是明清时的贡品;动物有500多种;矿产有22种,其中仅钛矿储量为397万吨,花岗岩出露面积250平方公里;
全县交通发达。铁路、公路与全国联网,鉴江水域沟通两广,东南距水东港40公里,南距湛江港、湛江机场70公里;
1.25万千瓦火力发电厂已投入使用,日供水量2.5万吨的自来水厂运转正常;
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已经开通,过去“单车比电话快”的怪事已经一去不复返;
化州100余万人口,文化素质较高。解放前,这里教育就有相当规模;解放后,又一直是全国有名的高考取生区……
这样的自然资源、投资环境和人的素质,是描绘最新最美图画的必备条件。难怪今年6月化州县在香港招商会上,香港著名化州籍电视明星叶玉卿惊叹道:香港,美称为东方之珠;我的故乡,也是滔滔鉴江淘洗出来的一颗粤西明珠!
啊,化州,一块正待开发的风水宝地!
化州新曲
住下来后,彭书记吩咐县府办副主任李东辉陪我四处走走。李年轻,热情,忠厚。他拿出一盒猕猴桃似的干果,说:“就是它,使我们这么一个偏隅小县城名扬天下。它叫橘红,因它,化州又称为‘橘州’。”
关于它的来历,在当地作为种种神秘的传说广泛流传:有“龙化橘树”、“鸟送橘种”、“罗仙植橘”等等,最具权威的是:“范公识橘”。
北宋时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范祖禹,曾协同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经15年之久,独立完成《资治通鉴》唐代部分。他官至谏议大夫、翰林侍学士,后冒死陈谏,得罪权奸,被贬化州。由于他长途跋涉,心情郁闷,途中患了严重的咳嗽症,整日气喘咳嗽不止。到化州后,随从以井水泡茶,谁知饮后咳嗽大减,不几天咳嗽痊愈了。他觉奇怪,到井旁观看,井旁有两棵似橙似柚的树,正满树白花。于是,范公查遍南方植物类书籍,造访乡民,终于弄清这树就是橘红。范公采集花果送上朝廷好友,又推广种植,使橘红名扬天下。如今,橘红这一特产得到了充分开发,化州中药厂成功地推出了橘红液、膏、丸、冲剂等系列药品,列入了国家批准项目,又与香港公司合作,成立了“粤港时珍药品有限公司”,产品已销往美国、加拿大、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还听到另一则脍炙人口的典故。
清王朝最后一个状元,不是出在华夏文明摇篮的中原,也不是才子佳人辈出的江南苏杭,而出在被称为“南蛮之地”的鉴江流域!这位状元公名叫林绍棠!
更令中原江南人士目瞪口呆的是:林状元视“书中自有黄金屋”如粪土!竟以“父母在,不远游”为由,辞官归故里,执教于鉴江草堂!
不服气的江南才子们得知林大状元南归,路过江南,夜泊西湖,有意要出出林状元的丑。恰逢当地有一关帝庙落成,清晨,才子们前呼后拥,虚揖客躬来请林状元大手笔为关帝庙题一副对联。
于是,拂袖,蘸墨,挥毫:
上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厅堂鸦雀无声,才子们为之侧目!
下联:单刀赴鲁肃,江南士子尽寒心。
才子们面面相觑,不知谁领头,高呼:“林大状元奇才,吾辈弗如!”
作为县委书记的彭泽英当然熟知这些典故。这些给粤西人争脸的典故多少说明了知识的价值。
1992年2月,彭泽英走马上任。在他的办公桌上,等待他的不是各条战线的捷报,而是一份份请调报告!他一份份看下去,接收单位:广州、深圳、珠海、东莞、顺德……都是珠江三角洲富裕地区。在办公室,也有干部找来谈话。
“彭书记,广州又来电催了,我的商调报告您看……”
“书记同志,珠海同意我连家属一起调入,这机会请您关照……”
彭泽英的心碎了!
化州人在外攻读,由国家安排到各地工作,那是正常的,何况男儿志在四方!可在化州的人才却一个个择地远行,就不是什么争光的事情了。难道化州还被视为“贬谪”之地么?或者今天的才子还不如历史上的林状元?沃野千里,绿水纵横的化州怎么就不养人?!
彭泽英和县委领导造访民间的结果:问题出在领导班子内。没有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协作、尊重知识人才的领导集体,人们看不到希望!
1-1=0,彭泽英不断地在纸上写着这条半坡氏族原始部落用树枝就能排列出来的公式。他在“-”字符号中间用力加上一竖,变成了“+”。“1+1=2”或“1+1>2”的简简单单的公式——这把万能钥匙,打开了干部群众心灵的重锁。
一个坚强团结、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领导班子逐渐形成。
彭泽英的办公桌上,请调报告不断减少,而建议书,可行性报告一份份地增多……
县长是我见到的第二位化州当家人。姓李名冠群,40出头,华南农业大学农管系毕业。他从信宜来化州,从未想过要带一个“自己人”过来,他以自己实干才能和忠厚善良的品德,赢得了“为我们办实事的县长”的嘉誉。
一个夏夜,暑热难熬,夜深12点,电话铃响起来了——
“县长吗?现在12点了,可我还没洗澡,怎么办?”
李县长很清楚,这是对缺水有意见。他解释道:“这确是大家关注的。我和你一样,也在等自来水冲凉。请你原谅,再耐心等待一下好吗?”
“什么自来水?!简直是黄泥浆拌水卖!”
“请相信政府,我们正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对方“啪”地把电话挂断了。
以后的一年里,他月月跑现场,终于使日产2.5万吨清水的自来水厂投产了。他和县委县府领导班子,立项17个,已完成了12个项目:发电厂、程控电话、学校改危、引进外资……都渗透了他的心血。
在一次“时装模特大赛”上,我和县委副书记、人大主任卢定强同志坐在一起。他40来岁,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本地可算得上是个“满腹经纶”的人物。他分管的工作很多,很杂,但他总是“好整以暇”,有条不紊,令大家十分满意。当司仪宣布大赛开始,请他讲话时,他向司仪和善而又坚决地摆了摆手,然后对我笑着说:“我不想把一个轻轻松松的娱乐晚会变成严肃的政治会议哟。”
县委副书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亚春,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律系。他肩负开发区的重担,不负众望,住在工地,吃在工地,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测量、规划;全盘把握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迎来送往,与一批批外商洽谈,引进项目、资金;15天内完成十几万立方米土方,10天内征完1000亩土地……
县委副书记王福成,不到40岁,毕业于广东省政法学院,原是县检察院检察长,工作卓有成效,曾受到高检通令嘉奖。他分管县纪检、政法……
这样一批年轻的知识型的领队,为化州的腾飞提出并经县委七届八次全会通过了这一“总体构想”!
粤西明珠
古老的鉴江犹如一位历尽沧桑的母亲。终于有一天,她欢畅了,又一次露出笑容。
广东省政府批准在这里建立一座粤西的高科技城,那是化州“总体构想”的龙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亲自为这座即将出现的高科技城命名题字——广东鉴江经济开发试验区。
1993年3月18日——化州人不会忘记这个吉祥的日子。
高科技城总面积20平方公里。当我站在新城区,目睹仅用4个月时间,就在荒野中完成了“三通一平”,超标准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座座楼宇正拔地而起;在鉴江、罗江兴建的四条大桥,每座桥都在半公里以上。一个月就完成了打桩任务,几个月,桥墩均已露出水面……
我惊叹这里的建设速度,更惊叹这里的人的觉悟!
人们告诉我:与桥梁配套交通,是主要街道的拆迁问题。需拆迁的主要街道5公里,房屋4万多平方米。不少妇女流着泪在拆自己的楼房,你去安慰她们时,她们会说:“千辛万苦把楼建起来,谁不心疼?但为了我们的后代,没说的,拆!”
政法委书记王福成说:“过去,拆迁几十米,全县公检法一起出动,仍困难重重,而现在,15天拆了5公里,真是一个奇迹啊!”
奇迹一个接一个。才三个月,英国、美国、法国、泰国、韩国、港台澳的客商纷纷前来洽谈、签约。迄今为止,中外合资、合作项目签约的总投资额超过2.5亿元……
不知什么时候,彭泽英出现在我面前,说:“走,请你和我一块去见一见刚到的外国客人。”
我们的车子,沿着鉴江大堤向东行驶。“开发投资难得粤西宝地,安居置业首选鉴江明珠”,这条题词,像路标在阳光下,格外引人注目。鉴江满河碎金,古老的县城边缘,一座座现代化的大厦正拔地而起,披着金辉……我揉揉眼睛,从哪儿去寻找苏东坡颧骨高耸的脸上滚过的悲愤的泪滴?又怎样能看到牛车夕阳、瘦马西风中的逃荒者?眼前,滔滔的鉴江之上,又将飞架四道彩虹,大有石龙欲飞之势。再往后,百万鉴江儿女将淘洗出一颗璀璨的明珠!
腾飞吧,石龙!
奔流吧,鉴江!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改革者风采”特写征文启事
改革是我们时代生活的主题,改革者是我们文学讴歌的对象。人民日报文艺部、深圳特区报文艺部与深圳富邦实业发展公司决定联合举办“富邦杯改革者风采”人物特写征文。用文学笔调描绘和反映四化进程中各行各业的改革者、创业者精神风貌、行为观念和战斗业绩,是这次征文的宗旨。
放眼国中。改革大潮风起云涌,四化建设日新月异,改革时代中人生的追求、奋斗业绩,平常情怀等,均可成为征文的内容。文章不拘一格,或特写,或素描,或散记等,要求真人真事(稿件由单位加盖公章),精粹质朴,富有文学性,以二千字为限。
征文择优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和深圳特区报副刊上发表。从即日起至一九九四年六月十日止为征稿时间。征文由有关专家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报纸分别发稿,统一评奖,机会均等。
征文稿件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文艺部征文组(邮编一○○七三三)或深圳特区报文艺部(邮编五一八○○九)。
人民日报文艺部
深圳特区报文艺部
深圳富邦实业公司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耕海曲
李凤旺 王福年
站在蓬莱丹崖山峭壁上放眼东眺,隐隐约约看见远处出没于海涛中的一些星星点点的小山——那便是被称为“海上仙山”的长岛。它像撒落在渤海黄海交汇处的几颗明珠,曾引发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与画意。
长岛就是长岛,并不带一点“仙”气。它由32个大小岛屿组成,陆地面积仅52平方公里。十几年前县城只不过几栋矮小的楼房,有个顺口溜:“一条马路六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一辆公共净放空,岛人面孔记得清。”
长岛人也是普普通通的华夏子民。世世代代在海浪中出没,以打渔为业。也曾开山劈岭,造过“大寨田”,贯彻“以粮为纲”的指示。但收获的只是贫穷。长岛,孤悬海上,那昼夜不息的海浪,似乎总在奏着一首哀伤曲……
改革开放使长岛得了灵气,奋发欲飞。当长岛人听到深圳特区四年生产总值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的经验介绍以后,他们为之垂涎、动心,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想,深圳几年前只是一个小渔村,生活水平与长岛这个小渔岛差不多,深圳能变,我们为什么不能变?
怎么变?长岛是海防前哨,没有对外开放,更没有搞经济特区。但长岛人自有长岛人的路子。就在这一年,长岛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时海岛四周千舟竞发,百舸争流,渔歌唱晚。可惜,再大的森林天天砍,树总有砍尽的时候,再大的海洋天天捞,鱼总有捞尽的时候。不出两年,网底愈来愈空。
“大海可真是个聚宝盆。大海的鱼虾是捞不尽钓不完的”。其实,大海也是能捞空的。这些年来,承包制虽调动了渔民海潮般高涨的积极性,但铺天盖地的网撒下去,捞上来的是寥寥可数的几条黄花鱼、带鱼、台鱼、巴鱼,且越来越小。渔民们只得手提网绠,仰天长叹。
海产资源日渐枯竭,长岛面临新的抉择。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不再坐在办公室冥思苦想,而是深入到渔民家中,颠簸在小渔轮上,和渔民们一起共商对策。上下一致形成了共识:由以捞为主转变为以养为主。他们叫“耕海牧渔”。长岛的山崖上,渔家的墙壁上、渔轮上,到处写着这一响亮的口号:“耕海牧渔”!
耕海牧鱼,为中国五千年农耕文化史又增添了新的一页。自古就说耕田耕地,谁说耕海?自古就说牧牛牧羊,谁说牧渔?
这虽不是长岛人的发明,但长岛人在耕海牧渔的海战中领尽风骚。
县委书记、县长宋修武,是位土生土长的渔民之子。1.8米的大个,大海冶炼了他结实、魁梧的身板。他深知长岛四周海域辽阔,水质肥沃、藻类丰富,6万余亩的浅海区宜于养殖各类海产品。为促进长岛经济由捕捞型向养殖型转变,他四处奔走,足迹踏遍每个渔村。于是,一个养殖鲍鱼、海参、海带、海胆、对虾、赤贝、贻贝、红螺、牡蛎的海潮次第在长岛四周展开。千艘渔帆换成了万颗浮球。远远望去,如满天繁星落入大海,蔚为壮观。
宋修武懂得,养殖不比捕捞,养殖海产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靠科技才能将群众的养殖热潮引向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他力排众议,敢于在科技上花大本钱,使一个当时经济并不宽裕、仅4万人口的小县,成为全省县级科技投入的第一大户。组织机构上,县里成立了贝类藻类、海洋药物、海洋食品等科研项目责任组,县里领导各抓一组,并签署责任状。县科研部门成立了培训中心,每年培训近2000人;各个镇成立了“科委”、“科协”;渔村成立了“科技小组”。使全县形成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联的科研网络。几年来,长岛取得海水养殖科研成果60多项,90%得到推广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其中28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影响很大。
鲍鱼,号称“海珍之冠”,它以其稀少难养和营养价值高而价格昂贵。一条两寸长的活鲍鱼在国际市场上可卖到100多元。国外人曾断言,中国要形成鲍鱼的大规模养殖,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长岛人不到几年就获得成功,摘取了鲍鱼养殖的桂冠,令外商震惊。
提起鲍鱼养殖,人们忘不了长岛养殖专家、高级工程师于永平。他从事海珍品养殖研究30多年。1986年,他冒着风险把不景气的海带养殖场转为鲍鱼、扇贝试验育苗场后,夜以继日潜心攻关。他翻阅了国外几乎所有的鲍鱼养殖资料,结合当地的实际,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他不气馁。正是他的奋不顾身的精神,使他攻克了鲍鱼养殖和各种贝类养殖的难关。
长岛人耕海牧渔的规模愈来愈大,种类愈来愈多,第一次感到劳力不够用了。于是,外地到长岛打工的蜂拥而来。现在,在长岛工作的外来妹、外来仔达两万多人。长岛人耕海牧渔的经验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向四方扩散,外地来长岛取经者接踵而至。长岛人并不保守,谁来都向他们热心传授养殖秘诀。长岛耕海牧渔的经验已辐射到祖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
长岛人把生产搞旺了,把生意做活了。虽然它还没有对外开放,外国人难于进入,但他们在蓬莱阁,在船上和外商进行谈判,一个又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在岛上诞生。他们还组织庞大的远洋捕捞船队,踏平万里浪,到南海一带实施远洋捕捞,收入颇丰。
长岛人富了。如果你有机会到长岛看看,无论是渔村、城镇,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其中不少还盖着金色的绿色的琉璃瓦。人们的脸上抹去了往日的愁容,充满了欢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