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丽珠杯杂文随笔

  吃软与吃硬
甲乙
人靠什么活着?
这看似是一句废话,可是又不太容易回答。因为人与人不同,答案常常是五花八门的。
这么说,是我曾作过试验。有一回冷不丁问一位同事,你猜他怎么说,他说他靠工资活着。我还问过五岁的玩童,他说每天有雪糕吃就行。有一位年轻主妇回答的最妙,她说爱女就是她的寄托。于是我想,只要把“靠”和“为”混淆一下,那么你去问一个醉汉,他肯定会说“二锅头”就是他的命根子。
人活着都有一种本能的需要。首先人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穿衣,这之外才能顾及其他。上边举的例子,是想作为一种印证或参照,目的是想由此而引申到物质需要之外的精神生活。不论靠什么活着的人,只要能满足温饱,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对精神需要的饥渴。
既然说到精神食粮,既然说到精神食粮是人不可缺的东西,那么也就有一个“喂”什么和怎么选择的问题。“吃”什么都行,来者不拒?不能说这类“消化机能”强的人没有,但这出类拔萃之人毕竟不是很多;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常人之胃,还得讲“饮食卫生”。老实讲,吸收精神食粮光吃“软食流食甜食”不行,一个棒小伙子你老让他喝粥,他便会四肢无力。恰如今日传媒,老是歌星影星、大星小星遮天障眼,让人望星之余自惭形秽,使人羡星追星倒还罢了,一旦追羡不成,心灰意懒,甚或鬼迷心窍干出不轨勾当,“肠胃功能”彻底紊乱,待成帮搭伙的“病人”躺到医院,想救治就晚了。
有一副吃石头的胃口的人也不见得好。气功师吃碗片嚼玻璃吞铁钉,台上表演表演可以,生活里如果也张嘴便是铁钉二两、玻璃一盘,尽管他的胃肠可以堪称高温炉,而别人还是不能不把他当作怪物。所以说,“硬”的精神食粮不吃不行,老吃也受不了。这就如同当年天天讲斗争的那阵子,每天睁眼便塞便灌,人们食而不化,结果闹得天下不得安宁。“硬”的东西吃多了胃不会舒服,而且容易“胃穿孔”或“肠梗阻”。从饮食的科学角度讲,即便是精神的“吃”,也应该“软硬搭配”,丰富多彩。
关键是我们为“吃”的人应该提供些什么。说起来,这个责任可是太大了。老吃糖吃蜜自然就易患龋齿,而硬的东西又免不了要硌牙。这都是常识。实际上,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有些人也已着手进行对硬东西的“软处理”工作,譬如图书出版界对学术著作的通俗化整理,大部头史籍的翻译,以至于用连环画的形式使之达到图文并茂……总之,要做的事情很多,而现在还仅仅是开始。 (作者单位:群言杂志社)


第12版(副刊)
专栏:热点透视

  “孔乙己”现象透视
——当今“窃书者”
帅刚
“窃书不算偷”已成为某些窃书者的信条。这是笔者近期调查得出的印象。
北京市1991年“特价书市”开市9天中,就有450名窃书者被捉,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的学生。广西桂北某县新华书店综合门市部,仅1992年春节期间,抓获的20名窃书者中,7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他们把手伸向书架,扮演着“孔乙己”的角色。
一位鼻梁上架着眼镜的青年,当他将一本外国文学名著藏进内衣,带出店外,被营业员捉住时,竟毫不羞涩地说:“怎么能说是偷呢?这话听起来多别扭,你看我像做贼的人吗?我不过是想带回家看两天而已。”
一高中学生,在新华书店窃的书不下20次,已有4次被营业员抓获。一次,他又被抓住,却当着众多读者的面反唇相讥:“这不能说偷,是做学问,你看我手中拿的是一本有关中学课程方面的指导书嘛。”
窃书队伍中,也不都是理直气壮的。一名初中教师,当他在书店将一本散文书付款后,又折回去将一本诗集夹在散文书中想走出书店,被营业员发现。他忙恳求说:“师傅,只要你不将此事传出去,罚多少钱我都认。”羞耻之心尚存,只是何必当初!
何以有这么些人扮演“孔乙己”呢?
有相当一部分窃书者错误地认为,现在书价上涨,是新华书店从中做了手脚,便以偷补涨,或买一本顺手牵羊“拿”一本,当被抓住,还振振有词:“谁叫你们哄抬书价?!”
在采访中,笔者还了解到,现在有一些窃书者已不再是窃两本书看看、过过瘾,而是将窃书作为一种生财的手段,什么书好销就窃什么书。一个体书商对我说,他这儿替别人代卖的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一些学生从书店窃来的。
书店开架售书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选购书。窃书者的增多无疑给书店开架售书造成了困难,也给书店增加了经济负担。某书店门市部开架售书正常盘亏率为5‰,而从1991年5月至1992年5月,盘亏率上升到20‰,仅文教、文学两类书便亏了近3000元,窃书是亏损的主要原因。一位经理略显无奈地说:面对着这种局面,我们已经开始考虑是否还开架售书了。
今天,当知识越来越成为人们渴求的精神食粮,读书热一浪接一浪时,“孔乙己”现象虽然只是一股小小的寒流,但到底与时代不合拍,与精神文明背道而驰,应当“魂兮归去”。


第12版(副刊)
专栏:

  “老秋翁”小记
庄超英
他爱花,常以“老秋翁”自居。
他爱花,主要是爱养花,而养花中最有趣的是养水仙。每年初冬,寻来水仙头便放在阳光下晒,离来年春节四十五天时,剥去干皮下水,不刻不雕,完全靠气温之高低和水之多少控制。待春节将至,花叶短、厚而葱绿,花径长、细而亭立。大年初一,花苞争相绽出黄白相间的花朵,放出满室清香,招得前来拜年的人赞不绝口,“老秋翁”自然是春风满面。偶尔哪年花朵绽迟了,他便在大年初一早早起床,对着花朵猛吹几口气,让那“金盏”上“银台”,“玉”瓣现“玲珑”,自诩:“送一口仙气”。
他最费功夫的是侍弄盆景。先是爬山踏野地去挖树根,继而在平时积攒的众多花盆中“百里挑一”地遴选出一只与之相匹配,最后用铁丝在树根上盘绕一番,塑出形状。这“三步曲”唱完了,重头戏还在后面:隔三差五地加大铁丝的拉力,将树枝拉裂,让其自愈,结出凸痕,显出历尽沧桑的样子。这种人工造沧桑,既要拉裂,又不能拉折,很见功夫。逢天旱、空气干燥时,便用洗脸盆盛一盆清水,将盆景整盆放置其中“泡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养的盆景煞是好看:或参天大树,遍地绿茵(青苔),树下一、二执寿桃的瓷老人,似时光倒转,悠悠怡然;或树根高悬似瀑布纷下,一派轰轰烈烈的古劲苍雄;或几株细树,一桩竹舍,与瘦、露、透的秀石相映成趣,如江南风景微缩。敢说,“老秋翁”的盆景一点儿也不次于公园里的盆景。
然而,他养花并非专业,纯属“业余选手”。他做了大半辈子教育工作,在他的生涯中,育人与育花有一种扯不断的联系,一样的诚挚。同施教不分贵贱一样,也爱那些凡花小草。小小的院落里,他见缝插针,种满了诸如紫荆、樱花、腊梅、碧桃、丁香等花树和茶花、杜鹃、茉莉、迎春等盆花,还种了葡萄、石榴、香椿、山楂等“经济作物”。在这些花木中,种得最多的是月季,有十五种之多,若不是院落有限,“老秋翁”说不定会种出个“月季园”呢!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

  寻找南五井
徐岳
我要寻找“南五井”。听说为新中国石油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康世恩也为它题了词:“河南油田发现井”。其词镌刻于碑,石碑雄立于井。所以,我来油田采访,确有一种不看南五井,没到河南油田之感了。
“石油人”的黑色幽默,称寂寞旷野中两个抽油泵相向“磕头”,为“夫妻对拜”,那么,只有一个“磕头泵”者自然为之孤独寂寞的“和尚井”了。我今寻找南五井,节令已近晚秋,时间将临傍晚,又逢蒙蒙细雨,田畴间玉米没有挖,棉花没有拾,铺天盖地的绿、褐斑驳的色彩中,哪里隐藏着南五井呢?更何况,这口井上无“夫”无“妻”无“和尚”——井口已封,没有油泵,只有隐没在庄稼地里的那块碑,所以寻找它真有点大海捞针。田间泥路上像抹了润滑油,小车像“打摆子”,忽然,陷入池塘边的泥水坑里,我们跳下车,伸出两手奋力去推。将要成功之际,不料车轮下喷出万点泥星千条水线,有如油田井喷一般壮观。就在壮观之中,人的模样,无一不被“泥猴儿”的形像所替代,只有吐着嘴里的泥沙看着遍体泥巴的衣服,叫苦不迭了。
再上车后,车在梦一样朦胧的田野上前进。这种气氛最容易令人微合上眼皮,让留在脑膜上的人和事展开超越时空的活动:我想起了总地质师徐世荣,微微发福的身体,坐在堆积着一摞一摞显得厚重的书籍的办公桌前,扭身指着墙上挂的巨幅河南省盆地分布图对我说:“1971年8月,在南阳凹陷东庄构造钻探的第五号井里试获了工业油流,这就成为河南省第一口工业油流井。”也就是这位细心的徐世荣亲自到西峡县采石场订做了那块纪念碑的。
“到了!”有人喊了一声。
我跳下车,眼前没有高高的耸立着什么,更没有平展展的广场。我们踩着粘粘乎乎的泥土,唰啦唰啦地拨开没过头顶的玉米秆,玉米地里就显出白亮亮的一块石头。这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石碑!我默默地看了一周,从心里佩服设计者的匠心独运,石碑并非人们常见之方、矩,形似簸箕,又如地图上所描绘的南阳盆地之状。那块花岗岩,取其自然,未经打磨,不平不光,毛毛糙糙。如此看来,它象征了南阳,也象征了往日的艰苦岁月。此时,有一位“老石油”的形象立刻闪现在我的眼前,他叫樊世骞。他来自陕北,长着一双“佛耳”,大而下坠,脸色黑红,说他在1977年5月参加南阳石油会战时,平地上漫了水。他们住的那片像原始部落群聚的茅草房,此时倒像漂在水上的船。床沿下就是水,早晨起来,铺盖卷一捆,吊到半空,就去上班。一天三顿饭,睡够八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干干干。如发生井喷,一个个被原油喷打成了黑油柱子。笑一笑,露出两排白牙,才显出自己是个活物。“南五井”,是一段历史的结束和一段历史的开始,是石油工人艰辛创业的见证。纵观人类,凡是在这样的历史转折关头,其艰辛与伟大愈见分明。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南五井”里流出的不是黑乎乎的油,而是一种金灿灿的东西。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

  却金亭
蔡常维
最近到梅州市采风,收集到一则“复古”新闻:五华县华城镇农民将一块写有“却金亭遗迹”的牌子,端端正正立在雷公墩(地名)上,使湮没了多年的一座颂廉文物重放光芒。
听介绍,却金亭的由来很有点儿故事性。明朝嘉靖年间,福建莆田李德用,任长乐(五华县古称)县令八年之久。他清正廉明,主要功德有三:一是他疾恶如仇,敢于同邪恶作斗争。当时毗邻长乐的龙川,一群匪寇经常潜入长乐,抢劫民财,骚扰百姓。他“诛其魁,释其胁从者”,维护了社会治安,使百姓安居乐业;二是他体察民情。有一年天气大旱,稻田龟裂,禾苗枯黄,他脱去上衣,头顶烈日,带领群众车水保苗;三是他为政清廉,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离任时连返乡的盘缠也不足,长乐人民集资捐赠路费,被他婉言谢绝。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却金人”,将这笔捐款在他上路的雷公墩上,建了一座别致的石柱凉亭,并起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却金亭。
为廉者建亭立碑,是崇尚一种人格,是弘扬一种精神;既是“表彰”,更是“继承”。五华县华城镇有顺口溜曰:“卜引水,刘栽树,朱修万米渠,彭筑防洪堤,詹老虎带出一个民兵连,老李建了一片荔枝园。”这卜、刘、朱、彭、詹、李是五十年代以来该镇的几任镇干部,整句口碑是对六位基层干部的由衷赞颂。正是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财富,“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砥砺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带出了华城的繁荣安宁与淳厚的民风,近年连续被省里授予双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工作、民兵工作“三落实”的先进镇。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北京杂文学会近日举行了“毛泽东与杂文”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杂文作家对毛泽东杂文的思想、内容及文风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乙)
 △王守荣所著杂文集《漫语》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江)
 △以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旨的《世界华人精英传略丛书》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套系统介绍海外华人精英的大型传记文学丛书。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为丛书作了总序。 (郑骏)


返回顶部