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认真做好三峡工程移民工作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局长唐章锦答本报记者问
李鹏总理1993年8月19日签发国务院第126号令,发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据了解,国家专为一项工程发布法规性条例尚无先例,这证明移民工作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据1991年对三峡库区淹没实物指标的复核调查,库区淹没涉及湖北、四川的20个县(市、区);全部或部分淹没2座城市、11座县城、114个集镇、1599家工厂,淹没耕地和园林地37万亩、林地5万亩、河滩地6万亩,规划到2008年搬迁人口将达110多万。如此巨大的移民搬迁总量,是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加之这一地区目前经济不发达,多数县仍很贫困,就更增加了移民安置的难度。因此,三峡移民安置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条例》的发布,让百万移民吃了定心丸,使他们看到了政府对移民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关怀。近日,记者就《条例》有关问题访问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局长唐章锦。
问:《条例》的主导思想主要是什么?
答:贯穿《条例》的主题是要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这个方针,早在1984年中央在研究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时,就根据建国40多年来水利水电建设移民安置的经验教训提出来了。从以后三峡库区8年多的移民试点,各地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及各省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移民实践看,开发性移民合国情、顺民意,既能保证工程建设的大局,又能保障移民的利益,并能实现库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确保库区长治久安。
问:如何正确理解开发性移民方针?
答:开发性移民方针应包含以下四层意思:
第一,明确组织领导。《条例》指出,开发性移民是在有关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统筹使用工程概算中的移民经费,合理开发资源,拓展安置容量,妥善安置移民。从根本上改单纯算帐补偿为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安置移民,避免重走过去生产安置不落实而后遗症多的老路。
第二,移民安置的途径,要“以大农业为基础、农工商相结合,通过多渠道、多产业、多形式、多方法妥善安置移民”。首先强调农村移民要以农业安置为基础。经验证明,农村移民土地是根本,只要有份土地,就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同时也指出了农工商结合的多种渠道,其范围是很广泛的,其中也包含要充分运用经营机制,开发与开放相结合,广开经营安置的门路。
第三,安置移民的目标,《条例》提出要“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并为三峡库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这一规定包含了移民的初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初期目标是考虑到搬迁初期有一定影响的现实,提出首先是要及时搬迁并安置好,使其生活水平不要降低并力争有所提高;长远目标,则是在初期目标的基础上,依靠库区人民充分运用国家扶持、政策优惠、各方支持的积极性和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着眼于库区移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长远的经济发展,经过一个相当时期的发展,把三峡库区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政治安定的富裕地区。
第四,开发性移民的关键是合理开发资源。只有科学的,才是合理的。因此,“合理”二字首先包含了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资源开发的内涵。
问:三峡工程地跨湖北、四川两省,如何组织实施移民工作?
答:《条例》规定,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主管三峡工程的移民安置工作。川、鄂两省人民政府分别负责本省的三峡移民安置工作,淹没区、安置区所在的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的移民安置工作,并相应设立省、市、县(区)的移民开发管理机构。由于三峡工程是跨世纪的工程,整个移民时间要经历三至四届政府的任期,为防止短期行为,保证顺利移民,《条例》除有奖励与处罚条款外,还明确规定“国家对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负责人实行任期审计制度”。
问:国家支持搞好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有哪些优惠措施?
答:《条例》涉及三峡移民安置优惠政策内容的条款一共有11条,主要内容有,从三峡电站发电收入中提取一定的资金设立三峡库区建设基金,对库区用电优先安排,移民生产开发资金可以回收滚动使用,收取的耕地占用税全部用于三峡工程农村移民的安置,三峡电站投产后缴纳的税款留给地方的部分按照淹没土地比例分配给两省用于库区建设,库区有水电资源条件的市、县列为农村初级电气化市、县给予扶持,各部门要在安排项目、分配资金和贷款等方面给予库区支持,国家在三峡库区和三峡工程附近受益地区安排的建设项目应优先在三峡工程淹没区招收职工安置移民,对安置农村移民开发的土地和新办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减免的优惠,以及对库区市、县参照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实行对外经济开放等。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重视银杏资源开发
李晔
银杏俗称白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第四纪冰川后成为我国独存的名贵树种,有“活化石”之称。银杏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开发银杏资源有巨大意义。
银杏树功能多,用途广,寿命长,价值高,效益好。它既是雄伟俊秀的绿化观赏树种,又是珍贵的用材树种;果实营养丰富,还可入药。
银杏树易栽、易活、易管,不论城镇乡村、山区平原,均可因地制宜广为栽植。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家家可种,户户可栽。诚如群众所说:“不用机器不用电,家家户户都能办”。开发银杏资源,是一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谓“银杏树长得慢、结果晚、效益差”,“桃三杏四梨五年,无儿不建白果园”,“爷爷种树,孙子得实”等说法都已成为历史。目前,选用良种,实行嫁接,科学管理,银杏树五六年即可进入盛果期。
银杏干果现价每公斤20多元,银杏干叶(青叶2公斤可晒1公斤)每公斤4元多。栽好一棵树,当年即可卖叶子;10年产干果5公斤,收入百元以上;20年产干果可达50公斤,收入超过千元;尔后陆续增加。在银杏之乡,年收入三五千元的银杏树比比皆是,甚至有收入万元以上的,被群众誉为“财神树”。山区、农村如能每户栽上几株银杏树,既可近期得益,又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江苏邳州市年产白果50万公斤,产值1400万元,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
银杏木材,纹理细密,结构匀称,柔润光泽,质地优良,纤维富有弹性,干缩性小,胶着力强,不翘不裂,不易变形,兼有特殊之药香味,无虫蛀之虞,经久耐用,是工艺雕刻、精密模具、贵重家具、豪华建筑之良材。
银杏的栽植,大体上可分为五种不同类型:一是产果为主,可矮化密植,早嫁接、早见效;二是庭院果木、围村林、田间林网、防风林带、公路林带等等,可高枝嫁接,果材两用;三是采叶药材林,可建成片高度密植采叶园,或利用田头地角、沟河岸边,零散栽植;四是用材为主,可多栽雄树,培植速生优质林木;五是城市绿化、园林观赏,以及用于机关学校、工矿企业、工程纪念树等,可栽实生苗,不必嫁接,以保持银杏树雄伟优美的自然长势。
在银杏之乡,群众把栽植银杏视作贻福子孙的“传世家宝”。发展银杏,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来得快,很多乡镇把它当作振兴经济、获益久远的绿色工业。人们说:“银杏树是摇钱树,要想子孙富,多栽银杏树”。
 (作者单位: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金融深化的障碍及对策
许健
改革十多年来,我国金融深化取得了很大的实绩。截至1993年6月,全国累计发行有价证券5941亿元人民币,市场保有量为360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同期货币供应量的11.51%,金融深化系数是比较高的。
然而金融深化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阻碍了其健康发展。
其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不规范。按规定,同业拆借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应坚持拆借市场作为头寸市场的原则,但实际上,因为一些地区银行超额储备过多,放款规模有限,将多余资金拆出,还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一带发达地区资金收益率高于内地,资金被吸纳到高利率地区,拆借市场转变为货币市场了。据统计,1992年元月至1993年5月拆借资金用于非“头寸市场”占14.3%,主要用于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炒买房地产、部分直接投资。1993年宏观经济中的投资需求过旺,有一部分资金来源于不规范的拆借市场。
其二,官方利率与市场利率差距太大。一般而言,官方与市场利率不应相差3—5个百分点。因此官方利率应根据市场利率为坐标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均衡状况来制定,否则就会失去利率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1992年至1993年我国企业脱离金融机构外源融资的数额高达数千亿元人民币,曾经造成了全国性的储蓄大滑坡、银行支付危机,形成了严重的金融非中介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利率标准、结构已经脱离市场利率体系。今年连续两次调整利率,虽然部分解决了储蓄滑坡问题,但官方利率仍游离在市场利率体系以外。
其三,直接融资的非市场化。在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影响直接、间接融资两大领域,自然形成合适的比例关系。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因此无需规定直接融资的规模。但由于中国目前是实行规模直接管理,没有建立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体系;中国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如果放开直接融资,企业会超过其自身能力发行股票、债券,以解决追求高速度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直接融资扩大、贷款规模仍然保持原来增长幅度,其结果是广义货币量增加了,或者说是由于变相的扩张基础货币支撑了直接融资的增长。这种模式下的直接融资是脱离市场的,实质上也是金融业未能进入市场的最典型的体现。
其四,宏观调控直接化。为适应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我国宏观调控目前正处于直接向间接过渡阶段。但目前仍然是以信贷规模行政性分配手段进行宏观管理。然而,直接化的管理已经不适应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微观经济结构,一方面它制约了金融要素的发育,另一方面使得已经形成的金融资产的相当一部分游离出宏观调控体系,长此以往必然形成失控的局面。
以上四个方面是我国金融深化的根本性障碍。这些障碍的产生从本质上讲是传统银行体制,计划、行政性资金运作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系统资金画地为牢,条块纵向分配资金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打破;资金价格脱离市场,行政化制定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因此,金融很难充分发挥调节生产要素供求,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金融深化的障碍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首先建立和完善一个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形成信贷硬约束,融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步实现宏观调控间接化。
完善市场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规范进入各类金融市场的主体,明确界定和规范其行为。根据需要发展各类不同性质的金融市场中介组织,依法对其进行管理。无论是进入市场的主体和客体都必须通过信用评级,使用评估,资格审查,以保证市场健康发展。
第二,严格区别拆借、货币、资本市场,并进行规范管理。将拆借市场改变为真正的头寸市场,运用电子联网形成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形成全国统一的资金价格,引导资金有序活动。通过扩大发行和转让有价证券,拓宽货币市场容量;通过加强短期国债和其它金融工具的流动性,保持其调控性;通过切断货币市场向资本市场的通道,防止基础货币转化为长期资金,运用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完善国债长期市场,使政府信用进入长期资本市场,并建立一个国债流动性较强的二级市场,以保证各类金融机构和个人可进入市场交易。
第三,调整市场信号,理顺利率结构。在制定利率上下限基础上,理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率结构基础上,制定以市场利率变化和资金供求为依据的基准利率体系。根据时机,要逐步放开利率,以保证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产的流动性,为实施宏观调控间接化创造条件。
第四,建立以市场为依托的间接调控体系。在严格管理货币、资本市场的运作,保持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建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系统。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通过货币市场中介机构,买卖短期国债、吞吐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我国金融深化的障碍是市场机制在我国金融领域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应该是以在一个真正的、强有力的中央银行领导下,以真正的商业银行和其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依托,建立起一个统一、竞争、有序、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这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点。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体改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